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PPT 课件
人教版2024|八上新教材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到:“根据《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
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组织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
修订教材的必要性和依据,强调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信息技术应用
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修订,教材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已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2025年秋季学
期八年级新教材继续投入使用。
为更好地帮助熟悉2025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
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
01 目录结构对比
02 整体重要变化
03 变化要点解读
04 各章节具体变化
05 各章节教学安排
06 教学指导建议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概念构成:该主题包含概念5和概念6两个大概念。概念5聚焦人体各系统生理结构、功能及相关卫生保健知识;概念6围绕传染病预防,以及生活习惯与行为选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展开 。
教材编排:因内容较多,跨两个册次介绍。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人体生理与健康(二)”衔接七年级下册教材,第六章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角度,继续讲解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第七章进一步开展传染病预防、免疫、用药与急救、选择健康生活方式等健康保障相关内容的教学 。
概念范畴:对应大概念3,涉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生物圈、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安全等内容 。
教材编排:教材“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编写“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两章覆盖上述内容,其中“生态安全”为教材修订新增。课标相关表述有“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人类活动可能影响生态环境,可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保障生态安全” 。
教学逻辑:为帮学生建构概念,从生态系统视角切入,先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本质及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因生态环境问题会威胁生态安全,接着阐述生态安全内涵;再基于此探讨维护生态安全的对策;最后引导学生以学促行,参与环保实践 。
第三部分
1.框架结构调整
单元数量从八个缩减为六个,不再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转而以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为主线,同时遵循学生心理逻辑
借助单元页提示和 “项目链接” 等设置实践项目暗线 ,让教材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如“生物与环境”内容移至八年级上册,且在“生物与环境”单元中,先介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生态系统,再引入生态安全内容,知识呈现更具系统性。
内容整合
对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如将原教材 “动物的主要类群”“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合并为 “动物的类群” 一章
把细菌、真菌和病毒整合为 “微生物” 一章;原教材第八单元 “健康地生活” 并入新教材 “人体生理与健康” 单元 ,避免内容重复,使知识体系更紧凑。
内容增加
依据修订版课标,增加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生物进化历程和形成生物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
内容删减或精简
删除或精简课程标准不再要求的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技术” 等内容;
原教材中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由两节压缩为一章,“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内容删除,“动物与仿生” 移至课后阅读探索 ,减轻学生负担,突出重点知识。
2.内容整合与增减
3.实践活动强化:
全面落实跨学科实践活动,每个单元设置 1 - 2 个 “综合实践项目”,正文通过 “项目链接” 将知识学习与跨学科实践相联系,
像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活动,融合物理、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整合科学探究栏目,将学生活动归为 “实验 探究”“分析 讨论”“观察 思考” 三类,提高活动可行性和开放性,
如探究 “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活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空间 。
4.教材辅助功能提升
“单元小结” 设置 “概念梳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每单元增设 “复习与提高” 板块,巩固所学知识 。
“单元小结” 设计素养表现评价表,“综合实践项目” 提供评价表或要点,
练习题增加表现性和开放性习题,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
5.教材内容更新
与时俱进更新内容,引入生物科技新进展
如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智能眼镜、智能仿生手臂研发等;
更新科学史内容,确保教材跟上时代步伐
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重大主题教育内容
如介绍古代隔离防治传染病的智慧、展示生态安全相关法律,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
第四部分
简要概括,八年级生物上册新旧版本教材在单元主题和章节内容上有显著变化:
第五部分
第四单元 人体生理与健康(二) 约 30 课时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约 18 课时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3 课时
第二节 神经调节 4 课时
第 1 - 2 课时:阐述神经系统组成(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结构与功能,反射概念及类型。
第 3 - 4 课时:探究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对神经调节的理解。
第三节 神经系统支配下的运动 4 课时
第 1 - 2 课时:讲解运动系统组成(骨、关节、肌肉),骨、关节的结构与功能,肌肉特性。
