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大通县期末联考·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材料二只说“禁止”一种现代科技产物带有乏力色彩,并没有说“会导致‘反科技化’的浪潮愈演愈烈”以及
“会使得现实问题更加复杂”。)
2.C(材料二指出社交媒体带来的问题复杂,虽然提到可以通过“提高网路素养”“加强日常教育”来应对,但并没
有说只要做到这些就能完全规避社交平台带来的冲击,“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
3.D(材料二中澳大利亚实施禁令的主要理由是“社交媒体可以成为欺凌者的工具、同龄人压力的平台、焦虑的
推手、诈骗者的工具”。A项,体现社交媒体可以成为“欺凌者的工具”。B项,体现社交媒体可以成为“同龄
人压力的平台”“焦虑的推手”。C项,体现社交媒体可以成为“诈骗者的工具”。D项,主要描述的是少年沉
迷短视频导致自身视力下降和性格孤僻内向,没有休现出社交媒休成为“欺凌者的工具、同龄人压力的平台、
焦虑的推手、诈骗者的工具”,与澳大利亚实施禁令的主要理由不相符。)
4.①比喻论证,如“像一枚时间的‘回旋镖”化轴象为具体,使说理更为形象生动。②举例论证,如“从骑摩托
打篮球,无所不能的大忙人'杜甫到‘巴山楚水凄凉地,Responsibility式的‘中西合璧”,举具体案例,真实
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及趣味性。(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示例一)赞同。理由:①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社交媒体的伤害,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②现实中社交媒体
带来的问题复杂多样,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判断力,通过禁止使用这种较为直接的方式,可以迅速切断部分
风险源,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问题的发生。(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示例二)不赞同。理由:①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也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传统文化的快速传播。②可以通过
多种方式来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社交媒体,而不一定要采取全面禁止的极端措施。(每点3分,意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6.C(不是屠老头打人被抓,而是屠老头儿子打人被抓:根据“这回大概得老实两天”,说明老聂和老吕的态度其
实是相同的。)
7.B(小说表达的是对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无奈与伤感,“对传统文化惨遭遗弃的愤怒与批判”程度过重。)
8.①三个小伙子穿者时髦,浪费严重,与老酒客的传统、俭省形成对比,突出了老酒客的闲适与淡定。②三个小
伙子的到来暗示若时代的改变,体现出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冲突碰撞。③三个小伙子到安乐居吃饭的情
节,为后文写安乐居在时代变迁中消失做了铺垫。(每点2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9.①淡化情节。小说不以复杂的情节取胜,结构松散,叙述自由。小说围绕安乐居叙述了几个日常生活片段,
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人物形象和作者态度却跃然纸上。②虚化人物。小说不讲
究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老吕、老聂、画家等都是普通人,作者描写的也是日常琐事。③强化抒情。小说抒情意
味浓厚,如对安乐林的环境描写、对安乐居中人物吃喝场面的描写,都体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抒情笔调,对安
乐居的最终消失也充满了惋惜之情。④语言散文化。语言质朴而又接近口语,少有冗长而累赘的文学性描
写,多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化语言。(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C((原句标点: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案,而愿忠者众。)
11.B(A项,“不过二十里耳”中的“过”意为超过,二者意思不同。B项,“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二者句式不
同。C项,二者意思相同,都意为假使。)
12.C(“把兵器和粮食给予寇盗”说法有误,这里用的是类比论证,是李斯的假设。)
13.(1)加强王室的权力,抑制豪门责族的势力,逐步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杜”“蚕食”各1分,2分)
(2)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让”“成”
“择”各1分,句意1分)
【高一期末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5-1.-869A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大通县期末联考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下册。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北宋元丰六年的那个初冬,见到月夜登门的苏轼时,谪迁黄州暂寓承天寺的张怀民一定无
法想象,自己在近千年后还能当上互联网“顶流”:有人不信东坡先生的“一面之词”,认定怀民就
是被熬夜党吵醒的“受害者”;有人回忆起强忍困意陪朋友“潇洒”的经历,与怀民隔空共情…
对古诗文及其作者的“玩梗”和“二创”,今天的人们或许早已见怪不怪。从骑摩托、打篮球,
无所不能的“大忙人”杜甫到“巴山楚水凄凉地,Responsibility”式的“中西合璧”,网友们乐此不
疲,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拼贴出层出不穷的网络名梗。
玩梗何以青睐古诗文?一方面,自孩提时代就开始耳濡目染,使得那些经典名篇早已成为
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也成为谈笑间足以不言自明的集体语境。另一方面,深植
于古诗文中的文人审美与志趣,在书本和课堂中往往以严肃面目示人,这恰恰与被解构后产生
的诙谐幽默形成极大反差,让网友的“二创”更有成就感。张怀民走红的原因,当然也不外乎这
两点一文人墨客的夜游雅兴被娱乐式解读,加之学生时代要求的全文背诵让“睡不醒的怀民”
得到了病毒式传播。
也要看到,这不仅仅是一场博君一笑的解构狂欢。调侃之余,也有不少人认真分享真实经验
和内心感受。有网友写道“我愿意相信他们那时是即使失志却依然浪漫的人”,人们或是钦佩二人
在人生失意、饱尝“故人不复通问讯”的凄苦之时,仍能以闲人自居乘兴出游的豁达;或是美慕苏轼
能拥有张怀民这样一位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打扰”、分享喜怒哀乐的“神仙挚友”。经历过人生的
起落曲折,经历过深夜无眠却无人诉说,曾经年少时圆囵记下却未细细品读的文字再次涤荡在
心头,思绪越千年酿成迟来的感悟,在当年明月朗照之下,人们的心意得以与古人相通。
不止是张怀民。近些年,“那些年读过的语文课文”等相关话题屡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
【高一期末联考·语文第1页.(共8页)】
25-L-869A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