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小升初暑期阅读(统编版)考点04 说明文阅读◎ 阅读方法:阅读说明文,首先应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然后在理解说明内容的同时,把握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再在比较、分析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在具体答题时,要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来把握文章的说明内容及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及词语的作用,要体现出说明方法及词语所说明的知识。1、找准说明对象。快速判断文章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展开,比如《松鼠》说明对象是“松鼠”(事物),《为什么会下雨》说明对象是“下雨的原理”(事理)。通常标题或开头会直接点明说明对象。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征是指说明对象的独特之处,比如“鲸是哺乳动物”“赵州桥结构坚固、形式优美”。从文中找概括性词语(如“体型庞大”“功能多样”),或从具体描述中提炼(如“这种鸟羽毛呈翠绿色,嘴细长如针”)。3、识别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1)举例子:用“比如、例如”等词引出具体事例,作用是“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如“像银杏、水杉这样的古树,被称为‘活化石’”,具体说明这类树的珍贵)。(2)列数字:出现具体数字(如“长20米,宽5米”),作用是“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3)打比方:用熟悉的事物比喻(如“石拱桥的桥洞像彩虹”),作用是“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4)作比较:将两个事物对比(如“鲸的体型比大象大得多”),作用是“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5)分类别:按标准分成几类说明(如“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作用是“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4、理清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演变的过程(如“电脑的发展历程”)。(2)空间顺序:按方位(上下、前后、内外)说明(如“介绍故宫的布局”)。(3)逻辑顺序:按因果、总分、从现象到本质等逻辑(如“先讲什么是雾霾,再讲危害和防治”)。(4)抓住表顺序的词(如“首先、其次”“过去、现在、将来”“东边、西边”),帮助理清结构。5、答题技巧。(1)某段说明了什么内容:找该段的中心句(多在开头或结尾),结合说明对象的特征回答。比如某段开头“蝙蝠夜间飞行靠的是超声波”,内容就是“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靠超声波)”。(2)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先判断方法,再结合句子内容分析。模板:“用了XX说明方法,(具体说明对象)的XX特征(更具体/准确/形象地)表现出来”。例如:“‘这座塔高108米,相当于30层楼’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准确且突出地说明了塔的高度。”(3)为什么这样说(依据是什么):在文中找对应的句子或段落,直接引用或概括原文信息。比如问“为什么说这种材料很环保”,就从文中找“可降解”“无污染”等相关描述作为依据。(4)平时阅读时,多关注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分总等)和过渡句(如“不仅如此”“除此之外”),有助于快速理清思路。掌握这些技巧,就能高效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提优训练: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1分)“嫦娥三号”探秘(节选)“嫦娥”这个美丽的名字,一直以来都寄托着人们对月亮的无限向往,因此“嫦娥奔月”的神话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如今,随着“嫦娥三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九天揽月”已不再是传说。“嫦娥三号”是中国制造的登月探测器,可以开展着陆器悬停、避障、降落及月面巡视勘察等工作,实现了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实现了巨大的跨越。“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虽然被称为“车”,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而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具有最高智能的机器人。