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堂实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杞人忧天教学目标从四维核心素养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上,学生要掌握文中实词,准确翻译原文;思维发展与提升上,引导学生分析杞人忧虑根源,培养逻辑思维;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感受寓言简洁而富有深意的文字美;文化传承与理解上,体会古代寓言蕴含的处世智慧。重难点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与寓意,即莫为无根据之事忧虑。难点在于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寓意,并联系现实生活反思,避免无端焦虑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别整天瞎担心,简直是杞人忧天” ,还有 “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那大家来琢磨琢磨,在这些常用语里,“杞人忧天” 是什么意思呢? 生 1:就是为那些没必要的事情瞎操心。 生 2:对,是担心一些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儿,像天塌下来这种。 师:大家说得很对。简单来讲,杞人忧天,就是在嘲笑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忧,自己烦自己,还可能影响别人的人,告诉我们别毫无根据地瞎忧虑。那这里面有几个关键要点呢? 生 3:毫无根据的忧虑。 生 4:还有这种忧虑是没完没了的。 生 5:而且还自扰又扰人。 师:非常棒!从词语的感彩来看,杞人忧天是个贬义词,跟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意思差不多。那同学们知道吗,杞人忧天其实是出自《列子 天瑞》的一个寓言故事。昨天咱们已经学了前三则寓言,现在再回顾下寓言的概念,学习寓言我们要抓住哪两个关键呢?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予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发。 生 6:要抓住故事和道理。 师:没错!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杞人忧天》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特别要读准字音。这里面有一些通假字需要注意,比如 “身亡所寄” 的 “亡”,它通 “无”,读 wú;“亡处亡气” 的 “亡” 也是同样的读音和意思;还有 “舍然大喜” 的 “舍”,通 “释”,读 shì。大家先试着读一读这几个词所在的句子。 (学生自读相关句子) 师:除了通假字,还有多音字。像 “日月星宿” 的 “宿”,在这里读 xiù;“中伤” 的 “中”,读 zhòng;“充塞四虚” 的 “塞”,读 sè。来,同学们一起把这些多音字所在的句子读一下。 (学生齐读相关句子) 师:还有几个生难字,“躇步跐蹈”,这四个字都和踩踏有关,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构件吗? 生 7:都有 “足” 字旁。 师:非常好,还有吗? 生 8:好像都有 “止” 字。 师:没错!“止” 字最初的字形就像人的脚,本义就是脚,后来引申出脚趾的意思,再后来表示停止、静止等含义。所以带有 “足” 或者 “止” 的字,很多都和脚的动作有关。现在,同桌之间分角色朗读,先用文言对话,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同桌分角色用文言朗读对话)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那现在依据注释,试着读懂课文,有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咱们一起交流讨论。 (学生自由翻译,互相交流,提出疑问,共同解答) 师:好,看来大家对文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同桌之间再互换角色,用白话对话,感受一下故事里人物的心情。 (学生再次用白话分角色对话) 三、疏通文意 师:下面,老师换个方式来检查大家是不是真的读懂了课文。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看看这幅图,猜猜谁是杞人? (展示课文相关图片) 生 9:左边的瘦子是杞人。因为课文里说他 “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他担心得都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了,肯定是杞人。 师:那在这里,“废寝食者” 解释成 “废寝忘食” 还是 “茶饭不思” 更合适呢? 生 10:应该是 “茶饭不思”。杞人是因为忧虑才这样,“废寝忘食” 一般是说一个人为了做某件事很努力,而杞人是忧愁,所以 “茶饭不思” 更符合。 师:非常正确!从图上我们还能看到,左边这个人颧骨高耸,瘦骨嶙峋,我们可以用 “形容枯槁” 这个词语来形容他的状态,大家做好笔记。