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堂实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 “僵卧”“戍”“阑” 等关键字词含义,感受七言绝句的韵律美,体会诗歌语言凝练且饱含深情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剖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中虚实结合的手法,锻炼联想与想象能力,梳理诗人从现实处境到梦境驰骋的思维脉络,提升逻辑思维,探究诗人情感表达的内在逻辑。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悟诗中 “僵卧孤村” 的凄凉与 “铁马冰河” 的豪迈壮阔,感受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的爱国热忱,领略悲壮之美,尝试用文字描绘诗歌画面,提升文学审美与创作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南宋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及陆游生平,领会古代文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理解诗歌承载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重难点重点:掌握诗歌字词,明晰诗意;把握 “尚思为国戍轮台” 等关键语句,体会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理解 “风吹雨” 的双关意及虚实相生手法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难点:深入体会诗人在年老体衰、闲居孤村的艰难处境下,内心壮志难酬却矢志报国的复杂情感,感受其超越个人境遇的伟大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风雨天气并不罕见。有时,那淅淅沥沥的小雨,会给我们带来清新宁静的感觉;而有时,狂风暴雨又会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当风雨来临,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几位同学回答)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风雨常常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它们或是触发诗人的思乡之情,或是勾起诗人的孤独之感,又或是引发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种种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创作的。在这个特殊的夜晚,陆游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思绪和情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深入了解一下它的作者 —— 陆游。哪位同学能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陆游?(请同学回答,教师适当补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留存至今的诗作就有九千多首。陆游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其中最突出的主题便是爱国。他自幼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一生都渴望能够收复北方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然而,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和偏安一隅,让他的理想始终未能实现。尽管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陆游的爱国热情却从未减退,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都倾注在了诗歌创作中,用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念。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又兼具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民的疾苦。 背景介绍 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 年),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此时的他,因坚持抗金主张,遭到了朝廷中主和派的排挤和打压,被罢官后已经退居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多年。在山阴的农村,陆游过着清苦的生活,身体也逐渐衰弱。但即便身处这样的困境,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却从未冷却。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陆游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狂风呼啸、暴雨倾盆,思绪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体衰、处境艰难,却依然心系国家、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朗读情况 好,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给大家朗读一下这首诗?(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注意读音和节奏是否准确) 读完后,提问其他同学:“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错的字音或者节奏把握不当的地方?”(请同学评价,教师总结并纠正错误) 重点强调:“僵”(jiāng)、“戍”(shù)、“阑”(lán)的读音。 教师范读 接下来,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这首诗,同学们在听的时候,可以在心里跟着老师一起读,同时注意老师朗读时的语气、语调、节奏以及重音的处理。(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 朗读指导:前两句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语调应低沉、舒缓,读出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心系国家的坚定信念,“不自哀”“尚思”“戍轮台” 可适当重读;后两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语调可逐渐激昂,“夜阑”“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等词重读,以突出诗人梦境中的豪迈场景和内心的澎湃激情。 学生模仿朗读 同学们,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想试一试呢?现在,请大家模仿老师的朗读方式,自己再读一遍这首诗,努力读出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学生模仿朗读) 全班齐读 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齐读这首诗,读出诗人在风雨夜中的那份豪情与壮志。(全班齐读,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调整朗读的情感) 四、理解诗意 自主学习,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 同学们,诗歌的语言往往简洁而凝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本上的注释,自己尝试理解这首诗每一句的意思。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先做好标记,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解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互相讨论解决刚才标记出来的疑难问题。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各小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小组汇报,教师讲解疑难 好,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如果有不同意见或者补充内容,可以随时举手发言。(各小组代表汇报,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意思是直挺挺地躺着,形容诗人年迈体弱,行动不便。“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点明了诗人居住的环境。这句诗是说,诗人直挺挺地躺在孤寂荒凉的村庄里,却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诗人为何 “不自哀” 呢?这为下一句埋下了伏笔。 “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还想着。“戍轮台”,在新疆轮台一带防守,这里代指守卫边疆。诗人虽然年老体衰,困居在孤村,但他的心中依然想着为国家去守卫边疆。这一句揭示了诗人 “不自哀” 的原因,展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怀。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夜深。“风吹雨”,既指自然界中狂风暴雨的声音,又象征着南宋王朝正面临着风雨飘摇的局势。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狂风呼啸、暴雨倾盆,思绪也随之飘远。 “铁马冰河入梦来”:“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冰河”,冰封的河流。