它的底部移动装置由六个金属轮组成,具备前进、后退、原地转向、行进间转向能力。如果将移动装置看作月球车的“腿”,月球车中部的仪器仓就是它的躯干,在金属薄膜的包裹下,里面装有机械臂、红外成像光谱仪等探测设备。虽然它的个头小,但是探测功能强,不仅可以巡视月球表面,还要探测月球内部。月球车通过轮子“行走”,轮子上面是一个“箱子”,两侧分别有两扇能活动的太阳能板,中间有一个“桅杆”,上面有它的“眼睛”——相机。在它上面还安装了一台雷达,可以边走边探测月球内部的结构变化,此外着陆器上搭载了七套设备,包括一套天文望远镜,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由于月球昼夜温差大,月球表面也不平坦,有坑、石头等,还有月尘,科学家们设计制造的月球车能自主导航,自己选择路线,在月面上、下坡都可以避开障碍,自己指挥仪器操作,最后把数据传回地面。月球车自重120公斤,就像是一辆“公交车”,如果搭载着20公斤的科学探测仪器,它可以在月球上3公里范围内连续行走10公里,使中国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1、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这样写可以。(3分)2、为什么说“嫦娥三号”携带的月球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2分)“嫦娥三号”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月球车在月球上能做哪些事?请用“ ”在文中画出来。(1分)5、“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有什么重大意义?你还知道我国其他什么重大发明呢?请写另外两个出来。(3分)二、现代文阅读理解。(10分)祖国各地的月饼①中秋来了,好吃的月饼也来了。提起月饼,会让人想到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台式月饼、滇式月饼、港式月饼等。其实,祖国各地有很多口味独特的月饼,甚至很多都已经成为当地的特产,远销海外。②冰薄月饼属于中秋节特有食品,发源于重庆开州区临江镇,始于明朝末期,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冰薄月饼已经被开州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冰薄月饼使用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十分考究,主料为精制上等白面粉,辅料有油脂、熟芝麻、冰糖、白糖、花生、香料、饴糖及各种蜜饯,制作总体分7道大工序、11道小工序。首先是去芝麻皮,将芝麻用清水浸泡约一小时,进行搅拌后用水冲洗去皮,捞起后,必须当天晒干,以防发芽、生霉。随后制作饴糖,将大米蒸熟,低温发酵后将其甜水倾入大锅中熬制成饴糖。接着配料制作馅,将油脂、熟面粉、花生面、芝麻面和各种蜜饯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一个一个地捏成四钱五重大小的圆球,备为馅料。最后,将精制上等的白面粉,加上定量的饴糖以及少许油脂,再和水一起搅拌均匀,做成干湿恰当的面团。为了成饼后酥松不硬,在配料时要添加定量的水碱,再做成三钱五重的一张一张的圆形皮料;用皮料包裹馅料放入模里擀成生饼,在簸箕里用白麻仁进行裹衣,称为“上麻”;将上麻后的生饼,放在灶炉内进行烘烤,做到既要烤熟,又不烤煳;最后再进行分封包装。③甘肃省武威古浪的月饼和市售的月饼很不同,是一种大型的蒸饼,其大小按蒸笼定,也就是有多大的蒸笼就蒸多大的月饼。制作时将发面擀成同样大小的薄面张,然后涂上喷油,再洒上姜黄、红曲、香豆、玫瑰花等,一层一层叠起来,放到锅上蒸约两个小时,蒸出来的月饼乕约10~20厘米,直径约40~60厘米。吃时将月饼切成小墩,这种月饼看上去如菊花绽放,吃起来暄腾腾、香喷喷,极受食用者青睐。④吴川月饼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远近闻名。特别是巨大如盆的大月饼,独具特色,深受欢迎。吴川月饼属广式月饼,传统的有五仁(瓜仁、榄仁、麻仁、桃仁、杏仁)金腿(金华火腿)月饼、五仁叉烧月饼、绿豆沙月饼、莲蓉月饼等,选料纯正,味道独特,口感好,个头大(大饼重达4斤或6斤),深受群众喜爱,是中秋赏月的传统美食和馈赠亲友的好礼物,也是中秋佳节表达思乡情怀的独特载体。1、本文详细介绍的是( )。(1分)A.京式月饼 B.吴川月饼 C.冰薄月饼 D.古浪月饼2、第③段没有运用到的说明方法是( )。(2分)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举例子 D.作比较3、下面对文中第②段的内容概括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2分)A.冰薄月饼的制作过程十分考究复杂B.冰薄月饼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C.冰薄月饼使用的原材料十分丰富考究D.冰薄月饼使用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艺十分考究4、文中画“ ”的句子中加点的“约”字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3分)5、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你还知道其他过中秋节的习俗吗 请抓住重点说一说。