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理 1 知识清单0 走进地理学一、地理学是什么:地理学是探究地球表层相关道理和规律的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二、地理学做什么: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研究重点。地理学的使命,就是深刻揭示和合理解决人类与地理环境所面临的问题,勇于开拓并科学认知新领域。上海长江口一带有大片滩涂,为浩荡江流挟带泥沙在此不断淤积而成。对滩涂实施加固工程,再修建飞机场,就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该机场处于候鸟迁徙要冲,为了防止鸟类与飞机冲撞,最后在机场以东约 11 千米的九段沙种青引鸟,既保障了机场的飞行安全,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三、地理学怎样做:1、观测技术:野外考察、模拟实验、遥感技术等;2、分析和解释的技术:分类、空间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对比分析、归纳、演绎、模拟等;3、表达技术:描述、地图、地理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等。【课标要求】通过探究有关自然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①概念:以人造卫星作为导航台的星基无线电导航系统,为全球提供全天候、高精度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②组成:由空间卫星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系统(接收设备)3 大部分组成。③应用:广泛用于交通运输、户外运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资源勘察、农业生产等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还可以用来监测地壳的微小移动,从而帮助预报地震。(2)遥感(RS):①概念:一般指在人造卫星或飞机上对地面进行观测,通过电磁波的传播与接收,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并加以分析利用的技术。遥感技术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能够瞬时成像、实时传输;快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航天遥感使用的运载工具有:地球资源、海洋、气象等专题卫星,以及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航天空间站等。主要优点是覆盖范围大,不受领空限制,可进行定期、重复观测等。航空遥感指利用飞机携带遥感仪器的遥感。包括距地面高度 600-10000 米的低、中空遥感,10000-25000 米的高空、超高空遥感。与航天遥感相比,航空遥感的主要优点是机动性强,可以根据研究主题选择适当的传感器、适当的飞行高度和飞行区域。近地遥感指距地面高度在几十米以内的遥感。近地遥感主要用于城市遥感、海面污染监测、森林火灾监测等中高分辨率的遥感任务中。②组成:遥感技术系统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③应用:已得到广泛应用,如资源普查、地图测绘、天气预报、军事侦察、环境与灾害监测、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遥感与资源普查:利用遥感视域广阔,监测范围大,快速获取信息的特征①矿产资源:蕴藏矿产的地方有许多是地质断裂带或特殊构造带;通过分析遥感图像,划定矿区范围,大大缩短探矿时间;②生物资源:植物在遭受病虫害时,即使外观没有明显变化,但其本身发出的辐射量会大大减少,表面温度也会随之降低;其反射波谱特征表现为某些波段反射率的变化。通过遥感技术,获取植被的类型、分布、健康状况、产量等信息,为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提供服务。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利用遥感实时和准确的特征①环境监测: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海上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植被变化、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有利于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②灾害监测:台风路径、旱灾、水灾、病虫害、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地震等;有利于防灾减灾。(3)地理信息系统(GIS):①概念:一种特定的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的地理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显示和描述。②组成:硬件设备、地理数据、GIS 软件、GIS 人员和应用模型。GIS 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即将地图中的不同地理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将不同的“图层”要素进行重叠,就形成不同主题的地图。一个 GIS系统中,可能包含多个图层,如有存储河流水系信息的图层,有存储土地利用信息的图层,有存储居民区信息的图层等。在 GIS系统的具体操作中,往往只涉及部分图层,而不是所有的图层。将两个或多个图层叠加,通过计算和观察,来确定某类地理要素的变化趋势。③应用:GIS 主要应用于地图制作、空间分析、虚拟现实与地理模拟、基于位置的服务、空间地理建模等方面。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查询道路通行状况,迅速定位事故地点(借助 RS、GNSS技术),提供堵车疏解方案。在道路规划中,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叠加多种数据,为道路选线提供决策依据,确定最佳线路,减少工程造价。在道路建设中,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掌握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统计道路长度、输出工程报表、绘制专题地图、查询路况信息,并为道路养护提供服务。【方法指导】用“点”“想”“看”区别“3S”技术1.“点”与“面”判断 GNSSGNSS 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 RS 和 GIS 技术的工作对象——“面”。在“3S”技术中选取适当手段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GNSS”,例如导航、珠峰高度测量等;如果是“面”则选用 RS 或 GIS。2.“想”与“看”区分 RS、GISGIS 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 GIS。如要在某城市选取大型商业中心区位,应选用 GIS 技术。RS 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 RS。如监测森林火灾则应选用 RS 技术。如“某山区森林火灾发生后,扑救工作动用了卫星监测定位,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火势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报。”这一事件中,使用卫星监测是 RS 技术的应用,卫星定位则是 GNSS 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处理预报信息则是 GIS 技术的应用。四、高中地理怎么学: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四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我们学好地理的金钥匙。11.1 地球的宇宙环境【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包含了地理学研究的两大方面:“空间”和“时间”。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和物质的总和,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整体。古代 “盖天说-天圆地方说”、“浑天说”;公元 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建立“地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18世纪天文学家引入“星系”;20世纪 60年代以来,大型天文望远镜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发展,使天文观测尺度逐渐扩展到 200亿光年的时空区域。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做“可观测宇宙”或“已知宇宙”,其半径约 137 亿光年。活动:1.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多少光年?折合多少千米?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 137亿光年,折合约为 1.2960885×10^23 千米2.日地平均距离约 1.5亿千米。算一算,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多少时间?可观测宇宙的半径约为日地平均距离的多少倍?太阳光到达地球约需 8分 20秒。可观测宇宙半径约为日地平均距离 8.64059×10^14 倍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判断标准: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非附属于天体的一部分恒星:质量体积巨大,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炽热气体球星云:质量体积比恒星大,密度很小的云雾状尘埃、气体行星:沿椭圆轨道环绕恒星运行,近似球形,本身不发光小行星:沿椭圆轨道环绕恒星运行,质量、体积小,轨道易变化;大约 6600万年以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使地球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可能是恐龙时代结束的重要原因矮行星:环绕太阳运行,质量足够大,呈球形或近球形,不能清空轨道附近的区域(以冥王星为代表)卫星:围绕行星运行,质量比所绕行的行星要小得多彗星:散碎固体物质和一些气体集聚而成,环绕太阳运动(哈雷彗星 ,绕日运行周期约 76年);彗星的外层物质呈现背向太阳的尾状(扫帚状);越近太阳,彗尾越长;狮子座流星雨是“坦普尔 - 塔特尔”的彗星尾部留下的碎屑物质与地球大气摩擦形成的流星体:环绕太阳运行的微小天体;闯入大气层摩擦燃烧,形成流星现象;未完全燃烧落到地表,形成陨星(陨石、陨铁)星际物质:包含行星际物质和恒星际物质,是极度稀薄的离子、原子、分子、尘埃、电磁辐射、宇宙射线和磁场的混合体2、天体系统:宇宙中天体都在运动着,并且相互吸引和互相绕转河外星系可观测宇宙 其他恒星系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太阳系地月系银河系:1000多亿颗恒星等组成;铁饼状扁平外形;直径约 1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 1.2 万光年;所有恒星都环绕银心旋转;太阳距银心约 2.6万光年,绕银心一周约 2.5亿年;距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约 4.2光年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系统;北半球肉眼可见的河外星系——仙女星系(距地球 260万光年)太阳系:由太阳、行星、矮行星、卫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太阳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 99.86%,日地距离 1.5 亿千米,距海王星 45亿千米;八大行星的位置及距日远近;小行星带的位置(火木之间);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地内行星,地外行星地月系: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月地距离 38.4万千米;公转、自转方向和周期一样,月面固定;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月亮的盈亏变化(月相)2三、特殊行星——地球:1、地球的普通性: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结构特征:与太阳系其它行星有许多相似之处(体积、质量、密度、组成物质等都不特别)2、地球的特殊性(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内部条件(金锁链条件):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体积、质量适中(厚度);成分适合充足的水分——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原始地球重力收缩;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公转、自转周期适中活动:观察月相1. 