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终质量评估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春期高中一年级期终质量评估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大家好,我是周伟,来自中国铁道博物馆。
我之前是一个火车司机,驾驶的是韶山1型电力机车。这是很早的一种机车,和高铁相比是比较落后的。但是,就是这个机车,开启了中国电力机车运输的新时代。
有一次和法国技术工人交流,我说中国铁路和法国铁路差多少年?法国人伸出了8个手指头,说80年。我们当时还不太认可,可实际上,欧洲几百年的工业革命造就了有一定厚度的工业发展。相比之下我们的铁路是差了一点,这是正常的。但是,缩短差距并且使中国铁路成为世界领先的行业,这就是中国铁路的使命。
2004年,我们从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由此“和谐号”的动车组出现了。2017年,我们推出了“复兴号”。所以,中国的动车组一个是“和谐号”,一个是“复兴号”。
动车和高铁有什么区别?最早有一个概念“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以前的火车的所有动力都在火车头上,车厢、车底都不带动力。那什么是动车组?假如一列车有8个车厢,它有4个车厢是带动力的,动车组是大家拉着手一起向前跑,一有力量,二跑得快。动车组里带动力的是动车,不带动力的是拖车。
其实无论是否动车,凡是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都叫高铁。动车组是指车体的形态、动力,而高铁是指速度,所以它们是两个概念。我们在买票的时候,会发现高铁有两种速度:一种是时速200到250公里的,车票上是D开头;还有一种是时速300到350公里的,车票上是G开头的。之所以使用不同字母开头,是为了区分速度。动车组跑350公里的时候到底有多快?一秒钟一眨眼就是97米。
大家会问,动车组的路基钢轨是不是一整根?实际上,动车组的钢轨的确是一整根,并且是无缝的。一整根的无缝钢轨在线路上铺的时候是300公里,但有的地方也有缝隙,主要是解决热胀冷缩的问题。高铁钢轨平整到什么程度?从北京到上海1318公里,一共铺了近40万块的高铁轨道板,这些轨道板是一模一样克隆出来的,误差约0.1毫米,差不多一根头发丝这么粗。
刚才说的是“和谐号”,现在我们说说“复兴号”,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和谐号”和“复兴号”最本质的区别是:“和谐号”由国外引进,各个国家的技术都不一样,驾驶方式、车体构造都不一样。我们在这个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出了中国的“复兴号”。“复兴号”虽然是由中国的各个厂家生产的,但是它都是统一标准、统一操作、统一设备、统一配件,在使用方面就特别方便。
高铁体现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过去和现在,中国高铁、中国的铁路明天会更好!
(摘编自周伟《中国高铁的故事》演讲实录)
材料二:
2004年,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颁布,这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铁路行业规划,提出未来十几年我国高铁建设主要布局,即“四横四纵”。作为“四横四纵”的一部分,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于2008年率先通车,我国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多地高铁建设快步前进。2016年,《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再调整,从原来的“四横四纵”进化为“八横八纵”,高铁网越织越密。
2008年到2018年间,“四横四纵”基本成型,我国高铁里程从0飙升至2.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其他国家高铁总里程的2倍;从2018年至今,我国高铁里程增至4.6万公里,“八横八纵”大体成型,高铁网覆盖96%的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根据规划,今年底我国高铁里程将达到5万公里。作为“中国速度”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几十年来我国铁路经历多次提速,运营时速从几十公里到100多公里、200多公里,如今350公里的高铁越来越多,400公里的目标也提上规划。
建设高铁的畅想和行动,最早在日本和欧美国家发起,中国何以后来居上?
