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课堂实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课堂实录-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整本书阅读-西游记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古典白话词汇(如 “呆子”“泼猴”)、神魔小说特有的比喻修辞,分析对话中的人物语气(如悟空的桀骜、唐僧的迂腐)。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 “取经团队矛盾解决”(如三打白骨精)训练辩证思维,探究 “紧箍咒” 的象征意义(自由与规则的博弈)。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奇幻情节的想象力(如 “大闹天宫” 的夸张场景),体会 “亦庄亦谐” 的风格(悟空的机智与八戒的憨态)。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儒释道思想(唐僧的仁、悟空的悟、八戒的欲),理解 “历经磨难终成正果” 的东方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 “九九八十一难” 的叙事脉络,分析师徒四人性格互补性(如沙僧的调和作用)。
难点:理解神话故事的现实映射(如 “真假美猴王” 对人性善恶的探讨),避免将情节简单化为 “打怪升级”。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在正式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你们看过的众多书籍、影视作品中,有没有哪一个故事,只要一提起,就能让你们脑海中浮现出各种神奇的画面,充满了奇幻色彩呢?来,那位靠窗的同学,你来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西游记》就是这样的,里面有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有能腾云驾雾的法术,还有各种奇奇怪怪的妖怪。
师:非常棒!你一下子就说到了重点。没错,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西游记》。大家都知道,《西游记》被拍成了电视剧、动画片,还改编成了各种游戏,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部作品能历经这么多年,一直深受大家喜爱呢?大家先思考一下,然后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交流。(同桌交流)好,哪位同学愿意来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后面那位举手的同学。
生:我觉得是因为它的故事特别精彩,像孙悟空大闹天宫,特别刺激,感觉孙悟空太厉害了,谁也不怕。
师:说得真好!那还有其他原因吗?中间那位同学。
生:里面的人物都很有特点,唐僧很善良,猪八戒很贪吃又很搞笑。
师:没错,人物形象鲜明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西游记》这部作品呀,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刺激,还蕴含着很多深刻的道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这部名著,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作者及成书背景介绍
师:要读懂一部作品,我们首先得了解它的作者。大家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吗?(学生齐答:吴承恩)对,吴承恩,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是明代的文学家。他自幼敏慧好学,博览群书,但是在科举道路上却屡试不中,中年后才补为贡生,做过一些小官。晚年的他绝意仕进,专心著述,这才创作出了《西游记》这部伟大的作品。那同学们想一想,吴承恩的这些人生经历,会不会对他创作《西游记》有什么影响呢?大家可以大胆猜测一下。那位戴眼镜的同学。
生:我觉得他可能因为科举不顺,心里有很多不满,就把这些情绪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这些情节表现出来了。
师: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吴承恩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遭遇了很多挫折,所以他在作品中塑造了孙悟空这样敢于反抗、挑战权威的形象。其实,《西游记》的成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故事原型是唐僧取经,唐太宗贞观三年,僧人玄奘徒步去天竺游学,历经艰难险阻,最后带回佛经。这个真实的事件在民间逐渐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也有相关作品,吴承恩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才完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从最初的历史事件,到后来逐渐演变成充满奇幻色彩的文学作品,这中间经历了好几百年的时间,融合了无数人的智慧和想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过程呀!
整体情节梳理
师:了解了作者和成书背景,接下来我们一起梳理一下《西游记》的整体情节。《西游记》一共有一百回,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初步阅读,那谁能来说说,这一百回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前排这位同学。
生:我觉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孙悟空出世和大闹天宫,第二部分是唐僧的身世和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是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过程。
师:总结得非常到位!第一部分从第一回到第七回,主要介绍孙悟空的身世,他从石头里蹦出来,然后拜师学艺,学会了七十二变、筋斗云等本领,又因为不满天庭的管束,大闹天宫,把天庭搅得一团糟。第二部分从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交代了唐僧的身世,还有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像 “唐僧出世”“如来说法”“观音访僧” 等小故事都在这一部分。第三部分从第十三回到第一百回,就是 “西天取经” 的主体内容了,师徒四人一路上遇到了无数的妖怪,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那在这八十一难中,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难呢?
生:(纷纷回答)三打白骨精!
