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堂实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潼关教学目标积累 “簇”“束”“犹嫌” 等关键词语,理解拟人手法(“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对情感表达的作用,把握七言绝句的韵律特点。 通过分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 的空间感与 “马蹄声碎” 的动态感,体会诗人对壮阔山河的感知;结合背景理解诗句中 “冲决束缚” 的象征意义,培养联想与思辨能力。 感受诗歌雄浑奔放的意境,品味 “不解平” 中蕴含的豪迈气概,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尝试用文字描绘边塞风光。 了解谭嗣同维新变法前的心境,体会近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理解古典诗词中 “山河喻壮志” 的文化传统。重难点重点:赏析拟人化景物描写(“嫌束”“不解平”)如何寄托情感;把握诗歌由景及情的脉络。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理解 “冲决束缚” 的深层含义(既指山河冲破地理限制,也喻指诗人突破思想桎梏),避免将豪迈情怀简单解读为写景抒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许多历史悠久、地势险要的关隘,它们犹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沧桑。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座赫赫有名的关隘 —— 潼关。大家先来说说,你们对潼关有哪些了解呢?(请几位同学发言) 潼关,位于今陕西潼关北,它的关城临黄河,依秦岭,处于山西、陕西、河南三省要冲,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发生过众多著名的战役,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潼关的图片(展示潼关的险峻地势、古老城墙、奔腾黄河等图片),从视觉上感受它的雄伟壮观。看着这些图片,大家是不是已经对潼关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那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谭嗣同的脚步,走进他笔下的《潼关》,去领略潼关独特的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一)作者介绍 同学们,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谭嗣同。老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屏幕上关于谭嗣同的简介(展示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 - 1898),字复生,号壮飞,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 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 “戊戌六君子” 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从这段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谭嗣同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才华横溢,有着卓越的思想,更有着为了国家和民族勇于献身的精神。老师再给大家补充一些关于少年谭嗣同的事迹。光绪六年,谭嗣同在十岁时拜浏阳学者欧阳中鹄为师,在欧阳中鹄的影响下,他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兴趣,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他读书务求广博,对传统的诗文八股非常反感,曾写下了 “岂有此理”。可以说,他少年时期就挣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同学们,了解了这些,你们对谭嗣同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背景介绍 那么,谭嗣同为什么会写下《潼关》这首诗呢?这和他的一段经历有关。公元 1878 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他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命笔,创作了这首《潼关》。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列强肆意欺凌,国家软弱无力。14 岁的谭嗣同虽然年纪尚小,但他已经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他就已经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当他看到潼关的壮阔山水时,感觉这山水就如同自己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一样,于是移情于物,写下了这首气势非凡的诗篇。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背景,相信你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会有更深的感悟。 三、朗读诗歌 (一)教师范读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来朗读这首《潼关》,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同时注意听清字音、节奏和韵律。(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好,同学们,听完老师的朗读,你们有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呢?老师在朗读的时候,特别注意了一些地方,比如 “终古”“簇” 要重读,这样可以突出高云簇拥古城的那种雄伟之感;“秋风吹散” 语速稍缓,突出秋风的力量;“犹嫌”“不解” 也要适当重读,强调河流和山的情感和姿态。 (二)学生自由朗读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出声地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尤其是 “潼(tóng)关” 的 “潼”,“簇(cù)” 不要读错。同时,试着模仿老师的节奏和语调,读出诗歌的韵味。(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 老师请几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从读音、节奏、情感等方面来评价他们读得怎么样。(请几位同学朗读,然后进行评价) (三)全班齐读 经过刚才的练习,相信大家都有了进步。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齐读这首诗,要读出气势,读出感情,让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诗歌的理解。(全班齐读) 同学们读得非常有气势,不过,诗歌的朗读不仅仅是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重要的是要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接下来,我们深入学习诗歌,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理解诗歌内容 (一)自主理解,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内容。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看看能不能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解答疑问) 好,老师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对诗歌前两句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的理解?(请小组代表发言) (二)逐句解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 小组代表回答后,教师总结:“终古” 意思是久远,“簇” 是簇拥。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这样的画面:自古以来,高高的云层就簇拥着潼关古城。一个 “簇” 字,把高云写得好像有了生命,它们紧紧地围绕着潼关,给人一种潼关被层层守护、雄伟壮观的感觉。同学们,想象一下那画面,是不是觉得非常震撼? 教师提问:那这里写高云簇拥古城,有什么作用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总结:通过描写高云簇拥古城,既写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又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的描写做了铺垫。 “秋风吹散马蹄声” 再看第二句,哪位同学来说说对这句诗的理解?(请同学回答) 教师讲解:秋天的风呼呼地吹着,把细碎的马蹄声都吹散了。这里通过秋风和马蹄声,进一步衬托出潼关的寂寥与辽远。秋风的呼啸,马蹄声的细碎,在空旷的天地间,更显古城的宁静与悠远。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骑马经过,会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引导学生思考,感受诗人的心境) “河流大野犹嫌束” 我们接着看第三句,哪个小组来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请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补充:“河流大野” 指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流淌,“犹嫌束” 是说黄河好像还嫌弃原野对它的束缚。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黄河人的情感。黄河在大地上奔腾,却觉得不够畅快,仿佛被束缚住了,这表现出黄河汹涌澎湃、一往无前的气势。