全球人口约80亿,我国占14亿,巨大人口基数孕育的超大规模市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优势。我国土地辽阔,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庞大的需求降低人均建设成本,让大规模高铁建设成为可能。反观更早提出高铁计划的欧美地区,或因国土面积较小,或因人口分布稀疏、对于高铁这种前期投入巨大、技术含量高、收入长期难以覆盖研发和建设成本的大型公共基建而言,运营高铁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与此同时,我国在高铁事业方面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对于高铁建设而言,这种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我国高铁建设资金筹措主要来自债务融资。有机构计算,当前我国高铁营收情况,甚至还不足以覆盖债务所产生的利息。
不过,不算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不妨来算算高铁投资的综合帐:每1亿元高铁投资,可直接带动冶金、建筑、制造等关联产业投资3亿元左右,创造就业岗位2200多个;一组“复兴号”动车组有4万多个零部件,辐射600余家一级配套企业、1500余家二级供应商,形成5倍的产业拉动效应。可以看到,高铁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摘编自《时代周报》2024年9月)
材料三:
世界高铁总长度变化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动车组”与“高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车组的动力仅分布在车头,而高铁的动力则分布在所有车厢。
B.动车组指动力分布形态,高铁指时速200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
C.所有动车组都属于高铁范畴,因为其速度均超过200公里/小时。
D.“D”和“G”区分动力来源,“D”为电力驱动,“G”为燃油驱动。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多处运用作比较的方法,如动车与拖车、动车组与高铁、和谐号与复兴号,准确清晰地说明了动车组的特点。
B.我国高铁里程从2008年的0公里将增至2024年底的5万公里,体现了从“四横四纵”到“八横八纵”的扩容逻辑。
C.材料二以“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说明要从高铁对我国经济、社会、城市发展全局来看待高铁的投入产出比。
D.中国高铁能够“后来居上”,核心原因是引进了日本、欧美技术,避免了自主研发所带来的高成本和长周期。
3.结合材料二,下列对材料三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第一条高铁诞生于日本,但我国的高铁发展速度后来者居上。
B.2008年至2018年,世界高铁增长超三万公里,其中我国贡献巨大。
C.自从巴黎至里昂的高铁开通之后,世界高铁总长度才出现大幅增长。
D.截至2024年年底,世界高铁建设的总里程数将能够达到六万公里。
4.材料一的语言具备演讲稿通俗性、互动性特点,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
5.高铁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速度”?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根据材料概括。(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趋庭 尚培元
杜甫从洛阳来到兖州,说是探望父亲,然而,父亲从府衙回到家里时,他却不敢近前拜见父亲了。
父亲端坐在厅堂上,平静而威严。
杜甫暗自思忖,来到鲁国之地,也须习鲁国之礼吗?
杜甫一步一步趋到庭前,趋近父亲,如古时的孔鲤向父亲孔子恭请教诲一般,等待着父亲的问询和训诫。
杜甫规规矩矩站在父亲面前,忽而觉得,父亲该要问询他科考的事情了,也预知,父亲的雷霆之训快要到来了。
“科考,可曾及第?”父亲的声音并不高,却很严厉。
“未曾……考中。”杜甫小声回话。
父亲又问:“为何不中?”
杜甫一时语塞,想了想,回答说:“听说,今年朝廷只录用二十七名,故而……落榜。”
父亲沉吟一声,说:“并非一名不取嘛。”
停顿一下,父亲又说:“二十七名,杜甫的大名,也该列在其中。”
杜甫战战兢兢,不敢言语。父亲起身,离座,踱步,停留在杜甫跟前。
杜甫短短吸了口气,却听父亲说:“吴越游学四年,一事无成,今已二十有五,科考不第,却又云游齐鲁,怎就不知用功苦读呢?”
