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湖北省恩施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期末考试语 文 试 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真善美的“错位”①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真),而根据康德的审美价值论,美则是情感。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前者太机械了,把“真”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的价值。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按康德的学说,价值应该有三种:真、善、美。②康德没有解决的是,在艺术中,并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的。什么样的情感才是审美的呢?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又是深刻的、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的,甚至是以智性为底蕴的。我们的古典文论说得更准确:一方面是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一方面是更经典的《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用的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是象征的、假定的形式。“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这就是说,美和真二者之间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错位”,并不是一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而是圆心有距离的;真善美,是三个偏心圆的交错。只要拿文艺作品来核对一下,不但真和美是不统一的,而且和善也是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③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非功利性,这一点是康德说的。善,最初级的意思就是有用或者实用。实用的目的是固定的,而情感是自由的,所以实用是压抑情感的,如果拘于实用,就没有情感了。在这一点上,许多理论家都搞得很乱,就是鲁迅有时也有些混乱,他在《门外文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想,人类是在米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代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忧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④鲁迅说的很生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德国的菜辛在他的《汉堡剧评》中,开宗明义就宣称;艺术乃是“通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比他早差不多一个世纪就觉悟到了,黄生在《一木堂诗座》卷一中提出诗乃“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这里的“无”和“有”、“虚”和“实”、“假”和“真”的对立统一和转化,可比菜辛彻底多了,“虚”者、“无”者、“假”者,都是“幻觉”,但是并不一定要“逼真”。⑤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其至变得可爱起来,⑥《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不难为情,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动心”,而自我欣赏,为自己的不要脸而感到了不起。《三国演义》不但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叫做“净化”,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吧,⑦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德的审美价值论主张美是情感,但是并没有明确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美的。B.在文学审美中,真善美三者并不是统一的,也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C.莱辛认为艺术是“逼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觉悟得更早,更透彻。D.文学审美也包含对恶的审视,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恶人也有其可爱的一面。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学作品过于强调实用,就会压抑情感,减弱审美价值。B.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是通过虚构来反映真实,以虚为实。C.作者引述《门外文谈》的话,证明许多理论家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D.