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新乡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一至八单元。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说到《红楼梦》里黛玉的诗,不能不说七十六回的“冷月葬诗魂”。此句庚辰本作“冷月葬死魂”,“死”字点去,原笔旁改为“诗”字,全句为“冷月葬诗魂”。作“诗魂”者,还有程甲本、甲辰本、俄藏本。作“冷月葬花魂”的有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即戚序本、蒙府本、南京图书馆藏本,还有杨本。实际上戚序本系统的三个本子是一个来源,其数据是虚的,且戚本和杨本的时间都是乾隆末年,而庚辰本其底本是乾隆二十五年,现存的抄本至晚也是乾隆三十二、三十三年左右,程甲本刊印的时间是乾隆五十六年,但其底本也当是乾隆中期的抄本,甲辰本是乾隆四十九年的抄本,俄藏本约是乾隆末或嘉庆初年的本子,而以后者的可能性较大。所以从抄本的角度看,作“诗魂”的四个本子,有三个是乾隆中期的,一个是嘉庆初期的,而作“花魂”的本子,都是乾隆末年的,其可信的程度是有限的。认为是“花魂”的同志,认为“死”字与“花”字形近,是形近而误。而庚辰本上“死”字点改为“诗”字,是原抄者的改笔。当时一人念,一人抄,易致音近而误。就在本回,音近而误的还可举出,如“海棠诗四手”,实是“海棠诗四首”,因“首”“手”音近而误。下面再从“诗魂”和“花魂”这两个词的内涵方面做一些分析。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诸人抽象牙花名签子,宝钗抽到的是题着“艳冠群芳”、画着一枝牡丹的签;而同回黛玉抽到的是题着“风露清愁”、画着一枝芙蓉的签。显然作者在这里喻黛玉的是冷清的芙蓉花,且“黛玉也自笑了”,也即认可了。《红楼梦》里外形美的女子并不仅仅指钗黛,有不少人都被用花喻过,因此不少人都有资格用花来代称,所以这个“花魂”,究竟是指哪一朵花的“魂”呢 况且真正居花中之王的非黛玉而是宝钗,就不能理所当然地把这个比喻专门给黛玉。我们再进一步探讨,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的黛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理想人物呢 我认为曹雪芹所要塑造的是一个有新的社会理想的女性,当然这个女性的外形也是非常美的,但并非美是第一或唯一,而是理想第一、思想第一。也就是说林黛玉并非单纯是一个美女。请看三十二回:湘云劝宝玉即使“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立马说“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也提起宝姑娘说这话惹得宝玉抬脚就走的事,宝玉就说林姑娘“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这是交代得最为清楚的一段。按《红楼梦》的描写,宝钗的美,决不在黛玉之下,甚至“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但是宝玉还是没有喜欢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标准,就是生活道路和社会理想。两个外形都很美的女性,却从思想上判然分别开来了。所以“花魂”这个词,用来指林黛玉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它不足以负荷这样的新的思想内涵,不足以代指林黛玉。因此戚本系统的“花魂”这个词显系后人的误改。不错,黛玉在《葬花吟》里是两次用到“花魂”这个词的,曹雪芹自己也三次用“花魂”这个词。一个词,即使最好,也经不起这样反复使用,何况曹雪芹这样的天才,能窘迫到只能反复用一个已经用了三次的旧词吗 更何况,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具有新的社会理想,是厌弃透了封建贵族社会的一切陈腐俗套,是具有超时代的诗人气质的新的女性形象,曹雪芹用“诗魂”一词来指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怎么可能舍此不用,而去用已经用过三次的“花魂”这个旧词呢 不能忘记,黛玉除《葬花吟》外,还有《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长歌,还有著名的菊花诗和柳絮词,这些都是富于社会内涵的绝唱。“冷月葬诗魂”就是在与湘云联句互争高下时才突然迸发出来的不朽名句,雪芹特意让此绝世佳句属黛玉,这是人物塑造上特意的安排!除此之外,整部《红楼梦》里,没有第二个人的诗在数量和质量上能超过她,这种安排,当然是曹雪芹匠心设计的。那么,从诗的人物个性化来说,“诗魂”不正好是诗才横溢的林黛玉个性的呈现吗!再者,《红楼梦》里关于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诗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曹雪芹特意将谢道韫敏捷的诗才比黛玉,这说明他是用诗人的品格来塑造黛玉的,所以,这个“诗魂”,当然非黛玉莫属。