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24-2025学年百校大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2024-2025学年百校大联考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资源简介

山西省2024-2025学年百校大联考高二(下)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世界平衡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局而提出的全球治理、国际交往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延续。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之道”的当代表达,中华优秀文化提倡“以他平他谓之和”,进而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最佳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根据不同人类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提出了“自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三个概念,认为只有“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为它超越了资本逻辑,不会以某种特殊利益为导向,而是一个包含共同利益追求,使个体自由利益与群体利益能达到和谐状态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是对人类思想史中其他“共同体”概念的继承与批判。在众多共同体概念中,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和英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共同体概念影响较大。滕尼斯从历史的维度审视了现代都市生活与乡村民俗生活的差异,认为前者是社会,是“一种人工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而后者是共同体,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过著名且影响深远的论点:民族不是许多客观事实的总和,而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共同体,是一种被想象的创造物。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这些共同体概念的批判体现在它超越了血缘、地缘和民族的边界,力图带领全人类进入遵循人本逻辑的有机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究竟是什么?概括来讲就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各国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形成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共建开放包容、和平美好的世界,促进人类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理念。是占据人类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理念。其中和平的理念、发展的理念、公平的理念、正义的理念、开放的理念、民主的理念、自由的理念等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行动。具体而言,是人类正在推进和探索的,有时是极为艰难的现实行动。这方面,我国起到了排头兵作用。比如,“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加快建设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胸怀。是一种“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君子成人之美”的博大胸怀。从“本国优先”的角度看,世界是狭小拥挤的,时时都是“激烈竞争”。从命运与共的角度看,世界是宽广博大的,处处都有合作机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趋势。是赞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和人们会越来越多,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家和人们越来越少的趋势。一言以蔽之,赞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容改变的历史大趋势。我们应该顺应历史大势,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搏弈,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摘编自许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基本内涵与呈现形式》)
材料二:
从历史的长镜头来看,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复兴的中国为全球化、全球治理提出的代表性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也是天下大同、丝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告别普世价值的迷思,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全球化、全球治理铸魂。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如何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挑战、共创美好未来?从时间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文明“各美其美”的前景。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内敛、并联、和平方式实现,推动文明的共同复兴,开创文明新秩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进步超越文明优越。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美人之美”,打造均衡全球化版图。中国式现代化则是结合自己的国情,有序地建立经济特区、开发区、经济园区等,自信自觉地探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从自身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立己达人,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命运与共伙伴网络。五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实现伟大复兴,是人类现代化更具包容性的叙事,开创了现代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中国式路径。未来,中国更应该通过走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命运自主,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人类共同现代化,构建命运与共、互联互通的全球伙伴网络,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王义桅《回应“世纪期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为全球治理、国际交往提供的“中国方案”,它是着眼于世界平衡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局而提出的。
B.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合之道”的当代表达,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延续。
C.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同体”超越了资本逻辑,不会以某种特殊利益为导向,而是包含着共同的利益追求,只有它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D.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不容改变的历史大趋势,应顺应历史大势,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含和平、发展等理念,它占据着人类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B.“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天下大同、丝路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C.“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君子成人之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表现出的胸怀。
D.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隔阂、冲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美人之美”。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B.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
C.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环境就是财富。
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简要分析其侧重点有何不同。
5.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中国作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甲)
①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但妈妈有了一点私心,不大相信媒人的话语,所以这碾坊还是只有母女二人。
这个夏天,母女两人一吃了晚饭,不到日黄昏,总常常过堡子里一个姓宋的熟人家去,陪一个行将远嫁的姑娘谈天,听一个从小寨来的人唱歌。有一天,照例又进堡子里去,却因谈到绣花,要三三回碾坊来取样子,三三就一个人赶忙跑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根竿子,好像要下钩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
②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
另一人又说:“这是碾坊里小姑娘说着玩的。”
先说话的一个人就笑了。
旋即又听到第二个人说:“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被人捉完了!”
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像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堡子里一个管事先生,另外是一个从不见面的年青男人。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甚么钓竿。那管事先生认得三三,三三也认识他,所以当三三走近身时,就取笑说:
“三三,怎么鱼是你家养的?你家养了多少鱼呀?”