选择学校或家附近视野开阔的场地,用手机 app 里的指南针确定东、南、西、北方向。2. 了解每天月亮出没的大致时间,制订逐日观察计划,包括观察次数、日期时间、观察项目等。3. 逐日逐次观察并记录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地平高度(你可以用伸展手臂、紧握拳头的方法来估测月亮的地平高度,高出地平线一拳为 10°,两拳为 20°,依此类推)和亮面凸出方向,绘出观察时的月相草图。4. 将观察记录整理成表格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日期时间 观察项目公历 农历 北京时间 月亮水平方位 月亮高度角 亮面凸向 月相草图与太阳月相 月出 月落 赏月情形出没比较新月 清晨 黄昏 同升同落 彻夜不见上半夜仅见上弦月 正午 半夜 迟升后落于西边天空满月 黄昏 清晨 此升彼落 通宵可见下半夜仅见下弦月 半夜 正午 早升先落 于东边天空3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概况:巨大炽热的气体球,半径 70万千米;主要成分:氢、氦;表面温度约 6000K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能量来源: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能量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2.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 1 平方厘米面积上,1 分钟内所得到的2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8.24J/cm ·min;相对稳定的常数)。活动: 计算:不考虑地球大气的作用,在将地球看作一个标准球体的条件下,每小时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相当于多少度电?提示:1 焦=1 瓦·秒,1度=1千瓦·时。将地球面向太阳的半球的表面积换算成垂直于太阳光线的面积,就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大圆的面积。141.75×10 kw·h 根据表格数据,绘制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统计图,据此归纳地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大气上界获得的太阳辐射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 地球表面可划分为热带、温带、寒带等不同的天文气候带。议一议,它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无相关性?说明你的理由。有相关性。大气上界水平面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不考虑大气状况的,但即使考虑大气状况,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与大气上界水平面的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也是相似的,即从低纬到高纬,地表获得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是逐渐减少的,人们从而分划出热带、温带和寒带。 青藏高原为我国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地势高,大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多晴朗天气,大气透明度高;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 北疆、内蒙古高原东部等地区太阳辐射较丰富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远,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夏季日照时间长 四川盆地为我国太阳辐射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阴雨天较多,水汽不易扩散,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日照时间短小结:影响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因素:①纬度因素: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光热越集中,经过大气的路径越短,获得太阳辐射多;②地势因素: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越多;③天气因素:大气削弱作用弱,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越多;④昼长因素:白昼越长,日照时数越长,太阳辐射越多。3.太阳辐射波长范围:0.15 微米~4 微米;组成分区:紫外区、可见光区和红外区;能量分布:集中在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 50%;可见光波长范围:0.4 微米~0.76 微米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生物的生长提供光热资源;②维持地表温度,是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由内而外厚度温度增加,由外而内亮度增加光球是太阳大气的最底层,它发出的可见光最强是用肉眼可以观测到的太阳表面。色球位于光球之外,由于色球发出的可见光总量不及光球的 1‰,因此人们平常看不到,只有在日全食时或者用特殊的望远镜才能看到。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可以延伸到几个太阳半径甚至更远,它的亮度仅为光球的百万分之 1,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日冕仪才能用肉眼看见。2.太阳活动: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和太阳风等。这些现象分别出现在太阳外部不同圈层。太阳黑子出现于光球层,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太阳风出现于日冕层。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重要标志。4黑子:在太阳光球层的表面有些黑斑点,叫作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实际上是温度比光球层平均温度低,才显得暗淡。一般认为黑子是光球层中高速旋转的气体涡旋,常成对出现,具有相反的磁极,形成复杂的黑子群。其数目的变化大体以 11 年为周期。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数目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谷年。我国《汉书·五行志》记载,西汉“河平元年(公元前 28 年)……三月已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是世界公认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天文爱好者施瓦布发现了太阳黑子活动 10~11 年的周期变化规律。通过长期的观测,人们还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活动,随时间的变化,其纬度分布也具有规律性:每当一个太阳黑子周期开始时,最先出现的黑子总是在距离太阳赤道较远处(平均纬度为 35°),然后向低纬度方向移动,最终黑子出现的位置逐渐靠近太阳赤道。如果把一系列太阳黑子周期的图案绘制在一起,就构成了一连串翩翩起舞的“蝴蝶”影像。耀斑:色球层某些区域短时间突然增亮的现象叫作耀斑,又叫太阳色球爆发。随太阳黑子增多而增多,周期也是 11年。耀斑的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几十倍,是色球层中激烈的能量爆发,以太阳射电爆发(太阳的电磁辐射急剧增加)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日珥:色球层中,有时向外猛烈喷射出高达几万千米至几十万千米的红色火焰,形态多姿多彩、千变万化,肉眼只在日全食时才能观测到。太阳风:日冕层温度超过 100 万摄氏度,它的高温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运动,当运动速度超过 350 千米/秒时,就能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带电粒子流,好像从太阳吹出来的一股“风”,这一现象称为太阳风。太阳活动峰年,太阳风强度相应增大,特别在耀斑爆发时,太阳风格外强烈。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气候:太阳黑子数量与地球的降水量具有相关性;生长在中高纬度地区的一些乔木年轮的疏密变化,有明显的约11 年的周期性;对两极地区永久冰层的钻探研究,也证明了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约 11 年的周期性;在太阳活动峰年,地球上激烈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明显增加,在太阳活动谷年,地球上天气变化相对平稳;在多数太阳活动峰年,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在太阳活动谷年,全球农业歉收的概率更高一些。②通信:太阳耀斑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电离层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甚至威胁运行在太空中的宇航器的安全。③磁暴: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④极光: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到达地球时,受地球磁场的作用,偏向极地上空,轰击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极光”现象。活动:观测太阳1.在晴朗的白天,架设好天文望远镜,用一张白纸作为投影屏。2.把一块 28 厘米长、20 厘米宽的薄硬纸板剪一个洞,套在望远镜镜筒上,硬纸板会在白纸上形成阴影。3.去掉望远镜的目镜,调节焦距,前后移动白纸,直到白纸上呈现出清晰的太阳图。4.在太阳表面你能看到什么?把你看到的画在纸上。温馨提示:在观测过程中,不要用眼睛直视太阳,也不能使用望远镜直接观察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51.3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直接了解地球内部,现阶段只能通过研究温泉、火山喷发物质,了解大裂谷、大断层和利用钻探技术。但目前人类地球表面的最深钻井不足 13千米,而地球平均半径为 6371千米,科学家将通过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奥秘。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释放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房屋建筑的地基坚固程度、设计的好坏、抗震结构和施工质量等,都会影响到地震的破坏程度。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称为等震线。2.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即震源释放的能量波(机械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的冲击造成的。地震波有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之分。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叫纵波(上下颠簸);质点振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叫横波(左右摇晃)。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3.地震预警是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纵波比横波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根据监测到的纵波对即将到来的横波进行预警,即利用地震波比电波传播速度慢的特点,在横波造成破坏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和专用接收终端等,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全自动秒级响应的预警警报。4.当地震发生时,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在室内,躲在坚固的床下或者桌子下面。