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暑期阅读单】考点10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升初暑期阅读单】考点10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小升初暑期阅读(统编版)
考点10 文言文阅读
◎ 阅读方法:
由于文言文写成的年代比较久远,语言发展到今天发生了许多变化,因此现代人阅读起来困难很多,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是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和把握文章主旨。阅读此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先看注释,扫清障碍。
(1)小升初文言文常配有注释,优先看注释,尤其是人名、地名、官职名(如“太守”“令”)、生僻词(如“曩”是“从前”,“遽”是“立刻”),这些注释能帮你快速理解句子基本意思。
(2)遇到没注释的词,联系学过的课内文言知识推测,比如“去”在课内学过“太丘舍去”(离开),若文中出现“乃去”,可推测也是“离开”的意思。
2、逐句翻译,疏通文意。
(1)直译为主:尽量一个字一个字对应翻译,比如“俄而雪骤”,“俄而”是“不久”,“骤”是“急”,直译就是“不久,雪下得很急”,不用过度意译。
(2)关注常见虚词:“之、乎、者、也、以、而、于”等虚词,在小升初阶段含义较固定,比如“之”可指“的”(如“吾盾之坚”)、代指人/物(如“学而时习之”代指知识);“以”常表“用、因为”(如“以子之矛”是“用你的矛”)。
(3)拆分复杂句:长句拆成短句,比如“其一犬坐于前”,拆成“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先找主语(其一)、谓语(坐)、状语(犬、于前),再组合。
3、把握内容和主旨。
(1)理清人物和事件:文言文多是小故事(如寓言、人物轶事),阅读时圈出人名(如“郑人”“楚人”)、动作(如“买、卖、笑”),理清“谁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比如《守株待兔》中,农夫“因释其耒而守株”,结果“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2)理解道理或情感:小升初文言文常含简单道理(寓言)或人物品质(如《囊萤夜读》体现勤奋)。比如《刻舟求剑》讽刺“不知变通的人”;《杨氏之子》表现孩子的机智。结合事件结果或人物言行分析,道理往往很直白。
4、答题技巧。
(1)加点字意思:优先用注释回答;没注释的,联系课内学过的同字用法(如“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的“故”,课内“温故而知新”的“故”是“原因”,此处可套用)。
(2)翻译句子:直译为主,补充省略成分(如“(愚公)聚室而谋曰”,翻译时补出主语“愚公”),确保通顺。比如“何氏之庐也”,翻译为“(这)是何家的房子啊”。
(3)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结合事件结局和人物表现,用简洁的话概括,比如《亡羊补牢》——“出了问题及时补救,还不算晚”;《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最终会失败”。
(4)人物有什么特点:从人物言行找答案,比如《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体现他“懂礼、直率”;友“下车引之”体现“知错能改”。
(5)平时可以多积累课内文言文的常见字词(如“走”是“跑”,“顾”是“回头看”),熟悉寓言类文言文的套路(事件+道理),做题时先通读两遍,结合注释和积累疏通文意,再针对性答题,就会轻松很多。
◎ 提优训练: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0分)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xín dùn)与矛者,誉之曰:“吾(wú wǔ)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
(yù rù)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
人弗能应也。夫(fu 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给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2分)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2分)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2分)
5、学了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二、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7分)
赵母训子
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如是吾无望矣: (2)竟不食其膳: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2分)
赵母的希望是 。(2分)
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 。(2分)
三、小古文阅读。(9分)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⑧。损④其家口⑧,充狙之欲⑥。俄而⑦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⑧之曰:“与若芋⑨,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芋,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①而喜。
【注释】①狙公:养猴子的老人。②狙:猴子。③得公之心:理解养猴老人的心思。④损:减少。⑤口:口粮。⑥欲:要求。⑦俄而:不久。⑧诳:哄骗。⑨芋:橡树的果实。⑩伏:趴在地上。
1、仿照示例解释下列加点字。(2分)
例:吾盾之坚(坚固) 弗能应(应答)
(1)养之成群( ) (2)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
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横线句子的意思。(1分)
狙公爱猴表现在两个方面:① ;②
。(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4、根据短文内容完成填空。(4分)
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 。(1分)
四、古诗文阅读。(7分)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④。”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⑤?”
