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堂实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课题 穿井得一人教学目标语言运用上,积累文言词汇,像 “穿”“溉汲” 等,理解古今异义;思维能力方面,梳理情节,把握信息误传逻辑;审美创造中,感受故事简洁之美;文化传承里,领略《吕氏春秋》智慧。重难点重难点是把握寓意,即不可轻信、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教学过程一、导入 师:同学们,在正式开启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一家人养了一头特别健壮的牛。有一天,这家人的主人对邻居说:“我家这头牛啊,力气可大了,耕地的时候就跟有两个人帮忙似的。” 结果呢,这句话传来传去,到最后变成了这家人从地里挖出了两个人。大家听了是不是觉得很荒谬呀?怎么好好的一句话,传着传着就变得这么离谱了呢?其实啊,在古代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传言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 二、背景介绍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出处。《穿井得一人》出自《吕氏春秋》。同学们,有谁对《吕氏春秋》有所了解呢?可以大胆地说一说。(指名学生回答) 生:我知道《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持编写的。 师:非常棒,你了解得很准确。吕不韦,他可是战国末年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他原本是个大商人,后来在秦国当上了相国。当时,他门下有三千门客。吕不韦就组织这些门客一起编写了《吕氏春秋》。这本书一共有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总共有一百六十篇。它融合了道家、儒家、法家等各家的学说,内容十分丰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这则寓言,就蕴含着古人对生活现象的深刻思考。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背景知识的了解,走进这则有趣的寓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完之后,想一想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好啦,同学们都读完了。谁先来试着说一说,这则寓言大概讲了什么内容?(指名学生回答) 生:这则寓言讲的是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需要一个人专门在外面打水。后来他们家打了一口井,丁氏就说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结果被人传成了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最后传到了宋君那里,宋君派人去问丁氏,才知道了真相。 师:你说得非常完整,把故事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了,给你点赞!那现在请同学们再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这则寓言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先自己思考,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讨论。(学生思考、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指名小组代表回答) 生:我们小组觉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开头到 “吾穿井得一人”,讲的是丁氏家打井后告诉别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第二部分是从 “有闻而传之者” 到 “闻之于宋君”,讲的是这个消息被人误传,最后传到了宋君耳中;第三部分是从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到结尾,讲的是宋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说明了真相。 师:这个小组划分得很清晰,总结得也很准确。那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三个部分,深入地研读课文。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第一部分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指名学生读) 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师:读得很流畅。那这部分内容里,有一些字词需要我们重点理解。比如 “溉汲”,谁知道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生:“溉汲” 就是打水浇田的意思,“溉” 是浇灌、灌溉,“汲” 是从井里取水。 师:完全正确。那 “及” 这个字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及” 是等到的意思。 师:非常好。那同学们想一想,丁氏家没有井的时候,生活上有什么不便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丁氏家没有井,需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而且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从 “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可以看出来,这样很浪费人力。 师:你分析得很到位。那后来丁氏家打了井,他为什么会说 “吾穿井得一人” 呢? 生:因为打了井之后,就不用再专门派一个人到外面去打水了,相当于节省了一个劳动力,所以他才这么说。 师:对呀,这就是丁氏这句话的本意。但是,这句话却引发了后面一系列的事情。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个消息是怎么传播的。 (二)第二部分 师: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学生齐读) 生: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师:在这部分中,“闻” 和 “道” 这两个字的意思很重要。谁能结合语境说一说它们的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生:“闻” 在这里是听说的意思,“道” 是讲述的意思。 师:没错。那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有人把丁氏的话传成 “丁氏穿井得一人” 呢? 生:可能是这些人没有仔细去了解丁氏话的真正意思,听到一点就开始传播,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越传越离谱。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那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这句话,说明了这个消息传播得怎么样? 生:说明这个消息传播得非常广,连宋国的国君都知道了。 师:对呀,一个小小的消息,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竟然传到了国君的耳朵里。那当宋君听到这个消息后,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三部分。 (三)第三部分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第三部分。(指名学生读) 生: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师:读得不错。这里的 “对” 是什么意思呢? 生:“对” 是应答、回答的意思。 师:很好。那丁氏是怎么回答宋君的询问的? 生:丁氏说打井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挖到了一个人。 师:没错。那同学们想一想,这则寓言最后说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思考、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理解?(指名小组代表回答) 生:我们小组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像这样去寻求消息,还不如不知道。它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能轻易相信,要去核实,不然就会被误导。 师:这个小组理解得很深刻。这则寓言就是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一定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不能轻信,更不能盲目传播。那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边读边体会这个道理。(学生齐读课文) 五、深入探究,拓展思维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理解了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那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在现实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类似 “穿井得一人” 这样以讹传讹的事情呢?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指名学生回答) 生:我听说过一件事,我们学校有个同学在操场上捡到了一个钱包,本来是要交给老师的。但是后来有人传成这个同学偷了钱包,最后大家都误会他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师:这确实是一个很典型的以讹传讹的例子。那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生:我们不能随便相信别人说的话,听到传闻后要去调查清楚,不能随便给别人贴标签。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其他同学有类似的经历吗? 生: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消息,说某个品牌的食品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很多人都在转发,大家都很恐慌。但是后来官方出来辟谣了,说这个消息是假的。这也是以讹传讹,差点影响了这个品牌的声誉。 师:你关注到了网络上的信息传播,很有观察力。那在网络时代,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假,不能盲目跟风转发,要多看看权威的消息。 师:对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那现在请同学们再开动脑筋,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宋君,在听到 “丁氏穿井得一人” 这个传闻后,除了派人去询问丁氏,你还会怎么做来核实这个消息呢?小组讨论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想法最多。(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想法?(指名小组代表回答) 生:我们小组觉得可以派人去丁氏家附近打听一下,问问其他邻居有没有看到从井里挖出人,或者看看有没有其他相关的迹象。 师:这个方法不错,从侧面去了解情况。还有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召集传播这个消息的人,让他们说一说消息是从哪里听来的,一步一步追溯源头。 师:这个思路很清晰,从传播链入手。大家的想法都很有创意,这说明同学们都在认真思考。通过这些假设,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对于传闻,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去核实,不能轻易相信。 六、课堂小结 师:好啦,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我们通过朗读、分析,了解了故事的内容,明白了对于传闻要保持审慎态度,不能轻信和盲目传播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是听到身边人的传言,还是面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伪存真,做一个善于思考、理性判断的人。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