三三见是堡子里管事先生,甚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这女孩倒很聪明,很美。”管事的又说:“这是我堡子里美人。”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
到这时,她猜测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三三心想:“你笑我干吗?”又想:“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她好像这句话已说出了口,为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趁此跑去。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便说:“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你娘呢?”
“娘不在碾坊。”
“到堡子里听小寨人唱歌去了,是不是?”
“是的。”
“你怎么不欢喜听那个?”
“你怎么知道我不欢喜?”
管事先生笑着说:“因为看你一个人回来,还以为你是听厌了那歌,担心这潭里鱼被人偷尽,所以赶回来看看,好小气!”
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地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像在甚么地方看见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三三已不再怕人,就问:
“这是你的家里吗?”
三三说:“怎么不是我家里?”
因为这答话很有趣味,那男子就说:
“你住在这个山沟边,不怕大水把你冲去吗?”
③三三抿着小小的美丽嘴唇,狠狠地望了这陌生男子一眼,心里想:“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想着当真冲去的情形,一定很是好笑,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
取了花样子回向堡子走去的三三,在潭边再上游一点,望到那两个白色影子还在前面,故意跟到这两个人身后,慢慢地走着。听到两个人说到城里甚么人甚么事情,又听到说学务局要办学校,因为这两人全都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所以自己觉得很有趣味。到后又听管事先生提起碾坊,提起妈妈怎么好,更极高兴。再到后,就听到那城里男人说:“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
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①,可以去说亲。”
三三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地塞了耳朵。但仍然听到那两人的笑声。她想知道那个由城里来好像唱小生的人还说些甚么,所以不久就仍然跟上前去。
那小生说些甚么,可听不明白,就只听那个管事先生一人说话:“做了碾坊主人,别的不说,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也是很值得的!”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
三三这次可再不能跟上去了,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就是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吃。”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就望到溪里水深处,自言自语说:“你怎么这样不中用!管事的救你,你可以喊他救你!”
(节选自沈从文《三三》,有删改)
[注]①红叶,方言,指媒人。
(乙)
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地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
“是谁人?”
“我是翠翠!”
“翠翠又是谁?”
“是碧溪蛆撑渡船的孙女。”
“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
“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
“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那个人的好意,她以为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
“你个悖时砍脑壳的!”
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④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抓住特点塑造人物,写城里男人,特别提到“白白的脸”,表现其秀气;写傩送,扣住其动作,“踹水”游近、“拍着水傍了码头”等,展现其生命活力。
B.狗、鸡、鱼、白鸭等动物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如两篇选文中的狗,分别是三三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也是翠翠亲密的伙伴、尽职的保护者。
C.两文有好几处写到“笑”,这些有关“笑”的文字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氛围,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人情、人性的美好。
D.两文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时更有自由性和灵活度,也便于呈现三三和翠翠丰富的内心活动,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