那除了从形体上判断,还能通过什么来确定人物身份呢? 生 11:从他担心的事情来看,插图里他想着 “日月星宿,不当坠耶”,这和课文里杞人的担忧一样,所以他是杞人。 师:依据课文内容,插图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生 12:还应该添上太阳,因为杞人担心日月星宿会掉下来,图里少了太阳。 生 13:从人物神情也能看出来,左边的人很慌张,右边的人比较淡定,所以左边的是杞人。 生 14:右边的人很胖,说明他内心很安定,“心宽体胖”,和杞人形成对比。 师:大家观察得很细致!那现在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杞人到底在担忧什么?他高兴的原因又是什么?晓之者高兴又是为什么?通过晓之者对杞人的开导,大家觉得天地会不会崩坠,需不需要为天地坏掉而忧虑呢? 生 15:杞人怕天地塌下来。 师:表面上看是怕天地塌,实际上呢?他真正畏惧的是什么?大家把 “寄” 这个字圈起来想一想。“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古人觉得人生就像暂时寄存在天地之间,要有个立身之所。所以杞人真正忧的是什么? 生 16:他担心天地崩坠后,自己没有立身之所。 师:再深入想一想,没有立身之所意味着什么? 生 17:意味着他会死掉。 师:没错!那杞人高兴是因为什么? 生 18:晓之者给他解释清楚了,天地不会崩坠,他不用担心了,所以高兴。 师:那我们能不能像分析他的忧虑一样,再深入一步想想,他高兴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生 19:他有了容身之处,可以好好生活下去了,所以高兴。 师:非常好!那晓之者高兴又是为什么呢? 生 20:他帮助杞人排解了忧虑,看到别人开心,自己也开心。 师:对,晓之者不仅心宽体胖,还很善良,乐于帮助他人。那现在,根据晓之者对杞人的开导,大家觉得天地会不会崩坠? 生 21:不会。课文里说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天就是积聚的气体,人整天在天里呼吸活动,天不会掉下来。 师:说得很对!也就是说,我们和天地其实是融为一体的,是与天地同在的,根本不用担心没地方去。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杞人确实不必为天地崩坠而忧虑。到这里,按照一般的教学,课文好像就学完了,但在咱们的课堂上,这才只是开始。 四、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在课文里,杞人听了晓之者的话后,“舍然大喜”,不再担忧天地崩坠了,晓之者也很开心。可实际上,这个故事在《列子 天瑞》里并没有结束。咱们课本上的内容只是节选。现在,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下原文后面的部分。 (展示长庐子的言论) 长庐子闻而笑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夫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难终难穷,此当然矣;难测难识,此当然矣。忧其坏者,诚为大远;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 师:大家先自己读一读,要是实在读不懂,等会儿可以看译文,但先试着自己从原典里去理解。读完后,思考一下长庐子对于天地崩坠这件事,持什么看法? (学生阅读思考) 生 22:长庐子认为天地是会坏的,他说 “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 师:那他和课文里晓之者的观点一样吗? 生 23:不一样,晓之者觉得天地不会崩坠,不用忧虑;长庐子觉得天地终归会坏,应该忧虑。 师:现在,对于该不该忧天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晓之者从人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人与天地同在,不必忧虑;长庐子从自然规律的角度,觉得天地终归会坏,应该忧虑。那他们谁对谁错呢? 生 24:好像都有道理。 师:那我们从他们提出观点的依据来分析分析。晓之者的依据我们已经知道了,是从人的一般生活经验。那长庐子的依据,从哲学思想和自然规律角度,大家能具体说一说吗? 生 25:长庐子说虹霓、云雾、风雨、四时是积气所成,山岳、河海、金石、火木是积块所成,说明世间万物都是有形成和变化的,所以天地也会坏。 师:非常好!从自然规律来讲,所有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用一个专业词语形容,就是 “熵增”。也就是说,晓之者和长庐子,一个考虑的是当下人的生活感受,目光相对短一些;一个从宏观的自然规律出发,目光更长远。那如果让你们来写这篇文章,写到这里,你们会就此结尾吗? 生 26:感觉不太合适,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师:对,人都有追求确定答案的习惯。那在这个故事里,谁应该出来给个说法呢? 生 27:作者列子应该出来发表看法。 师:没错!那我们来看看列子是怎么说的。 (展示列子的言论)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师:大家先读一读,理解一下列子的观点。 (学生阅读思考) 生 28:列子觉得说天地会坏和说天地不会坏的观点都是错的,他也不知道天地到底会不会坏,觉得没必要为此操心。 师:非常正确!列子站在一个更高的哲学角度,认为天地坏与不坏,我们无法确切知晓,也不必过分纠结。这就像我们的人生,很多事情是未知的,我们不能因为不确定就一直忧虑。 五、寓意探讨 师:通过对整个故事,包括原文后续内容的学习,大家现在对《杞人忧天》这则寓言的寓意有什么新的理解呢?我们先从课文最初呈现的内容来看,一般我们认为这则寓言是在讽刺杞人毫无根据的忧虑,告诉我们不要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瞎担心。但学了后面的内容,大家再思考思考。 生 29:我觉得虽然天地崩坠这种事在当时看来不可能发生,但长庐子说天地从自然规律来讲会坏,说明有时候我们不能只看眼前,还是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 生 30:对,就像现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事情虽然看似遥远,但如果不提前考虑,可能真的会出问题。不过也不能像杞人那样过度忧虑,要把握好度。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这则寓言其实有多个层面的寓意。从一方面看,它确实在讽刺那些毫无根据、过度忧虑的人,提醒我们不要自寻烦恼;但从另一个角度,长庐子和列子的观点又让我们明白,在生活中,我们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不能盲目乐观,对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提前思考。但同时,这种忧患意识也不能变成杞人那种无端的、过度的担忧,要理性看待未知和不确定性。那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杞人忧天或者需要有忧患意识的事情呢? 生 31:我有时候会担心考试考不好,一直焦虑,其实还没到考试,我就自己把自己弄得很紧张,有点像杞人忧天。 生 32:我觉得我们现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就是一种忧患意识。虽然环境还没有完全恶化,但我们提前采取措施,就是为了避免以后出现大问题。 师:大家举的例子很贴切!希望同学们能从这则寓言中汲取智慧,在生活中既能理性面对未知,不过度忧虑,又能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为未来做好准备。 六、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杞人忧天》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也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现在,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拓展任务。假如杞人穿越到了现代社会,看到我们现在的环境问题,比如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等,他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又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杞人忧天> 后传》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在 300 字左右。大家可以先在脑海里构思一下,然后动笔写。 (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时间到。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写的《< 杞人忧天 > 后传》? 生 33:(朗读自己的作文)杞人穿越到现代,看到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空气里还有刺鼻的味道,他大惊失色,喊道:“这天地莫不是要塌了?怎么变成这副模样!” 周围的人都笑话他,可他却忧心忡忡,四处奔走,告诉大家要保护环境,不然天地真的会出大问题。有人听了他的话,开始注重环保;也有人依旧我行我素。杞人看着这一切,无奈地叹气,他不知道现代的人们能不能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师:这位同学写得很有意思,把杞人的形象和现代环境问题结合得很好,还写出了不同人对杞人建议的反应。其他同学还有要分享的吗? 生 34:(朗读自己的作文)杞人来到现代,看到人们随意砍伐树木,河流被污染,他急得团团转,说:“这地怕是要陷下去了!” 他找到环保专家,诉说自己的担忧。专家笑着告诉他,现在人们已经在努力改善环境了。杞人半信半疑,每天还是盯着环境的变化。他希望现代的人们能真正行动起来,保护好这天地,不要再让他担心。 师:写得也很棒!通过杞人的视角,体现了对现代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环保行动的期待。同学们的想象力都很丰富,从大家的作品中能看出,大家对《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这种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