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金色花》【作家作品】·作家: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国籍: 印度·生卒年: 1861年5月7日 - 1941年8月7日·地位: 印度近代最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之一。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13年,诗集《吉檀迦利》)的作家。·代表作: 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长篇小说《戈拉》、《沉船》等。·创作特点: 作品充满浓厚的印度文化底蕴和宗教色彩,语言优美、清新、富有哲理,情感真挚细腻,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母爱和童真。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神、自然、生命和爱的虔诚与颂扬。·作品出处:《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新月集》是泰戈尔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英文散文诗集。它用诗人的灵感和孩童般纯真的语言,描绘了孩童的奇思妙想和母子间的深情,展现了纯真、美好、充满爱的世界。《金色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篇。【文学常识】·体裁:散文诗。兼具散文的形式(不分行,不押韵)和诗歌的意境、情感与凝练。语言优美,富有抒情性和想象力。·背景: 作品创作于20世纪初,植根于印度文化传统(如对“金色花”圣洁性的联想),表达了人类普遍而永恒的母爱主题。·意象:金色花: 核心意象。在印度文化中常象征神圣、纯洁、美好。在诗中,它既是孩子幻化的形象载体,也象征着孩子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品质,以及孩子对母亲圣洁的爱。母亲: 慈爱、虔诚、勤劳的形象代表。孩子: 天真、顽皮、充满想象力,深爱母亲却羞于直接表达的形象。·主题: 歌颂圣洁无私的母爱,展现孩童对母亲的深切依恋和纯真无邪的爱,以及母子之间那种温馨、亲密、充满情趣的动人情感。【字音字形】匿(nì)笑 祷(dǎo)告 沐(mù)浴 衍(yǎn) 花瓣(bàn) 枝(zhī)头新(xīn)月 投(tóu)到 膝(xī)上 诧(chà)异【词汇解释】匿笑: 偷偷地笑。祷告: 向神祈求保佑,宗教徒向神求保佑的一种仪式。课文中指母亲虔诚地祈求。沐浴: 原指洗澡,课文中指(阳光)洒遍、覆盖,形象地写出阳光的温暖和无处不在。衍: (古义/文中义)本义是水广布或长流,引申为扩展、滋生。课文中指“牛棚”(牲畜繁衍的地方)。投: 课文中指(影子)落在、映在。膝上: 大腿上靠近膝盖的部位。诧异: 觉得十分奇怪,惊讶。【文章写法】1想象奇特,视角独特:·写法: 全篇以一个孩子的口吻和视角展开,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默默陪伴母亲,观察母亲,与母亲嬉戏。·举例: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2细节描写,充满生活情趣:·写法: 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展现母亲的生活场景和孩子顽皮的举动,充满生活气息和童趣。·举例: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细节:母亲湿发、穿过林荫、祷告)·举例: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细节:母亲读书、树影、孩子投影捣乱)3反复手法,强化情感:·写法: 使用“你会……吗?”、“我便要……”等句式反复出现,既形成诗歌的韵律感,又不断强化孩子对母亲反应的关注和渴望亲近的心理。·举例: “你会认识我吗?”、“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你会猜到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4虚实结合,意境优美:·写法: 将孩子想象成“金色花”是虚写,母亲的具体活动(沐浴、祷告、读书)是实写,虚实交融,营造出温馨、美好、略带神秘色彩的意境。·举例: 整首诗都是这种写法的体现。孩子是花(虚),花香、影子(虚中实)与母亲的活动(实)交织。5结尾含蓄,情感真挚:·写法: 结尾孩子恢复原形,直接问母亲,却不说出秘密,而是用一个亲昵的动作结束,将孩子对母亲的爱、依恋和一点点撒娇表现得含蓄又动人。·举例: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坏孩子”是爱称,孩子不说秘密是撒娇的表现)【主旨归纳】《金色花》通过一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陪伴、观察、戏弄母亲的奇妙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孩童天真烂漫、充满奇思妙想的心理世界,深情地歌颂了母爱的圣洁、虔诚与伟大,以及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亲昵和无邪的爱。 诗歌赞美了母子之间那种温馨、亲密、充满生活情趣和无限柔情的动人情感,表达了对纯真、美好人性的向往。