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沪教版2024 九年级化学上册
《义务教育教材(2024版)》内容解读PPT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部分,明确提到:“根据《中共
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义务教
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意见》精神,教育部组织修订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提到了
修订教材的必要性和依据,强调了教材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信息技术应用
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修订,教材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日前,教育部印发《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22年版课程标准修订)
》,通知表示,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于2024年秋季学期陆续投入使用。
为更好地帮助熟悉2024年秋季新学期新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特推出《义务
教育新教材(2024版)》具体内容解读PPT,提高教学效果。
前 言
目 录
第一部分
《化学新教材(2024沪教版)》目录结构比对
第二部分
《化学新教材(2024沪教版)》整体重要变化
第三部分
《化学新教材(2024沪教版)》各章节要点解读
第四部分
《化学新教材(2024沪教版)》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五部分
《化学新教材(2024沪教版)》各章节教学安排
第一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旧教材
2024新教材
章节目录变化,表述更完善、更准确!
第一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旧教材
2024新教材
第2章第1节 增加了“空气的组成”
增加了基础实验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增加了跨学科实践活动
把“氧气的制备”单独列为第3节
第一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旧教材
2024新教材
将原教材的第2章第2节 奇妙的二氧化碳单独列为第5章
一方面能够将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等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分散,另一方面也能对碳中和、碳转化这部分内容进行强化。
第一部分 目录结构比对
将原教材的“金属的性质与利用”和“金属矿物及铁的冶炼”章节顺序调换
旧教材
2024新教材
体现章节的结构化,“自然资源的直接应用→资源初步加工→产品的优化加工→资源的节约与保护”这样一个内在逻辑,也就是“由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的思维结构。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新教材修订在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上,聚焦核心素养、体现新课程理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凸显大概念统领,力求反映学科的本质,外显科学方法,加强实践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对原来教材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
新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反应时代性。依据课标的要求,加强德育教育,体现化学学科本质,反映现代科技进步,综合体现课程的育人价值。从栏目的变化来看,主要是精选栏目、强化其功能。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1. 新教材以“易学、好教”为目标,主要从“导学助学”“思想方法”“素养链接”和“实践能力”四个角度来设计不同维度、不同作用的教材栏目。
2. 凸显中国元素,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的科技发现成就、中国科学家等,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感悟民族智慧,凸显课程思政元素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3. 每节教学内容前面增加了目标预览栏目,是核心素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4. 增加了观念建构栏目,增进对化学学科特征和本质规律的认识。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5. 增加了方法导引栏目,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形成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6. 跨学科实践活动从多学科视角考察真实的社会生活议题,运用文献分析、实验探究、社会调查和简单的技术和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7. 批判性思维栏目通过对教材知识涉及的学科问题的分析,提升质疑批判和开放型思维的品质,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第二部分 整体重要变化
第三部分 各章节要点解读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主要介绍化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的方法。
第2章:空气与水资源:介绍研究某一种物质所需探讨的内容和方法。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从微观的角度来研究解释物质的变化规律,学习一些化学用语。
第4章:认识化学反应:介绍最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及其相关内容,用方程式来描述化学反应。
第5章:奇妙的二氧化碳: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制备,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及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6章: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介绍一些常见的、重要的矿物质及其应用。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
1. 实验部分内容明显增强。增加了“会跳舞的红豆”、“棉花燃烧实验(压缩引火仪原理)”,并且将原本第3章的“探究微观粒子运动实验”和第4章的“烧不坏手帕实验”都调整至该部分。
会“跳舞”的红豆
棉花燃烧实验
烧不坏的手帕
探究微观粒子运动的实验
《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
2.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明显强化。除了原本对于青铜器、陶器等介绍之外,新教材又增加了“火药及配方”的介绍,同时也将清代学者徐寿及《化学鉴原》进行了介绍。
宋代的《武经总要》记载的火药配方
徐寿及其参与翻译的《化学鉴原》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
3. 化学科学发展脉络更加清晰。从古代化学实践、近代化学发展至今日化学研究成绩,教材进行了简要而又清晰的列举。同时在化学科学发展史中,强化了对中国优秀的化学家及其贡献的介绍。以此一方面能够从优秀化学家的贡献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从科学先贤的奋斗与成绩中获得置身化学事业的动力。