(2分)三、现代文阅读理解。(8分)电子药丸:把电脑吃进肚子药,人们都非常熟悉,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它们都是进入胃肠道以后,经过胃肠消化和吸 收,产生生理和生化反应,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随着医学的不断发 展,人们发现,许多药物在治病的同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物副作用,影响健康的器官。能不 能开发一种既能治病又无任何毒副作用的药 这就是近年来科学家研制出来的电子药丸。一( )电子药丸是一种可以口服的、能对胃肠道及相邻组织器官产生节律性电脉冲刺激的胶囊式微处理器。它虽然叫药,但不含有任何药的成分。它不像常规药物那样,服用后,在胃肠中 溶解吸收产生生物或化学反应,而是在胃肠中不断地发出模拟人体胃肠运动的生物电规律,刺 激消化系统的消化管和消化腺来进行治疗,最后随代谢物完整无损地排出。电子药丸与普通药丸没什么两样:椭圆形,比常吃的维生素药丸略小。它进入肠胃以后 ,发出模拟人体运动规律的一个电脉冲,刺激胃肠道的平滑肌、腺体和神经。不远的将来,如果 你的医生给你开了这种药九的处方,你可能会听到新鲜的说法:“每天吃两片这种内服式电脑, 它们会在早上自动给我发邮件。”虽然这些微型设备尚未成为主流,但有些“敢吃螃蟹”的人已 经吃下了一些药丸,用它们来监视一系列健康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分享给医生。这些药丸内 置有超微传感器和发射器,可以用水或牛奶冲服,之后,它们就会一路进到胃里,并“穿肠过 肚”,整个过程都将完好无损。二( )电子药丸的电来自人体生物电。药丸在出厂前调至“备用状态”。口服后在胃肠道与酸 碱等液接触,电源自动开启。也就是说,这种产品不需要电池,而是将人体作为电力来源,就像 用土豆来点亮灯泡一样。传感器的每一面都增加了镁和铜两种元素,从而利用胃酸获取足够 的电力。当这个药丸到达胃的底部时,便会将信息发送到手机应用里。此外,还可以了解病人 的身体对药物的反应,甚至探测病人的运动和休息状态。三(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家公司开发了一种内服式核心体温传感器,内置了电池和无线发射器,可以在病人体内实时通过无线网络传输体温数据。目前,已经有消防员、橄榄球运动员 、士 兵和航天员使用了这种设备,以便雇主可以随时了解他们的状况,并确保他们不会在高温环境 中出现体温过高的情况。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1分)A.普通药丸 B.电子药丸 C.微型机器人 D.无线发射器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电子药丸是一种口服的胶囊式微处理器。B.电子药丸的电力来源于镁和铜两种元素。C.电子药丸通过产生生理和生化反应来治疗。D.电子药丸与常规中药和西药治疗效果相同。3、最后一个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1分)A.作比较 B.列数字 C.举例子 D.打比方4、这篇文章写了电子药丸的哪些方面 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2分)一、(电子药丸的疗效) →二、( )→三、( )5、文章开头从“药”谈起,有什么好处 (至少写出两点)(2分)四、现代文阅读理解。(8分)史上最强人工智能 ChatGPT①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的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 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的调查结果,大约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虽有些言过其实,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②ChatGPT 给人留下了“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 当我们用同一个问题反复问它,它的回答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也让它更像“人”,更有“人味”,毕竟问一个人想吃什么,他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回答。比如,有网友问:“我的妻子说,5加2等于8,对吗 ” ChatGPT回答:“5加2等于7,既然你妻子说5加2等于8,那就等于8吧。”比尔·盖茨高度评价这项技术,认为它的出现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③面对ChatGPT,人类不需要恐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机器替代人由来已久,但人类从来没有被完全替代,反而利用机器使自身生活更加美好。但人类需要警惕,在ChatGPT触及以及未触及的领域,人类需要更多地发挥自身优势。人类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发明新的技术,这是ChatGPT所无法取代的。如果没有人的参与,ChatGPT无法进行从无到有的创新和创造。虽然ChatGPT 可以处理自然语言并与人类进行交互,但它无法感受到快乐、悲伤、恐惧或爱,也就无法理解和回应情感上的需求。