杜甫小声咕哝说:“父亲教诲……教诲的是。”
父亲轻叹一声,然后慢慢说道:“在兖州,游玩几日,及早回洛阳去。”
杜甫觉得,父亲的语气缓和了许多,有了几分亲切。悄悄抬起眼睑,见父亲也恰恰注视着他,杜甫发现,父亲的目光平和静穆,柔软慈祥,如清晨的一束阳光,纯粹透明,温暖慰藉。
杜甫记起,跟父亲不见面,已有五年之久了。
父亲又温和地说:“下去吧。”
杜甫如得赦一般退了出来,跨出门槛时,隐隐听得父亲在身后说:“不能立业,也该成家了。”
逃出深深庭院,逃出森严高墙,杜甫逃到了兖州城的街巷里。黄昏来临的时候,杜甫登上了兖州南城门楼。
古老的兖州城楼,还有浸淫在岁月深处的青砖蓝瓦,似乎充满深刻的记忆,浸满阳光和灰尘的味道。
黄昏的天光里,杜甫遥望着那颗温润的夕阳,悬着的一颗心松弛下来。杜甫呼出一口气,自语说:“呵呵,今日,做了回孔鲤,趋过庭了。”然而,杜甫没有怨恨父亲。在父亲眼里,儿子的仕途更为重要。父亲曾经说过,京兆杜氏为名门望族,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代征南大将军,又是文史学家,杜家世代为官,杜甫曾祖杜依艺做巩县县令时,将家从襄阳迁到了巩县南瑶湾;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曾任修文馆直学士。杜家历代奉儒守官,父亲希望杜甫也能够入仕、能够像祖父那样做官,也做学问。父亲还曾说过,杜甫出生时,父亲已是而立之年。这样算来,父亲已过知天命的年纪。杜甫忽而觉得,自己很是愧对父亲,心头一软,就轻轻唤了一声:“父亲。”
奉儒守官。奉儒守官。父亲是个正经读书人,官至兖州司马,父亲对杜甫的希望正是奉儒守官。
红云似火,残阳如血。杜甫静默立于城头,把自己站成一帧剪影。黄昏,一天中最安静的时刻,杜甫的心也极是安静。南门城楼上的风掠过耳际,将时空吹得起起伏伏,从春秋吹过秦汉,又从秦汉吹到大唐。杜甫仿佛听到,城楼在绚丽的晚霞里发出沉沉的低吟,深厚,沉重,悲凉,从远古吟到今。
沉重的低吟里,杜甫看到,飘飞的云层在天空舒卷,笼罩着远处的泰山。若是再往远处伸展,就会笼罩了东方的大海。平阔的旷野连接着青州,也连接着徐州。目力所及处,隐隐矗立着一座孤峰。杜甫知道,那是一座名山,叫峄山。《孟子 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便是这座峄山。《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帝立国之初,东巡齐鲁,曾登上峄山,惊叹山石鬼斧神工,景色隽秀婀娜,还令人撰文刻石,颂扬秦德。而今,孤独的峰嶂上,秦朝的碑刻犹在,汉时鲁恭王所建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残余的废墟,始皇帝昔日的煊赫早已不闻,曾经富丽堂皇的一切已成为破瓦颓垣了。
沧桑的兖州南城门楼令杜甫思绪纷飞,感慨不已。
夕阳坠落下去,暮色蒙上城头,父亲宽厚的目光忽而浮现在杜甫眼前。在这一瞬间,杜甫似乎又听到祖父在向他呐喊,听到父亲在向他呐喊,也听到灵魂深处在拼命呐喊,一声声呐喊沉闷而响亮,持久而深邃。
暮色愈加浓厚,杜甫的眼睛在暮色里愈加闪闪发亮,如齐鲁高空里的两颗星辰。
在祖父的呐喊声里,杜甫忽而忆起祖父的一首五言律诗,名为《登襄阳城》: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吟罢,杜甫心头忽而泛起一丝伤今吊古之情,似乎又听到了纷乱的呐喊,呐喊声里,祖父的声音最是响亮。祖父是唐朝“近体诗”的倡导者,尤以“五言律诗”闻名。祖父跟父亲都希望杜甫入仕做官,像祖父那样去做学问。
将要走下城楼时,杜甫仿效祖父笔法,吟成一首五言律诗: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下了城楼,杜甫便将这诗命名为《登兖州城楼》了。
过了几日,父亲对杜甫说:“用心攻读,再次科考,定要中第啊!”