这种爱超越时空和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拓展积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孟郊《游子吟》 (小草般的孝心如何报答春日般温暖的母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 孟郊《游子吟》 (母亲缝衣细节,牵挂远行游子)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 蒋士铨《岁暮到家》 (母亲爱子之心无穷无尽,孩子归家她喜上眉梢)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 倪瑞璿《忆母》 (自己思母流泪,更担忧母亲思念自己流泪更多)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 《木兰诗》 (父母听闻女儿归来,互相搀扶出城迎接,亲情炽热)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 黄景仁《别老母》 (风雪夜离别老母,内心愧疚痛苦,深感有子未能尽孝)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 韩愈《谁氏子》 (老母亲白发苍苍,拦门哭泣挽留,衣袖扯断也留不住儿子,离别之痛)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 蒋士铨《岁暮到家》 (母亲见面就心疼孩子瘦了,呼唤着询问在外辛劳)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 黄景仁《别老母》 (掀开帷帐拜别母亲远行,看到母亲白发愁容、泪眼干枯)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 王冕《墨萱图》 (萱草象征母亲,母亲倚门望儿归,连象征自己的萱草也无心观赏)【同步练习】一、选择题(6道,每题2分)1字音辨析: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匿笑(nì) 沐(mù)浴 膝(xī)上B. 祷告(dǎo) 投(tóu)到 花瓣(bàn)C. 嗅到(chòu) 诧(chà)异 枝(zhī)头D. 衍生(yǎn) 新(xīn)月2字形判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花瓣 繁密 沐浴B. 摇摆 亭廷 牛棚C. 膝上 摇摆 笑嬉嬉D. 林荫 花辨 祷告3词语运用:填入横线最恰当的是( )母亲______后,我便悄悄开放花瓣,散发香气。A. 沐浴 B. 祷告 C. 休憩 D. 劳作4病句修改: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 通过读《金色花》,使我感受到母爱的温暖。B. 孩子变成金色花后,为了默默地看着母亲工作。C. 母亲沐浴时,花瓣的香气飘入晨风里。D. 她的祷告声被在窗前读书的我听见。5意象理解:诗中“金色花”象征( )A. 孩子的顽皮任性B. 母爱的光辉圣洁C. 孩童对母亲的依恋与守护D. 印度宗教的神圣图腾6情感把握:对“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理解正确的是( )A. 母亲因担忧而愤怒B. 表面责备实则疼爱的亲昵C. 孩子恶作剧后的愧疚D. 母子关系的疏离与隔阂二、课内阅读(4道,共15分)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1行为分析:孩子变成金色花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为何选择“散发香气”?(3分)2描写手法:画线句“暗暗地在那里匿笑”运用了哪种描写?写出孩子怎样的心理?(4分)3人称作用:全文以“我”(孩子)的视角叙述有何好处?(4分)4主旨探究:诗人借“香气传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三、课外对比阅读(5道,共18分)阅读泰戈尔《榕树》(节选),回答问题:喂,你站在池边的蓬头的榕树,你可会忘记那小小的孩子,就像那在你的枝上筑巢又离开了你的鸟儿似的孩子?你不记得他怎样坐在窗内,诧异地望着你深入地下的纠缠的树根么?妇人们常到池边,汲了满罐的水去,你的大黑影便在水面上摇动,好像睡着的人挣扎着要醒来似的。日光在微波上跳舞,好像不停不息的小梭在织着金色的花毡。两只鸭子挨着芦苇,在芦苇影子上游来游去,孩子静静地坐在那里想着。他想做风,吹过你的萧萧的枝杈;想做你的影子,在水面上,随了日光而俱长;想做一只鸟儿,栖息在你的最高枝上;还想做那两只鸭,在芦苇与阴影中间游来游去。1意象对比:两首诗的意象有何共同点?《榕树》中“风”“影子”“鸟儿”与《金色花》中的“花”有何相似内涵?(4分)2情感表达:《榕树》中“你可会忘记……孩子?”流露出孩子怎样的情绪?(2分)3写作手法:两首诗在想象方式上有何异同?(4分)4语言风格: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榕树》画线句。(4分)5主题关联:结合两首诗,谈谈泰戈尔笔下“孩子与自然物”的关系。(4分)四、语言运用(2道,共12分)1情境表达: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母亲发现你后,你会对她说什么?(用第一人称,50字以内)(6分)2创意写作:仿照“假如我变成……”,以另一种自然物(如星光、清风)续写两句诗,表达对母亲的依恋。(6分)示例:假如我变成一缕星光,我要轻轻跃上你的书页,伴你夜读的目光。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C(“嗅”应读 xiù)2A(B项“亭廷”应为“亭亭”;C项“笑嬉嬉”应为“笑嘻嘻”;D项“花辨”应为“花瓣”)3B(结合原文“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4C(A缺主语,删“通过”或“使”;B缺宾语,加“的目的”;D语序不当,“被”字句应调整)5C(核心是孩童对母亲的依恋)6B(结合“坏孩子”的昵称语气)二、课内阅读1答案:散发香气;用芬芳温柔陪伴母亲,表达无声的爱。解析:行为细节体现爱的含蓄方式。2答案:动作描写;写出孩子调皮、想亲近又怕被发现的心理。解析:“匿笑”是核心动作,需结合儿童心理分析。3答案:增强真实感,直接展现孩童天真视角,突出母子亲情的纯粹。解析:第一人称在抒情诗中的作用。4答案:孩子渴望被母亲感知却不愿惊扰她的矛盾心理,体现爱的无私。解析:“香气”是情感载体,需联系全文主旨。三、课外阅读1答案:都以自然物寄托情感;“风”“影子”等与“花”一样,象征孩子对陪伴与自由的渴望。解析:意象的象征意义需跨文本归纳。2答案:对榕树是否记得自己的忐忑,隐含对永恒陪伴的期待。解析:反问句中的情感倾向。3答案:同:均用童话式想象;异:《金》侧重动态互动,《榕》侧重静态倾诉。解析:想象的目的与实现方式差异。4答案:排比句式增强抒情性,“想做……”的重复体现孩子对榕树的依恋与向往。解析:修辞手法与情感表达的结合。5答案:自然物是孩子的化身与倾诉对象,承载对纯真、自由与永恒爱的追求。解析:结合泰戈尔“爱的哲学”深化主题。四、语言运用1示例:“妈妈,我变成小花藏在风里,只想每天多陪你一刻。”评分点:符合孩子身份,情感真挚。2示例:假如我变成清风,我要偷偷拂过你的鬓发,吻去你额角的汗珠。评分点:比喻贴合主题,结构仿写准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