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背壶
商代的青铜纵目面具
徐光宪
闵恩泽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2节 化学研究什么》
1. 更换了展示图片。如金刚石、石墨及微观模型的展示图片,干电池、绿色植物的等,图片都使用了新的图片或照片。聚焦真实化学,学习真化学。
金刚石及其微观结构模型
石墨及其微观结构模型
干电池
光合作用需要吸收光能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2节 化学研究什么》
2. 删除了煤油燃烧产生黑烟的实验展示。修改的原因在于:化学实验室一般不储备煤油,无法现场实验展示,并且煤油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黑烟会影响空气质量,绿色环保的要求下也不建议完成该实验。
煤油燃烧产生火焰和黑烟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2节 化学研究什么》
3. 调整了课堂演示实验的内容。新教材将原有第1节内容的“碳酸氢铵加热实验”调至第2节(实验仪器也从原来的蒸发皿改为试管加热试验),而将原第2节“利用红磷粗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内容调整至第2章。同时将“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概念内容顺移至第2章。如此安排,让第1章的教学内容与知识难度进一步降低。
加热碳酸氢铵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怎样学习化学》
1. 注重了化学实验安全。一方面,在“铜绿”实验部分时,增加了“安全警示”内容,突出“遵守实验规则”;另一方面,在“铜绿”探究实验的图片进行了更换,演示人员都“穿戴防护手套”,避免“试剂腐蚀皮肤”等。
“铜绿”性质探究实验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怎样学习化学》
2. 标注了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从知识体系完整角度考虑,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是一个无法绕过的知识,但是其化学式是在第5章金属矿物介绍“孔雀石”的阶段才呈现出“Cu2(OH)2CO3”。新教材将知识点提前至第1章,能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空气的组成》
增加了“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内容,同时还加强了现代社会对氮气和稀有气体的重要应用。在应用方面的介绍,重点突出了化学利用性质的实践性意义。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的性质等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学科思维与观念。
氮气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稀有气体的应用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2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1. 增加了“化合反应”的内容,初步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研究中的归纳思想,感受到化学基本观念中的变化观、转化观和分类观等。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2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2. 更换了展示图片。如氧在自然界中的循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用液氧做助燃剂等,图片都使用了新的图片或照片。展示我国科技最新成果,增强民族自信。
氧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用液氧做助燃剂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氧气的制备》
1. 较为详细介绍了“气体膜分离和分子筛技术制取氧气”。展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这些新原理在制氧设备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新设备具有能耗低、无污染、装置简单和占用空间小等优点,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膜分离制氧的工作流程
分子筛制氧机的工作流程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氧气的制备》
2. 增加了“分解反应”的内容,初步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研究中的归纳思想,感受到化学基本观念中的变化观、转化观和分类观等。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4节 水的组成和净化》
1. 注重实验安全的细节。在“点燃氢气”实验部分时,增加了“安全警示”内容,强调“氢气的验纯”操作进行特别提醒。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氢气的验纯
《第4节 水的组成和净化》
2. 增加了“利用太阳光分解水”内容。展示一种创新的能源技术,为实现工业化制氢提供了新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氢能时代的潜力和重要性,而且能激发他们对可持续能源技术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4节 水的组成和净化》
3. 增加了“用离子交换树脂净水”内容的介绍。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在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体会到化学在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1. 将“微粒”修正表述为“微观粒子”。“微观粒子”包含了分子、原子、离子等各种微小的粒子。使用“微观粒子”这个术语,可以更明确地强调所涉及的对象是处于微观层面的粒子。把“微粒”改为“微观粒子”,使表述更加准确和科学,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有利于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探讨化学问题。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2. 修改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方面的表述。文字表述和图像归纳中明确提出“常见金属(如铁、铜、铝、汞)和某些非金属(如金刚石)”的观点,消除了原版本表述中的“隐雷”。原先版本中,在对于文字表述方面有“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的”错误引导,以致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教辅资料中都会有“稀有气体是由原子构成”的论断。改版后就能够与高中阶段的“稀有气体是由分子构成,属于分子晶体”内容相统一了。
2024新教材
