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若①~④表示某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请回答I、Ⅱ小题:I.氨基酸在核糖体上通过反应合成链状结构,经②过程进入内质网中折叠后成为具有一定的蛋白质。Ⅱ.内质网“出芽”形成转运至高尔基体中进一步加工与修饰后形成成熟的蛋白质,最终通过(填方式)释放至(填位置)起作用。(2)经⑥⑦⑧过程运往不同细胞结构的蛋白质的信号序列(填“相同”或“不同”),此种情况本质上由决定。(3)若该细胞为成熟的植物细胞,可补充到模式图中的细胞器为,其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维持细胞内稳态。动物细胞内具有与此功能类似的细胞器是18.(14分)下图为口服药物进入小肠后的常见转运途径示意图,包括细胞间途径(A)和跨膜途径(B、C、D)。其中OATP为摄入型转运体,P-P为外排型转运体,已知小肠上皮细胞间存在水溶性孔道。回答下列问题:甲侧乙侧D紧密连接(1)OATP和P-即两种膜转运蛋白发挥作用时体现了细胞膜的(填功能特性)。膜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药物通过后者转运时,是否需要与其特异性结合?(填“需要”或“不需要”)。(2)小分子水溶性药物(如维生素B2)易通过A途径吸收,该途径依赖(填结构),(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3)研究发现,抑制P-即的活性可显著提高某些脂溶性小分子药物的疗效。请从物质运输的方向和方式角度分析其原理:(4)现有甲、乙两种药物,药物甲为阿司匹林(脂溶性小分子),药物乙为非索罗定(肠道依赖OATP转运的一类抗组胺药)。根据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推测两者在小肠中的主要吸收途径分别是为探究药物乙的运输方式研究小组设计如下实验:实验分组实验处理检测指标对照组小肠上皮细胞+药物乙(生理浓度)实验组1小肠上皮细胞+OATP特异性抑制剂+药物乙(生理浓度)②实验组2小肠上皮细胞+①+药物乙(生理浓度)】实验处理①是检测指标②是0高二·生物学第5页(共8页)19.(10分)青霉素的发现和产业化生产进一步推动了发酵工程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产黄青霉菌是青霉素的主要生产菌,其工业化菌株通过多次诱变和基因改造,产量较原始菌株提高数千倍。工业上生产青霉素的发酵工程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青莓菌菌种①一级种子罐②,二级种子罐一接种配制培养基③,灭菌发酵罐菌种←④中发酵青霉素←⑤发酵液←图1图2(1)青霉菌在代谢过程产生的青霉素具有杀菌作用,有同学认为无须对培养液进行严格灭菌,请评价该观点并说明原因:(2)工业化菌株相比原始菌株产量提高的根本原因是的改变。(3)青霉素发酵是高耗氧过程,如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保证在发酵过程中给微生物持续高效地供氧呢?(提示:血红蛋白具有携带02的能力)(4)研究发现,某些青霉菌属于维生素营养缺陷型菌株,失去合成某种维生素的能力,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所缺乏的维生素后才能生长。某研究小组筛选出某种维生素营养缺陷型菌株,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菌株的具体类型,他们把15种维生素按照不同组合分为5个小组,用5个滤纸片分别蘸取不同小组的维生素,然后覆于接种后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结果如下:组别维生索组合1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B。维生素B22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D2维生素E烟酰胺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D2胆碱泛酸钙4对氨基苯甲酸维生素B。维生素E胆碱肌醇5生物素维生素B2烟酰胺泛酸钙肌醇实验结果显示1组和2组的滤纸片周围产生生长圈(图2),则该营养缺陷型青霉菌不能合成的维生素是若某菌株为叶酸和生物素的双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则其在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位置是20.(12分)下图1是转铁蛋白受体(TR)与转铁蛋白(T)结合,通过胞吞的方式将铁元素运输至细胞内的过程示意图Fe铁转蛋白受体的作用机制图1高二·生物学第6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