“情感逆行”是与读者的情感、良知作对,从而达到“洗礼”的审美目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的观点的一项是( )A.虎鼓避兮露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B.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4.依据文章内容,以下生活中的场景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的一项是( )A.初春看桃花烂漫,仲夏在凉夜听雨,素秋闻丹桂飘香,寒冬踏碎琼乱玉。B.一粥一饭,一针一线,在琐碎的生活中,感受到抚慰人心的温暖。C.看着母亲脸上堆积的皱纹,满头的白发,内心百感交集,即心疼又愧疚,D.女儿在练习朗诵时,虽然总是读不准节奏,我却看到了一种稚嫩之美。5.依据文本的“错位”理论,联系下面《阿Q正传》中的情节,评析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文学审美价值。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咳,呸!”小尼姑全不睬,低了头只是走。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呆笑着,说:“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你怎么动手动脚……”尼姑满脸通红的说,一面赶快走。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赏鉴家起见,再用力的一拧,才放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托尔斯泰的树林徐鲁世界上没有不美的森林和小树林。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或者干脆说是托尔斯泰的树林,更加让我觉得美得无法形容。深秋时节的树林,正慢慢脱下它深红色的衣衫。在爽朗透明的阳光里,①深绿色、浅绿色、金黄色、浅黄色、深红色、酒红色、琥珀色的树木和树叶,色彩缤纷,层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雅斯纳亚·波良纳森林里的树,有高大的橡树和桦树,也有很多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他的散文里经常提到的“野生的小树”。我问一位俄罗斯朋友这里的森林为什么会这样美丽,他解释说,因为这里的森林和小树林大多是阔叶混交林,橡树、榉树、枫树、朴树、椴树、松树、榆树、栗树、白蜡、白桦、银杏、野樱……都有各自的生长空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吐绿、转黄、落叶和返青的时节,都各自自然健康地生长。而且每一片树林里,总会有一些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泉水,再加上空气明净,枝叶缝隙里的天空湛蓝透明,每一缕照耀进森林的阳光,都那么纯净耀眼,尤其是雨后,走进任何一片树林,满眼都是水晶一般的“林中水滴”。是的,我想起来了,“林中水滴”,这是普里什文、巴乌斯托夫斯基等俄罗斯散文家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巴乌斯托夫斯基曾自豪地说:自然中存在的一切——水、空气、天空、白云、太阳、雨、森林、沼泽、河流和湖泊、草原和田野、花朵和青草……在俄罗斯语言中,都有无数美丽的字眼和名称。不过,他还向人们“卖了个关子”:当然,俄罗斯语言,只对那些无限热爱自己的人民,而且感觉得到这片土地的玄秘之美的人,才会全部展示出它真正的奇妙和丰富。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我惭愧地感觉到,我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这树林的美,尤其无法描述照进树林的那种纯净、透明、耀眼的光线。这并不是因为我所使用的母语——汉语的词汇不如俄语那样富有奇幻性和丰富性,相反,我坚信,我们的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和最具有描述力与表现力的语言,没有之一。置身在如此林木婆娑、光影斑驳、色彩繁复的树林里,我只恨自己的文学描述能力实在有限,无法捕捉这光影交错的林叶之美。所以我又想到了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们。也许,只有杰出的画家,用调色盘上的颜色,才能准确描述和表现出这森林里的光与影吧?比如希施金。他被誉为“大自然的诗人”“森林的肖像画家”,出现在他画布上的松树林、橡树、林中野花、溪流以及林中的阳光,不仅散发着浓郁而迷人的大地气息,同时也显示着俄罗斯民族坚忍、博大、英勇、高贵的气质与精神。《在遥远的北方》《阳光照耀的松树林》《森林远方》《在森林中》……每一个热爱希施金作品的人,对这些画作都耳熟能详。希施金擅于运用明亮的外光,表现森林的葱郁、阳光的明媚以及溪流的活泼。他笔下的每一棵树、每一朵野花,都呈现着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在我看来,这种顽强与旺盛,几乎是俄罗斯的大自然和民族性格中所独有的。因此,希施金成为用树木和野花来歌唱自己祖国母亲的杰出的、具有抒情性的风景画家之一。又如列维坦。他对大自然、对田野上四季的变化,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与最细腻的发现。与希施金经常描绘雄伟、茂密和苍郁的森林不同,列维坦的风景画所表现的,多为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林木稀疏的小树林,还有开满野花的田野和林中小路。