旧教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3. 新教材中,已经没有了“微粒的性质”课堂演示实验了。将原教材中的“分子运动实验”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进行了调整,前者调至“第一章”,而后者则直接删除。有关微观粒子的内容在初二物理已经系统学习了。学生在初三阶段完全可以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不断作无规则运动,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空隙等微观角度的理论知识。避免“简单重复”。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4. 增加了“批判性思维”栏目。有意识地让课堂中引发思维碰撞和深度思考!如“有关原子结构”内容,增加了“为什么电子不会‘掉’到原子核中”这样一个问题,就直接指出了“卢瑟福原子模型”的理论软肋和致命痛楚。这部分内容一方面联系到物理学科中的经典力学知识应用,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高中学段对于“量子力学”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5. 增加了墨子的微粒观点及画像。响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关于物质”的研究与思考并不是近现代的新生物,也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中国贡献,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6. 细节上的重视:修改了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照片。由于焰色反应的影响,含有钠元素的物质在燃烧时,火焰应该呈现“黄色”。但是原教材中“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照片中,却是一张呈现“苍白色”的照片。
2024新教材
旧教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1. 修改了有关氧化物的定义。原本的“氧化物”的表述为: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这样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这样的表述过于啰嗦。
旧教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2024新教材
《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2. 增加了“批判性思维”栏目。对于“碘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关系”的内容,原版本中是直接以“缺碘或碘过量均会导致甲状腺疾病”这一句结论性的文字呈现。如今在“批判性思维”栏目中的问题,更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地域特点,判断是否选用加碘食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
1. 修改了化学式表示含义的内容。一方面,修改了物质组成与化学式的关系示意图。规避了一个认知困境,氧化铜到底是原子构成、还是分子构成的、还是离子构成的。选用氯化钠用典型的例子说明,物质中离子个数比。
旧教材
2024新教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
1. 删除了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的表格内容。减少了对“二氧化硅结构”方面误导的隐患。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
2. 修改了单质化学式的范例。三个例子分别代表三种情况。铝,就是金属单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自然就是由只需要用元素符号表示;磷,表示为另一种情况,由于分子结构特殊或复杂,所以简化为只用元素符号表示;稀有气体是由单个原子构成的分子组成,这虽然从结构上是一种特例,但是化学式也当然只能用元素符号表示。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
3. 明确了化学计算的阶段性要求。在原教材通过尿素的含氮量计算比较,从而判断使用的尿素样品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将化学式的相关计算拓展到有关混合物中的相关计算,加大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新教材代替为“通过计算来判断1000元钱购买的哪种化肥中氮元素质量大”。明确了本章节教学内容要求是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和应用,化学计算目前仅限于纯净物的相关计算。
2024新教材
旧教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1. 修改了节标题。从“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修改为“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直观而清晰地把握其内在的学科逻辑:标题“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就是化学学科中“从定性角度到定量角度”、“从经验积累到理论研究”、“从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这一过程。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2. 调整了内容编排顺序。原教材关于“燃烧现象”这一教学内容顺序是:燃烧的条件→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防火与灭火。新教材的顺序调整为:燃烧的条件 → 燃烧引起的爆炸 → 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防火与灭火。调整的目的是以燃烧为引线,以反应物是否接触、反应条件是否满足、反应剧烈程度的把控等方面来分析反应,而“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可能是进一步的影响——因条件不同而导致反应生成物不同。最后再从“控制反应条件”来实现防火和灭火。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3. 燃烧条件探究中增加了白磷燃烧实验。“白磷燃烧实验”是研究“燃烧的三个条件”的经典实验,通过典型的控制变量分析,一一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4. 缩小了“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产物”的表述范围。只以“碳单质”作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初中阶段的“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仅仅针对碳元素的产物不同。避免了一些歧义,如“碳氢化合物都有毒?”等。
2024新教材
旧教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5. 强化了“燃烧条件的应用”所体现的中国智慧。如董源的水墨画、汉代彩绘雁鱼青铜釭灯、北京冬奥会火炬,充分展现了化学学科课程的育人功能,通过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五代南唐董源画作
汉代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北京冬奥会火炬
《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6. 扩充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介绍资料。新教材中以整整一个页面的版面来具体介绍三种不同二氧化碳灭火器原理和适用范围,能让学生比较清楚认识到各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特点与局限。对于学生来说,生活即化学,无疑更是一种客观、全面的认知。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修改了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事例。在原版本中,选用的是镁和氧气燃烧产生氧化镁。而新版本则改用更常见的“氢气和氧气反应生产水”来说明。同时从图例表示的角度来看,新版本的实例也消除了原版本可能带来的认知误解。
2024新教材
旧教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应用》
界定了化学计算的保留小数。在讲解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中,题干中特意添加了“(保留结果一位小数)”。初中阶段的计算,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大部分都是保留到小数点1位。在教材例题的展示中,增加了其保留要求,显得更正式规范。