(摘编自冯其庸《启功先生论<红>发微——论<红楼梦〉里的诗与人》)材料二:《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披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书中描写大观园女子占花名行令,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保鲜,恰如妙龄女子红颜易老,年华易逝。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成为“悼红”的一个重要仪式。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林黛玉对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阕《葬花吟》诉尽伤春惜红之情。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夭亡的自己。前生为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在贾府中却常常因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带来不幸,往往因“爱红”而致“悼红”,就如挚爱黛玉却不能守其一生,怜爱晴雯却无法保其平安,喜欢金钏却无力护其善终。同为葬花,林黛玉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无能为力而懊丧、痛惜。(摘编自网络)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林黛玉的《葬花吟》,并特别提到林黛玉此诗的丰富生活内涵,二者在文本中的作用也是相同的。B.材料一以林黛玉的一系列诗为例,论证“诗魂”非她莫属,其诗词数量和质量在《红楼梦》中无人能及也论证了这一点。C.材料二中写《红楼梦》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人的性格、命运,认为“悼红”与林黛玉的“葬花”无关,只是感叹红颜易逝。D.《红楼梦》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版本,其根本原因就是古时候一个人念一个人写,而这很容易造成音近而误的现象。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从“花魂”并非专属林黛玉和林黛玉具有新的社会理想等几方面展开论述。B.材料一将林黛玉与薛宝钗对举,论证了“花魂”不足以代称林黛玉和说法不确切等观点。C.材料一主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事实论据详细论证了“花魂”并非专属林黛玉的观点。D.材料二主要从林黛玉“葬花”与贾宝玉“爱红”“悼红”等角度分析了“悼红”的实质。3.有人认为“冷月葬诗魂”应该是“冷月葬花魂”,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戚序本、蒙府本、南京图书馆藏本、杨本,这四个版本都是“冷月葬花魂”。B.林黛玉《葬花吟》里也两次用“花魂”,“花魂”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C.林黛玉外形很美,曹公以芙蓉花喻她,用“花魂”来代称她再自然不过。D.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具有超时代的诗人气质的新的女性形象。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材料中提到林黛玉和贾宝玉在《红楼梦》中都有葬花的情节,请分别简述他们葬花时的情感和生命观。(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与醉汉的谈话卡夫卡我小步走出房门,那镶嵌着月亮和星星的浩渺苍穹以及环形广场上的市政厅和马利亚柱都压了过来。我从容地从暗处走入月光中,解开外套扣子取暖;然后,我举起手,让深夜的呼啸声沉寂下来,开始寻思着:“怎么回事,你们这样做,仿佛你们是实实在在的。莫非你们想让我相信,我——滑稽地站在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不是实实在在的 然而,你天空,你曾是实实在在的,这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你环形广场,你从来就不是实实在在的。”“的确,你们一直比我优越,可这只是当我对你们不予理睬时。”“谢天谢地,月亮,你不再是月亮,不过,可能是我一时疏忽,把你这被称为月亮之物仍叫作月亮。”“看来,自我思考对你们确实没有好处;你们勇气消退,健康耗损。”“思考者一定要向醉汉学习,才会大有裨益!”“怎么到处都已静悄悄 我想没风了。那些经常像在轮子上滚过广场的小房子被踩得动弹不得——安静——安静——根本看不见那条平时将房子与地面分开的细细的黑线。”我跑了起来。我一口气绕着大广场跑了三圈,没有遇到一个醉汉,于是我跑向卡尔街,没有放慢速度,也没有觉得吃力。墙上的影子和我并排跑着,常常比我小,就像在墙与街面之间的窄路上一样。我跑过消防队的房子时,听见小环形路那边传来喧闹声,我在那儿转弯时,看见一个醉汉站在井栅栏旁,双臂平支开,穿着木拖鞋跺着脚。我先是站住了,以便让喘气声平缓下来,然后走向他,脱下礼帽并自我介绍:“晚上好,纤弱的贵人,我二十三岁了,却仍无名无姓。