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ChatGPT是一种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很有优势。B.人们可以利用 ChatGPT 创作诗歌、设计小说大纲、写作业等。C.ChatGPT 对用户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不同,是因为它搜集了很多素材。D.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机器替代人由来已久,所以ChatGPT 终将取代各行各业。2、冰冰想摘取第②自然段放在小报上,请你帮他拟写小标题:。(1分)3、请你用“ ”画出第③自然段的关键句。(1分)4、读文中画“ ”的句子,完成练习。(4分)(1)这句话把ChatGPT的出现与 作比较,表现了 。(2分)(2)请你使用相同的说明方法,根据提示,为大家介绍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2分)提示:①“复兴号”高铁列车有55万多个零部件。②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有 2500万个零部件。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体量大,技术含量高,五、现代文阅读理解。(12分)辟谣!鱼的记忆不止7秒,甚至能遗传①生活中,人们想调侃他人记忆力太差,会下意识说道:“你是鱼吗 怎么刚跟你说的事,7秒之后就全不记得了 ”②“鱼的记忆只有7秒”在人们口中,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可是,这种说法正确吗 ③早在1965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就针对金鱼的记忆力开展过一个试验。他们把金鱼放入一个长水缸里,在鱼缸一端射出一道亮光,20秒后在亮光处释放电击,金鱼被电击后会本能地逃离。然后,他们故技重施,金鱼再次看到光亮时, 。设计该试验的科学家表示:只要进行合理训练,这些金鱼就可以对电击产生记忆,并获得躲避电击的技巧。④经过多次试验,科学家们发现鱼的记忆力其实很强,任何一种鱼的记忆都不止7秒——最少都是3天,而大部分的鱼还能记住过去1~3个月内的事情。还有一些十分“聪明有趣”的鱼,例如天堂鱼,它们相较于其他的鱼,记忆能力更强。⑤天堂鱼十分“喜新厌旧”,它只对“陌生鱼”感兴趣。科学家曾做过试验:将同一条小金鱼分前后两次放入天堂鱼所在的鱼缸中,第一次看到这个陌生的小伙伴,天堂鱼会围着它转来转去,仔细打量。一会儿后,将小金鱼捞出天堂鱼的鱼缸,过一段时间再次安排这条小金鱼与天堂鱼相遇。天堂鱼并不像之前那样仔细打量小金鱼,而是看了它一眼,确定是之前见过的“熟人”后,便悠哉游哉地游走了。天堂鱼的记忆力,使它能记得曾经见过的“伙伴”,而这一记忆至少能维持3个月。⑥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鱼类记忆力的“天花板”是斑马鱼。它拥有“迷宫小能手”的称号。起初,在科研人员的引导下,斑马鱼要花15分钟游出迷宫。而经过几次训练后,同一个迷宫,斑马鱼只需5分钟便能游出去,时间缩短了一大半。通过几次穿越迷宫训练,斑马鱼已牢牢记住了进出迷宫的路线。⑦其实,单就记忆能力而言,鱼类和高等脊椎动物旗鼓相当,甚至有些鱼类记忆力比高等动物还要出色。它们能够通过记忆来躲避捕食者,也能够将记忆当作辅助工具来获取食物,一些食草鱼类还在自己的记忆动图里编织出自己的“菜园子”。⑧由此可见,“鱼的记忆只有7秒”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甚至还低估了鱼类的智力。不过,人们对鱼的记忆只有7秒的说法,又何尝不是满怀浪漫 1、第⑦自然段“旗鼓相当”的意思是 ,在文中是指 。(2分)2、请分析第①②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承接上文,引起下文。 B.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用问句引起读者思考。 D.引出说明对象。3、请阅读第③自然段,完成练习。(4分)(1)第③自然段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好处是。(2分)(2)联系上下文,请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4、鱼类记忆力的“天花板”是 ,理由是。(2分)5、第⑤自然段的“而这一记忆至少能维持3个月”中加点词“至少”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2分)六、现代文阅读理解。(10分)恐 龙恐龙比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约早几千万年。这已经通过在世界各地发掘出来的化石中得到了证实。恐龙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体形巨大,重可达50吨,长可达30米,利用四足或后足行走。恐龙与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蜥蜴、蛇、鳄鱼等属同类,是由卵孵化出来的。恐龙的骨骼组织很严密,这对支撑庞大的身体行走是很有好处的。另外恐龙的身体表面被鳞、骨片样的东西覆盖着,这样可以抵御灼热的阳光,以及保护身体不受外来敌人的伤害。