师:看来大家对 “三打白骨精” 这一情节都很熟悉。那哪位同学能简单给大家讲讲 “三打白骨精” 的故事呢?你来。
生:就是唐僧师徒四人走到一座山上,遇到了白骨精。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成村姑、老妇和老者,但是都被孙悟空识破了,孙悟空三次打死白骨精的化身,可唐僧却以为孙悟空滥杀无辜,最后把孙悟空赶走了。
师:讲得很清楚。那在这个故事里,白骨精三次变化,孙悟空三次打,唐僧三次驱赶孙悟空,这里面的 “三” 可大有学问。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三次变化、三次打、三次驱赶呢?小组讨论一下,等会儿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发言。(小组讨论)好,第一小组的代表来说说。
生:我们小组觉得,白骨精三次变化,是为了突出她的狡猾,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想尽办法要吃到唐僧肉。孙悟空三次打,说明他很坚定,不管唐僧怎么阻拦,他都要打死白骨精,保护唐僧。唐僧三次驱赶孙悟空,体现了他的善良,但是也有点糊涂,不相信孙悟空。
师:分析得很透彻!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第三小组。
生:我们觉得 “三” 这个数字在中国文化里可能有特殊的含义,就像 “事不过三”,这样安排情节,让故事更加曲折,更吸引人。
师:非常好!你们能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很有深度。其实,在《西游记》里,还有很多情节也用到了类似的手法,像 “三调芭蕉扇”,孙悟空为了借到芭蕉扇,也是经历了三次波折。这些情节的设置,不仅让故事更加精彩,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分析
师:《西游记》里的人物形象鲜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师徒四人中,孙悟空无疑是最受欢迎的角色。大家来说说,你们眼中的孙悟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生:孙悟空很勇敢,他什么都不怕,敢和天庭的神仙打架,也敢和妖怪斗。
生:他还很聪明,每次遇到困难,都能想出办法来解决,像变成小虫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
生:我觉得他有点调皮,在花果山的时候,老是捉弄其他猴子。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孙悟空勇敢、聪明、机智、调皮,他的性格非常丰富。他的勇敢体现在敢于挑战权威,大闹天宫;他的聪明机智在很多情节中都有体现,比如在和妖怪斗智斗勇的时候。那同学们想一想,孙悟空的这些性格特点,对他完成取经任务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他的勇敢让他不怕妖怪,能保护唐僧。他的聪明机智让他能想出办法对付妖怪,解决取经路上的各种困难。
师:没错。那我们再来看看唐僧,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唐僧很善良,不管遇到什么人,都不忍心伤害。
生:但是他有时候太固执了,不相信孙悟空,还老是念紧箍咒。
师:对,唐僧善良、慈悲,有着坚定的信念,一心向佛,想要去西天取经,普度众生。但是他有时候过于善良,容易被妖怪的表象所迷惑,又因为过于固执,不理解孙悟空,给取经之路带来了一些波折。那猪八戒呢?大家对他的印象是怎样的?
生:猪八戒很贪吃,看到吃的就走不动路。
生:他还很懒,老是想偷懒,不想干活。
生:不过他也很搞笑,经常说一些让人发笑的话。
师:猪八戒确实贪吃、懒惰,但是他也有可爱的一面,他的存在为故事增添了很多欢乐的氛围。而且在关键时刻,他也能帮上忙,比如在和孙悟空一起降妖的时候。最后,我们来看看沙僧,沙僧在师徒四人中好像不太起眼,那他有什么特点呢?
生:沙僧很老实,一直默默地挑着行李,任劳任怨。
生:他对唐僧也很忠诚,从来没有想过离开。
师:说得对,沙僧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忠诚可靠,他虽然话不多,但是在团队中起到了稳定的作用。师徒四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他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最终完成了取经的任务。就像一个团队,需要不同性格的人,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取得成功。
主题探讨
师:我们了解了《西游记》的情节和人物,那这部作品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它的主题是什么呢?大家可以结合我们刚才分析的内容,思考一下。
生:我觉得是告诉我们要不怕困难,坚持自己的目标,就像唐僧师徒四人一样,不管遇到多少妖怪,都没有放弃去西天取经。
师:这个想法很好,这确实是作品传达的一个重要主题。面对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它还告诉我们要学会团结,师徒四人如果不团结,早就散伙了,根本到不了西天。
师:没错,团结协作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在取经路上,师徒四人相互帮助,共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那从人物的成长角度来看呢?孙悟空从一个大闹天宫的叛逆者,到最后成为斗战胜佛,这中间有什么变化呢?
生:孙悟空变得更成熟了,他不再只想着自己,而是懂得了保护唐僧,为了取经的目标努力。
师:对,孙悟空在取经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磨难,也逐渐成长,学会了担当和责任。所以,《西游记》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它既告诉我们要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又强调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还展现了人物的成长和蜕变。这些主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同样适用,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像唐僧师徒四人一样,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同时也要学会和身边的人团结协作。
艺术特色赏析
师:《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它精彩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还有它独特的艺术特色。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受到它的一些独特之处呢?比如说它的语言。
生:我觉得它的语言很生动,读起来就像在看电视剧一样,画面感很强。
师:没错,作者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神奇的场景,像花果山、天宫、火焰山等等,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还有它的想象,大家觉得《西游记》的想象有什么特点呢?
生:想象特别丰富,什么都能想到,像各种妖怪,还有孙悟空的法术,都特别神奇。
师:对,《西游记》的想象天马行空,充满了奇幻色彩。作者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神魔世界,里面的人物、场景、宝物都突破了我们的常规思维。而且,这部作品还运用了很多幽默诙谐的手法,让故事在紧张刺激的同时,又充满了趣味性。比如猪八戒的一些言行,经常能让我们忍俊不禁。这些艺术特色,让《西游记》成为了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总结与拓展
师:好啦,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对《西游记》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和探讨,了解了它的作者、成书背景、情节、人物、主题和艺术特色。通过这节课,相信大家对这部名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课后呢,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小任务。选择《西游记》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章节,把它改写成一个小剧本,下节课我们找同学来表演。希望大家在改写的过程中,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原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