而您来自巴黎这座大都市,肯定有令人惊异、悦耳动听的名字。您的周围弥漫着法国没落贵族完全非天然的气息。”“您的眼圈呈青黛色,您一定见到了那些高贵的女士,她们已经站在又高又亮的阳台上,扭动着纤细的腰肢,嘲讽地转过身来,她们的长裙铺展在台阶上,裙子的后摆还拖在花园的沙地上。——不是吗,仆人们爬上星罗棋布的长杆子,他们身穿剪裁得很不庄重的灰色燕尾服、白裤子,双腿绕在杆子上,上身却经常往一侧后仰,因为他们必须从地上拾起绳子上的巨大平纹亚麻布,把它紧绷在高处,因为这位高贵的女士想看见一个雾气氤氲的清晨。”他打着嗝儿,这使我说话都有些战战兢兢的:“的确,您来自,先生,您来自我们的巴黎,来自风云突变的巴黎,哦,来自这种热情似火的冰雹天气,对吧 ”他又打起了嗝儿,我难堪地说:“我知道,这是我莫大的荣幸。”我迅速扣上外套扣子,然后热烈而腼腆地说:“我知道,您认为不值得回答我的问题,但我今天如果不问您,必定会日日以泪洗面,度过此生。”“我求您了,如此打扮的先生,人们对我讲的是真的吗 巴黎是不是有这样的人,他们只是装饰服,是不是有这样的房屋,它们只有堂皇的大门,夏日的天空一片蔚蓝,贴在空中的心形小白云更增添了它的妩媚,是这样的吗 那儿是不是有一个观众络绎不绝的珍奇物品陈列馆,里面全是树,每棵树上挂着一个小牌子,写着赫赫有名的英雄、罪犯的名字 ”“还有这样的传闻!显然是胡编乱造!”“巴黎的街道突然分出岔路,对吧;街道上并不安宁,对吧 并不总是秩序井然,这怎么可能呢!一旦发生事故,人们就会从邻街蜂拥而至,迈着大城市人的步伐,走路时脚只稍稍点着路面;人们虽然很好奇,却又担心会大失所望;他们呼吸急促,把小脑袋往前伸。而他们碰在一起时,就会互相深鞠躬,请求原谅。这时,小街上已混混沌沌,烟囱里冒出的烟飘散在房屋之间。就是这样的。很有可能,在优雅市区的一条热闹的林荫大道上,停着两辆马车。仆人们庄重地打开车门。八条纯种西伯利亚狼狗跳下了车,跳跃着,狂吠着,一路顺着车行道跑。这时有人说,它们就是乔装打扮的巴黎花花公子。”他的眼睛快闭上了。我不说话时,他把双手插进嘴里,拽着下巴。他的衣服脏兮兮的,他可能是被人从酒馆赶出来的,他自己还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也许在白昼与黑夜之间的这个十分安宁的小间歇里,我们不由自主地耷拉着脑袋,一切都停滞不动,——我们没有注意到,因为我们没有观察这一切——,继而消失。我们弯着身子独自待着时,顾盼四周,却再也看不见什么,也不再感到空气的阻力,但是,我们内心牢牢地抓住回忆,记得离我们不远处有座带顶的房子,所幸还有方形的烟囱,黑暗顺着烟囱流进了房子,顺着阁楼流入了各种各样的房间。而明天又是一天——尽管这难以置信——人们将会看见一切,这是一桩喜事。这时,醉汉扬起眉毛,使得眉毛与眼睛之间出现了一片光亮,他断断续续地解释道:“是这样的——我困得很,所以要去睡觉了。——我有一个妹夫在温泽尔广场附近——我只是不知道他叫什么,他住在哪儿——我像是忘了——不过没关系,因为我连是不是有一个妹夫都不知道了。——我这就走。——您认为我会找到他吗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肯定会的。不过,您是外地人,您的仆人们恰巧不在您身边。请允许我为您带路。”他没有回答。于是,我伸出胳膊让他挽着。(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走出房门后质疑天空、环形广场等事物的真实性,反映出“我”对现实世界的迷茫与困惑。B.“我”认定醉汉来自巴黎,对他描述巴黎的种种奇景,是因为“我”渴望从醉汉那里得到关于巴黎的真实信息。C.醉汉衣服脏兮兮的,可能从酒馆被赶出来,且他连妹夫的信息都不确定,暗示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落魄与迷茫。D.“我”在与醉汉交流过程中,从热情提问到因醉汉打嗝而难堪,体现出“我”内心的敏感和交际中的不自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通过描写“浩渺苍穹”“市政厅”“马利亚柱”压过来的景象,运用夸张手法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B.“我”与醉汉的对话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如对巴黎的各种奇异想象,使对话充满荒诞色彩,增强了小说的奇幻感。C.小说中对醉汉的描写简洁而生动,“双臂平支开,穿着木拖鞋跺着脚”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出醉汉的醉态。D.小说中“我”的内心独白与荒诞谈话描写交替出现,使叙事一波三折,悬念迭起,同时也强化了小说的荒诞风格。8.小说结尾“我”主动提出为醉汉带路,这一情节有什么深刻意蕴 请简要分析。(4分)9.在《与醉汉的谈话》中,“我”对周围世界真实性的怀疑与《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荒诞感有何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所谓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何也 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所谓教之之道何也 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所谓养之之道何也 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 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犹以为未也,又推其禄以及其子孙,谓之世禄。