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06 小升初无忧衔接之《狼》【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熟读课文,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2、品味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特点。3、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学习屠户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精神。【新课预习】文言文《狼》预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狼》,读准字音、节奏,流畅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准确翻译全文,理解文章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探究,提升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形象的方法,把握狼和屠户的性格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增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培养批判性思维。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扎实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含义及用法,准确翻译句子。清晰梳理故事情节,深入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特点。教学难点深入探究文章主旨,理解作者对狼的态度及故事的现实意义。品味文言文简练生动的语言特色,感受其独特魅力。三、预习准备学生准备准备字典、古汉语词典,用于查阅字词。提前了解蒲松龄及其著作《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文言知识、故事图片等内容。设计预习任务单和预习检测题。四、预习过程(一)资料搜集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蒲松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整理成 200 字左右的文字,记录《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的特点,知晓其多以狐鬼故事反映社会现实。查找清代社会背景资料,思考当时的社会现象可能如何影响作者创作。(二)朗读感知借助课文注释和拼音,自行朗读课文 5 - 8 遍,读准 “缀行甚远(zhuì)”“屠大窘(jiǒng)”“苫蔽成丘(shàn)”“眈眈相向(dān)”“狼亦黠矣(xiá)” 等字词读音。尝试划分朗读节奏,如 “屠 / 惧,投 / 以骨。一狼 / 得骨止,一狼 / 仍从”,并录制自己的朗读音频,与标准朗读音频对比,纠正不足。(三)字词理解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标注出文中实词(如 “止、缀、窘、顾、瞑、毙” 等)、虚词(如 “之、其、以、而” 等)的含义,在课本上做好笔记,整理到预习本上。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如 “止有剩骨” 中 “止” 同 “只”)、古今异义词(如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中 “几何” 古义为 “多少”,今义为数学学科)、词类活用(如 “一狼洞其中” 中 “洞”,名词作动词,“打洞”)和特殊句式(如 “投以骨” 为状语后置,应为 “以骨投”),分析其用法和意义,形成字词积累表。(四)内容梳理详细情节梳理:逐句分析文本,明确故事发展脉络。故事开端,“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点明时间、人物、背景和矛盾冲突的起点;发展阶段,“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展现屠户的恐惧和狼的贪婪;高潮部分,“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描绘出紧张对峙的局面;结局是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屠户奋起反抗,成功杀狼 。情节逻辑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各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屠户 “投以骨” 是因为 “惧”,而狼 “并驱如故” 促使屠户采取更激烈的反抗措施,理解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和紧凑性。(五)助读资料蒲松龄生平补充:蒲松龄一生科举不顺,长期在乡间设帐教书,接触大量民间故事传说。这种经历使其作品扎根于民间生活,《狼》等故事也可能源自民间传闻,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可让学生了解其创作素材来源。《聊斋志异》创作背景:清代文字狱盛行,社会思想受到禁锢,文人创作受限。蒲松龄通过描写花妖狐魅、鬼怪灵异故事,以曲折隐晦的方式揭露社会黑暗、讽刺不良现象、反映人性善恶,帮助学生理解《狼》以狼喻人的创作意图。狼的文化象征:在传统文化中,狼常被视为贪婪、凶残的象征,如 “狼子野心”“狼心狗肺” 等成语;但在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和现代观念中,狼也代表着团队协作、勇敢坚韧。拓展这些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从多元视角解读文本。(六)课本解读文本结构分析:文章以叙事为主,按照故事发展顺序展开,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开头简洁交代背景,中间详细描写人与狼的冲突过程,结尾简短议论点明主旨,结构严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可引导学生体会其结构的精妙。描写手法剖析:分析文中对狼和屠户的动作、神态描写,如狼 “缀行甚远”“眈眈相向”“目似瞑,意暇甚”,屠户 “投以骨”“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暴起,以刀劈狼首” 等,体会这些描写如何生动展现人物和动物的特点,感受文言文简练而传神的语言魅力。主旨深度探讨:除了常见的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这一主旨,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是否还包含对人性弱点(如屠户开始的妥协)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现象的隐喻,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七)句子梳理重点句子翻译:对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等句子,详细讲解字词含义、句式结构和翻译要点,要求学生逐句翻译并记录笔记。句子赏析:选取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进行赏析,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分析 “久之” 体现时间推移,“目似瞑,意暇甚” 以狼的伪装,反衬其狡猾;“屠暴起,以刀劈狼首”,通过 “暴起”“劈” 等动作,展现屠户抓住时机、果断勇敢的形象,让学生学习文言文赏析的方法。句子逻辑关系分析: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如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理解屠户因 “窘” 而 “顾”,进而找到有利地形,体会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八)主题初探查阅相关解读文章,思考作者写这个故事仅仅是为了讲述一个人与狼的斗争故事,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寓意,尝试写一段 100 字左右的感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类似狼的 “恶势力”,以及面对这些情况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九)人物形象分析【狼】1.“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凶狠。(动作描写)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狡诈、凶狠。(神态)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狡诈。(动作、神态)【屠户】1.“屠惧,投以骨。”“复投之”——害怕、妥协、怀有侥幸的心理。(动作)2.“顾野有麦场,……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机智、果敢。3.“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转视积薪后”“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机智、警觉(动作)。 屠户的机智体现在:善于利用有利地势、地形。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考虑周全,心思缜密。