②列维坦不是管弦乐队里声音低沉苍茫的圆号和大提琴,而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但这并不意味着音色的单一,也不意味着他音域狭窄,恰恰相反,他的风景画的调子有时明快而疏朗,有时也沉静而忧郁。他并不缺乏深度。他既画过抒情诗一般明媚婉约的自然风景,如《三月》《春汛》《池塘涨水》等,也画过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历史风景”,如《弗拉基米尔路》《深渊旁》等。盘桓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那些粗壮的、高大的、上了年岁的橡树、桦树和老椴树,让我想到了希施金;那些挺立在大树旁、身材细长的“野生的小树”,还有那些热衷于旁逸斜出、恣意生长的小灌木,又让我不由得想到列维坦。眼下虽是深秋,但树林里依旧生机勃勃,光影斑驳,没有半点落木萧萧、秋风萧瑟的景象。③秋日的金色树林,和春汛时节的树林、林中的春溪、明亮的池塘一样,照样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和鼓舞的力量,带来清新和光明的气息。每一棵树木的名字、形态都不相同,也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每一株树木,都有自己生命的年轮和风姿。④即便是那些已经枯死断裂、周身覆满了苔藓的树身,也一样是森林的产物,不也是物质循环和生死交替的一部分吗?它们将会成为新生的小树所需要的养料。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多么健康和健全的生态啊!不难想象,冬天到来时,白雪将覆盖住这片广袤的树林,一些树的枝枝叶叶将化为泥土。但是谁又能担保,这些将会变成森林肥料的腐烂的断木和深厚的林叶,不会在下一个春天到来时,变成新的生命,从泥土之下萌发出来,长出青翠的树叶,长成茁壮的枝干,甚至结出饱满的坚果,点缀这生生不息的森林呢?(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托尔斯泰的树林”即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这里有高大的橡树和桦树,也有野生的小树,大多是阔叶混交林,树种丰富。B.身处托尔斯泰的树林中,作者深感即使是最美丽、最丰富、最具有描述力和表现力的汉语也无法描述这树林之美。C.希施金是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其作品《在遥远的北方》《在森林中》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画作,展现了俄罗斯所独有的顽强与旺盛之美。D.与希施金相比,列维坦的风景画更多地去表现小树林、田野、小路等,作品风格更加明快与明媚,具有更强的抒情性。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列举了树林中树木和树叶的各种颜色,突出了树林色彩的丰富性和层次性。B.句子②运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列维坦比作小提琴,形象地表现出他的风格特点。C.句子③将秋日的树林与春天的树林、林中的春溪、池塘进行类比,突出其生气和力量感。D.句子④与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所蕴含的道理相似。8.托尔斯泰的树林美在何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桌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众;农不上闻,不敢私藉于庸,为害于时也,然后制野禁。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粪;齿年未长,不敢为园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农不敢行贾;不敢为异事。为害于时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材料二:夫农、工、商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夫使稼穑者饶乐,而惰游者困苦,则农尽力矣。坚好便用者获利,浮伪侈靡者不售,则工尽巧矣。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流通矣。农、工、商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节选自《司马光奏议》)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故天子亲率诸侯A耕B帝籍C田D大夫士皆有功业E是故当时之F务G农H不见于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农非徒为地利也”中的“徒”与“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徒”意思相同。B.“男女贸功以长生”中的“贸”与“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氓》)中的“贸”意思相同。C.“非老不休,非疾不息”中的“休”与“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休”意思相同。D.“虽多不病矣”中的“病”与“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稷认为耕织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后妃应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终年从事种植、纺绩,以实现对妇女的教化。B.