使其生也,既于父母、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其死也,又于子孙无不足之忧焉。何谓约之以礼 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为之制度,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其命可以为之,而财不足以具,则弗具也;其财可以具,而命不得为之者,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何谓裁之以法 先王于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艺矣,不帅教,则待之以屏弃远方、终身不齿之法;约之以礼矣,不循礼,则待之以流、杀之法。《王制》曰:“变衣服者其君流。”《酒诰》曰:“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夫群饮、变衣服,小罪也;流、杀,大刑也。加小罪以大刑,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为不如是,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夫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从无抵冒者,又非独其禁严而治察之所能致也,盖亦以吾至诚恳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凡在左右通贵之人,皆顺上之欲而服行之,有一不帅者,法之加必自此始。夫上以至诚行之,而贵者知避上之所恶矣,则天下之不罚而止者众矣。故曰:此养之之道也。(选自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人之情A不足B于财C则贪D鄙E苟F得G无所H不至。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道,方法,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中的“道”意思不同。B.苟,如果,与“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中的“苟”意思相同。C.以,用,与“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用法和意思不同。D.始,开始,与“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中的“始”意思相同。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作者先提出了人才未尝不是由君主培养而成的观点,然后阐述了培养人才的做法。B.王安石认为,人才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礼乐刑政,还有先王的法言德行和治理思想。C.王安石认为,对于人才犯下的小罪,我们要有仁德之心,不要用大刑去制裁他们。D.对于人才的培养,除“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外,君主还应诚心诚意并身体力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4分)(2)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为不如是,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4分)14.文中王安石对“饶之以财”“约之以礼”提出了哪些具体的方法 请概括说明。(3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5~16题。题刘如村昭忠逸咏①王介夫炎祚②当年去不还,欲成良史恨无官。一朝人物归吟兴,千古纲常纪笔端。林下董狐坚直节,山中杜甫老忠肝。后来多少偷生者,掩面西风不敢看。[注]①刘麟瑞,号如村。元至治年间,曾以闲暇日追念宋末仗义死节之士,搜讨遗事,赋五十律,题曰《昭忠逸咏》。②五行家谓刘汉、赵宋皆以火德王,诗中以“炎祚”指宋的国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炎祚当年去不还”暗示了宋朝的灭亡,诗人为此痛心,同时也因想要成为良史却没有官职而深感遗憾。B.颔联中“一朝人物归吟兴”描写了刘如村用诗歌吟咏一朝人物的事迹,将他们的精神和风采通过诗歌展现出来。C.颈联将刘如村比作董狐和杜甫,董狐以坚直的气节著称,杜甫则以忠诚的肝胆闻名,这表明刘如村具有高尚的节操。D.尾联描绘了偷生的人在西风中掩面而泣的情景,他们因为自己的懦弱和不忠而感到羞愧,诗人对他们表达了同情。16.