在室外,那就要找空旷的地方躲避,切记不要在大树下、房屋旁、电线杆附近等处躲避。在电梯内,不要恍张,迅速把所有的电梯楼层全部按亮,一旦电梯停下,就立即离开电梯找地方躲避。困在电梯中出不去,那就靠在电梯角落,等待救援,不要在电梯内来回走动。在驾车中,紧握方向盘,慢慢把车速降下来,并把车停到空旷地带,不要阻塞交通。停下车后,立即离开。处在山区或者沿海,还要注意山崩、泥石流和海啸。二、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在地球内部波速突然发生变化,说明该处地球物质组成和结构不连续。在地下平均 17 千米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突然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在地下约 2900 千米处,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因此,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1.地壳: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固体外壳;地震波传播速度比较稳定;厚度最小,平均厚度 17 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 39~41 千米,具有双层结构(硅铝层+硅镁层),密度较小,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 5~10 千米,单层结构(硅镁层),密度较大;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壳由 90 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其中,氧几乎占 1/2,硅占 1/4,因此地壳中以硅酸盐类矿物分布最广,各种矿物最终组合成各类坚硬的岩石。2.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地球内部圈层,即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2900 千米)以上,占地球总体积的 80%;横波、纵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不断加快;地幔能传播横波,具有固态特征,主要有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温度、压力、密度增大。在地下约 900km 深处有一界面,因上下两侧密度有明显差别,将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高温软化并局部熔融,深度在 80~400km 之间),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的部分,合称岩石圈。63.地核:地球核心部分,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厚度最大,压力、密度很大;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先减慢,后随深度增加速度加快;科学家推测,组成地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地球内核呈固态。活动:我们将煮熟的鸡蛋一切两半,便会呈现蛋壳、蛋白、蛋黄三个圈层。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比较煮熟的鸡蛋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异同。同:在内部圈层和结构和比例上,煮熟的鸡蛋和地球很相似。异:鸡蛋整体上呈椭圆,地球接近正圆;鸡蛋壳较均匀,而地壳(陆地和海洋)厚薄不均匀;熟鸡蛋蛋白结构一致,呈固态,地幔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有软流层;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而熟鸡蛋的蛋黄呈固态。三、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在 2000~3000 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2.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3.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渗透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厚度约 20 千米。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地面以上 100 米到水面以下 200 米范围内。这一薄层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接触带,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狭义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生物是其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1.4 地球的演化【课标要求】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推算地球年龄约 46 亿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地球经历了缓慢的演化,也遭遇过剧烈的突变。一、化石和地层1.化石:化石是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动植物遗体或遗迹。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②生物死亡后必须尽快被沉积物掩埋;③埋藏下来的生物遗体必须经石化(如矿物质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炭化作用等)。意义:对化石的研究使科学家能够解释和描述地球的历史,来自不同地质年代的化石为我们揭示了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随时间演化的;化石是显示古环境的证据,能够帮助科学家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现象(如气候变化);对化石的研究还能帮助地质学家发现能源资源(如石油地质学家可以利用化石确定某些地方是否埋藏有石油)。2.地层:地层是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破坏的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地球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地层,地层中留下了历史事件的痕迹,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正常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排列的,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但是,自然界的地层往往错综复杂,有的地层层序颠倒,有的地层缺失。3.地层和化石: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生物是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①人类利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通过分析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三叶虫化石、大羽羊齿化石:古生代地层;恐龙化石:中生代地层②通过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红色岩层指示氧化环境;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还原环境;珊瑚化石指示清澈温暖的浅海环境;破碎的贝壳指示滨海环境。二、地球的演化史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宙之下,又分出代;代之下,再分出纪。地质年代:地壳中不同地质时代地层的具体形成时间和顺序。7生物的演化地质历史时期 地表的演化 矿产的形成植物 动物冥古宙 无从无生命到有生命,海洋广阔,没有宽广出现最原始生物(蓝前 太古宙 的大陆,岩浆活动剧 细菌),大气成分发寒 烈,火山喷发频繁 生变化,氧气出现 无武 重要的成矿时期(铁、元古宙 现在陆地大部被海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纪 金、镍、铬等矿藏) 洋占据,地壳运动剧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烈,晚期出现了若干 生物,出现了藻类、大片陆地;震旦纪出 海绵等低等的多细现大冰期 胞生物距今 5.41 亿年海生无脊椎动物寒武纪 空前繁盛(如三叶虫、珊瑚、笔石、早鹦鹉螺等),动物古 地壳运动剧烈,多地奥陶纪 陆地出现低等植物 具有外壳和清晰生 反复上升和下沉的骨骼结构,揭开代了欣欣向荣的生志留纪 物系统演化进程古 的序幕生海洋脊椎动物繁代 泥盆纪盛(鱼类);出现两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栖类,并逐渐进化联合古陆形成,欧亚显 晚 为爬行动物;末大陆和北美大陆的 蕨类植物繁生,末期生 古 期,60%以上的海石炭纪 雏形也基本形成;我 明显衰退,裸子植物 重要的造煤时期宙 生 生无脊椎动物种国东北、华北抬升成 出现代 类灭绝,脊椎动物二叠纪 陆地;石炭—二叠纪中原始鱼类和古出现大冰期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距今 2.52 亿年环太平洋地带地壳三叠纪 爬行动物盛行,恐运动剧烈,形成高大龙繁生;鸟类出山系,陆地面积空前裸子植物迅速发展, 现;小型哺乳动物中 扩大,联合古陆解体苏铁纲、银杏纲、松 出现;末期,恐龙 带来丰富的金属矿产 生 侏罗纪 漂移;从侏罗纪开杉纲等植物是主要 灭绝(小行星撞 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代 始,我国基本结束了代表植物 击),海洋中 50%以白垩纪 南海北陆的分布格上的无脊椎动物局,形成一片宽广的种类灭绝 大陆距今 6600 万年发生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世界上许多古近纪 高山(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等)显 都是在这次运动中生 造成的,形成现代地宙 新 貌格局;联合古陆最 哺乳动物快速发被子植物高度繁盛,生 新近纪 终解体,形成现代海 展,出现灵长类;草原面积扩大代 陆分布格局;第四纪 第四纪出现人类地球气候呈现冷暖交替变化,大冰期气候变冷,陆地冰川覆盖面积增大,海面下第四纪 降,间冰期气候转暖,海面上升。目前,地球处于温暖期地球有着悠久的过去,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间。地球演化史有力地证实了“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这一真理,证明了新陈代谢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82.1 流水地貌【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类型多样,千姿百态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流水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常见的外力作用形式,流水塑造的地貌,称为流水地貌;流水地貌可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一、流水侵蚀地貌:水流在流动过程中,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而形成的地貌。(峡谷、河流阶地、牛轭湖、黄土高原的冲沟、丹霞地貌)1、流水侵蚀作用:①溯源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延长②下蚀:垂直于地面向下的侵蚀,使河床加深③侧蚀:向河岸两侧的侵蚀,使谷底展宽2、流水侵蚀作用与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上游往往落差大,流速快,侵蚀作用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形态窄而深(V 字形/峡谷);河流中下游落差较小,流速慢,侵蚀作用以侧向侵蚀为主,河谷形态宽而浅(槽形)。下切侵蚀和侧向侵蚀也发生在同一河段的不同时间:一般来说,河流发育初期,因落差大,流速快,对河谷的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强烈,形成 V 形谷;河流发育的中期,V 形谷形成后,落差减小,流速变慢,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河道出现弯曲;河流发育的后期,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河谷继续拓宽,并在河谷内堆积大量泥沙,形成槽形河谷。活动:雅鲁藏布大峡谷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深切喜马拉雅山转折处。