2024新教材
旧教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1. 强化“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新教材增加了“气球悬浮实验”以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塑料瓶变瘪实验”以说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2.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从跨学科的视角认识文学作品。新教材增加了从化学变化的角度解读《石灰吟》这一素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2节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 明晰“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型”。新教材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这部分内容上,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最终提升认识。最终以“思维导图”的模式亮出模块化的一般流程。为后续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做了很好的知识与思维铺垫。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 注重“真实问题思考中的批判性思维”。原教材在“拓展视野”栏目介绍了“大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变暖”这一事实,这种单方面强调二氧化碳的负面影响很容易让学生造成“温室效应就是负面影响”的误解。新教材特意将其内容划分至“批判性思维”栏目中,且还注重介绍温室效应对于维持地球表面温度的积极作用,以此让学生能够对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2024新教材
旧教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2. 强化科学态度与责任担当。新教材不但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等概念新问题,介绍了我国为实现“双碳”目标而提出的具体计划,而且还要学生思考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意义,以及如何在个人生活中做到低碳生活。这些面对国家和社会的“大问题”中,学生也能在运用化学知识来作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感受到作为一名“小个体”所能作出的“贡献”!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1节 金属矿物及铁的冶炼》
1. 增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提及我国明代著作《天工开物》五金卷中记载的古代炼铁的方法,而且还用《千里江山图》、《天工开物》等素材作为习题情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天工开物》五金卷生铁、熟铁炼炉
《千里江山图》
《第1节 金属矿物及铁的冶炼》
2. 修改了有关“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实验步骤中删除了“将黑色粉末加入稀盐酸中”这一步骤。是否是因为“产生铁太少而现象不明显?”还是因为“目前知识不用涉及到反应可能产生四氧化三铁等”。
2024新教材
旧教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2节 金属的性质和利用》
补充了有关金属性质与应用的部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这是具有化学学科味道的学科观念之一。但是关于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决定关系之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新教材正文部分明确增加了有关“价格成本、外形美观等”其他影响因素。
2024新教材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3节 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
新教材将原第1章中铁的锈蚀实验迁移至此。利用贴近生活的现实场景,铁器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因此模拟一个潮湿空气环境,但此实验只能得出空气是反应条件,并不完整,因此就优化至图6-14中的①-③,通过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得出“水和氧气缺一不可”;而④、⑤则是进一步探究“影响生锈速率的因素”。使学生能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实用价值。
第四部分 各章节具体变化
第五部分 各章节教学安排
周次 课 题 或 章 节 课时
11 第4章第1节 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 第4章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4
12 第4章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第4章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4
13 第4章第3节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应用 基础实验3 燃烧条件的探究 第4章复习 4
14 第5章第1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第5章第2节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4
15 第5章第3节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基础实验4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5章复习 4
16 第6章第1节 金属矿物及铁的冶炼 第6章第2节 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4
17 第6章第2节 金属的性质和应用 第6章第3节 金属防护和废旧金属回收 4
18 基础实验5 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6章复习 2
19 期末复习 4
20 期末复习 4
周次 课 题 或 章 节 课时
1 开学第一课 第1章第1节 认识化学科学 第1章第2节 化学研究什么 4
2 第1章第2节 化学研究什么 第1章第3节 怎样学习化学 4
3 第1章第2节 化学研究什么 第1章复习 3
4 第2章第1节 空气的组成 第2章第2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4
5 第2章第2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1
6 第2章第3节 氧气的制备 第2章第4节 水的组成和净化 4
7 第2章第4节 水的组成和净化 基础实验1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基础实验2 水的组成及变化的探究 4
8 第2章复习 第3章第1节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4
9 第3章第2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第3章第3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 4
10 第3章第3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 第3章复习 4
感谢观看,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