正当农忙之时,国家不要大兴治水、筑城等工程,也不要进行战争,平民不得行冠礼、娶妻、嫁女、祭祀,也不得摆酒聚会。C.除了禁止农民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之外,还应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禁令,如没有到一定年纪的人不得从事园囿中的劳动。D.让务农的人富裕安乐,让游手好闲的人艰难穷苦,那么农民就会竭尽全力从事农业,这样田地就能有好收成,粮食也会富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2)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收诸远,则商流通矣。14.对于工商业的发展,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并说明原因。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春庄酒后王绩郊扉乘晓辟,山酝及年开。柏叶投新酿,松花泼旧醅。野妻临瓮倚,村竖捧瓶来。竹瘤还作杓,树瘿即成杯。北潭因醉往,南亩带星回。田家多酒伴,谁怪玉山颓①?[注]①玉山颓,形容喝酒倾倒的样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写天刚亮诗人就打开院门,拿出自酿美酒;“山酝”二字点题,引出下文。B.五、六两句中,“野妻临瓮”“村竖捧瓶”具有画面感,描绘了率性随意的生活场景。C.九、十两句中,“因醉往”“带星回”写出了诗人酒后畅游的快乐和勤于农事的辛劳。D.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村居时的生活情景,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率真,诗风远追陶渊明。16.本诗与杜甫的《客至》都写到酒的多少,前者写“多酒伴”,后者写“尽余杯”,两者蕴含的情致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2)屈原《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3)陆游《书愤》中用典明志的诗句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这沟沿上的草,毫无顾忌地生长,冰草葱绿而稠密的细长叶子覆盖了水沟,染绿了流水。还不够,又摇摇摆摆地蹿出了纤纤花穗!甘草笨拙的叶子也是那么茂盛。这让我怎么告诉你,这片野滩曾经的荒凉?这沟沿上的草生机勃勃的,走在这层层草上,还要用手时时挡开那绿得笑哈哈的白杨枝条。占着这流水的便宜,草们茁壮成长着。春天里开得最早的狗牙花和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的冰草都长得尺把高了。哎呀,沙旋覆花已急不可待了,一洼洼,一坡坡,全打苞儿了。赶明儿,那又是怎样的图景!那时候,又让我怎么描写你?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愿意。19.文中加点的两个“你”,指代并不相同,请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站着说话不腰疼”,这句老话其实不无道理。人体腰椎承受的负荷包括人体重力、身体运动和肌肉拉伸所产生的力量,这些负荷需要腰椎、韧带和腰部深浅层的肌肉共同承担。换句话说,人体无论是平卧、坐位还是站立,腰椎都要承担相应的负荷。依据研究证实,人体脊柱所承担的在不同体位的压缩负荷是不同的。在俯卧位及仰卧位时,人体的腰椎需要承受的压力200~300牛顿;放松站立状态下腰椎需要承担约1000牛顿的压力;而上半身直立坐位时腰椎需要承担约1300牛顿的压力。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坐位上半身前倾约30°时,腰椎需要 ① ,约1800牛顿,而这恰恰是大多数人工作时的“标准”坐姿。所以说,站着出现腰痛的概率至少相比于“坐着说话”和“坐着弯腰说话”更小。建议久坐办公室的人,可以坐着工作一段时间后站起来走走,让全身的肌肉得到放松休息;或者每天有1小时不妨采用 ② ,也有助于预防腰疼。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下列句子中的“其实”与文中加点的“其实”,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这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B.这个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很难,其实并不难。C.他其实不在家,我又不是先知了风声,把他藏起。D.其实,大脑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脆弱,它具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楚国有个叫次非的人,从干遂那里得到了一把宝剑。回来的路上渡过长江,船到江中心时,有两条蛟龙缠住了他乘坐的船。次非就对撑船的人说:“你曾经看见过两条蛟龙缠住船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吗?”船夫说:“没有见到过。”次非挽起衣袖,撩起衣服,拔出了宝剑,说:“我最糟不过成为江中的腐朽骨肉罢了!如果失掉宝剑能够保全自己,我为什么舍不得宝剑呢?”于是就跳进江中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回到船上,船上的人就全都活了下来。楚王听说这件事后,封他执圭的爵位。(译自《吕氏春秋》)复兴中学高二(1)班“中华传世经典的现代观照”校本选修课上,同学们正围绕“次非刺蛟”这则经典寓言故事展开研读、讨论。请你根据对这则寓言故事的感悟与思考,并联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参与座谈。