它是世界最大的峡谷,长 504.6千米,高峰与谷底相对高差达 6009米,江面最狭处仅 35米。峡谷水力资源极为丰富,两岸森林郁郁葱葱。1.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地貌的主要特点。 峡谷深且险峻、长且弯曲,两侧山体较为陡峭。2.结合新生代发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相关知识,查看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讨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哪些因素密切相关。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抬升有关。同时,由于该地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巨大,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总体上看,大峡谷是地壳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3.许多河流峡谷的景观甚为雄奇,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查找相关资料,向同学介绍这些大峡谷的景观特点。如怒江大峡谷、长江虎跳峡、长江三峡、澜沧江梅里大峡谷等,可从河谷特点及周边地貌等角度加以描述。如虎跳峡位于玉龙雪山与哈巴雪山之间,两岸高山夹峙,峭壁耸立,山岭高出江面达 3000米以上,中间江面宽仅30-60米,河谷深度远大于宽度,谷底几乎全部被河床占据,湍流激荡,山轰谷鸣,气势非凡。河流阶地:河谷两侧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地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适宜居住和耕作。河流阶地的形成一般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加上河流下切侵蚀形成的,即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有几级阶地,一般就有过几次抬升;阶地位置越高,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探究:位于四川南充嘉陵江边的青居镇,镇的南北各建有一个码头,北边的叫上码头,南边的叫下码头。青居人家到曲水赶场、走亲戚,去时从上码头乘船是顺水,回来乘船在下码头上岸也是顺水,形成了可能是我国河道里唯一的“来也顺水,去也顺水”的奇特航程。旧时,纤夫早上从下码头出发,傍晚投宿上码头,依然住进头天晚上的客栈,素有“行船走一天,步行一袋烟”之说。1.嘉陵江在这一段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形状呢? 河流流经此处时,对两岸的地貌形态起着雕塑作用,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凸岸流水沉积作用明显,再加上地形的制约,嘉陵江在此处便形成这种特殊的河流形态。牛轭湖: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当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愈来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现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称为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二、流水堆积地貌:水流挟带的泥沙,在条件改变时(如流速减缓),引起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降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河漫滩、江心洲、沙洲、三角洲)1、流水堆积作用:河流上游出山口、河流中下游(凸岸)、河口处2、流水堆积作用与河流堆积地貌:冲积扇: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冲积扇。洪积扇: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因水流分散形成的扇状堆积体,称为洪积扇。洪积扇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冲(洪)积扇外形似张开的折扇,自扇顶至扇缘,地面逐渐降低,堆积物由粗到细(分选性)。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流水堆积);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凸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9活动:在河漫滩发育演变过程中,新的裸露、湿润土地的形成,为树木的生长创造了条件。河漫滩上不同树龄树木的分布隐含着河道演变的许多信息。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完成相关任务。1.图中有两个废弃的曲流,试在图中标记出来,并说明理由。2.推测上游曲流发生裁弯取直的时间,并说明理由。上游河段曲流中树龄的年代范围是 10-20年,推测裁弯取直时间应在 20年前(因为只有河道出露水面变成陆地后,树木才能生长,该处最大的树木年龄为 20年,说明裁弯取直时间应在 20年前)。3.从图中,你还可以获取哪些有关河道演变的信息?河流两侧流水作用的差异;冲积平原的形成受河岸两侧地形的控制(边界);上下游河流弯曲度的差异等。江心洲:江心洲系河流中的沙洲,由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多位于河流中下游,或流速相对缓慢的宽谷段。有的江心洲平时出露水面,洪水泛滥时顶部会没入水中,发生泥沙沉积;有的江心洲则长期出露水面,洪水期也不没入水面以下。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如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有的呈鸟嘴状,如长江三角洲;有的呈扇形,如黄河三角洲;有的呈鸟趾状,如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活动: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模拟实验一、实验用品可升降水槽(如图 2-12所示,A 面不光滑),掺杂少量沙子(颗粒粗细不一)的土壤,长嘴水壶,直尺,量角器等。二、实验步骤1.在 A 面铺上一层较厚的土壤,将可升降水槽的倾斜角度 α 调至 20°。在斜面 A顶端用长嘴水壶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直至 B面形成较明显的扇状堆积体为止。记录倒水的起止时间。2.加快在斜面 A顶端倒水的速度,倒水时间和其他操作同步骤 1。3.将可升降水槽的倾斜角度 α调至 25°,倒水时间和其他操作同步骤 1。三、实验记录与分析四、实验结果应用1.根据实验现象,完成相关任务。(1)说出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描述各自的地貌特点。侵蚀地貌为冲沟(呈 V字形),沉积地貌为冲积扇(呈扇形)。(2)讨论:在实验中,两次改变实验参数的目的是什么?其实验结果在现实中对我们有哪些启示?目的:加快倒水速度,代表增加降水强度(流量流速);将倾角调至 25°,代表增加地表坡度;通过对 A面的观察可以发现,流量(流速)、坡度与地表侵蚀强度呈正相关:径流量越大(流速越快)、坡度越大,流水侵蚀越厉害,被搬运的物质越多;通过对 B面的观察可以发现,水流搬运物质越多,堆积物亦越多。启示:运用实验结果去观察自然界中流水地貌,不难发现这两者具有相似的规律:河流对地貌形态的塑造总体呈现上游以侵蚀地貌(冲沟、峡谷)为主,中下游以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等)为主。从现实意义看,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的坡地,流量大、水流急,侵蚀加剧,易形成深切谷地,带来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如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活动:水对地表的侵蚀始于坡面,降水在坡面上汇流,冲刷地表,形成各种侵蚀沟。降水在斜坡上汇集成线状水流,将地表侵蚀成不规则的细沟;随着侵蚀力度的加大,部分细沟逐渐下切加深,沟边出现明显的沟缘,沟头形成小陡坎,再进一步下切侵蚀便可形成冲沟。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冲沟普遍发育,并且规模较大,长度可达数千米或数十千米,深度达数十米至百余米。1.描述我国黄土高原地貌的特点,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特点:沟壑纵横、地表破碎,黄土塬、墚、峁为其基本的地貌形态。2.黄土高原的这种地貌特征,可能造成哪些自然灾害? 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洪水等气象灾害。3.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以保持水土,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在沟里建坝拦蓄泥沙、打坝淤地等。讨论这些环境整治与生态重建工作的重大意义。黄土高原采用生物措施(种草植树)和工程措施(修筑梯田、打坝淤地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办法,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减轻其水土流失的程度,减少其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从而使黄河“变清”。103、地球表面形态:各种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太阳能);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风化:温度变化、水及生物作用,地表或近地面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岩石碎块和砂粒,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如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石蛋地貌。侵蚀:外力(包括流水、风力、海水、冰川等)对地表物质(岩石和风化物)的破坏。风化和侵蚀的区别:对象不同:风化的对象是岩石,侵蚀的对象是岩石和风化物;时间差异:风化一般比较漫长而平静,而侵蚀有时是可见的,如雨水对地表的侵蚀等,但有些侵蚀也很漫长;次序不同:一般风化在前,侵蚀在后;结果不同:风化使岩石变碎、变小,但留在原地,侵蚀的结果是将被侵蚀的物质带走。三、滑坡和泥石流:在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1、滑坡: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活动:2015年 11月 13日,浙江丽水发生特大型滑坡。经调查,此次滑坡是在地形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岩石风化破碎和降雨长期作用下形成的,造成了重大损失。1.滑坡多发地区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陡峻;降水多且强度大;地质结构不稳定,岩石易破碎,多碎屑物;植被固土能力弱;有软弱结构面等。成因:地形、气温:冰川融水、降水:暴雨、松散物质(内力:地壳运动;外力:风化)、植被(人为)、软弱结构面2.图中滑坡发生后,对当地环境会产生哪些重大危害? 滑坡可以掩埋农田和村庄,摧毁生产设备和基础设施,影响生产生活,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危害: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运输、次生灾害、人员财产3.在滑坡多发地区,人们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①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如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修筑抗滑挡墙等;②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等;③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④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非工程措施2、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还能引发次生灾害(洪水)碎屑物质:①地壳运动(地震)造成的碎屑物;②风化、侵蚀作用产生的碎屑物;③植被覆盖差(破坏),固土能力弱;④人类排放的废渣。活动:在我国一些山区,因频繁的地质构造活动、陡峻的地形地貌、短时强降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泥石流灾害威胁突出。2010年 8月 7日,受强暴雨的影响,甘肃舟曲县城北面三眼峪和罗家峪暴发特大泥石流,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灾害发生后,政府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对灾区泥石流沟进行了综合治理。