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出黄河那种奔腾不息、渴望冲破束缚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教师提问: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黄河呢?(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写作意图) 总结:诗人借黄河的这种气势,来表达自己内心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的情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最后一句,哪位同学来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请同学回答) 教师讲解:“山入潼关” 是说秦岭山脉进入潼关,“不解平” 意思是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这里同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秦岭山脉到了潼关,山势依然巍峨险峻,桀骜不驯,不知道平坦为何物。诗人通过对山的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潼关地势的险要,同时也表现出自己不向世俗低头、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同学们,从这句诗中,你们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性格)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逐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那谁能来说一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教师总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潼关雄伟壮阔的画面。高高的云层簇拥着古老的潼关城,秋风呼啸,吹散了马蹄声。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腾,嫌弃原野对它的束缚,秦岭山脉进入潼关后,山势依然巍峨险峻,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诗人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写,展现了潼关独特的魅力。 那么,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 五、体会诗歌情感 同学们,我们知道,诗歌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谭嗣同写这首《潼关》时,年仅 14 岁,但他已经心怀壮志。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我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大家来想一想,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 哪个小组先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请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列强的欺凌,国家积弱,而谭嗣同虽然年纪小,但他已经有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他看到潼关的壮阔山水,联想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够像这山水一样,冲破束缚,有所作为。所以,他借景抒情,通过对潼关山水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和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展现出他不迎合世俗、不向权贵低头的铮铮风骨。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种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全班再次齐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 六、诗歌艺术特色赏析 同学们,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要有深刻的内涵,还要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这首《潼关》在艺术上就有很多值得我们赏析的地方。大家再仔细读一读诗歌,想一想,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老师提示一下,从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等方面去思考。哪位同学有发现了?(请同学发言) 修辞手法 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没错,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云以人的动作 “簇拥”,让我们仿佛看到高云像一群忠诚的卫士围绕着潼关;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 “犹嫌束”,生动地表现出黄河奔腾不息、渴望冲破束缚的气势;赋予山以人的性格 “不解平”,突出了秦岭山脉的巍峨险峻和桀骜不驯。通过这些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山水写活了,使诗歌更富有感染力,也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描写角度 除了拟人,在描写角度上,诗人也很有讲究。前两句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高云簇拥古城的壮观景象以及秋风中马蹄声的细碎,让我们如临其境;后两句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则是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黄河的奔腾和山脉的险峻。诗人通过多种描写角度的结合,全方位地展现了潼关的独特风貌。 同学们,通过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我们对这首诗是不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以后的诗歌学习中,大家也要学会从这些方面去赏析诗歌,这样能更好地领略诗歌的魅力。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谭嗣同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作品还有很多。除了《潼关》,他还写过一首著名的《狱中题壁》(展示《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诗是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后两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更是抒发了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大家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感受一下谭嗣同不同时期的情感表达。(学生自由朗读《狱中题壁》) 读完这首诗,大家来想一想,《狱中题壁》和我们今天学的《潼关》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请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相同点是两首诗都体现了谭嗣同的爱国情怀和他坚定的信念。不同点在于,《潼关》更多地表达了少年谭嗣同渴望冲破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豪情壮志,而《狱中题壁》则是在面临生死考验时,展现出谭嗣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通过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谭嗣同的思想和情感。 同学们,谭嗣同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那谭嗣同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请几位同学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 八、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谭嗣同的《潼关》。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作者谭嗣同的生平事迹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感受到了潼关雄伟壮阔的景象,体会到了诗人渴望冲破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和爱国情怀。同时,我们还赏析了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了从多个角度去欣赏一首诗歌。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古诗词,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汲取古人的智慧和精神力量。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次有感情地背诵这首《潼关》,把它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全班背诵《潼关》) 九、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潼关》,要求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 以 “我眼中的谭嗣同” 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介绍谭嗣同的生平、思想和精神,表达你对他的敬佩之情。 搜集并阅读谭嗣同的其他诗词或文章,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和情感,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