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参考答案1.D 2.B 3.C 4.C 5.(1)文学欣赏中,真善美经常错位。作家借助虚构形象对人性阴暗的表现恰恰有艺术审美价值。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多维度的发现,即美的发现。(2)鲁迅借阿Q这一虚构形象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如材料所示:阿Q调戏、欺辱小尼姑,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表现出他欺软怕硬、虚荣愚昧的特点。(3)读者在作者引导下洞察人性黑暗,进而反思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净化或洗礼灵魂,获得审美的愉悦,这就是审美阅读中真善美的错位。【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因果关系错误。“审美也包括对恶的审视”,是因为要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恶事、恶人,可以引导读者认识人性的黑暗,产生痛感和快感,从而带来一种艺术的受。而不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恶人也有其可爱的一面”。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错误。第二段“‘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可见艺术的美应是美和真交叉,并非一定是虚构的。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第四段的中心观点是艺术是“逼真的幻觉”是“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强调艺术作品运用虚构、虚写的方式,而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A.是写仙境,为虚构、虚写;B.是写梦境,为虚构、虚写;C.是写现实。D.是写回忆,都是虚写,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依据文本,审美在艺术作品中,既包括对“美的审视,也包括对“丑”的审视。将审美的眼光用在生活当中,既包括从平常生活当中去发现美,也包括从生活的完美或是缺陷中去发现美。A.是在自然中发现美。B.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C.是以普通的眼光观察生活,不能体现审美的视角。D.是在生活的不完美处发现美。故选C。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从文中找出“错位”理论。结合“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分析可知,作家借助虚构形象对人性阴暗的表现恰恰有艺术审美价值。结合“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分析可知,文学欣赏中,真善美经常错位,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引文中“他迎上去,大声的吐一口唾沫”“阿Q走近伊身旁,突然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给尼姑叫“秃儿”,“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这些内容,表现出他欺软怕硬、虚荣愚昧的特点。鲁迅借阿Q这一虚构形象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我们在读阿Q的丑恶行为时,对该人物产生厌恶、批判等情感,懂得什么是尊重,什么是高尚等,从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即读者在作者引导下洞察人性黑暗,进而反思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净化或洗礼灵魂,获得审美的愉悦,这就是审美阅读中真善美的错位。6.A 7.B 8.①树木和树叶的色彩繁复之美。②照进森林的阳光纯净、耀眼、明亮,呈现光影交错之美。③每一棵树木都不相同,有自己的年轮和风姿,生机勃勃,呈现出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 9.形散:①选材上,从托尔斯泰的树林的色彩、光线写到希施金、列维坦这两位画家,内容丰富。②表达方式上,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表达方式灵活多样。神聚:全文围绕“托尔斯泰的树林”这个核心组织材料,展现树林的色彩、光影以及生机之美,主题明确集中,抒发对托尔斯泰的树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B.“作者深感即使是最美丽、最丰富、最具有描述力和表现力的汉语也无法描述这树林之美”错误。根据原文“我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来描述这树林的美”“我只恨自己的文学描述能力实在有限”可知,并不是汉语无法描述,而是作者认为自己的描述能力有限,无法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C.“人们耳熟能详的画作”错误。原文为“每一个热爱希施金作品的人,对这些画作都耳熟能详”,而非所有人;“俄罗斯所独有的顽强与旺盛之美”说法也不准确,原文为“在我看来,这种顽强与旺盛,几乎是俄罗斯的大自然和民族性格中所独有的”。