1.扼要说明我国泥石流分布范围广的原因。我国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坡度大;地处板块边界,地壳活动剧烈,岩层破碎,地表松散物多;位于季风气候范围,夏季降水集中,年降水量大、降水强度大;人口总量大、分布密集,人类活动影响大(破坏植被)等。2.目前,根治泥石流的难度极大,泥石流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议一议,为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可采取哪些预防措施?泥石流形成区:进行地表改造,用合理搭配的草、灌木、乔木,重新建起立体的植被环境;泥石流流通区:利用山势,设置一系列连环拦挡坝,把水放走,把泥石流带来的大量石块固定在山谷中;泥石流堆积区:建立供泥石流通过的沟槽,有效地把泥石流逐渐引向危害小的地区,甚至淤积在人们设计好的地方。3.在野外活动时,人们应怎样应对泥石流的威胁?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不要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大树可能会被冲倒;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112.2 风成地貌【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风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风力作用让地面受到破坏,形成风蚀地貌;风挟带沙粒因风速降低在地面沉积,形成各种风积地貌。一、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壁龛(石窝)、风蚀洼地、雅丹地貌、戈壁)1、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风蚀作用包括磨蚀作用和吹蚀作用。①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②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造成地面的破坏。2、风蚀地貌:①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称为风蚀柱。②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称为风蚀蘑菇。风蚀蘑菇为何上部宽大、下部狭小?风力侵蚀程度不同:接近地表的气流含沙量较多,磨蚀强烈;加上岩性的差异,蘑菇石更易形成。③风蚀壁龛(石窝):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称为石窝,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干旱区昼夜温差较大,岩石表面在物理、化学风化的频繁作用下,呈片状剥落,形成很多浅小的凹坑。此后,风沙就从凹坑向里钻磨、旋转,不断地磨蚀凹坑的内壁,形成口小坑大的石窝。④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以后,形成宽广而轮廓不太明显的风蚀洼地。⑤雅丹地貌:“雅丹”原意为“陡壁的小丘”,现在泛指干旱地区一种垄槽相间的风蚀地貌。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走向与主风向一致。雅丹地貌最初命名于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有些雅丹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活动: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柴达木盆地属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 200毫米以下。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1.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盆地边缘有雪山,冰雪融化后河水带来的沙石在盆地边缘堆积;该区域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侵蚀地表带走细颗粒物质,留下粗大砾石覆盖形成戈壁。2.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盆地中还可能出现的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壁龛、风蚀洼地、雅丹地貌等二、风积地貌:(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沙垄、格状沙丘、金字塔形沙丘、天漠)活动:在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黄土由粗变细,按颗粒大小可分为三个带,即西北部的沙黄土带、中间的典型黄土带和东南部的黏黄土带。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强劲的西北季风带来西北地区的沙尘,遇到山脉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分选性)。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景观,称为沙地(毛乌素沙地)。沙丘是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是风积地貌的主要呈现形式。沙丘的形成条件:受风力风向、地表形态、沙源及植被等条件影响。 风力风向:风力决定着沙丘的移动速度,风向决定着沙丘移动方向。固定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的结构是由里向外逐渐变新的堆积。流动沙丘堆积的一层层沙基本上是和陡坡平行的,移动方向与风向一致。 流动沙丘 固定沙丘 地表形态:地表起伏大,山岭会成为风沙流运行的障碍,易在其迎风侧大量堆积沙子,形成巨大的沙丘。 沙源:沙子供应量的多少关系着沙丘发育的规模。地表沙粒较少,则发育的沙丘较低矮。 植被:灌丛植物可以阻挡风沙,随着风速减缓,将沙粒固定在其根部,形成灌丛沙丘。灌丛沙丘的分布区域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比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长着少量的绿色植物(灌木丛)。绿洲的边缘因为有水源,有利于灌丛的生长,故灌丛沙丘多位于绿洲边缘,呈带状分布。绿洲边缘或草地中出现灌丛沙丘,表明这些地方发生了土地退化。12沙丘形态多种多样,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①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平面形态如一弯新月;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②新月形沙丘链: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大多平行,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在我国季风气候区有时新月形沙丘链前后互接,因为冬季西北风盛行,夏季东南季风亦能达到,沙丘前后往返移动,形成东北—西南走向的新月形沙丘链。③沙垄:沙垄又称纵向沙丘,呈垄岗状,高度一般仅数米,长度从数百米至数千米。成因较多:新月形沙丘演变而成。新月形沙丘形成后,在两种呈锐角相交的风向作用下,其中受主风向作用的一翼前伸,受次风向作用的另一翼萎缩,最后形成鱼钩状的纵向沙丘;由灌丛沙丘发展而成。灌丛沙丘形成后,两个以上的沙丘顺主风向延伸并相互连接时,则成为纵向沙丘;由地形控制而成。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一些山口,风力作用特别强,可形成顺风向延伸的纵向沙丘。④格状沙丘:格状沙丘在两个相互垂直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由主导风作用形成沙丘链,次要风造成沙丘链之间的低沙埂,两者多呈直角相交,中间有较深的洼地(沙窝)。如腾格里沙漠东南部,这里盛行西北风,形成新月形沙丘链,而主风在贺兰山前受阻转为东北风,在沙丘链之间形成短小的沙埂,共同组成格状沙丘。⑤金字塔形沙丘:金字塔形沙丘又称星状沙丘,是具有明显棱面的高大沙丘,高度达 100 米以上,每个沙丘有 3-4个棱面,最多可达 5-6个棱面。每个棱面常代表一种风向,因为受地形阻挡,气流发生变化,各个方向的风力都相差不大,一般分布在靠近山地的迎风坡附近和地面略有起伏的地区(如丘陵和台地)。“天漠”总体面积较小,一般多出现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区域,比如水光盈盈的江河、湖海边,正是与周围环境的强烈反差,所以被人们冠上“天漠”、“飞来的沙漠”等称号。活动:当河堤被洪水冲垮,河流沿决口处改道,会形成很大范围的决口扇。决口扇是河流泥沙在决口处堆积而成的一种扇状堆积地貌,其组成物质一般以粉沙为主。当洪水退后,决口扇上的沙粒被风吹扬,形成风成沙丘和沙地。我国豫东地区就分布着这样的大面积沙地和沙丘。豫东地区大面积的沙地和沙丘是怎么形成的?河流带来泥沙沉积于地表,遇风力吹扬后,在附近沉积形成。风成地貌不仅仅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活动:西藏米林县年降水量约 640毫米,且集中在 6-9月份,冬春季多大风。在该县丹娘乡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山麓,有一个高约百米的沙丘,叫丹娘沙丘(如下图)。雅鲁藏布江水位季节变化大。1.描述沙丘所在河谷的特征。河谷宽阔,谷深壁陡,河道弯曲,大致呈东西走向,分布有沙洲、河漫滩。2.推测该沙丘的沙源地,并说明理由。 沙源地为附近的沙洲和河漫滩。每年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该地区植被稀少,且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沙源充足;大风经过宽阔江面,受阻挡较少,易起沙;大风携带沙粒遇到周围山地阻挡,风速减缓,沙粒沉降,日积月累形成沙丘。3.推测沙丘所在河谷段的主导风向。 沙丘应该位于沙源地的下风向,由此推测该地主导风向为偏东风。三、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土壤肥力,掩埋房屋、农田、道路,引发次生灾害等,使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严重时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2、防治: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增大地面的粗糙度,以降低风速,削弱风沙的破坏作用,从而达到阻沙和固沙的目的。可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调整农业结构,控制土地荒漠化,减少沙源。①草方格: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固定沙丘);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使用寿命有限,每隔 3-5年重新铺设。②石方格: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很多地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而石方格使用石料,有利于就地取材,增加了原本平缓沙面的微地形起伏,加大地面的粗糙程度,与草方格相比,既能削减风力,减少风沙残害,又因石料抗侵蚀风化较好,可以延长使用时间;但涵养水源能力弱,不能改善土壤性质。③高立式沙障:高立式沙障是以阻沙栅栏的形式设置的沙障,可以有效阻止地表流沙,减少风沙影响的空间范围,常见于沙漠、荒漠中铁路两侧的防沙场所,拥有防风固沙、保护铁路的作用。④防护林带: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石油公路,需要经过 400多千米的流沙区,该公路两厢的防护林带,宽度为 30-50 米,栽种梭梭、沙拐枣、红柳等耐旱树种,采用滴灌技术进行灌溉,迄今长势良好,固沙和阻沙效果明显。活动:2006年建成通车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长 1142 千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铁路。据调查,青藏铁路沙害路段 200 余千米,其中严重沙害路段 43 千米,主要分布在沱沱河、错那湖等沙源丰富的路段。这些路段所在地区冬春季风力强劲,年平均大风(≥8 级)日数多,风沙流集中在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这些路段采用了石方格、高立式沙障等工程措施,保护铁路免受流沙侵害。说出风沙对青藏铁路的危害。风沙作用于路基时,会产生路基风蚀;路基本身又是风沙前进的障碍物,可以导致风速降低,在线路上形成漩涡,致使沙粒无法前进,而在路基附近堆积,掩埋铁路线路;风沙还会吹翻运行的火车,降低能见度,损坏通信设备,危及铁路运输安全。132.3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 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或重新沉淀)所形成的各种地貌。1、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斗、落水洞、溶洞、地下河、天生桥、天坑、溶蚀洼地)①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的石质沟槽。