【注】①涉:渡。②遽:立刻,急忙,马上。③契:用刀刻。④所从坠:从剑所落下的地方。⑤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
1、猜一猜,写出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舟止(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2、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1分)
A.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3、“遽契其舟”的意思是 ,楚人这么做的目的是
。(2分)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2分)
五、古诗文阅读。(6分)
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视其行步
(2)掘于谷而得其斧
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分)
六、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11分)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是夫子家禽。”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 的《 》,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闲谈轶事的小说。(2分)
2、给下面的字注音。(3分)
惠( ) 曰( ) 禽( )
3、解释下面的词语。(3分)
甚:
设:
夫子:
4、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人?(1分)
5、联系课文,说说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2分)
七、古诗文阅读。(7分)
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③。俄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⑤,但⑥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世之愚⑦,莫之及也。
【注】①鲁:鲁国。②执:拿。③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④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⑤圣人:才智超人的人。⑥但:只是。⑦愚:愚蠢。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2、文中“老父”的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下列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疑惑,询问。 B.嘲笑,疑问。 C.自作聪明,反问。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1)这则笑话告诉我们遇到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思维要灵活。( )
(2)文中的“老父”不仅聪明,而且助人为乐。( )
(3)“世之愚,莫之及也”的意思是“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 )
八、古诗文阅读。(10分)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①本文选自《欧阳公事迹》。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②
孤:幼年丧父。③荻(dí):植物名。形似芦苇,生于水边,秋天开花。④间(lǘ)里:乡里。
“书”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理解,请为文中加点的“书”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2分)
A.写 B.书信 C.书籍 D.文字 E.文书
(1)教以书字( ) (2)家无书读( )
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大意是( )。(2分)
A.读书成了欧阳修最重要的事,他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B.欧阳修吃饭、睡觉时都在读书
C.欧阳修为了读书,故意不吃饭,不睡觉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分)
①画线句可以这样停顿: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
/因而抄录。
②“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是为了提高欧阳修读书学习的兴趣。
③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④欧阳修幼时家贫,所以苦读。长大后生活条件好了,就不再刻苦读书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故事中的太夫人是个 的人。我从欧阳修身上得到
的启示是 。我知道的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还有 、 。 (4分)
九、小古文阅读。(9分)
师 说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①也,则耻师焉,惑矣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③。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巫医④乐师百工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⑥! 圣人无常⑦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⑧,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⑨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⑩,如是而已。
【注释】①于其身:对于他自己。 身,自身,自己。②惑矣:(真是)糊涂啊! ③相师:拜别人为师。④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⑤百工:各种手艺。 ⑥欤:文言助词,表感叹。 ⑦常:固定的。 ⑧之徒:这类。 ⑨不必:不一定。 ⑩攻:学习,研究。
1、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2分)
(1)择师而教之( )
A.分解。 B.摆脱。 C.考核。 D.挑选。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A.羞耻。 B.以……为耻。 C.讥笑。 D.侮辱。
2、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1分)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其可怪也欤!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1分)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4、人们对待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 结合文言文内容写一写。(3分)
5、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是因为“
”(用原句回答),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名人 的例子。(2分)
十、小古文阅读。(8分)
师旷①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②烛乎 ”
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④昧⑤行乎 ”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然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很深。②炳:点燃。③安:怎么,哪里。④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⑤昧:黑暗。
1、写出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暮: (2)何:
(3)戏: (4)少:
2、文言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来谈论学习,请提取信息,补充思维导图。(4分)
3、处在“如日出之阳”阶段的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学习 想一想,写一写。(2分)
十一、小古文阅读。(8分)
何妥①少机警,八岁游国子学②。助教③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 为河水之河 ”妥应声答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 为新故之故 ”众成异之。
【注释】①何妥:北周人,官至太学博士,尤善音律。②国子学:中国古代的教育管理机关。③助教:导师。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1)“为新故之故”中“为”的意思相当于 。(A.还是B.为什么)
(2)“应声答曰”中“答”的意思是 。(A.答谢 B.回答)
(3)“众咸异之”意思是 。(A.众人都对他感到惊讶B.众人的反应都不一样)
2、本文故事能让我们想到学过的文言文《杨氏之子》中的杨氏子,两篇文章都有对人物形象的评价,八岁的何妥是“ ”(用本文原句回答),九岁的杨氏子是“ ”(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1分)
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 为新故之故
4、你认为何妥与杨氏子的回答共同的妙处是:
。(2分)
十二、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10分。
许衡不食梨