恐龙灭绝的原因大致是这样的:当时的地球不断地发生变化,沼泽的水干涸,使恐龙失去了栖息地;另外由于气候的变化,恐龙所食用的植物不能生长,这样,食用该种植物的食草性恐龙也就相继灭绝了;还有,由于缺少食物,食肉恐龙自相残杀……为什么把这种爬行动物叫“恐龙” 这是广大小朋友所关心的。恐龙的名称,是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在1842年首先叫起来的,外文念“塔爱纳索”,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后来,中国、日本等国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一类的别名。1、文中加点的“约”“大致”两个词语充分体现了 。(1分)2、恐龙的身体构造有什么特点 其作用是什么 请你找一找、写一写。(4分)恐龙身体构造的特点 作 用3、根据短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3分)4、同桌小明读了这篇短文,针对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关于‘恐龙为什么灭绝’还有没有其他的猜测”的问题。想要帮他解决这个问题,你可以用 的方法。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写下来吧!(2分)七、现代文阅读理解。(8分)神奇的纳米技术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①自从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以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以0.1纳米~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这就是纳米科技。纳米科技以空前的分辨率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可见的原子、分子世界,它的最终目标是直接以原子和分子来构造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②从20世纪90年代起,纳米科技得到迅速发展,新名词、新概念不断涌现,像纳米电子学、纳米材料学、纳米机械学、纳米生物学等。科学家认为纳米时代的到来不会很久,它在未来的应用将超过计算机工业,并会成为未来信息时代的核。正如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的那样,纳米将会带来一次技术革命,从而将引起21世纪的又一次产业革命。科学家为我们勾勒了一幅若干年后的蓝图:纳米电子学将使量子元件代替微电子器件,将巨型计算机装入口袋里;通过纳米化,易碎的陶瓷可变得有韧性,成为一种重要材料;世界上还将出现1微米以下的机器甚至机器人;纳米技术还能给药物的传输提供新的方式和途径,如对基因进行定点等。以微电子技术为代表的微米科技,曾经并且正在对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比微米更深入微观世界的纳米将使人类进一步掌握物质的规律,成为改造微观世界的武器。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光学、医学、半导体、信息通讯,一年的营业额可达500亿美元。于细微处见神奇,见微知著的纳米科技将彻底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并且孕育着巨大的商机。1、纳米是一个 单位,纳米科技是在 发明以后诞生的。(2分)2、最能突出纳米科技神奇的是第 自然段。(1分)3、第5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旨在说明 。(1分)4、“于细微处见神奇,见微知著的纳米科技将彻底改变目前的产业结构,并且孕育着巨大的商机”一句中的“将”能否去掉 为什么 (2分)5、下面是围绕本文内容产生的一些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2分)A.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终将突破未来信息时代,从而在21世纪实现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产业革命。B.纳米科技比微米科技更进步。C.纳米科技在当今广泛应用,其一年的营业额高达500亿美元。这说明纳米科技时代已经到来。D.今天的真理在纳米科技大显身手的未来也许会沦为谬论,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解放的大脑,随时准备迎接新事物,接受新观念。八、现代文阅读理解。(12分)神奇的“音箱”(节选)① 我刚拿起红通通的苹果想吃,妈妈就急着说:“水果上有农药,吃前一定要洗干净!”我想:若不喷洒农药,果子也能长得又大又甜,那该多好啊!② 其实,在21世纪“生态农业”大背景下,这样的想法正在成为现实。科学家正在通过实验,将电、光、热等应用于农业,使农作物增产、优质,以克服使用农药带来的害处。利用声音给植物施肥,减少病虫害,就是生态农业的一项新成果。③ 关于声音和植物的关系,古人早就有所发现。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记载了一个“草木知音”的故事:宋代的作曲家桑景舒创作了《虞美人曲》,使江南的一种虞美人草枝叶舞动。这大概是最早的植物声学实验了。