7.对文中画线问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借助“穿新衣”“过节”“看狮子龙灯”这三个特定的生活场景,通过三次“几回”的反复写出时间流逝之快,交代了三三长大的事实。
B.句子②连续两个问句,写出对方听到三三说“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后的反应,包含了疑惑、惊讶、难以置信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说话者非当地人的身份。
C.句子③中的描写非常细腻,“抿”这个动词“狠狠地”这个神态,体现了三三对陌生男子的好感和亲近。
D.句子④是翠翠在误解傩送好意后针锋相对的表达,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她此时恼怒、赌气的神态,体现了其纯真的性格特征。
8.甲文三三跟在管事先生两人身后听闲话的过程中,心绪多有变化,请加以梳理。
9.校文学社组织开展“乡土作家”系列的现代作家作品研读活动,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打算围绕“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特色”这一话题参与读书交流环节,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拟写发言要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汉主闻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将万余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北汉兵屯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遣其将穆令均将步骑二千逆战,筠自将大军壁于太平驿。张元徽与令均战,阳不胜而北,令均逐之,伏发,杀令均,俘斩士卒千余人。筠遁归上党,婴城自守。
世宗闻北汉主入寇,欲自将兵御之,曰:“崇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北汉主不知帝至,过潞州不攻,引兵而南。是夕,军于高平之南。癸巳,前锋与北汉兵遇,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北汉主见周军少,悔召契丹,谓诸将曰:“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诸将皆以为然。杨策马前望周军,退谓北汉主曰:“勍敌也,未可轻进!”北汉主奋髯,曰:“时不可失,请公勿言,试观我战。”衮默然不悦。
合战未几,樊爱能引骑兵先遁,步兵千余人解甲呼万岁,降于北汉。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谓张永德曰:“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永德从之,各将二千人进战。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驰犯其锋,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北汉兵披靡。北汉主衰老力惫,伏于马上,昼夜驰骤,殆不能支,仅得入晋阳。
帝欲诛樊爱能等以肃军政,犹豫未决。己亥,昼卧行宫帐中,张永德侍侧,帝以其事访之。对曰:“爱能等素无大功,忝冒节钺,望敌先逃,死未塞责。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苟军法不立,虽有熊罴之士,百万之众,安得而用之!”帝掷枕于地,大呼称善。即收爱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余人,责之曰:“汝曹皆累朝宿将,非不能战;今望风奔遁者,无他,正欲以朕为奇货,卖与刘崇耳。”悉斩之。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平之战》)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太祖皇帝A时为宿B卫将C谓同列D曰E主危F如G此H吾属I何J得K不致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庆幸,文中指北汉主庆幸后周太祖去世,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的“幸”词义不同。
B.乘,是登上之义,文中指率领士卒登上高处,与《氓》中“乘彼垣,以望复关”的“乘”词义相同。
C.己亥,干支,可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与《扬州慢》中的淳熙丙申至日中“丙申”作用相同。
D.节钺,符节与斧钺,古代授与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汉主刘崇认为后周皇帝刚死,谋划进犯后周,向契丹借兵,但见后周军队人数少,后召来契丹军队。
B.后周世宗面对北汉入侵,在战争形势危急时刻,身先士卒,带领侍卫亲兵冒着流矢飞石督战,鼓舞士气。
C.张永德、太祖皇帝登上高处,分为左右两翼,各自率领两千人部队前进战斗,士兵以一当百,击溃敌军。
D.皇帝借诛杀望风逃跑的樊爱能等军官,整肃军纪,树立军威。由此,骄横将领和息惰士兵知道军法可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击之,北汉兵却,帝虑其遁去,趣诸军亟进。
(2)北汉主衰老力惫,伏于马上,昼夜驰骤,殆不能支。
14.请简要概括后周在高平之战取胜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庄酒后
王绩
郊扉乘晓辟,山酝及年开。
柏叶投新酿,松花泼旧醅。
野妻临瓮倚,村竖捧瓶来。
竹瘤还作杓,树瘿即成杯。
北潭因醉往,南亩带星回。
田家多酒伴,谁怪玉山颓①?