许衡尝暑中过①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②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④无主乎 人所遗④,一毫弗义⑤弗受也。”
【注释】①过:走过,经过。②啖(dàn):吃。③独:难道。④遗:丢失。⑤义:道义。
1、联系上下文,请你选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意思。(填序号)(3分)
之:①指梨② 指许衡
众争取啖之( ) 或问之( ) 非其有而取之( )
2、面对“道有梨”,许衡的做法与众人不同,请你根据文言文内容填一填,并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补全“或问之”省略的内容。(2分)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许衡胆子小,怕日后被梨树主人追究,所以不肯吃梨。
B.许衡不觉得口渴,所以就不吃梨。
C.许衡认为树上长满了梨却没有人摘,梨一定是苦的。
D.许衡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能约束自己不贪不取,自觉抵挡住外界的诱惑。
4、“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的意思是 。正如《朱子语类》中所说:“ , 。”许衡真不愧是名君子!(3分)
十三、读《读书三余》,完成练习。(10分)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②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质讷:质,质朴。讷,口齿不流利。②或:有的人。
1、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有从学者(跟随) B.其义自见(看见)
C.必当先读百遍(应当) D.苦渴无日(苦恼)
2、董遇的“三余”指的是 、 、 三个空余时间。请你据此给文中画“ ”句断句,断两处。(4分)
3、用自己的话说说“遇不肯教”的原因。(2分)
4、读完小古文,请你给同学们提一点儿学习上的建议,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分)
(1)丹丹学习时遇到不懂的内容就干脆跳过,你会对她说:

(2)菁菁想提高成绩,但总说自己没时间学习,你会对她说:

十四、小古文阅读。(7分)
怀素①写字
怀素居零陵②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③曰“绿天”。书不足①,乃漆⑥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⑥。
——《书林纪事》
【注释】①怀素:唐朝书法家。②零陵:今湖南零陵。③庵:住所。④足:足够。⑤漆:用漆涂。⑥穿:破,透。
1、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3分)
(1)贫无纸可书( )( ) (2)以蕉叶供挥洒( )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贫无纸可书”的朗读节奏是“贫/无纸可书”。
B.怀素“以蕉叶供挥洒”,是为了亲近大自然。
C.“盘板皆穿”的意思是“把木盘和方板都磨穿了”。
D.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怀素勤奋刻苦的品质。
3、从这则小故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
。 (1分)
4、下面不是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是( )。(1分)
A.颜真卿 B.王羲之 C.翁卷 D.柳公权
十五、古诗文阅读。(9分)
鹬①蚌(bàng)相争
蚌方②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⑥死蚌。”蚌亦谓⑦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⑨,渔者⑩得 而并 禽 之。(《战国策》)
【注释】①鹬:水鸟。②方:刚刚。③曝(pù):晒太阳。④箝(qián):夹住。⑤喙(huì):鸟嘴。⑥即有:就有。⑦谓:对……说。⑧不出:指鹬的嘴不拔出去。⑨相舍:相互放弃。⑩渔者:捕鱼的人。 得:获得。 并:一起。 禽(qín):同“擒”,捕捉,捉住。
1、联系注释,解释下列句子。(2分)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箱其喙: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2、古文有四句话,第一句交代故事的起因是:
,第二、三句是对话,写鹬和蚌 ,第四句交代故事的结局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3、故事中鹬和蚌的错误在于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
。(3分)
4、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 。(1分)
参考答案
一、1、dùn wú yù fú
2、C
3、因为他把自己的矛和盾的性能都夸大到绝对化的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导
致了尴尬的局面,所以无法回答。
4、示例:卖矛的时候,可用一个质量不如自己的矛加以比较,卖盾的时候用同样的
方法加以比较,这样既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矛与盾的质量好,又比较真实可信。
5、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能让言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二、1、指望、希望 吃
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
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
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
三、1、(1)养育 (2)恐怕
2、他打算限制它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
3、①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
②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4、左侧从上到下依次是:朝三而暮四 朝四而暮三 早上吃饱了 右侧从上到下依次是:朝三而暮四 朝四而暮三 总量没有变化 怒 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应该看到其实质。
四、1、停下 捞剑 2、A
3、急忙在船上刻上记号 他打算从记号那里去捞剑
4、遇到问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来灵活处理
五、1、①看。②挖。
2、后来,再观察邻居家的孩子,就觉得他的动作态度、一言一行都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3、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歪曲客观事物的原貌。
六、1、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言语
2、huì yuē qín
3、甚:非常。
设:摆放,摆设。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4、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
5、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七、1、为什么不用锯把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去呢
2、C 3、(1)√(2)×(3)√
八、1、(1)A (2)C
2、A
3、B
4、示例:教子有方 多读书,勤作文,刻苦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囊萤夜读 悬梁刺股
九、1、(1)D (2)B
2、D
3、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4、从左到右:择师 耻师 不耻相师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孔子
十、1、(1)晚,迟。 (2)为什么。 (3)戏弄。(4)年少,年轻。
2、壮而好学 老而好学 日中之光 炳烛之明
3、我们应该珍惜大好时光,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时,在学习上要提高效率,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
十一、1、A;A;
2、先生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
3、少机警 甚聪慧;
4、都以对方姓氏做文章,巧妙回应,机智幽默。
十二、1、①②①
2、众人:(示例)你为什么不取梨来吃 许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3、D
4、别人丢失的,(即使)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人有耻 则能有所不为
十三、1、B
2、冬天 夜间 雨天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3、董遇 认为读书读了百遍,自然就理解了,没有必要找老师教。
4、(1)学习不能畏难,熟读精思才会有所收获 (2)时间就像海绵中的水,我们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
十四、1、贫困 书写 用
2、B
3、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须有认真的态度和刻苦的精神。
4、C
十五、1、一只河蚌正张开壳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它们两个不肯放过对方,结果一个捕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走了。
2、出来晒太阳的河蚌夹住了想要啄它肉的鹬 互不相让 捕鱼的人把它们都捉走了
3、只顾个人得失,没有顾全大局 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否则可能会两败俱伤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