②石芽是凸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云南石林就是发育良好的石芽群。③峰丛是一种连座峰林,基部完全相连,顶部为圆锥状或尖锥状的山峰。④峰林是指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 100 米,远望如林。⑤孤峰是岩溶地区峰林发育晚期的孤立石灰岩山峰,多分布在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中。⑥残丘是指孤峰发育晚期。⑦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⑧洼地是喀斯特漏斗扩大形成的,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也叫岩溶平原或岩溶盆地,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⑨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⑩溶洞是富含 CO2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的,常常呈层状分布。 地下河称暗河,是石灰岩分布区一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在可溶性岩层中,由错综复杂的地下管道系统组成。 天生桥是当地下河的顶板崩塌后,残留部分的两端与地面连接而中间悬空的桥状地形。 天坑是指塌陷的喀斯特漏斗。活动:20 世纪末,我国构想建设世界最大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提升我国天文观测水平。按照设计,需要挖出半径304 米的半球状大坑,且坑底排水通畅。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大窝凼(25.6°N,106.8°E)隐藏在贵州群山深处,形如“巨碗”,半径超过 300米,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2016年 7月,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主体工程在这里建成。1.简述大窝凼的气候和地貌特点。气候:纬度较低,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但因海拔较高,所以温度适宜,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地貌:溶蚀洼地,属喀斯特地貌,呈盆地状。2.分析大窝凼在基建工程方面的优势。①利用天然形成的喀斯特洼地,工程开挖量小;②场地构造稳定,开挖形成的边坡稳定性好;③底部多裂隙且连通暗河,适合排水,减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2、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钙华坝、钙华湖等)①石钟乳、石笋、石柱:在溶洞内,含 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 CO2逸出,从水中析出的 CaCO3在洞顶沉淀形成石钟乳(石幔、石帘);若水滴从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水分蒸发,CaCO3就会沉淀并形成石笋;经过漫长的发展,一些石钟乳与石笋就会连接起来形成石柱。②钙华:在合适的条件下,富含 Ca(HCO3)2 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 CO2 大量逸出,导致 CaCO3 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活动:“中国南方喀斯特”于 2007年被收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得到增补,现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广西桂林、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和广西环江七地的喀斯特地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拥有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和雄伟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是世界上蔚为壮观的热带至亚热带喀斯特地貌样本。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和“漏斗”森林,合称“荔波三绝”。“荔波三绝”改变了喀斯特荒芜的景观,使之成为满目葱茏的绿色宝库,被誉为“北回归线绿宝石”。1.在我国地图上标注上述世界遗产地,并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中国南方喀斯特”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区,在西南地区(广西、贵州、重庆、云南等)尤为集中。2.在上述世界自然遗产地,形成了地表、地下两重美丽的风景线。结合所学知识,试列举喀斯特地貌地表、地下景观各三例,并描述其特点。地表景观:石林、峰林、天生桥、岩溶平原等。地下景观: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3.喀斯特地貌对当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有利影响:①形成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②喀斯特泉水和温泉储量丰富,水质优良,具有医疗作用;③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筑坝蓄水发电;④因地制宜开发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矿床;⑤利用地下溶洞,修建厂房、人防设施等供工业、仓储等使用。不利影响:①地形崎岖,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生产;②地形崎岖,地质脆弱,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的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14二、海岸地貌: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海岸的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基岩海岸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岸线曲折、岸坡陡峭,多形成海蚀地貌。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拱桥等)基岩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海浪能直接冲击岸边,直接施加巨大的冲力在岩石上,另一方面波浪进入岩石裂隙,使裂隙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的空气又对岩石施加压力,故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海蚀地貌。①海蚀穴:海蚀崖坡脚形成的凹穴。②海蚀洞:海蚀穴继续长期侵蚀加深形成。③海蚀崖: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掏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④海蚀平台:海蚀崖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⑤海蚀柱:在海蚀平台上,抗蚀能力强的柱状部分保留下来。⑥海蚀拱桥:常见于岬角处,其两侧受波浪强烈冲蚀形成方向相反的海蚀洞,后蚀穿相互贯通而形成,形似拱桥,又称“海穹”、“象鼻山”等。活动:岬角,又称“地角”,是海岸带凸出在海中的陡峭、狭窄的尖角,常见于半岛的前端,如我国山东半岛的成山角、南非开普半岛的好望角等。据此,完成相关任务。1.在波浪不断侵蚀下,岬角海岸通常会出现哪些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穴、海蚀洞、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2. 一些大洲的大陆以岬角为其四至。根据下列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判断甲、乙、丙三个大洲的名称。甲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哈丰角(51°24′E,10°27′N),最西端为佛得角(17°33′W,14°45′N),最北端为本塞卡 角(9°50′E,37°21′N),最南端为厄加勒斯角(20°02′E,34°51′S)。 非洲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杰日尼奥夫角(169°40′W,60°05′N),最西端为巴巴角(26°03′E,39°27′N),最北端为切柳斯金角(104°18′E,77°43′N),最南端为皮艾角(103°30′E,1°17′N)。 亚洲丙大洲大陆最东端为布朗库角(34°46′W,7°09′S),最西端为帕里尼亚斯角(81°20′W,4°41′S),最北端为加伊纳斯角(71°40′W,12°28′N),最南端为弗罗厄德角(71°18′W,53°54′S)。 南美洲2、海积地貌: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包括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①海滩:由海水搬运沉积物在海岸边缘形成的沙砾堆积体,按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和泥滩。砾滩坡度较大;沙滩的坡度则较小,往往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当沉积物来自悬崖或附近的海岸山脉时,海滩主要由这些岩石风化物组成,粒径相对较大,多为砾滩;当沉积物主要来自河流远距离搬运时,颗粒多为较小的粉沙与黏土,海滩则多为沙滩与泥滩。沙滩的滩肩部分由干燥的沙子组成,是进行阳光浴、沙滩排球、烧烤、篝火晚会等的理想场所;滩面的沙子湿而坚硬,是跑步者喜欢的地方。②沙嘴:从陆地凸入水中的状似尾巴的狭长沙滩。若沙嘴延长,两端皆与陆地相连,呈堤岸状,称为沙堤(沙坝),被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水域称为潟湖。③离岸堤:海浪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平均低潮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④水下沙坝: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的长条形水下堆积体,常为保护海岸免遭波浪冲刷的一道屏障。水下沙坝露出海面即形成离岸堤。人工挖沙破坏水下沙坝(离岸堤),会加剧海浪对海岸带的侵蚀与破坏作用,造成海岸带基础设施的损毁及海水倒灌现象,还会加剧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对海岸带的破坏。15三、冰川地貌: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由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就是冰川地貌。冰川是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按冰川的形态和规模,主要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主要分布在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山岳冰川是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在第四纪大冰期,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冰川地貌遗迹,成为研究环境演变的依据。冰塔林只出现在中低纬度的地区陆地冰川上。因冰川各部分运动速度、温度不同或下垫面变化出现纵横相间的裂缝和裂隙,将冰川分割成一个个冰块,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如风、太阳辐射等),使裂缝处冰层融化加快,进而形成一个个耸立的冰塔。成群出现的冰塔为冰塔林。1、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冰斗、刃脊、冰川槽谷(U 形谷)、峡湾、冰蚀湖①冰斗:山岳冰川上源集聚冰雪的围椅状凹地,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②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③刃脊:山岭两侧的冰斗和冰窖不断扩大,或两侧山谷冰川的谷坡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④冰川槽谷(U 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 U 字。⑤峡湾: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称为峡湾。