[注]①玉山颓,形容喝酒倾倒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写天刚亮诗人就打开院门,拿出自酿美酒;“山酝”二字点题,引出下文。
B.五、六两句中,“野妻临瓮”“村竖捧瓶”具有画面感,描绘了率性随意的生活场景。
C.九、十两句中,“因醉往”“带星回”写出了诗人酒后畅游的快乐和勤于农事的辛劳。
D.作者在诗中描写了村居时的生活情景,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率真,诗风远追陶渊明。
16.本诗与杜甫的《客至》都写到酒的多少,前者写“多酒伴”,后者写“尽余杯”,两者蕴含的情致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完成默写。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用“ , ”形象地说明了“真秦之声”。
(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以泰山作比,说明要广纳人才才能就大业的句子是“ , ”。
(3)《五石之瓠》中,庄子讲述宋人所从事的职业的句子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重视教化,认为人只有通过教化才能懂礼,成为合群的社会人。而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孔子认为,对人的教化,要有三个步骤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首先要从学诗开始,( )。中国古代乐教的核心目的在于 ,使社会归于和谐。荀子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如前所论,音乐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的、感动人的情感的,它对人的影响是 的。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它 是一种美感教育,通过感官的浸染与熏陶,循序渐进地改变人的情感②□影响人的性灵。它的影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其效果巨大,一旦形成就不好逆转。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因为这个原因,古人又有观乐的传统,即通过听乐来 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盛衰。《左传》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显例。而《礼记 乐记》也因此有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致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③□的判断。
18.下列注音和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足轻重 B.步骤(zòu) C.熏陶(táo) D.循序渐进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移风易俗 潜移默化 实际上 考察
B.移风易俗 耳濡目染 基本上 考查
C.改弦易调 潜移默化 基本上 考察
D.改弦易调 耳濡目染 实际上 考查
20.依次填人文中方框处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 。” B.①,“②、③。”
C.①:“ ②,③” D.①:“②、③”
2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后学礼立身,再成就人的品性,最后完成于音乐
B.然后再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成就人的品性
C.然后应该成就人的品性,接着学礼立身,最后完成于音乐
D.然后再学礼立身,完成音乐的学习,人的品性也就形成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世风,甚至改变更多人,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B.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改良风俗的盛衰
C.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D.它从改变一个人开始,进而改变更多人,甚至改变世风,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细节的最高境界是追求完美,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做的就是比对手多走一步。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人总是精益求精。
但也有人说,人们都会憧憬、追求完美,但完美有什么意义呢?达到了完美,也就没了创造的空间。真正的完美,在于追求完美的过程。
白岩松说: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D 3.C 4.①材料一侧重谈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厚的思想渊源及呈现形式。
②材料二侧重谈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挑战、共创美好未来的具体做法。 5.①开启文明“各美其美”的前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文明的共同复兴,开创文明新秩序。
②倡导“美人之美”,打造均衡全球化版图。结合国情,有序地建立经济特区等,自信自觉探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③立己达人,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命运与共伙伴网络,开创了现代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中国式路径。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延续”错误。从原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延续。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之道’的当代表达”来看,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D.“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美人之美’”错,以文明交流、互鉴超越文明隔阂、冲突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文明“各美其美”的前景。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基本内涵与呈现形式。
A.侧重点在交流互鉴;
B.侧重点在开放包容;
D.侧重点在环境保护。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
材料一:
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究竟是什么?”等关键句以及标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基本内涵与呈现形式”可知,材料一侧重谈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厚的思想渊源及呈现形式。
材料二:
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如何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挑战、共创美好未来?”以及标题“回应‘世纪期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可知,材料二侧重谈更好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挑战、共创美好未来的具体做法。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从时间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开启文明‘各美其美’的前景。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内敛、并联、和平方式实现,推动文明的共同复兴,开创文明新秩序”可概括出:开启文明“各美其美”的前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文明的共同复兴,开创文明新秩序。
