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年与2025年重庆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对比分析--近两年的“变”与“不变”一、命题形式一脉相承:稳定中的微调(“不变”为主,“变”在局部优化)(一)整体结构稳中有序:1.题型稳定延续:客观题(选择题10题,包括单选、组合选择等)+主观题(3大题4小题)的基本格局未变。近两年(2024、2025年)重庆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均包含10个选择题和3个非选择题。其中,选择题以四选三组合题为主,2024年共8题,2025年共7题;四选二组合题2024年共1题(第4题),2025年共2题(第4题和第9题);逆向选择题1题,且都在第6题,2024年为推导题,2025年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均为3大题4小问,其中第11题为漫画题,6分,主要考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板块;12题10分,主要考查法治教育板块,13题2小问,第(1)小问8分,第(2)小问6分,主要考察国情、世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等相关知识。且在命题形式上,近两年的非选择题都给出了知识范围的中观维度考查。给出的知识范围通常为单元标题、课标题和框标题,相对来说,2024年单元标题和课标题较多,2025年更加聚焦于框标题。这一特点让学生的思维相对聚焦,更利于检验学生用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理解的深度和解决问题的广度。2.分值分布均衡:各部分知识模块的分值权重相对稳定,体现全面考查要求。按照传统意义的道德、法治、国情国策三大板块划分,近两年重庆中考各部分知识板块分值权重稳定。其中,2024年道德板块10分,法治板块22分,国情国策板块18分;2025年道德板块10分,法治板块20分,国情国策板块20分。按照新课程标准五大板块划分,2024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教育10分,法治教育32分,国情板块6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2分;2025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教育10分,法治教育26分,国情板块10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4分。因此,无论按那个标准划分,各板块分值权重都相对稳定,体现全面考查要求。3.题量适中:试题总量保持稳定,保证考生有较充分的思考和作答时间。相对于前三年(2021—2023年),近两年重庆中考题量略有减少,具体表现在大题从4个变成3个,12题由2个小问减少为1个小问。这样,就保证了考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思考和作答。(二)核心题型功能定位清晰(“不变”)选择题注重基础性、覆盖面广,侧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基本法律条文和的识记、理解和初步辨别。2024年10个选择题,其中有9题排除错误观点即可进行选择作答,1题与材料不符即可进行选择作答;2025年10个选择题,均可以通过排除错误观点进行选择作答。分析说明题综合考查信息提取与处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社会现象或问题的能力,常结合材料情境。近两年第12题,设问均指向“是如何”,即提取材料信息,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材料的做法,并分析其做法带来的影响。如2025年中考第12题,分析Y检察院是如何“以检察蓝守护生态绿的”,从材料看来,Y检察院厉行法治、行使检察权、公正司法、法治宣传、法律+道德的作用等,分析这些做法所带来的影响即可。活动探究题突出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考查参与社会生活(如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倡议宣传)、解决实际问题、价值认同与行为选择的能力。如第13题第(1)小问,2024年写读后感,2025年写简评,命题形式上本身就是及其类似的。另在命题意图上,均涉及对国家某一领域发展(如新能源产业或文化繁荣)的政治认同,涉及坚定维护国家利益或主动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意识。从命题指向上看,均需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进行综合分析。(三)情境化命题方式持续深化(“不变”中的深化)命题载体丰富,广泛采用社会生活热点(重庆本地及全国)、典型案例(法治、道德)、名言警句、漫画图表、数据、模拟活动场景等作为命题情境。如2024年涉及情绪管理、时间规划与复盘等“自我认识”情境,带父母去旅行等“我与家庭”的情境,强行扫码点餐、网红直播卖惨带货、城市街巷地名、社区老龄化、低碳生活等“我与社会”情境,生态治理、小切口立法、《道德经》经典名句、西方论调等“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等逐步深化的情境;2025年关注成长曲线等“自我认识”情境,健康家庭等“我与家庭”的情境,班集体生活等“我与他人”情境,扫码进群领红包等“我与社会”情境,乡村振兴、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备案审查、地方条例出台、美国制裁与中国反制、生态文明建设、中国非遗海外“圈粉”、《可爱的中国》等“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的情境,充分体现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到“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拓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且情境选择更加注重贴近初中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体现“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统一。(四)“变”的体现(局部优化与探索)情境复杂度与综合性微增:个别题目情境涉及多个关联因素或更复杂的社会背景,对信息整合能力要求略高。如2025年重庆中考第13题第(2)小问,给出的材料是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节选)及《可爱的中国》的创作背景,要求分析“你从中得到的启发”。这里要求学生既要理解《可爱的中国》创作的历史逻辑,更要把握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关联,以“精神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为切入点,分析伟大建党精神在今天,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强大动力。知识的综合性变强:部分选择题对知识考查的综合性变强,检验学生对核心知识掌握情况的涉及面更广。如2024年第2题,只考情绪和情绪的管理,2025年情绪仅在第1题有一个选项,第1题还整合了亲子关系、生命健康等知识;2024年第3题,主要考国家机关,并整合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相关知识,2025年第3题,在考查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机关的基础上,还整合了宪法意识和宪法监督的相关知识;2024年第4题,主要考违法行为的原因、类型及区分,第5题考法治精神,2025年第6题,将违法行为和法治精神整合到了一个题目,同时还从违法需担责,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选项等等。设问角度的灵活性:在保持题型稳定的前提下,设问方式更灵活、更开放,避免死记硬背,鼓励多角度思考。如2025年重庆中考第11题,材料给出的是“成长曲线示意图”,将成长曲线分解为混沌区、反省区、成长区、智慧区四个区间,同时给出两个备选任务,即在前三个区,谈谈成长提升计划,在智慧区则总结成长经验,要求在备选任务中二选一。这样以来,就给了学生多维度的选择和思考空间,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自己无论处于何种现状,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应对顺境和逆境。二、素养考查不离其宗:核心素养导向更加鲜明(“不变”是根本,“变”在深化落实)1.