D.“作品风格更加明快与明媚,具有更强的抒情性”错误,“他的风景画的调子有时明快而疏朗”“他既画过抒情诗一般明媚婉约的自然风景……也画过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历史风景’”可知,文中只是说列维坦的作品有时明快而疏朗,具有抒情意味,没有将两人进行对比,于文无据。故选A。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对比的手法”错误。句中只是说列维坦的作品“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并没有进行对比。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深秋时节的树林,正慢慢脱下它深红色的衣衫。在爽朗透明的阳光里,深绿色、浅绿色、金黄色、浅黄色、深红色、酒红色、琥珀色的树木和树叶,色彩缤纷,层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丽的风景画”可知,托尔斯泰的树林美在色彩,这里的树木和树叶色彩缤纷,层次分明,风景如画。由原文“而且每一片树林里,总会有一些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泉水,再加上空气明净,枝叶缝隙里的天空湛蓝透明,每一缕照耀进森林的阳光,都那么纯净耀眼,尤其是雨后,走进任何一片树林,满眼都是水晶一般的‘林中水滴’”可知,托尔斯泰的树林美在明净,它空气明净、天空湛蓝透明、阳光纯净耀眼,光影交错,拥有水晶一般的纯净、耀眼、明亮。由原文“盘桓在托尔斯泰的树林里,那些粗壮的、高大的、上了年岁的橡树、桦树和老椴树,让我想到了希施金;那些挺立在大树旁、身材细长的‘野生的小树’,还有那些热衷于旁逸斜出、恣意生长的小灌木,又让我不由得想到列维坦”“他笔下的每一棵树、每一朵野花,都呈现着生命的顽强、旺盛之美”可知,托尔斯泰的树林美在每一棵树木都不相同,它们有着自己粗壮的、高大的,或旁逸斜出、恣意生长的风姿,呈现出不同的生命之美,展现了各自生命的顽强、旺盛。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题材特征的把握能力。神聚:①选材上,文中先写了托尔斯泰故乡的树林的风景,然后又想到了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们,重点介绍了希施金、列维坦两位风格各异的画家,最后又回到对树林的描写,有景物,有人物,内容丰富。②表达方式上,文章对托尔斯泰故乡树林的风景描绘,是描写的表达方式;对托尔斯泰树林美景的赞赏和喜爱之情以及对希施金、列维坦风格的赞美,是抒情的表达方式;文章有关语言的作用,有关树都有自己生命的年轮和风姿,对希施金、列维坦作品的评价,是议论的表达方式,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灵活多样。神聚: 本文的题目是“托尔斯泰的树林”,无论是开头写到托尔斯泰树林的风景,还是由托尔斯泰树林想到了俄罗斯杰出的风景画家们,亦或是最后对眼前树林的描写和议论,全文围绕“托尔斯泰的树林”这个核心组织材料,由树及人,由景及情,由实到虚,主题明确集中,都是为了抒发对托尔斯泰的树林的喜爱与赞美这一中心思想。10.DEG 11.A 12.A 13.(1)民众耕种则家产就会丰厚,家产丰厚就不会轻易迁移,(百姓)不轻易迁移就会死守居处而没有二心。(2)国家(要想长久地)获利,应该舍弃小的方面而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计较眼前的利益而取其长远的利益,这样商品就能流通起来。 14.①材料一认为应禁止工商业的发展,因为百姓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国家的安全与稳定;②材料二认为应让工商业与农业均衡发展,因为工商业也是社会财富的来源,百姓从事工商业能使生活富裕,百姓生活富裕了,国家想要的也就能得到。【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和士族都有各自的职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农民不得在都城中出现。“是故天子亲率诸侯”与“耕帝籍田”是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耕帝籍田”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帝籍田”也称为籍田,是古代吉礼的一种,中间不能断开,故应在D处断开;“大夫士皆有功业”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故E处断开;“是故当时之务”是一个完整句子,故G处断开。故选DE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相同”错。“徒”,仅仅;/白白地。句意:百姓耕种不仅仅是为了让土地生产带来食物。/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用处。B.正确。“贸”,都是“交易、交换”的意思。句意: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便能够长久地生活。/不是来换丝,是找个机会谈婚事。C.正确。“休”,都是“终结”的意思。句意:不到年老不能够停止劳作,不是患病不能够休息。/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D.正确。“病”,伤害;/困苦。句意:即使多了也不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困苦劳累到这种程度。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终年从事种植、纺绩”错,原文是说后妃应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终年从事的是纺绩之事,不包括“种植”。