在梦中,诗人仿佛看到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这一句通过梦境,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梳理诗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意思,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描述诗歌所展现的场景。例如:我直挺挺地躺在这孤寂荒凉的小村庄里,并不为自己的艰难处境而感到悲哀,因为我心中还时刻想着要为国家去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着外面狂风暴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在梦中,我仿佛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那冰封的河流,奔赴在抗击敌人的战场上。(请几位同学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深入赏析诗歌 赏析诗歌的意象 同学们,在诗歌中,诗人常常会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些事物就是意象。那么,在这首《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你能找出哪些意象呢?(引导学生找出 “僵卧”“孤村”“风吹雨”“铁马”“冰河” 等意象) 这些意象又分别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它们对表达诗人的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 “僵卧”“孤村”:这两个意象描绘出了诗人年迈体弱、孤独无助的形象,以及他所处的孤寂荒凉的环境,给人一种凄凉、落寞的感觉。它们从侧面烘托出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坚守爱国信念的高尚品质。 “风吹雨”:这个意象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它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写,表现出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另一方面,它象征着南宋王朝面临的内忧外患,局势动荡不安。“风吹雨” 营造出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铁马”“冰河”:这两个意象代表着战争和边疆。“铁马” 身披铁甲,象征着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冰河” 则暗示了边疆环境的艰苦。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激烈的战争场景,表达了诗人渴望投身战场、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 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除了意象的运用,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也非常独特。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歌,思考一下,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思考,教师引导) 提问:“诗中前两句实写诗人的处境和心境,后两句虚写梦境,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组织学生讨论) 通过虚实结合,将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实中,诗人年迈体衰,困居孤村,壮志难酬;而在梦境中,他却能骑着铁马,跨过冰河,奋勇杀敌。这种对比更加强烈地突出了诗人内心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对现实处境的无奈和悲愤。同时,虚实结合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深沉,让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怀。 提问:“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僵卧孤村’和‘铁马冰河’这样强烈反差的意象,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僵卧孤村” 描绘了诗人衰老、孤独、凄凉的现实处境,而 “铁马冰河” 则展现了诗人想象中豪迈、壮阔的战斗场景。这两组意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虽然身体衰老,处境艰难,但内心的爱国热情却丝毫未减,依然充满着对战斗和报国的渴望。这种对比使诗人的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突出,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结: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通过对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组合,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展现了陆游诗歌高超的艺术魅力。 体会诗歌的情感 同学们,通过对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赏析,相信大家对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么,这首诗到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陆游虽年老体衰、处境艰难,但仍矢志不渝地热爱祖国,渴望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流露出他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把诗人的这些情感通过我们的声音表现出来。(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六、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同学们,在古代诗歌中,有很多作品都表达了爱国之情。现在,老师给大家展示另外一首爱国诗歌 ——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PPT 展示诗歌内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然后思考一下,这首诗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在表达爱国情感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 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都展现了诗人为了国家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品质。在情感的表达上都非常真挚、深沉,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 不同点:在意象方面,《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主要运用了 “僵卧”“孤村”“风吹雨”“铁马”“冰河” 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悲壮、豪迈的氛围;而《过零丁洋》则运用了 “辛苦遭逢”“干戈寥落”“山河破碎”“身世浮沉”“惶恐滩”“零丁洋” 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沉重、凄凉的氛围。在表现手法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采用了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的手法;《过零丁洋》则运用了叙事、抒情相结合,以及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在情感表达的侧重点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更侧重于表达诗人渴望为国效力、收复失地的壮志豪情;《过零丁洋》则更强调诗人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对国家的忠诚和坚贞不屈的气节。 联想与想象 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豪情壮志的梦境。现在,请同学们也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假如你就是陆游,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当你听到外面的狂风暴雨声,心中会想些什么?梦中又会出现怎样的场景呢?请以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 为开头,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你的所思所想。(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请几位同学站起来分享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给予相应的指导。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陆游的生平经历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感受到了他诗歌中所蕴含的强烈爱国情感。同时,我们还学习了诗歌中意象的运用、表现手法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像这样优秀的古诗词,用心去体会古人的情感世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八、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请你选择陆游的另一首爱国诗歌,如《示儿》,从诗歌的内容、意象、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赏析短文,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