由“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美人之美’,打造均衡全球化版图。中国式现代化则是结合自己的国情,有序地建立经济特区、开发区、经济园区等,自信自觉地探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可概括出:倡导“美人之美”,打造均衡全球化版图。结合国情,有序地建立经济特区等,自信自觉探索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由“从自身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立己达人,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命运与共伙伴网络。五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华文明实现伟大复兴,是人类现代化更具包容性的叙事,开创了现代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中国式路径”可概括出:立己达人,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命运与共伙伴网络,开创了现代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中国式路径。
6.B 7.C 8.①先是因为没有被对方察觉自己跟在后面听到了谈话而觉得有趣、得意;
②接着又因听到妈妈被夸奖而心生高兴/骄傲愉悦;
③在听到管事先生说年青男人可以让总长当媒人说亲后,感到害羞;
④又对两人的谈话内容尤其是那个城里人还说些什么,怀有好奇;
⑤最后因管事先生设想年青男人说亲成功后的生活以及两人的笑而羞恼/害羞、气恼(生气)。 9.①人物上,主人公均来源乡土社会。三三是碾坊的孤女、翠翠是渡船的孙女,两人身上都体现了十几岁少女的烂漫纯粹,展现出自然、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环境上,都反映了淳朴美好的乡村社会。不管是三三母女去堡里即将嫁女的人家里聊天、听小寨来人唱歌,还是边城中端午赛龙舟、抓鸭子等细节都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再现,呈现了当地友善、温暖的风土人情。
③情节上,选择以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事件作为主要情节,不追求离奇。两文分别围绕三三与城里男子、翠翠和傩送的首次会面展开,情节冲淡平和、具有生活化。
④主题上,旨在展现山野乡村、边陲小城即乡土社会中和谐友爱的人情之美、率真质朴的人性之美和恬静美好的风物之美。如《三三》中关于溪鱼的对话、《边城》二老的邀请等都体现了对主题的达成。
⑤语言上,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口语气息。如“红叶”“悖时砍脑壳”等体现了语言的地方性特质;人物对话的语言直白口语,呈现出扎根生活、贴近生活的活泼自然。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分别是三三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理解不恰当,三三只是想象,而未实际奚落、作弄,那么狗也就不能说是“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了。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C.“体现了三三对陌生男子的好感和亲近”理解不妥。体现的是三三作为自然健康的少女纯真天然的特点。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由原文“听到两个人说到城里甚么人甚么事情,又听到说学务局要办学校,因为这两人全都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所以自己觉得很有趣味”,可看出三三听到两人的说话,觉得很有趣,觉得没有被对方觉察很得意;
由原文“到后又听管事先生提起碾坊,提起妈妈怎么好,更极高兴”,可看出他们背后夸赞妈妈,三三更高兴了;
由原文“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可以去说亲。’三三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地塞了耳朵”,可看出说到给年青男人说亲,三三“塞了耳朵”,感到害羞;
由原文“她想知道那个由城里来好像唱小生的人还说些甚么,所以不久就仍然跟上前去”,可看出三三“跟上前去”,对他们下面的谈话内容感到好奇;
由原文“就只听那个管事先生一人说话:‘做了碾坊主人,别的不说,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也是很值得的!’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就是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吃”,可看出听到两人说笑三三和年轻男人成亲后的生活,三三害羞、生气。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人物方面:《三三》 中的三三是一个天真无邪、好奇心强的乡村少女,她的纯真与懂事让人印象深刻。而在《边城》中,翠翠则是另一位乡村少女的代表,她同样有着纯净的心灵和坚强的性格。两位主人公都展现了乡村少女的烂漫纯粹,展现出自然、蓬勃的生命活力,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
环境方面:两部小说都精心描绘了湘西地区的淳朴美好的乡村社会。《三三》和《边城》中的乡村宁静而和谐,溪水潺潺,田园风光如画,展现了远离尘嚣的美,山水相依。人物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边民的淳朴自然的感觉,家常聊天,端午龙舟赛等日常再现,增强了小说的地域特色和当地友善、温暖的风土人情,也凸显了作者对乡土的深厚情感。
情节设置方面:《三三》 和《边城》都采用了较为简单的叙事结构,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乡村生活的美好。《三三》讲述了三三与亲管事先生、城里男子等人的交往故事,《边城》 则围绕着翠翠与傩送的首次会面展开,通过这些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纯真与和谐,情节冲淡平和、具有生活化的特点。
主题方面:两部小说在主题上都表达了对乡土生活的赞美与怀念,都传递出对人性的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通过三三关于溪鱼的对话,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追忆。通过翠翠与二老的对话,以及二老邀请翠翠到家等爷爷的情节,表达了对乡土的珍视与传承。
语言运用方面: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口语气息。《三三》 和《边城》的语言都清新自然,质朴而富有诗意,能够很好地展现乡村生活的韵味。如当地的方言“红叶”,“悖时砍脑壳”等体现了语言的地域性特点。“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被人捉完了!”“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对白口语化,呈现出扎根生活、贴近生活的活泼自然。
10.CEH 11.C 12.C 13.(1)发起攻击,北汉军后退。后周世宗顾虑敌军逃跑,催促各路军队急速前进。
(2)北汉主年纪已大身体衰老力气用尽,趴在马背上,白天和晚上都在骑马疾驰,几乎不能支撑。 14.①皇帝冒矢石督战;②军队作战勇敢;③北汉轻敌。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当时任后周警卫将领,对同伴说:“主上如此危险,我等怎么能不拼出性命!”