④ 进入现代,植物学家以大量的实验证明植物具有类似于人体经络的控制系统。植物普遍具有自发声和接受外界声刺激的能力。根据这种原理,科学家制造了一种神奇的“音箱”,叫作植物声频发声器。它跟我们家里的音箱差不多大小,四面都有扬声器,可以放在地里向四周发射声波。这些声波可以刺激植物快速生长,要是定期给植物“听音乐”,植物就能随着音乐茁壮成长。⑤ 实验证明,在棉花地里,棉花听了“音箱”里的声音特别高兴,苗蹿得更高,叶子更绿,结出的棉桃比以前多了一倍。草莓听了音乐后,产量也增加了。 更奇妙的是,菠菜和豌豆听了以后,它们最易患的“腐烂病”再也不敢接近它们,农民也就不必喷洒农药了。⑥ 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科学家们会找到更多促进植物生长的好方法,我们的商场里都是没有用过农药的鲜美的瓜果。1、“神奇的‘音箱’”指的是 。 (1分)2、第②自然段中的“一项新成果”指的是( )。(1分)A.水果有农药,洗干净才能吃。 B.不喷洒农药,水果也能长得又大又甜。C.将电、光、热等应用于农业。 D.利用声音给植物施肥,减少病虫害。3、第③自然段中列举了《梦溪笔谈》里“草木知音”的故事,目的是( )。(2分)A.说明植物听了音乐能茁壮成长。B.引入《虞美人曲》,使文章更加生动。C.证明这个故事是沈括发现的。D.说明古人对声音和植物的关系早有发现。4、第④自然段中画“ ”的句子将科学家制造的神奇“音箱”与家里的音箱作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分)5、梳理读第⑤自然段,完成思维导图。(4分)6、除了文中提到的给植物“听音乐”,你还能想到哪些既不污染环境,又能促进植物生长的好办法呢 发挥想象,写一写。 (2分)九、现代文阅读理解。(11分)晶莹的雨①雨,晶莹的雨,又细又密,从灰蒙蒙的天空中飘落下来。②明明穿着雨衣,一步一滑,走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他睁大眼睛,四处环顾,四处寻觅——他精心喂养的春蚕已经脱了四次外衣,再过两天就要吐丝了,可就在这节骨眼儿上没了桑叶。看着那些蚕宝宝饿得直伸脖子,他怎能不焦急呢 ③啊,桑叶,你躲在哪里 躲在哪里 ④忽然,他看见有个小小的身影在朝远处的竹林飞快地跑去。桑树!明明看见了,竹林里真的藏着一棵桑树。 明明也拼命跑起来。⑤几乎是同时,他们两个来到了这棵桑树下,树上虽然还有桑叶,但是已经稀稀拉拉没有几片了。 明明不由分说,“噌”的一声爬上了树。⑥“喂,这棵桑树是我先看见的。”⑦明明低头一看,是个女孩子。她脸上蒸腾着热气,头发上、睫毛上挂满了水珠,脚上、雨衣上沾满了泥浆,手里拿着一根竹竿,一端系着小刀——显然,她不会爬树。⑧明明继续往上爬。他一手攀着树枝,一手飞快地采着,采满一把就塞进书包……⑨明明又往下一看,只见女孩仍然呆呆地站在那儿。这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她眼里噙着泪水,满是委屈,满是忧伤。许久许久,女孩才转过身,低头蹒跚地走了。⑩明明喉咙里像哽住了东西,心里默默地思索:“她如果没有养蚕,就不需要桑叶,也不会这样难过了。她刚才跑得多快啊,可是现在……”明明似乎感受到了她急促的喘息,听到了她低声的抽泣。明明拍着脑袋责怪自己:“老师怎么说的 我们养蚕要学蚕,要为别人着想!”明明觉得自己的心像被刀割了一样痛。 “等一等!”明明飞快地从树上滑下来。 转眼间,他已经来到了女孩面前:“对不起!是你先看到的,这些桑叶全归你!”女孩看着明明捧过来的桑叶,有点诧异。明明急忙说:“你一定很需要它。”“你也很需要。”女孩说。 明明抬起头,看见女孩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 “你真好,我们都在养蚕,应该学蚕……”这是女孩的声音。 雨,晶莹的雨,又细又密,沙沙地下个不停,仿佛蚕儿在食桑,仿佛蚕儿在吐丝。1、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3分)(1)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短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大意。(2分)找桑叶——( )——( )(2)结合小标题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1分)2、将下面女孩的心情变化及其原因填写完整。(4分)3、明明最后为什么把桑叶都给了女孩 (2分)4、下列对短文的写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短文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紧扣题目。B.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恰当地体现出明明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原因。C.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女孩子的通情达理。D.短文围绕着“桑叶”串联起故事情节,使文章浑然一体。十、现代文阅读理解。(12分)动物的睡眠大多数动物睡觉的习惯都是长期演变而来的,因为动物睡觉的时候是最危险的状态,它们会寻找最安全的睡眠姿势来保证自身的安全。蝙蝠是夜行动物,终日倒吊着睡觉,用翅膀把自己包裹在一起,远远看去,就像黑色的塑料袋。 食蚁兽蜷着身体睡,而且把尾巴盖在身上,就像一块厚厚的毯子。 树懒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懒的动物,它们都是挂在树上睡觉的,好像一丛枯叶似的。 