又过了几日,父亲对杜甫说:“早些回去,也该成家了。”
杜甫答应父亲,回家用心读书,也答应父亲请二姑母为他操心婚事。然而,一出兖州城门,杜甫却朝着燕赵之地的邯郸径直而去了。
其实,父亲早已料到,杜甫是不会老老实实回到洛阳去的,只是不再阻拦他了。
(选自《小说选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到兖州探望父亲,因科考未中,在父亲面前战战兢兢,不敢言语,表现出他对父亲的不满和敬畏。
B.父亲对杜甫的期望,与《红楼梦》中贾政要求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都体现了封建家族传统价值规训。
C.文本在描写杜甫与父亲的对话时,大量使用短句和简单的对话,节奏紧凑,也丰富了二人的人物形象。
D.文本虚实结合,实写杜甫与父亲对话及登楼所见,虚写家族历史、古代名人轶事,拓宽了时空维度。
7.下列关于杜甫登上兖州南门城楼之后段落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云似火,残阳如血”,以景物描写渲染苍凉氛围,暗示杜甫内心的孤独与激动。
B.城楼“沉沉的低吟”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历史遗迹以情感,强化古今沧桑的厚重感。
C.“呐喊”反复出现,既指家族对杜甫的仕途期望,也是杜甫内心反抗父权的叛逆声。
D.杜甫吟诵祖父之诗,既体现了对祖父的缅怀,也通过对比凸显自己诗歌的独特风格。
8.杜甫“趋庭”前后心理有什么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文本结尾杜甫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而是前往邯郸,这一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也,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道居军中,为一茅庵,不设床席,卧一束刍而已。所得俸禄,与仆厮同器饮食,意恬如也。其解学士居父丧于景城,遇岁饥悉出所有以赒乡里而退耕于野躬自负薪。有荒其田不耕者与力不能耕者,道夜往,潜为之耕。
服除,复召为翰林学士。天成、长兴之间,岁屡丰熟,中国无事。道尝戒明宗曰:“臣为河东掌书记时,奉使中山,过井陉之险,惧马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谓无足虑,遽跌而伤。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情之常也。”明宗问曰:“天下虽丰,百姓济否?”道曰:“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因诵文士聂夷中《田家诗》,其言近而易晓。明宗顾左右录其诗,常以自诵。水运军将于临河县得一玉环,有文曰“传国宝万岁杯”,明宗甚爱之,以示道,道曰:“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明宗问之,道曰:“仁义者,帝王之宝也。故曰:‘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明宗武君,不晓其言,道已去,召侍臣讲说其义,嘉纳之。
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耶律德光尝问道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为俳语以对曰:“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人皆以谓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道一言之善也。道少能矫行以取称于世,及为大臣,尤务持重以镇物,事四姓十君,益以旧德自处。然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
(节选自《新五代史 冯道传》)
材料二:
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言也,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尽。君不能安养斯民,而后臣独为之安养斯民,而后冯道之责始尽。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五十年间,虽历经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
(节选自李贽《藏书》)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遇岁饥{A}悉出{B}所有{C}以赒{D}乡里{E}而退耕{F}于野{G}躬自{H}负薪。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教材衔接:必修下第八单元文言字词)
A.为,替,与《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第二个“为”用法相同。
B.济,救助、救济,与成语“和衷共济”中的“济”意思不相同。
C.饿,使……处于饥饿中,与《谏太宗十思书》中“必固其根本”的“固”用法相同。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社稷”一词可代指国家。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冯道为人简朴自律,居军中时住茅草庵,卧于草束之上,与仆从同食,却安然自得。
B.冯道借聂夷中《田家诗》向明宗阐明要务农养民的道理,明宗抄录此诗,时常诵读。
C.冯道以诙谐语应答耶律德光的询问,人们认为中原百姓得以保全,实赖冯道的语言之功。
D.材料二认为冯道践行了孟子“社稷为重”的理念,化解政权更迭冲突,尽了臣子之责。
13.把文中画横线及课本中所学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蹈危者虑深而获全,居安者患生于所忽,此人情之常也。(4分)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4分)