第 3 - 4 课时:分析运动产生的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运动模拟活动,巩固知识。
第四节 激素调节 3 课时
第 1 - 2 课时:介绍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激素对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
第 3 课时:分析激素分泌异常相关病例,开展小组讨论,强化知识理解。
复习与测试 4 课时
第 1 - 2 课时:章节知识系统复习,构建知识框架。
第 3 - 4 课时:进行单元测试及试卷讲评。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3 课时
第 1 - 2 课时:讲解传染病概念、流行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预防措施。
第 3 课时:结合常见传染病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讨论预防方案。
第七章 健康地生活 约 12 课时
第二节 免疫与免疫规划 3 课时
第 1 - 2 课时:介绍人体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概念,免疫规划意义。
第 3 课时:开展免疫相关科普阅读活动,组织交流分享。
第三节 用药与急救 3 课时
第 1 - 2 课时:讲解安全用药常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等),急救方法(心肺复苏、止血等)。
第 3 课时:模拟急救场景进行实践操作训练。
第四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2 课时
综合实践项目 健康生活宣传展演 1 课时
组织学生进行健康生活主题的宣传展演准备与展示。
第五单元 生物与环境 约 26 课时
第一章 生态系统 约 16 课时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4 课时
第 1 - 2 课时: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实例。
第 3 - 4 课时: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观察活动,撰写观察报告。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6 课时
第 1 - 2 课时:阐述生态系统概念、组成成分(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
第 3 - 4 课时:讲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第 5 - 6 课时:通过生态系统模型构建活动,深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第三节 生物圈 3 课时
第 1 - 2 课时:介绍生物圈概念、范围,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 3 课时:开展保护生物圈的主题讨论与宣传活动策划。
综合实践项目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3 课时
第 1 - 2 课时:组织学生设计生态瓶方案,进行制作。
第 3 课时:观察记录生态瓶内生物变化,分析生态瓶原理。
第二章 生态安全 约 10 课时
第二章 生态安全 约 10 课时
期末复习 约 4 课时
对全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复习,构建知识网络,进行模拟测试及讲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迎接期末考试。
第六部分
一、教学内容设计建议
1. 构建系统知识框架,强化领域关联
以 “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健康防护(传染病、用药急救)” 为主线,结合生活案例(如用眼卫生、疫苗接种),帮助学生建立 “结构 - 功能 - 健康” 的认知链条。
可通过对比实验(如不同环境下的细菌分布),引导学生理解免疫系统的作用机制。
人体生理与健康模块:
生物与环境模块:
从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与非生物成分)切入,通过 “生态瓶设计” 综合实践项目,串联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强化 “整体系统观”。
结合时事(如 “十年禁渔”“碳中和”),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通过模拟实践(如心肺复苏流程示意图)、角色扮演(急救演练),让学生掌握用药常识(如药品说明书解读)和应急技能。
开展 “健康生活宣传展演”,鼓励学生设计海报或短视频,传播疾病预防知识(如传染病的 “切断传播途径” 措施)。
2. 聚焦实用知识,融入生活场景
健康技能落地
前沿科技衔接
在“生物技术”章节引入智能仿生手臂、脑机接口等案例,结合 “科学 技术 社会” 栏目,引导学生讨论科技对医疗或生态的影响(如碳捕集技术助力环保)。
一、教学内容设计建议
二、教学逻辑优化建议
以问题链引发兴趣:如 “为什么望梅能止渴?”(条件反射)、“树木如何影响局部气候?”(生态系统功能)
结合生活现象(如近视成因、温室效应)激活前导知识。
1. 遵循认知规律,从现象到原理
情境导入
分层推进
先通过直观模型(眼球结构模型、反射弧图解)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再通过 “分析 讨论” 栏目
(如 “神经系统受损的影响”)深化理性理解,最后通过跨学科案例(如 “视觉形成中的光学原理”)提升应用能力。
在 “人体调节” 单元中,按 “感知环境(眼耳结构)→神经调节(反射弧)→激素调节(内分泌系统)→健康应用(慢性病预防)” 递进,每课时设置 “知识桥梁” 问题(如 “近视与晶状体调节有何关联?”)。
2. 强化知识递进与探究逻辑
章节衔接
探究活动设计
在 “膝跳反射” 实验中,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如 “反射速度与刺激强度的关系”)、设计对照实验,通过数据记录与分析,培养 “观察 - 假设 - 验证” 的科学思维。
针对 “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探究,可让学生分组选择变量(如温度、光照),自主完成实验方案并展示,提升探究自主性。
二、教学逻辑优化建议
三、教学特色实施建议
通过 “科学家的故事”(如王应睐、汤飞凡),结合爱国情怀与科研精神开展思政教育;利用 “古话今议” 栏目(如古代隔离防疫智慧),衔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物学。
1. 利用多样化栏目,丰富教学形式
德育与科学精神渗透
实践与跨学科融合
“课外实践” 栏目(如检测家庭用水微生物)可作为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综合实践项目”(如设计生态瓶)需整合物理(能量流动)、化学(物质循环)知识,培养系统思维。
2. 图文与多媒体辅助,突破抽象难点
视觉化教学
利用教材中的结构图(如神经元结构、生态系统能量金字塔)进行分层标注,配合动态演示(如反射弧传导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微观或复杂过程。
引入 3D 解剖模型(如虚拟人体器官)、实景视频(如自然保护区生态),增强课堂直观性。
三、教学特色实施建议
通过对比 “不同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数据,引导学生运用 “结构与功能观” 分析疾病成因(如糖尿病与胰岛素分泌);结合 “生态安全” 章节,建立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理念。
3. 落实核心素养,强化责任意识
生命观念培养
态度责任引导
在 “传染病预防” 教学中,结合全球疫情案例,强调个人防护与公共卫生的关联;通过 “生态保护实践”(如校园植物调研),推动学生参与环保行动,强化社会责任。
三、教学特色实施建议
四、关键实施要点
通过以上建议,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与社会责任感,实现 “教 - 学 - 评” 一体化。
四、关键实施要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