猴子总在树上睡觉,入睡时把头藏在两腿之间,两臂紧紧抱住树干,蜷缩成一个圆球,与树干融为一体。 刺猬睡觉时,会缩成一个球,只露出鼻孔透气呼吸,身上的尖刺也会全部竖起来,像一个坚硬的榴梿,所以在刺猬睡觉的时候,没有动物敢去碰它。各种动物睡眠的时长也不一样。 蝙蝠能够很容易地进入持续 20 小时左右蛰伏状态的睡眠;大象一夜只睡2到3小时;羚羊只睡1小时左右。 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哺乳动物睡觉时间的长短和睡得好不好,同动物的体重有关。 一般说来,小动物比大动物睡得时间长些,捕食其他动物的动物比被捕食的动物睡得更踏实些。1、短文主要介绍了动物睡眠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睡眠的 和睡眠的 。 (1分)2、判断下列说法,对的画“√”,错的画“×”。 (4分)(1)动物睡觉的习惯都是长期演变而来的。( )(2)依据睡眠时间从长到短,可以这样排序:大象、羚羊、蝙蝠。 ( )(3)“羚羊只睡 1 小时左右”中的“左右”表达太含糊,可以去掉。( )(4)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哺乳动物睡觉时间的长短和睡得好不好,同动物的体重有关。( )3、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动物的睡眠姿势奇特可爱。 照样子提取文中相关信息补充下面的图表。(4分)4、阅读这篇短文后,小明还想知道其他动物是怎样睡觉的,你认为可行的方法是( )。 (1分)A.多读几遍这篇短文 B.查找相关资料 C.联系上下文5、阅读这类科普短文,你认为最不适合的阅读方法是( )。 (2分)A.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尝试理解科技术语B.有感情地大声朗读C.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科普知识十一、现代文阅读理解。(11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佚 名我们经常会听到人们谈论“入网”“上网”的话题,你知道他们所说的“网”是怎么回事吗 其实,这种“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 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这些“线”上的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 上。比如说,我们从北京的一台电脑上发一封邮件到悉尼,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这比普通的邮递不知快了多少倍。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国际互联网似乎把庞大的地球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可以这样说,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这张“网”,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2分)2、文中加点的“似乎”能删去吗 为什么 (3分)3、联系生活,举例说说你对“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这句话的理解。(2分)4、仔细阅读短文,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4分)①国际互联网就是人们经常谈论的“入网”“上网”的“网”。( )②国际互联网是通过看不见的“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 )③国际互联网能飞速地将文字、图像、声音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④国际互联网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快捷方便。( )十二、现代文阅读理解。(11分)珊瑚岛(节选)① 珊瑚树是珊瑚虫用自己分泌出来的石灰质建造的“公寓”。珊瑚树上有许多小孔,每个小孔都曾经住过一只珊瑚虫,它们总是群居在一起。每当生出一只新的珊瑚虫,它们就会造出一个新的“房间”,珊瑚树上就会增加一个小孔,看起来很小,但随着珊瑚虫不断繁衍,珊瑚树就不断地长高了,并分出许多枝丫,蔓延很广。 因为珊瑚虫只能在水中生存,当珊瑚树长到接近海面时,就不再向上长,而是沿水平方向像蘑菇一样四面铺开。② 珊瑚虫虽然是定居的,但是在发育到一定程度后,就停止生殖珊瑚虫,而变为产卵。卵被海水带到别的地方发育生长,建造起新的“公寓”,使海中形成密密的珊瑚“森林”。③ 随着岁月的消逝,珊瑚虫不断死去,但“公寓”仍在。 那些“森林”中的生物在死亡后也会留下许多石灰质的硬壳、骨骼之类的碎屑,它们填充在密林的空隙中。不断新生出来的珊瑚虫又分泌出许多石灰质,把这些东西胶结起来,逐渐形成结实的礁石、岛屿。珊瑚礁形成的速度并不慢,在我国的西沙群岛上,曾观测到每年增长三毫米的记录。④ 风浪极力破坏珊瑚虫的工作,它把许多珊瑚打碎。但这并不能阻止造礁工作的进行,顽强生长的珊瑚虫不断修复着海浪造成的破坏,而那些碎了的珊瑚也正好填充“森林”中的空隙,起到加固的作用。1、根据文章内容,将珊瑚岛形成的过程补充完整。