14.材料二李贽评价冯道“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清平乐 黄庭坚
休推小户①,看即风光暮。萸粉菊英浮碗醑②,报答风光有处。
几回笑口能开,少年不肯重来。借问牛山戏马③,今为谁姓池台。
【注】①小户:酒量小。②醑:美酒。③牛山戏马:牛山,《晏子春秋》中有“景公游于牛山”;戏马,即戏马台,项羽所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首句词人直言劝告朋友不要推托酒量小,词人性格的率真与洒脱可见一斑。
B.“萸粉菊英浮碗醑”描绘了春天时众人欢聚畅饮的美好画面,营造出欢乐的气氛。
C.词人认为享受美好事物便是对自然风光的最好报答,这体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D.下阕前两句词人感叹人生中开怀大笑的次数有限,青春一旦逝去了便不会再来。
16.本词和《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结尾手法相同但情感不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教材衔接:必修下册后四单元)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海纳百川”的道理告诫唐太宗不要骄傲自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不要过度狩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有位学者用“广”和“高”两个字对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建筑群落特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了高度概括。
(3)在唐诗宋词中,作者常借“舟”这一常见事物来表情达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弘伟征程中,寻找水的踪迹始终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2024年7月23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首次发现了富含水分子的矿物ULM-1;8月13日,一项新研究指出,在火星内部深层存在一个充满液态水的孔隙和裂逢区,液态水储量惊人……人类为何如此执着在太空找水?答案其实很简单——水是生命之原,有水就可能有生命。
①在地球上,②水是维持生命繁衍和存在的关键要素。③当人类把目光投向广袤的宇宙时,④水的存在便成为判断一个星球是否存在生命,⑤或者是否适宜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指标。
从目前的科学发现来看,火星内部的液态水和月球上ULM-1中的水分子,(甲),都是由氢和氧组成的化合物。不过,火星的液态水所处的环境极端恶劣,可能含有各种杂质和矿物质,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可能与地球上常见的水有所不同。月球上发现的水分子也(乙),它其实是一种结晶水,类似于盐巴受潮后形成的水合物。
中国航天科工大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认为:人类能否直接利用这些水资源,目前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但这些太空水资源的发现,足以为人类实现星际旅行和外星定居,带来新的希望和可能性。就像是找到了人类在未来宇宙中生存发展“拼图”的关键碎片,它们都是人类探索外太空水资源的重要里程碑。
18.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4分)
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词“里程碑”构词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捐门槛 B.变形记 C.山神庙 D.白海棠
22.复兴中学计划于2025年7月上旬举行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向航天科普大使进行采访,请围绕所给材料列出采访提纲。(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助力成长的金玉良言;但也有人说,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主要是因为下一代不怎么听上一代的话。
在成长过程中,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B(A项“分布在车头”“分布在所有车厢”理解有误;C项动车组不一定是高铁;D项“D”“G”是为了区分速度)
2.D(“核心原因”理解有误)
3.C(“大幅增长”有误)
4.①通俗性:口语化表达,如用“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拉着手一起跑”解释动车组原理,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听众熟悉的日常语言,降低理解难度;②互动性:对话式互动,通过“大家会问”“有什么区别呢”等设问句,模拟面对面交流场景,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给分)
5.“中国速度”体现:高铁技术追赶速度之快,高铁建设速度之快,高铁运营时速不断加快。
启示:①要保持不甘居于人下、奋勇直追的干劲;②要善于吸收、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进行自主创新;③要拥有政策自信、制度自信;④要拥有长远发展眼光、全局意识。(体现方面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启示4分,意思对即可)
6.A(A“不满”有误)
7.B(A项“孤独与激动”有误,C项“反抗父权”有误,D项“对比”有误)