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农”,务农,耕种;“复”,繁多;“重徙”,不轻易迁移;“二虑”,二心。(2)“公家”,国家;“利”,获利;“细”,小的方面。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农不敢行贾”等可知,禁止工商业发展,因为百姓从事工商业不利于国家稳定。由材料二整段都在叙述农、工、商均衡发展的好处可知,材料二认为应让工商业与农业均衡发展,因为工商业也是社会财富的来源,百姓从事工商业能使生活富裕,百姓生活富裕了,国家想要的也就能得到。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教导他们的百姓,是因为他们首先致力于农业。百姓耕种不仅仅是为了让土地生产带来食物,而且是为了陶冶百姓的心志。民众耕种则家产就会丰厚,家产丰厚就不会轻易迁移,(百姓)不轻易迁移就会死守居处而没有二心。百姓舍弃农业而从事工商业就会不听从命令,不听从命令就不能依靠他们守卫国家,不能依靠他们打仗。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业家产就会简约,家产简约就会随意迁徙,(百姓)随意迁徙那么当国家有了灾难,他们就都会有逃离的意愿,没有安定地生活的心思。后稷说:“之所以要致力于耕织,就是因为它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和士族都有各自的职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农民不得在都城中出现,以此来教化百姓重视土地的生产。后妃率领九嫔到郊外养蚕,到公田采桑,所以一年四季都有种植、纺绩之事,以致力于对妇女的教化。所以男子不织布却有衣穿,妇女不种田却有饭吃,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便能够长久地生活,这便是圣人的法度。所以一定要慎守农时爱惜光阴,不到年老不能够停止劳作,不是患病不能够休息,不到死不能够舍弃农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不要兴修治水、筑城、建造宫殿等工程,不要进行战争,平民不得举行冠礼、娶妻、嫁女、祭祀,不能摆酒聚会;农民如果不向朝廷呈报,就不得私自雇佣别人代替自己耕种,因为这些事都会妨害农时,所以就要规定农业地区的禁令。如果不是同姓(不能通婚)的缘故,男子就不得出外娶妻,女子也不得出嫁到外地,以此来稳定农业发展。农业地区的禁令有五条:第一,土地还没有整治好,不能绩麻,不能清除粪秽以肥田;第二,没达到一定的年纪,不得从事园圃中的劳动;第三,估计力量不足的,不得开沟拓地来进行耕种;第四,农民不得经商;第五,不得去做其他的事情。因为这些事都会妨害农时。(节选自《吕氏春秋》)材料二:农业、工业、商业,都是社会财富的来源。农民竭尽全力,那么田地就能有好收成而粮食就有富余了。工匠竭尽巧智,那么制作的器物就会坚实而且用途广泛了。商品流通起来,那么人们就能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与别人交换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财物就有余了。他们(各行各业的百姓)有富余而我(国家)取用,即使多了也不会带来多大的伤害。如果让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富裕安乐,让游手好闲的人艰难穷苦,那么农民就会竭尽全力了。让制作出坚固优质实用器物的工匠获得收益,而让制作浮华奢侈器物的工匠卖不出产品,那么工匠就能竭尽他们的巧智了。国家(要想长久地)获利,应该舍弃小的方面而着眼于大的方面,不计较眼前的利益而取其长远的利益,这样商品就能流通起来。农民、工匠、商人都高兴地从事自己的行业就能安于生活富裕,这样国家想要什么会得不到呢?(节选自《司马光奏议》)15.C 16.情致不相同。①杜诗中,“尽余杯”指诗人邀请邻翁一饮而尽,表现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热情待客的诚恳,流露出真挚诚朴的情怀。②王诗中,“多酒伴”指诗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表现村居生活的怡然自得,流露出旷达不羁的情怀。【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勤于农事的辛劳”表述错误。此诗主要围绕“春庄酒后”着笔,写王绩夫妇受邀到某一村子参加“酿酒大会”的全过程。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参加农事,而是参加宴会很晚才回来。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杜诗《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把客至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自己陪客人喝酒还不尽兴,干脆隔着篱笆把邻居老翁招呼过来,“尽余杯”指一饮而尽,这是待客最热情诚恳的表现,表现了诗人有客来访的欣喜和热情的待客之道,流露出真挚诚朴的情怀。王诗主要写王绩夫妇受邀到某一村子参加“酿酒大会”的全过程。“田家多酒伴,谁怪玉山颓?”,“多酒伴”可见诗人爱酒,传说王绩的妻子也好酒,夫妇感情甚笃,因而无论是王绩喝醉了倒下还是妻子喝醉了倒下,诗人都觉得是一种乐事,并不会怪罪对方,从中可见村居生活的怡然自得,流露出旷达不羁的情怀。17.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豗”“砯”“壑”“名世”。18.狗牙花是春天里开得最早的花,冰草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它们都长得尺把高了。 19.