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抒发情感,请做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梁柱上光彩夺目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句子是““ , ”。(3)苏洵《六国论》中,“ , ”两句描写了国君对祖国的疆土毫不爱惜,将之像草一样丢弃。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原书影像与数字化文本相互对照,繁简字随时切换;遇生僻词句,还能“查看引用”,出处 A ;可以360度观赏,仿佛拿着真书在读……打开某古籍整理平台,《永乐大典》浓缩于方寸之间,读者得以更加直观深入地领略这部传世古籍的风采。一些曾藏于名山的古籍,走入“寻常百姓家”,是数字时代的新气象。数字化是解决古籍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技术手段之一,但当前我国古籍数字化程度还不高。据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20万种5000多万册(件),但实现数字化的不超过8万种,大多数只是完成了初步的影像扫描,真正实现文本数字化的不足4万种。( ① ),中华文化典籍才能以另一种形态得到长期保存和传承。加快把 B_的历史典籍数字化,要做好人机协同、挖掘两方面的潜力。在整理古籍方面,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聪明”,可以进行识别、排序、校对、结构整理等,准确率非常高。在此基础上,( ② ),就能大幅提高古籍整理出版的效率和质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也让更多古籍爱好者有了参与古籍整理的渠道。使人工智能处理过的文本,通过古籍整理平台分包给具有相关知识的人进行审核,可以弥补在一定程度上的专业人才的不足。( ③ ),合理挖掘人才资源,古籍数字化就能驶入量质齐升的快车道。文化的力量,在于浸润人心。以数字技术开发古籍,创作生成新的文化作品和产品,反映当代人的情感与生活,才能让古籍拥有 C 的力量。中华文化典籍是一座巨大的宝藏,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源泉。做好原生性保护的同时,不断加快数字化进程,定能让中华古籍资源找得到、存得住、读得懂、用得好、传得广,不断延续生命、焕发时代光彩。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下列《雷雨》中的语句所用的“是”字与文中加点的“是”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B.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C.不要走,萍儿!——是,爸爸。D.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最后一段画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定能让中华古籍资源赓续传承,物尽其用”,表达效果没有原句好。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游刃有余”“目无全牛”都出自《庖丁解牛》,意思是技术达到了非常纯熟的程度;但庖丁也提到“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技术的纯熟也并未影响他谨慎对待关键之处的态度。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请写一篇文章表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A项,“二者在文本中的作用也是相同的”错误。材料一引用《葬花吟》是为了佐证林黛玉是“诗魂”而非“花魂”;材料二提到《葬花吟》则是表明林黛玉的生命观。C项,“认为‘悼红’与林黛玉的‘葬花’无关”说法错误,材料二明确阐述了二者的关联。D项,“其根本原因就是……”说法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三段分析即可)2.C(“主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事实论据”错误,材料一第五段论证“花魂”并非专属林黛玉的观点时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3.D(D项是支撑“冷月葬诗魂”这一观点的)4.①首先,对《红楼梦》不同版本中的“冷月葬诗魂”与“冷月葬花魂”进行版本考证。②接着,闸述关于“死”字与“花”字形近而误的说法,同时指出庚辰本存在音近而误的类似情况。③然后,分析“诗魂”和“花魂”两个词的内涵,认为“花魂”不能准确代表林黛玉的形象。④最后,通过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对比,强调林黛玉不仅是外形美,更有新的社会理想和诗人气质,“诗魂”更能体现林黛玉的诗才和个性,是曹雪芹对她的精心塑造。(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5.①林黛玉葬花时,感伤于暮春的凄凉和红颜易老,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哀叹。