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曲折幽深,两侧陡崖巍然,景色壮丽。⑥冰蚀湖:冰川运动过程中刨蚀、掘蚀地面产生的凹地积水形成的湖泊。一般湖盆为坚硬的基岩,盆壁与盆底的基岩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或擦痕,如北美五大湖。活动: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 U 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 V形谷的形态差异。U形谷是冰川沿地面滑动侵蚀形成的沟谷,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不断加深、加宽。在平面上,U形谷一般上游宽,下游窄,谷底较平直而宽阔,两壁陡立,纵剖面起伏大。冰川消亡后,槽谷中常留下一串冰蚀湖。V 形谷是河水在垂直方向上的侵蚀作用大,使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形成的,一般分布于河流的上游及山区河流。V形谷两壁较陡峭,谷底狭窄。2、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冰川侵蚀山体的过程中,大量碎屑随冰川流动,碎屑在冰川两侧聚集形成侧碛垄,在末端聚集形成终碛垄。冰碛物颗粒大小混杂(冰川漂砾),分选性极差;磨圆度差,碎屑多具棱角;可见磨光面或冰擦痕;碎屑物无定向排列。①冰碛丘陵:冰川堆积所形成的山丘状地形,呈波状起伏(如中欧平原和东欧平原)。②冰碛湖:冰川流动过程中挟带的堆积物形成洼地,或堵塞部分河床,导致冰川消融的水在低洼处形成湖泊,如新疆博格达峰北坡的天池。小结: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类型都与“水”的作用有关,但又各具特点。三类地貌景观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外力作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海岸地貌是海浪与海流作用形成的,冰川地貌是冰川作用形成的,不同的外力作用方式造就了不同的地表形态。①喀斯特地貌地表群峰挺拔,峰丛林立;地下洞系密集交织,洞中流水潺潺,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形态各异。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广西、贵州、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②海岸地貌有时海岸线蜿蜒曲折,岬湾交错,岛屿星布,海湾部位有海滩、沙嘴、沙坝等;有时海岸滩地宽广、滩坡平缓,岸上地势平坦,多浅滩,潮间带宽阔,缺乏天然良港和岛屿;还有些被植物所围绕或覆盖,主要为珊瑚礁海岸和红树林海岸两类。我国的海岸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沿海地区。③冰川地貌有角峰、刃脊、冰川槽谷、冰斗等。我国的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西部的高山高原地区,现代冰川和古代冰川都广泛发育。163.1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一、大气的组成:大气:包围地球的空气。大气为地球生命的繁衍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人类生活在大气圈底部,大气的物理状态和组成成分的变化,时刻影响着我们。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低层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1、干洁空气:①氮(78%):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②氧(21%):人类和其他好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并参与有机物的燃烧、腐败和分解过程③其他气体(1%):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且具有杀菌的作用。活动:1.工业革命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迅速增加的原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 CO2增多;过度砍伐森林,吸收 CO2减少。2.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带来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等。3.全球气候变暖是大气中的哪些成分发生变化造成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大量增多。4.你还了解哪些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们与大气中的哪些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相关?“臭氧洞”的出现主要是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使得臭氧大量减少,导致紫外线增多,对人和动物产生了危害。据研究,大气中臭氧含量每减少 1%,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就增加 2%。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人的皮肤癌患病率,还会引发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才能解决。联合国大会于 1995年决定,每年的 9月 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2、水汽:含量很少,因时因地而异①分布:海洋上空高于陆地上空;湿润地区上空高于干旱地区上空。②作用:在大气温度变化的范围内,水汽可以发生固、液、气三态的转化,产生云、雾、雨、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与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3、杂质:含量很少,因时因地而异①分布:在近地面大气中,陆地多于海上,城市多于乡村,冬季多于夏季。②作用:使大气能见度变差,但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杂质、降温活动: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我国不少地区将雾并入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现象进行预警预报,统称“雾霾天气”。其实,雾和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现象。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生活体验,认识雾和霾的区别,并举例说明霾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当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大气饱和水汽量,并且有足够的凝结核存在时,多余的水汽便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冰晶。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水平能见度低于 1千米时,气象学上称之为雾。霾,又称“灰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 千米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组成霾的粒子极小,不能用肉眼分辨,可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出现。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表明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过一定标准,其中 PM2.5(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霾天气的“元凶”。1.雾和霾有何区别。①物质组成不同:雾是水汽凝结现象,霾是大量杂质集合现象,为大气污染状态。前者是气态和液态物质,后者是固态颗粒物;②影响程度不同:两者都能造成空气的能见度下降,前者使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后者使水平能见度低于 10 千米;此外,霾还会对人体产生危害,比如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③日出后差异大:雾在日出后即散,霾在日出后不会立即消散。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划分原则: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1、对流层:①范围:地面至对流层顶,高度随纬度、季节变化,集中了大气质量的 3/4,与人类最为密切。17空间变化:低纬较厚,高纬较薄,低纬地区 17-18 千米,中纬地区 10-12 千米,高纬地区 8-9 千米;季节变化:夏季较厚,冬季较薄,中纬度地区尤其明显。②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0.6℃/100m)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气温上冷下热80km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对流运动具备降温条件几乎全部水汽、杂质集中在该层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下部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逆温现象。图①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快,贴近地面的大气也随之降温,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因此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②)。黎明前逆温层最厚(图③),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温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④、⑤)。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特别是在沙漠地区经常出现。在冬季大陆高压控制的条件下,可形成在白天也不消失的辐射逆温。1.发生逆温时,大气运动状况是什么样的? 大气上热下冷,阻碍空气对流运动,大气稳定。2.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时,会对近地面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由于大气稳定,空气中的水汽、杂质、污染物等难以扩散,易形成大雾天气或大气污染事件。活动:1.近年来,贵阳将“中国避暑之都”作为城市名片,着力打造“避暑”旅游产品,大力发展“避暑”经济。在我国地形图上,找到贵阳、重庆、武汉、长沙、上海的位置;读图,说明贵阳打造避暑旅游名城的优势条件,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优势条件:夏季气候凉爽。原因:贵阳虽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但由于其处在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故夏季凉爽。2.每年 3月,西藏大部分地区的隆冬尚未结束,林芝的桃花却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皑皑白雪与灼灼桃花相互映衬,让人领略到“雪域江南”的独特春光。读图,试分析这一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图示地区垂直高差大,山上海拔高,气温低,故白雪皑皑;但林芝地处河谷,海拔较低,且所在纬度也比较低,故 3月份气温已经较高,有桃花盛开。3.在奥运会等世界重大体育赛事中,来自非洲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中长跑运动员往往成绩优异。在非洲地形图上,找出这两个国家,归纳它们共同的地形特点。由此,你能推测这两个国家中长跑运动员成绩优异的原因吗?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地形均以高原为主,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中含氧量低,有利于激发远动员的运动潜力。4.目前,世界公认的平原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的最佳高度为海拔 1800-2400米。在中国地图上找到我国已建成的甘肃榆中、青海多巴、云南海埂、河北兴隆、云南呈贡等国家级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它们的海拔在这个范围内吗?并推测运动员在更高海拔训练反而达不到理想成绩的原因。海拔均位于 1800-2400米范围内。