(2分)珊瑚虫→ →珊瑚“森林”→ →珊瑚岛2、文中“公寓”“房间”“森林”等词语都加了引号,对这些引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表示引用。 B.表示特殊含义。 C.表示着重指出。3、第③自然段中加点的“这些”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2分)4、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5、根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说第①自然段中加点词“只能”的作用。(2分)参考答案一、1、列数字 打比方 使意思表达更清楚,直接,更让人理解 2、虽然它的外形像车,但是它只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一个具有最高智能的机器人。 3、开展着陆器悬停器悬停 避障 降落 月面巡视勘察 4、科学家们设计制造的月球车能自主导航,自己选择路线,在月面上、下坡都可以避开障碍,自己指挥仪器操作,最后把数据传回地面。 5、“嫦娥三号”是中国制造的登月探测器,实现了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实现了巨大跨越。其他发明:造纸术、火药二、1、C2、C3、D4、“约”字不能删去。“约”表示估计、推测,说明古浪月饼蒸制的时间是估算的数值,不是绝对的数值,删去后和事实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5、苏式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源于苏州,属于苏式糕点,被江浙地区的人民喜爱。苏式月饼皮层酥松,色泽美观,馅料肥而不腻,口感酥脆。苏式月饼用小麦粉、饴糖、食用植物油或猪油、水等制皮,小麦粉、食用植物油或猪油制酥,经制酥皮、包馅、成型、焙烤工艺加工而成。三、1、B2、A3、C4、电子药丸的工作原理 电子药丸的现实应用5、①从“药”谈起,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②点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既能治病,又无任何毒副作用四 、1、D;2、给人留下“惊艳”印象;3、面对ChatGPT,人类不需要恐慌。但人类需要警惕,在ChatGPT触及以及未触及的领域,人类需要更多发挥自身优势。4、(1)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ChatGPT的出现意义重大;(2)不亚于“复兴号”高铁列车。五、1、旗鼓相当指双方水平相当;文中指鱼类与高等脊椎动物的记忆能力不相上下。2、A3、(1)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金鱼具有记忆能力(2)会迅速游向另一端躲避电击4、斑马鱼;斑马鱼能快速记住迷宫路线,记忆能力最强6、“至少”说明记忆时长不少于3个月,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六、1、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2、身体构造的特点:骨骼组织很严密 身体表面被鳞、骨片样的东西覆盖作用:支撑庞大的身体行走 防止灼热的阳光、保护身体不受伤害3、失去了栖息地 气候变化导致恐龙所食用的植物不能生长 缺少食物导致食肉恐龙自相残杀4、查找资料 听说恐龙灭绝是因为彗星撞击地球,是真的吗 七、1、长度;扫描隧道显微镜2、三3、纳米技术应用很广泛4、不能去掉。“将”表示快要,如果去掉就表示已经完成了。5、AD八、1、植物声频发声器2、D3、D4、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植物声频发声器,还使得说明更加生动、有趣和易于接受。5、草莓 产量增加了 菠菜和豌豆 不再患“腐烂病”6、既然植物有“听觉”,不妨再探索一下植物的“嗅觉”,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寻找促进植物生长的气味。九、1、采桑叶 送桑叶明明和一个女孩都发现了一棵桑树,明明爬到桑树上去采桑叶,他看到因没采到桑叶而伤心的女孩,心里想了很多,最后他把摘下的桑叶送给了女孩。2、明明爬上了桑树 委屈、忧伤 诧异、喜悦 明明把桑叶都给了她3、因为明明想到了老师的话“我们养蚕要学蚕,要为别人着想!”,所以他把桑叶都给了女孩。4、C十、1、姿势 时长2、(1)× (2)× (3)× (4)√3、黑色塑料袋 毯子 圆球4、B十一、1、举例子 国际互联网传播信息的速度很快2、不能。“似乎”是仿佛、好像的意思,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地球不是真的缩小了,用“似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在家上课、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购物等。4、√X√√十二、1、珊瑚树 珊瑚礁2、B3、珊瑚“森林”中的生物死亡后留下的石灰质的硬壳、骨骼之类的碎屑。4、列数据、举例子。 具体说明珊瑚礁形成的速度不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5、“只能”一词有力地点出了珊瑚虫生存的范围,如果没有这个词,就会产生珊瑚虫离开水也能生存的意思,与事实不符。用上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