她的《葬花吟》诉尽了伤春惜红之情,认为花落人亡是自然的规律。她安葬落花,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也表明了她对自身命运的认知和对纯洁生命的追求。②贾宝玉葬花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和对自己“护花”无能为力的懊丧、痛惜。他“爱红”,却常常因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带来不幸,无法守护她们的平安和幸福。他的葬花情感更多是对现实无奈的感叹和对失去的惋惜。(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6.B(“我”认定醉汉来自巴黎并描述巴黎奇景,并不是因为渴望得到关于巴黎的真实信息,而是“我”的行为本身就充满荒诞性,是“我”在荒诞情境下的一种表现,并非基于对真实信息的追求)7.D(“我”的内心独白与荒诞谈话描写,确实强化了小说的荒诞风格,但并没有使叙事一波三折和悬念迭起;另外,小说以内心独白与自言自语为主,“交替出现”说法不妥)8.①人性的善意与温暖。尽管“我”与醉汉的交流充满荒诞,但在醉汉遇到困难时,“我”毫不犹豫地提出为他带路,这一行为体现出“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②对温暖与联系的渴望。“我”在与周围世界的荒诞互动中感到孤独迷茫,醉汉的出现以及他的困境,让“我”有了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机会。③荒诞世界中的希望。在整个充满荒诞色彩的故事中,这一情节是一个积极的元素,它暗示人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和建立联系,去对抗荒诞和孤独。④身份与归属的探寻。醉汉对自己身份的模糊反映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迷失,而“我”的陪伴则象征着对自我和归属的寻找与确认。(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9.①认知的颠覆。“我”对天空、环形广场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日常事物变得虚幻不可信;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甲虫,原本熟悉的环境和自身身体都发生荒诞变化,完全颠覆了他对现实的认知。②精神的迷茫孤独。“我”在怀疑世界真实性时,内心充满困惑,无人交流;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被家人孤立,无法与外界正常沟通,只能独自承受荒诞现实带来的痛苦。③荒诞现实的揭示。“我”对世界真实性的质疑,暗示现实可能并非表面所见;格里高尔的变形,展现出生活中隐藏的不可理喻与荒诞,让读者感受到世界的无常与不可捉摸。④身份认同的困惑。“我”在与醉汉的对话中探寻自我,表现出对身份和存在的思考;格里高尔的变形使他陷入身份认同的危机,不再被视为家庭的一员。(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10.ACG[(原文标点)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11.DCC项,“阙秦以利晋”中的“以”表目的,来。D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的“始”意思是“才”)12.C(文中“加小罪以大刑,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为不如是,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的意思是“对小罪施加重刑,先王之所以忍心这样做而不怀疑,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足以统一天下的风俗而成就我们的治理”)13.(1)古时候天子诸侯,从国家到乡村都设有学校,广泛地设置教育官员并严格选拔他们。(得分点:“至于”“博”各1分,句意2分)(2)先王之所以忍心这样做而不怀疑,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足以统一天下的风俗而成就我们的治理。(得分点:“所以”“是”“一”各1分,句意1分)14.①饶之以财:给予官员足够的俸禄并推行世禄制度,让他们足以养廉耻。②约之以礼:制定制度,以礼制规定的数量为节制,规范官员婚丧、祭养等行为。(每点1分,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参考译文】人才未尝不是由君主培养而成的。君主用什么方法培养人才呢 就是教育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命人才都要有方法罢了。那么所说的教育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古时候天子诸侯,从国家到乡村都设有学校,广泛地设置教育官员并严格选拔他们。朝廷的礼乐、刑法、政令等事务,都包含在学校教育中。