“太宗皇帝”是主语,“为”是谓语,“宿卫将”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在C处断开;
“曰”为断句标志,后面E处断开;
“主危如此”的主语为“主”,“吾属”是下句主语,句式结构齐全,“吾属”前H处断开。
故CEH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庆幸;/希望。句意:北汉主庆幸后周太祖去世。/希望你多方面打听打听。
B.正确。句意:请你率领士兵登上西侧高地攻打北汉敌寇左翼。/登上那堵破土墙。
C.错误。“己亥”,文中纪日;“丙申”,为纪年。句意:己亥(二十五日),皇帝白天躺在行宫的帐篷中。/淳熙时期丙申年冬至日。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张永德、太祖皇帝登上高处”错,从“太祖皇帝时为宿卫将,谓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又谓张永德曰:‘贼气骄,力战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请引兵乘高西出为左翼,我引兵为右翼以击之。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可知,是张永德登到高处,没有交代太祖皇帝。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却”,撤退;“遁”,逃跑;“趣”,催促。
(2)“伏”,趴;“骤”,急速;殆,几乎。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从“帝见军势危,自引亲兵犯矢石督战”可知,后周皇帝能够以身犯险,亲自监督战役;
②从“士卒死战,无不一当百”可知,后周士兵们都勇猛作战,锐不可当;
③从“吾自用汉军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可知,北汉主轻视后周。
参考译文:
北汉主听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非常高兴,图谋大举进攻后周,派遣使者到契丹请求出兵。二月,契丹派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率领万余骑兵到晋阳去。北汉主亲自率领三万士兵,任命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和契丹军一起从团柏南部赶赴潞州。北汉军队驻扎在梁侯驿,昭义节度使李筠派遣他手下的将领穆令均率二千步兵迎战,李筠亲自率领大军驻扎在太平驿。张元徽与穆令均作战,假装战败逃走,穆令均追击他,北汉伏兵突然出击,杀死穆令均,俘虏斩杀士兵一千多人。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
后周世宗听说北汉主领兵入侵,准备亲自率领军队抵抗,世宗说:“刘崇庆幸我国有大丧,轻视朕年轻新近即位,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此次必定亲自前来,我不能不去。”北汉主不知后周世宗到达,所以经过潞州时没有进攻,领兵向南,当晚,军队驻扎在高平城南。癸巳,后周前锋部队与北汉军队相遇,发起攻击,北汉军队后退,世宗担心敌军逃跑,催促各军急速前进。北汉主见到后周军队人数少,后悔召来契丹军队,对各个将领说:“我自己率领汉军就可以攻破周军,何必使用契丹军队呢。今天我不只是要战胜后周,也还要使契丹从内心臣服。”各个将领都认为如此。杨衮驱马向前观望北周军队,退下来对北汉主说:“是劲敌啊,不可轻易冒进!”北汉主扬起两颊长须说:“时机不可丧失,请您不必多言,试看我出战。”杨衮沉默不快。
战后不久,右军主将樊爱能领着骑兵逃跑,一千多步兵脱下盔甲口呼万岁,向北汉投降。后周世宗看到形势危急,自己带领贴身侍卫冒着流矢飞石督战。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当时任后周警卫将领,对同伴说:“主上如此危险,我等怎么能不拼出性命!”又对张永德说:“贼寇只不过气焰嚣张,全力作战可以打败!你麾下多善于左手射箭的人,请你率领士兵登上西侧高地攻打北汉敌寇左翼,我带兵攻击右翼。国家安危存亡,就在此一举。”张永德听从,各自率领二千人前进战斗。宋太祖皇帝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士兵拼死战斗,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军队溃败。北汉主年纪已大身体衰老力气用尽,趴在马背上,白天和晚上都在骑马疾驰,几乎不能支撑,仅仅到达晋阳。
后周世宗想诛杀樊爱能等人以整肃军纪,但犹豫未决,己亥(二十五日),白天躺在行宫的帐篷中,张永德在旁边侍侯,世宗拿此事询问他,张永德回答说:“樊爱能等人平时没有大功,滥竽充数辱没符节与斧钺,远远看到敌人就首先逃跑,即使杀掉也无法抵消其罪行。况且陛下正想平定四海,一统天下,如果军法不能确立,即使有勇猛武士,百万大军,又怎么能为陛下所用!”世宗将枕头掷到地上,大声称好。立即拘捕樊爱能以及所部军使以上的军官七十多人,斥责他们说:“你们都是历朝的老将,不是不能打仗;如今望风而逃,没有别的原因,正是想将朕当作稀有的货物,出卖给刘崇罢了!”随即将他们全部斩首。从此骄横的将领、怠惰的士兵开始知道军法的可怕,姑息养奸的政令不再通行了。