8.①趋庭前,面对父亲的威严和科考失利的现状,内心紧张、忐忑;②趋庭中,感受到父亲的严厉与慈爱,内心愧疚;③趋庭后,反思家族责任,最终在矛盾挣扎中选择坚持自我。(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9.①展现出了杜甫性格中叛逆、追求自由的一面,打破了之前在父亲面前唯唯诺诺的形象,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②体现了杜甫对自我人生道路的执着追求,深化了关于个人理想追求与家族期望矛盾的主题;③意料之外的情节安排,给读者留下悬念,引发读者对杜甫未来命运的思考,增强了可读性和感染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0.AEG
11.A(用法不相同,后者“为”表被动)
12.B(“明宗抄录”有误)
13.(1)凡是身处险境的人因思虑周全而得以保全,身处安稳环境的人因疏忽懈怠而招祸患,这是人之常情。(“蹈”“忽”各1分,大意2分)
(2)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得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地方啊。(第二个“度”“是”各1分,大意2分)
14.①他散财济饥、夜耕助农,直接救助百姓疾苦;②他提出“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引用聂夷中《田家诗》警示君主关注民生;③五代政权更迭频繁,他劝谏君主施仁政,减少百姓的战争之苦。(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B(此处描绘的是秋日风光与饮酒赏景的情景)
16.手法相同:都运用了典故。黄词以“牛山戏马”的典故(齐景公、项羽旧迹)追问“今为谁姓池台”;王词用了南朝旧事“后庭遗曲”的典故。
情感不同:黄词借“牛山戏马”的易主之问,含蓄表达了与其沉湎往事,不如把握眼前及时行乐;王词从怀古转向讽今,以“后庭遗曲”告诫北宋统治者勿重蹈六朝覆辙,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手法2分,情感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给分)
17.(1)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2)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3)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每空1分。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均不给分)
18.①“弘”改为“宏”;②“逢”改为“缝”;③“原”改为“源”(每处2分,找出并改对任意两处即可。找出一处并改对,给2分;找出一处未改对,给1分)
19.(1)②应改为“水是维持生命存在和繁衍的关键要素”;(2)④应改为“水的存在与否便成为判断一个星球是否存在生命”。(找出一处并改对,给2分;找出一处未改对,给1分)
20.(甲)与地球上的水一样 (乙)并非人们常见的液态水(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
21.A(A项是动宾结构,其余是偏正结构)
22.示例:①人类为何执着于在太空寻找水资源?②此次在月球和火星上发现的水和地球上的水有什么不同?③太空探索发现水资源的意义是什么?(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对即可。第三条若答出“外太空发现的水资源能否直接被利用”可酌情给分)
23.参考立意:①让“经验”护航成长;②敢于“不听从”,闯出新天地;③汲取经验,勇于创新。
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冯道,字可道,是瀛州景城人。他为人刻苦自律,生活俭朴。在军中任职时,他搭建一间茅草屋,不设床榻,仅以草束为席而卧。所得俸禄,与仆人同用一器饮食,却安然自得。他解除学士的职务,在京城为父守丧期间,恰逢饥荒,便倾尽家财救济乡邻,退居乡野,亲自砍柴耕作。若有田地荒废无人耕种或无力耕种者,冯道便趁夜悄悄替人耕作。
  守丧期满后,他被重新召为翰林学士。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安定。冯道曾劝诫后唐明宗:“臣任河东掌书记时,奉命出使中山,途经险峻的井陉关,唯恐马失前蹄,始终紧握缰绳不敢松懈;待到平坦之地,以为无需忧虑,却突然坠马受伤。凡是身处险境的人因思虑周全而得以保全,身处安稳环境的人因疏忽懈怠而招祸患,这是人之常情。”明宗问:“如今天下丰收,百姓是否得到救助?”冯道答:“粮价过高则使农民处于饥饿之中,粮价过低则使农民受损。”随即吟诵聂夷中的《田家诗》,其言通俗易懂。明宗命侍臣抄录此诗,时常诵读。水军将领在临河县得一玉杯,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明宗很喜欢,让冯道看,冯道却说:“此乃前朝有形之宝,帝王自有无形之宝。”明宗不解,冯道解释:“仁义,是帝王之宝。所以《周易》上说:‘至高之宝是权位,守护权位靠仁德。’”明宗身为武将,未能领悟其意,待冯道离开后召侍臣讲解,深以为然。
时值天下大乱,外族侵扰,百姓命悬一线。契丹君主耶律德光曾问冯道:“如何拯救天下百姓?”冯道以诙谐之言答道:“此时佛祖现世亦难拯救,唯有皇帝您能拯救。”世人皆认为契丹未屠戮中原百姓,全因冯道此言之功。冯道年少时以矫饰行为博取名声,到了身居高位,更加持重沉稳以安定人心,历仕四朝十君,始终以德高之态自处。然当时无论贤愚之士,都尊重他为元老,乐于称颂他的名声。
材料二
孟子说:“国家重于君王。”这话可信,冯道深谙此理。国家是用以安定百姓的,君主是用以养育百姓的,唯有百姓得以安养,君臣之责才算尽到。若君主不能安养百姓,臣子便应独自承担安养之责,这样冯道的责任才算尽到。纵观五代政权更迭,虽暗流涌动、兵戈不断,却少见城池争夺之战。五十年间,冯道历经四朝、侍奉十二位君主(包括契丹耶律氏),而百姓终免于战乱之苦,都是因为他致力于安养百姓之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