①第一个“你”,指代读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亲近感,让读者深切感受作者急于倾诉的心情;②第二个“你”,指代野滩未来的图景,将野滩拟人化,突出作者对其未来生机盎然的美好憧憬,借以表现对眼前野滩生机勃勃景象的赞叹。【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长句变短句的能力。首先,需要确定长句的主干,独立成句。即“狗牙花和冰草都长得尺把高了”。然后,将长句中的修饰成分,如“春天里开得最早的”和“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的”,分别提取出来,形成独立的短句。即“狗牙花是春天里开得最早的花”“冰草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最后,将这三个短句连贯起来,注意在改写过程中,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只能调整语序和少量增删词语。即:狗牙花是春天里开得最早的花,冰草刚露芽就开始婉转地眨媚眼,它们都长得尺把高了。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第一个“你”指代的是读者。作者通过使用“你”这一人称代词,直接与读者对话,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本的互动性和亲切感。这种表达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急于分享和倾诉的心情,仿佛作者就在读者面前,急切地想要传达自己对这片野滩的观察和感受。通过这种直接的交流,读者更容易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对野滩变化的感慨。②第二个“你”指代的是野滩未来的图景。作者将野滩拟人化,赋予其生命和情感,仿佛野滩是一个有感知的存在,能够回应作者的期待。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还突出了作者对野滩未来景象的美好憧憬。通过这种表达,作者不仅赞叹了眼前野滩的生机勃勃,还表达了对未来野滩更加繁荣、充满生机的期待。20.研究证实,人体脊柱在不同体位所承担的压缩负荷是不同的。 21.①承受更大的压力 ②站着办公的方式 22.C【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存在以下语病:一是成分残缺,“依据研究证实”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应删去“依据”,改为“研究证实”;二是语序不当,原句中“所承担的在不同体位的压缩负荷”语序不当,“在不同体位”修饰“所承担的”,应放在“所承担的”之前。故原句应改成:研究证实,人体脊柱在不同体位所承担的压缩负荷是不同的。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前文提到不同体位下腰椎承受的压力数值,如俯卧位及仰卧位时腰椎承受200~300牛顿压力,放松站立时约1000牛顿,上半身直立坐位时约1300牛顿。接着说“坐位上半身前倾约30°时”,再结合后文“约1800牛顿”这个具体压力数值,明显比前面提到的各种体位下腰椎承受的压力都大。所以此处可填“承受更大的压力”②处,前文指出站着出现腰痛的概率相比于坐着更小,并且给出建议“久坐办公室的人,可以坐着工作一段时间后站起来走走”。可知此处应是采用一种与站着相关的办公方式,所以可填“站着办公的方式”。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其实”是副词,是确实的意思。A.指它的实际情况。B.“其实”是副词,表转折。C.“其实”是副词,是确实的意思。D.“其实”是副词,表转折。故选C。23.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呈现“次非刺蛟”的寓言故事,故事中的次非在面临蛟龙时,在对结果进行最坏的估计后,决定用宝剑进行斗争。他重视自己的生命,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把生命看的比宝剑更重要,在危难关头能保持清醒,做出正确的选择。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终取得胜利,保卫一船人的安全。这正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大敌当前,灾难临头,这是对人们的严峻考验。畏缩退却、贪生怕死只能加速自己的失败和灭亡;头脑清晰、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才是转危为安、夺取胜利的唯一出路。题目设置的写作情景是在“中华传世经典的现代观照”校本选修课上,就这则寓言故事进行研读、讨论,写作的重点是“次非刺蛟”这个故事的“现代关照”,即“次非刺蛟”对当今时代的启发和思考。写作时当结合当下时代情况展开,比如,当今时代,我们会面临诸多“蛟龙”,比如:疫情挑战、人工智能挑战、国际局势动荡、经济压力过大等等,我们应当如何去应对这些“蛟龙”?应当像次非一样,勇敢地拿起宝剑,与蛟龙搏斗,才能化险为夷,于己于国有利。写作时要注意发言稿格式,有标题、称呼、开头问候等。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直面“蛟龙”威胁,传承次非英雄气概。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传承次非头脑清醒,明晰利害的智慧英雄气。二、传承次非不畏强暴,直面“蛟龙”的勇毅英雄气。三、传承次非拼死一搏、为国为民的担当英雄气。立意:1.始终坚持敢于斗争。2.不畏强暴,剑斩蛟龙。3.传承次非英雄气,铸就责任担当魂。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