15.C 16.情致不相同。①杜诗中,“尽余杯”指诗人邀请邻翁一饮而尽,表现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热情待客的诚恳,流露出真挚诚朴的情怀。②王诗中,“多酒伴”指诗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表现村居生活的怡然自得,流露出旷达不羁的情怀。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勤于农事的辛劳”表述错误。此诗主要围绕“春庄酒后”着笔,写王绩夫妇受邀到某一村子参加“酿酒大会”的全过程。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参加农事,而是参加宴会很晚才回来。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杜诗《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两句把客至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自己陪客人喝酒还不尽兴,干脆隔着篱笆把邻居老翁招呼过来,“尽余杯”指一饮而尽,这是待客最热情诚恳的表现,表现了诗人有客来访的欣喜和热情的待客之道,流露出真挚诚朴的情怀。
王诗主要写王绩夫妇受邀到某一村子参加“酿酒大会”的全过程。“田家多酒伴,谁怪玉山颓?”,“多酒伴”可见诗人爱酒,传说王绩的妻子也好酒,夫妇感情甚笃,因而无论是王绩喝醉了倒下还是妻子喝醉了倒下,诗人都觉得是一种乐事,并不会怪罪对方,从中可见村居生活的怡然自得,流露出旷达不羁的情怀。
17. (夫)击瓮叩缶 弹筝搏髀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故能成其大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世世以洴澼为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瓮、缶、髀、壤、龟、洴、澼、
18.B 19.A 20.C 21.B 22.C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步骤”的“骤”应读作“zhòu”。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改弦易调:比喻改变制度,变更方针或做法。结合“在教化方式中,音乐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社会归于和谐”可知,语境强调中国古代乐教的目的是推动社会风气,促进和谐,故选“移风易俗”。
第二空,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中 的“潜”与“默”暗示这种影响是看不到的、无形的,符合音乐对人影响的特点,故选“潜移默化”。
第三空,实际上:其实(多含转折意);基本上:①主要地。②大体上。前文“而音乐的教化则不然”含转折意,故选“实际上”。
第四空,考察:①实地观察调查。②细致深刻地观察。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语段中的意思是通过听乐来深入地观察一个社会和一个时代的盛衰,故选“考察”。
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①处,引用孔子的话,后文的句号又在后引号之内,可判断此处属于“直接引用”,故①处应使用冒号和前引号。
②处,前后是两个并列的短句,较长,应使用逗号。
③处:引用《礼记 乐记》的话,前引号的前面没有冒号,可判断此处是“间接引用”,句末应只使用后引号。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文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顺序,补写的语句应遵循“学诗→学礼→成于乐”的逻辑,而且“成就人的品性”作为最终目标,应该放在最后,先排除AC;
再比较BD两项,D项最后一句转换了主语,以“人的品性”为主语,但是原文:“孔子认为,对人的教化”做主语,D项偷换主语,与前面的内容衔接不够紧密,可排除D。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画线句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改变世风”是更高层次的改变,应将“改变更多人”与“改变世风”互换位置;
二是搭配不当,“盛衰”与“改良”搭配不当,可将“改良”改为“影响”;
三是不合逻辑,“使风俗的盛衰也得到改良”被动句式与前文不连贯,应改为“影响到风俗的盛衰”。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选C。
23.例文:
接纳不完美 追求更完美
什么样的人生是理想的人生?
