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河北省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分析——试卷中的变与不变2025年河北省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首次与历史分开独立命题,表现出了稳中有变的整体特点。结合2022年版课程标准及我市中考情况等多方面分析来看,这套试题保持了以往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凸显学科素养,具有较强的学科特色的特点。同时,本套试题又体现出与以往河北中考不同的新特点。具体分析如下:1.命题导向与整体特点试题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原则,以试题形式践行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的,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试卷整体难度适中,但文字材料阅读量增大,除图片素材外文字部分有三千五百多字。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更侧重知识在具体生活情境中的应用和理解。体现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对健全人格素养考察比重增加,主要体现在主观试题13题。2.考查内容本套试卷在对道德教育、法治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考察之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所占比重有所增加。以选择第2题和主观题13题为主,除了考察“生命”以外,还涉及正确认识对待自己,在集体生活中关爱同学朋友、团结协作、磨砺意志等内容,在校园生活体验中学会处理与同学朋友、国家、集体的关系,在集体生活中健康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对学生“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学科素养考察较往年中考试题更突出。3.题型分析选择题部分12道选择,其中1-10题每题2分,11和12题考查民族团结内容,各3分,共6分。选择题以情境为背景材料,以知识为载体,考查角度全面,与近几年文综道德与法治部分的选择基本一致。需要关注的是,背景素材选择上更倾向于为学科素养服务,不刻意追求近一年内的时政新素材,12个选择中只有1、8、10三道试题明确体现了选用了一年内的新素材。主观题部分主观题包括13、14、15三题、每题3问,共9问,数量结构变化不大。同时,试题呈现的新特点比较突出。首先,试题情景化更突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例如13题以校园集体生活为背景、14题以学校模拟法庭活动为背景、15题以学校研学旅行为背景,都是贴近初中生生活的情境。这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探究性教学活动,从而实现真正指导学生生活的教育作用。其次,题目设置有一定的难度梯度。14(2)(3)两问得分率均低于50%,13(2)(3)两问得分率均低于60%。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全面学习,对学生要全面培养。再次,试题设问更明确,与试题情境、知识结合更加紧密。这对学生准确读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理解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主观题所有设问都需要结合背景材料才能读懂,作答时都需要紧扣背景材料内容和设问要求,否则会失分甚至是“0”分。例如15(2)“据材料,按照小胜的建议,请你再设计两个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需要据材料中“前南峪村”实际,不符合“前南峪村”地点要求的答案不得分;按照小胜的建议中“利用好当地的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发挥乡村研学旅行的育人作用”,学生应该围绕“红色资源和绿色资源”两个角度,走出学校,主体应该是“学生”,不符合这些限定的答案不得分;而且要求“再设计”“两个”、“具体”实践活动,材料中活动重复写、一个活动、不够具体的活动都会造成失分。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简单的教授知识,更应该注重知识的理解、迁移、运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加关注学生的素养养成和可持续发展。4.中考阅卷情况反映的问题部分题目成绩分布离散程度较大。例如14(3)考察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保障司法公正”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但是35.8%的学生为“0”、25.95%的学生为满分,这反映出部分学生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的能力需要提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多种方式全面、细致、透彻的落实教学内容,全面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部分题目失分点较集中。例如13(2),39.59%的学生能够表达健康的体魄、文化课成绩好对于我们成为国家栋梁之材都很重要,但是没有再新增2个成为栋梁之材的因素,造成只得“2分”。13(3)学生考虑规则、尊重等道德角度较多,考虑对队员调控情绪、战胜挫折等心理健康角度较少。这从侧面反映出2025年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全面落实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全学全考,但教师可能受往年中考“经验”影响,忽视或轻视了此部分内容。总体而言,2025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在不断调整中落实了新课程标准,考查了学生的学业水平,有助于高中学校选拔人才。同时,对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兼顾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如何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确保整体教学质量,给九年义务教育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