学士们所观察并学习的,都是先王那些合乎法度的言论、德行以及治理天下的思想,他们的才能也足以被用来为天下国家服务。如果一个人的才能不能为天下国家所用,那么就不去教育他。如果他的才能可以为天下国家所用,那么就没有不在学校中学习的。这就是教育的方法。那么所说的培养的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用财物使他富足,用礼制来约束他,用法律来裁断他。怎样用财物使他富足呢 人的本性是,如果财物不足,就会贪得无厌,行为卑鄙,无所不为。先王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制定俸禄制度,即使是平民中的在官者,他们的俸禄也已经足够取代他们耕作所得的。由此往上,每上升一级,俸禄就有所增加,使他们能够保持廉耻之心而远离贪鄙的行为。这还不够,又将他们的俸禄推及他们的子孙后代,称为世袭的俸禄。这样,他们活着的时候,对于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的供养,婚姻、朋友的交往,都没有什么遗憾了;他们去世的时侯,也不用担心子孙后代会生活困顿。怎样用礼制来约束他们呢 人如果财物充足,而没有礼制来节制,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先王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制定礼制,婚丧、祭祀、供养、宴饮等事情,衣服、饮食、器皿等物品,都按照礼制规定的数量来节制,并用法律来统一度量衡的标准。如果礼制允许这么做,但财物不足以置办,那就不置办;如果财物足够置办,但礼制不允许这么做,就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增加。怎样用法律来裁断他们呢 先王对于天下的士人,用道义和技艺来教育他们,如果他们不遵守教导,就用放逐到远方、终身不得再入仕的法律来对待他们;用礼制来约束他们,如果他们不遵守礼制,就用流放、处死的法律来对待他们。《王制》说:“改变服饰的人,他的君主应该流放他。”《酒诰》说:“有人告诚说,聚众饮酒,你不要放纵,全部抓起来押送到周朝去,我要把他们处死。”聚众饮酒、改变服饰,都是小罪;流放、处死,都是重刑。对小罪施加重刑,先王之所以忍心这样做而不怀疑,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就不足以统一天下的风俗而成就我们的治理。用礼制来约束,用法律来裁断,天下人之所以服从而没有抵触冒犯,又不仅仅是禁令严格、治理明察所能达到的,这也是因为君主以至诚恳切的心,身体力行地做表率。凡是君主身边亲近显贵的人,都顺着君主的意愿来服从实行这些制度,如果有一个人不遵守,那么法律对他的惩罚就从他开始。君主以至诚之心来实行这些制度,而显贵的人也知道要避开君主所厌恶的事情了,那么天下不受到惩罚而自行停止做坏事的人就多了。所以说:这就是培养的方法。15.D(诗人表达的是批判和蔑视之情,而不是同情)16.①首联直接以一个“恨”字表达了对宋朝灭亡、自己因无官职而不能记录历史的遗憾之情。②用典抒情:颈联借董狐和杜甫的典故,进一步突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忠诚精神,抒发了对他的钦佩之情。③对比抒情:尾联将偷生者与刘如村所吟咏的忠臣义士进行对比,表达了对忠臣义士的敬仰和赞美之情。(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17.(1)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2)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3)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18.A一目了然B浩如烟海C生生不息(每处1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即可)19.把人工智能处理过的文本,通过古籍整理平台分包给具有相关知识的人进行审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人才的不足。/通过古籍整理平台将人工智能处理过的文本分包给具有相关知识的人进行审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人才的不足。(每处2分,其他修改,符合要求即可)20.A(原文和A项中的“是”字表示判断;B项,表示加重语气,意为“的确”;C项,表示应承;D项,表示肯定)21.①只有持续推进数字化②进行人工核校③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2.①原句“找得到、存得住、读得懂、用得好、传得广”讲述了数字化进程加快对中华古籍资源在寻找、保存、理解、使用、传承五个方面的作用,且逻辑上呈递进关系;而改句只讲述了在传承和使用两方面的作用,虽然简洁却不够全面。②原句连用五个动补结构短语,句式整齐,构成排比,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改句则不具备这一效果。(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酌情给分)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