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次富有创意的旅程。“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奥运冠军杨倩说,要试着接受不完美;也有人说,不追求完美的人生,将停滞不前。 真正值得回味的人生,不妨从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开始,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充实自我,让生命次第花开。
春来草青,风雨摧折。历风雨磨砺,生命才有满目生机之态。人、物同一,从幼年的跌跌撞撞,到成年的健步如飞,是一次不完美到完美的转化。同样,成长的摔倒、挫折、失败,人生的不完美如影随形;但爬起、搏击、努力,步步追求完美的号角,更加催人奋进。人生由接纳不完美起始,足音紧凑,向完美而去,这是平常人的一生,更是每一个热爱生命者必经的人生历程。他“虽未披甲征战,已是鞠躬尽瘁。”备胎二十三载,邓清明的飞天仍旧是梦。但他一次次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又一次次地开启追求完美的新奋斗。对他来说,梦想完美的光环始终在前,令人敬佩!
接纳不完美是一种姿态,而不断追求完美必将成就伟大人格。
人生如剧。不完美到完美,才是一波三折的剧情。现实中每一个人不都是戏剧的主角吗?经过不完美到完美,有的人才能与美好人生相遇。痛失双腿,史铁生身体残损,但他与地坛对话,与天地对话,以文字塑造顽强不屈的完美人格。汶川地震中的截肢女孩牛钰,踩着机械假肢,迈步向上海时装周的T台,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走秀。他们的人生,是不得不从接纳不完美开始新生,是不屈和追求,创造了完美的生命奇迹。
接纳不完美,须建立在认知不完美的基础上;追求完美,则是目标的反向激励。接纳不完美,看到了自身的失败、不足、缺陷,看似作茧自缚,实则脚踏实地。追求完美,憧憬的是精彩未来。看似空中楼阁,实则梦想加持。
接纳不完美,理性之光闪耀;不断追求完美,价值塑造生命。接纳不完美,重识了自我,也更包容了他人,这样的理解更能与他人的哀婉沉痛共鸣,更能激发自己追求完美的动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抗美援朝的青年战士,看到过家国凋零的不完美,才明白保家卫国的意义!觉醒年代的奋斗者,看到过万民哀嚎的不完美,才能毅然选择面对苦难中国的现实,擎起探索中国梦的猎猎红旗!
“人非生而知之者”,接纳不完美,是思考和勇气;追求更完美,是自信与改变。这该是理想人生的一种样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段话组成。第一段话强调人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达到完美的境界。本材料提出人要追求完美。第二话指出完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完美让人失去了创造的空间,人生的完美在于追求完美的过程。本材料指出人在于追求完美的过程。第三句话是白岩松的观点,认为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可以毁掉一个人。本材料指出追求完美对于人生有着负面的作用。
综上,本次材料的关键词是“追求完美”,旨在引导学生辩证思考“追求完美”。一方面,完美是我们的人生目的,我们的人生可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达到最好的状态,成就最好的自己。另一方面,完美是一种极难达成的理想状态,人生最完美的状态不是完美,而是追求完美的过程,我们应注重过程的修炼,在向完美追求过程中提升自我,丰富自我,不过分追求结果,而是享受过程之美。同时,当一个人不顾一切地让自己变得完美无缺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一个人开始走下坡路。恰恰是不完美给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因为未来始终处在上升的、向上的、追求的阶段,不完美意味着未来有诸多可能性,还有蓬勃生长、发展的空间,会激励我们追求完美之境,为我们提供不竭的动力。考生要能够辩证分析,在人生的道路上恰当地“追求完美”。
写作时,可以写我们应该努力追求人生的完美。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即力争完美,守卫我们的那一方蓝天。在论证部分,需要思路清晰,需要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主体部分围绕中心论点,分别论述追求完美,助力我们走向成功;追求完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追求完美,及时维修残缺,让世间的美好再多一点点。再论述如何做到完美,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心理防线,不让自己的原则被破坏,遵规守矩,严格要求自我的言行举止,做到自省自律。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升华,追求完美的自己,勇挑重担;追求完美的世界,共创幸福家园。
立意:
1.不完美才是人生的常态。
2.真正的完美,在于追求完美的过程。
3.追求完美,精益求精。
4.从不完美中寻得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