【例题精练】阅读材料一:《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阅读材料二:《牧竖捕狼》(蒲松龄)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阅读材料三:《狼子野心》(纪昀)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惇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阅读题目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缀行甚远(缀:连接、紧跟)B. 一狼洞其中(洞:洞穴)C. 狼闻声四顾(顾:看,张望)D. 将啮其喉(啮:咬)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屠乃奔倚其下 / 乃伪睡以俟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亦与犬相安,竟忘其为狼C. 以刀劈狼首 / 乃伪睡以俟D. 其一犬坐于前 / 所欲有甚于生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这三则材料中的狼分别有怎样的特点?这三则故事都与狼有关,在主题表达上有什么异同?答案解析答案:B解析:“一狼洞其中” 的 “洞” 在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应解释为 “打洞”,而不是 “洞穴”,所以 B 选项错误。A、C、D 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均正确 。答案:A解析:A 项中两个 “乃” 都是 “于是,就” 的意思;B 项中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的 “而” 表转折,“却” 的意思,“亦与犬相安,竟忘其为狼” 的 “而” 无实际意义;C 项中 “以刀劈狼首” 的 “以” 是 “用” 的意思,“乃伪睡以俟” 的 “以” 表目的,“来” 的意思;D 项中 “其一犬坐于前” 的 “于” 是 “在” 的意思,“所欲有甚于生者” 的 “于” 表比较,“比” 的意思。所以选 A。答案(1)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2)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解析:(1)句中,“变诈” 意为 “诡诈手段”,“几何” 是 “多少”,“止” 同 “只”,“耳” 是 “罢了”;(2)句中,“竖” 指 “牧童”,“绝” 是 “断” 的意思,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的准确翻译和语句通顺。答案《狼》中的狼:贪婪、狡猾、凶狠。如 “缀行甚远”“两狼之并驱如故” 体现贪婪,“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体现狡猾,一直紧逼屠户体现凶狠。《牧竖捕狼》中的狼:对孩子充满慈爱,为救小狼不顾一切,最后累死,展现出强烈的母爱。《狼子野心》中的狼:表面温顺,实则阴险、凶残,有野心,如 “稍长,亦颇驯” 但 “将啮其喉”。解析:通过对文中狼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概括,抓住关键语句总结特点。答案相同点:都表现了狼的某种负面特性(狡猾、凶狠、有野心等),提醒人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警惕恶的存在。不同点:《狼》主要强调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牧竖捕狼》侧重表现狼的母爱,同时也体现出牧竖利用狼的弱点达到目的;《狼子野心》着重批判狼本性难改,警示人们要警惕那些表面和善、内心险恶的人。解析: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句,从对狼的刻画和传达的道理两方面分析异同。二、课内文言文阅读(一)课内阅读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共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战?止增笑耳。1.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 B.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D.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缀行甚远 缀:_________ (2)恐前后受其敌 敌:_________(3)弛担持刀 弛:_________ (4)—狼洞其中 洞:_________(5)屠自后断其股 股:_________3.翻译下面句子。(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概括狼的形象,并说说这则故事讽喻了什么?【答案】1.A2.(1)连接、紧跟 (2)攻击 (3)解除、卸下 (4)指挖洞 (5)大腿3.(1)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2)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不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4.狼的形象:贪婪、狡诈、凶狠。(答出两点即可)这则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是要失败的,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B.句意是: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他的背后。“一狼”是主语,不能分开;“意”是谓语,其后可分开,“以攻其后也”是后置状语中,故正确划分为: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句意是:又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复”修饰“投之”,其后可断开;“而”连接“后狼止”和“前狼又至”,表示转折关系,“而”前可断开,故正确划分为: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D.句意是:骨头已经没有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用于主语“两狼”和谓语“并驱如故”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后可断开,“并驱如故”之间不用再断开,故正确划分为: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选A。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为:紧跟着(屠户)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②句意为: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敌:攻击。③句意为:卸下担子拿起屠刀。弛:解除、卸下。④句意为: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⑤句意为: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股:大腿。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①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②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耳:罢了。4.本题考查形象分析及讽喻内容。一问,要根据情节和描写来概括狼的形象。从文中第②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以看出狼的贪婪、凶狠;从第④段“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可以看出狼的狡诈。二问,讽喻内容。作者写《聊斋志异》这部书主要是借“狐仙鬼怪”来讽喻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一定要从狼联想到恶人与恶势力,所以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恶势力。根据第⑤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我们应该像屠户对待狼一样对待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点睛】一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屠户)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又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投给狼,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没有了,然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处境困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在那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好像闭上眼睛,神情很悠闲。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想走,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挖洞,想从通道进入来攻击他的背后。狼的身子已经进入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