大气中氧气含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科学研究发现适当缺氧环境利于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海拔越高,含氧量越低。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反而达不到理想成绩。2、平流层:①范围:对流层顶向上至 50-55 千米②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主要靠臭氧层(15-35 千米)吸收紫外线增温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大气能见度高,天气晴朗——水汽、杂质稀少,利于航空飞机飞行Q1:飞机起飞从对流层飞入平流层的过程中,坐在飞机里的乘客有何感受?出现耳鸣等现象(气压降低);飞入平流层过程中飞机较颠簸,进入平流层后飞机平稳(对流运动显著)。Q2:乘飞机时,起降时雨丝打窗,而高空却晴空万里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飞机起降时在对流层中,天气复杂多变,云、雨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故会出现雨丝打窗现象。平流层大气盛行平流运动,大气平稳,水汽、杂质含量稀少,天气现象少见,因此天空睛朗。3、高层大气①范围:自平流层顶至大气上界(2000-3000 千米高空),气压很低,密度很小②主要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先下降是因为没有了臭氧,后上升是波长;小于 0.175μm的紫外线被原子氧吸收所致60-500 千米高空有电离层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大气分子被分解为离子,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利于远距离无线电通信183.2 大气受热过程【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通常根据辐射波长的差异,将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太阳辐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0.4-0.76μm)。1、大气的削弱作用:①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来。也就是说,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只占一小部分,特别是对于对流层大气来说,太阳辐射不是主要的直接热源。参与的大气成分 吸收的太阳辐射 特点臭氧(平流层) 紫外线有选择性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 红外线②反射: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相对来说不会太高,就是因为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因而反射光呈白色。参与的大气成分 反射的太阳辐射 特点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各种波长 无选择性③散射: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蓝光、紫光的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因而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参与的大气成分 散射的太阳辐射 特点空气分子/微小尘埃(晴天)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 有选择性较大颗粒尘埃(阴天)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无选择性 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原理解释下列现象天空乌云密布——反射作用晨昏蒙影——散射作用在日出之前(黎明)和日没以后(黄昏)的一段时间,天空仍然明亮,处于半光明状态。这段时间,既不是真正的白昼,也不是真正的黑夜,是昼夜交替的过渡时期。天文学称之为晨昏蒙影。这种现象是由大气散射引起的,日出前和日落后太阳光虽然不能直接照射到地面,但可以到达地球的大气层。高空大气能够对太阳起散射作用,从而引起晨昏蒙影。在高纬度地区,每年有一段时间,当天的晨蒙影与前一天的昏蒙影相接,出现白夜现象。纬度越高,白夜持续的时间越长。朝霞、晚霞——散射作用霞是日出、日落前后天空或云层上出现的彩光,由接近地平线的太阳光经大气中尘埃、水汽和空气分子散射后的剩余色光形成。日出、日落时分,太阳光经过大气的路程比正午时分长,更多的蓝光、紫光在进入我们的视野前被散射掉了,剩下主要包括红光、橙光的太阳光。因为可见光中,波长较长的红光和橙光不容易被大气散射,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容易被大气散射。通常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水汽和尘埃等越多,大气散射作用越明显,散射掉的蓝光和紫光越多,保留下来的红光和橙光越多,因此霞的颜色就越红。由于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掉,而波长较长的红光不易被散射,它的穿透能力也比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强,因此,用红光作信号灯,可以让司机在大雾弥漫的天气里容易看清信号灯,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朝霞、晚霞还与天气有一定关系,如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朝霞说明早晨天空有云彩存在,有较多的水汽,大气状态十分不稳定。随着太阳升高,热力作用增强,对流进一步发展,云也会进一步发展变化,容易造成阴雨天气而不便出行。相反,晚上由于太阳下山,大气状况逐渐趋于稳定,对流减弱,云也易于消散,天气一般晴好,有利于出行。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存在时空差异:①影响因素一: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少,且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面积小,光热越集中,太阳辐射强;(低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小,经过大气路程长,削弱多,且等量的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的面积大,光热越分散,太阳辐射弱。(高纬度地区/早晚)。太阳辐射总体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两小儿辩日: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19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 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②影响因素二: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影响因素三:天气晴天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阴天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表对太阳辐射的作用: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表,一部分被地面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导致地面增温,释放地面辐射,因能量集中在红外线,称为长波辐射。1、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如颜色、干湿状况、粗糙程度等。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的差异较大。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如新雪、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比较高;海洋、深色土和耕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低。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面辐射小部分射入宇宙空间,绝大部分(75%-95%)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气增温。因此,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增温后,产生大气辐射,也是长波辐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向下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天空中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或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 运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解释下列现象高处不胜寒: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燃烧秸秆:燃烧秸秆增加烟雾、二氧化碳等,增强大气逆辐射,提高地面温度。霜冻多出现在深秋至次年早春的晴朗夜晚(十雾九晴):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辐射散失多,地表降温快。玻璃温室: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过玻璃,进入温室内;地面吸收后转化为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玻璃,因而提高温室内的温度。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下列现象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晴朗和多云的天气,哪一天气温日较差小?为什么?多云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反射)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缓和。特别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到 15℃左右,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203.3 大气热力环流【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1、气压: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力,一般以百帕(hPa)为单位。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2、等压面:空中气压值相同各点组成的面。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为一个个水平面。3、等压线:气压值相同的点的连线。4、热力环流的形成:①成因: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②仅考虑空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的气压没有发生变化。③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垂直运动,分别产生高空和近地面的水平气压差(等压面高凸低凹),引起空气水平运动(风)。④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空气冷却下沉,天气晴朗。案例:①玩篝火的时候,燃烧的灰烬会从火焰上方飞上去,向外转一圈就又会飞回来,就是因为火堆与周围空气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②热气球是指用热空气作为浮升气体的气球。相传热气球的原型由三国时期诸葛亮(字孔明)所发明。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诸葛亮算准风向,制成能在空中漂浮的纸灯笼,附上求救信息,后来终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现代载人热气球由球囊、吊篮和加热装置三部分构成。球囊下端开口,下悬一只载人吊篮,用火焰加热器将热空气灌入球囊,气囊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囊内空气排出,密度减小,产生更大的向上浮力,使热气球向上飞行。③“点蜡烛切洋葱,不流泪”的生活小窍门。点蜡烛处气温高使气流上升,切洋葱处垂直气流整体下沉,蜡烛和洋葱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洋葱的味道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