五大核心素养是灵魂(“不变”的核心)试题始终紧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的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考查对国家发展道路、制度、政策、重大成就(如中国式现代化、脱贫攻坚、科技自立自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认同感。近两年尤其关注建党精神、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理解。如2024年第9题某地生态修复、第13题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成就,2025年第7题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第8.9题民营经济发展阶段、第12题生态成就、第13题中国非遗海外“圈粉”等等。道德修养:考查个人品德(诚信、友善、勤俭等)、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与践行要求。如2024年第1题考查诚信、协作,2025年第2题考查集体生活等。法治观念:考查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公平正义等基本法治观念,以及未成年人保护、预防犯罪、依法维权等具体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如2024和2025年第3题涉及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24年第4题和2025年第6题都涉及违法行为的区分,2024年第5题和2025年第6题都涉及法治精神,2024年第8题和2025年第5题都涉及民主等。健全人格:考查认识自我、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积极心理品质、应对挫折、珍爱生命等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内容。如2024年第2题考情绪的管理,第11题考梦想、学习、做更好的自己等,2025年第1题考家庭健康、情绪、滋养心灵等,第11题考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等内容。责任意识:考查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担当,以及服务和奉献社会的意识。如2024年第2题、第1题、第11题、第13题分别涉及对自己(调控情绪)、对家庭(沟通协作)、对社会(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国家(维护国家利益、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2025年第1题、第2题、第11题、第13题分别涉及对自己(滋养心灵)、对家庭(家人健康)、对集体(建设美好班级)、对社会(参加社会实践)、对国家(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责任。2.价值引领旗帜鲜明(“不变”的方向)试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能力立意更加凸显(“变”的深化——如何考素养)高阶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能力、迁移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与逻辑论证能力考查加强。具体表现如下:分析与综合能力:对复杂情境、多源信息进行深度剖析、归纳整合、提炼观点的要求更高。如第13题第(2)小问,将近百年前的《可爱的中国》与当今时代任务进行整合,理解“精神的力量可以穿越时空”。提炼“中华民族精神激励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中国梦要凝聚中国力量”“新时代青少年要弘扬中国精神”等核心观点。迁移运用能力:强调将所学知识、原理、方法迁移到新的、陌生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11题,将“成长的节拍”“走向未来的少年”等相关知识,迁移到“成长曲线示意图”的新情境,分析成长计划或总结成长智慧,用以解决不同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语言表达与逻辑论证能力:对主观题的表述清晰度、逻辑严谨性、术语规范性要求保持较高水平。三、时代性与地域特色:与时俱进的鲜活气息(“变”的显著体现)1.重大时政热点深度融入(“变”的内容焦点)试题紧密联系年度内(即2024年5月——2025年4月)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重大科技成就、重大社会事件等。重庆本地的重要发展成就、政策举措、典型人物事迹等也常作为素材。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美国禁用中国先进芯片等。2.社会关切问题及时回应:对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网络安全、青少年成长问题等)保持高度敏感,将其作为考查学生认知、态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载体。如2025年重庆中考关注了未成年人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生态文明建设等。3.重庆元素巧妙渗透:在情境设置、案例选择上,注重融入具有重庆特色的元素,如《重庆城市轨道交通条例》,增强试题的亲和力和地域特色。4.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运用:如2025年第13题,从香云纱、茉莉花茶、京剧、粤剧的非遗海外“圈粉”,到“数字敦煌”“千里江山图”等非遗新活力,再到《可爱的中国》穿越时空助力中国梦,无不是中华优秀传统的生动展现。四、对教学的启示(“不变”的育人目标,“变”的教学应对)2026年中考,是新课标老教材向新课标新教材过渡时期的最后一年,考题可能会持续这种相对稳定性下的微调,故我们的教学也需要“守正创新”。(一)守正:夯实基础知识、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深入理解五大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在教材、课标中的体现。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思想引领。(二)创新:强化情境教学:创设丰富多样的真实或模拟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解决问题。聚焦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渗透高阶思维训练(分析、综合、评价、创造),加强信息处理、逻辑论证、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深化时政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地开展时政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学会用学科观点分析时政热点。突出实践体验:设计更多模拟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优化评价方式:课堂练习、单元测试、模拟考试应更多采用情境化、开放性、探究性试题,与中考命题趋势接轨。关注重庆发展:引导学生了解重庆的市情、发展成就和政策,培养家国情怀和乡土认同。总之,近两年重庆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在“命题形式”上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题型、结构、分值、情境化特色一脉相承,仅在局部设问和综合度上略有优化探索。其“不变”的核心灵魂在于对“五大核心素养”的坚定考查和价值引领的鲜明立场。最显著的“变”体现在:素养考查的深度和方式上,更加强调高阶思维、实践能力和迁移运用;内容载体上,更加突出时代性(重大时政热点)和地域性(重庆特色)。这要求教学在坚守学科本质和育人目标的同时,必须积极拥抱变化,深化教学改革,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机械训练转向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说明:2025年重庆中考不再区分AB卷,用同一套试题,2024年道德与法治AB卷试题相似度超90%,仅一个选择题不同,故未分别作分析,本文分析的2024年重庆中考,指的是B卷。附:近两年重庆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多维细目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