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石家庄市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你是被未来吸引,还是被过去驱使
积极心理学如今已成为心理学领域的一门显学。其中,有两个理论是我们最应该了解的,它们是“未来”和“行动”。
2016年,积极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塞利格曼用大量科学研究证明了积极心理学的第一个核心理论:展望理论。简而言之,人是被未来吸引,而不是被过去驱使的。塞利格曼认为,这才是积极心理学和传统心理学真正不同的地方。心理的积极不仅仅是感到快乐,凡事都往好处想,更是拒绝被过去定义,愿意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未来。
以往的心理学家在分析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把重点放在他过去的经历上,为什么心理学家会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呢
因为心理学发展的早期正值物理学的巅峰时代。看上去,物理学家们只用几个公式就把这个世界的规律解释清楚了。比如,如果过去是A、B、C,那么现在必然是D、E、F,而未来必然是X、Y、Z。用著名科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的话来说就是:“只要你告诉我全宇宙所有粒子的状态,我就能够推断出从现在开始直到永远的世界的每一个状态。”因此,早期的心理学家一心想构建一个类似于物理学的体系:只要知道了一个人的过去,就能推测出他的现在和未来,甚至可以把他当作机器一样操纵。
但是,人和机器有根本的区别:人有主观能动性,人会做选择。并不是你有这样的过去,就必然会做那样的决策。过去只能对你有所影响,但最终决定你现在要采取何种行动的,是你对未来的想象。心理状态也一样。比如你感到消沉,表面上是因为过去太悲惨、现在太艰难,但本质上是这些悲惨、艰难让你觉得未来没有希望。再比如,你感到愤怒,表面上是因为有人对你不公平,但其实是因为这些不公平让你觉得自己必须反击,才能改善未来。
人类进化出的所有心理机制都是为未来做准备的。进化不关心过去,因为过去已经无法改变,重要的是你接下来采取什么行动去塑造什么样的未来。
积极心理学一个重要研究进展是“创伤后成长”。心理学家发现,有些人在经历创伤事件后,一直深陷其中走不出来。然而,还有很多人在创伤之后虽然经历了短期的应激障碍,但心理最终变得更强大。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更强大。”
积极心理学的第二个核心理论————行动,也叫“主动性理论”,也是由塞利格曼提出的。
这是一种类似于“我要去影响世界”的信念,主要由3个因素构成:自信、面向未来的乐观以及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塞利格曼强调,积极心理学重在行动。比如,他提出一种帮助人摆脱悲观的方法,叫“习得性乐观”。这种方法并不意味着让人越乐观越好,只是悲观会让人选择放弃,而乐观会让人行动起来——只有行动才能改变状况。所以,塞利格曼经常说:“积极心理学至少有一半是在脖子以下。”主动性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积极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这种信念能引发人的主动行为,让人们积极地改造自己和世界。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它不是为了让人感觉良好,而是为了让人持续提升。
(摘编自赵昱鲲《不管,我就是要幸福!》)
材料二:
我遇见了所有的悲伤,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幸福是有公式的。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即著名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幸福四要素。
第一个幸福要素是,我们总体的幸福感。意思是对自己总体的生活状态基本满意,如没病没灾,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找到了一段自己较为满意的亲密关系。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较为完满的生活状态。
第二个幸福要素是,性格必须是快乐的。性格有跨情境、跨时间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如果一个人性格多变,或性格中呈现严重的双面性,便要从自己的性格着手,改变自己。幸福的人一般有快乐的性格,他们喜欢社会,喜欢他人,对未来充满着向往和期待。
第三个幸福要素是,积极的情绪。人生在世,我们总喜欢追求快乐,排斥负面情绪。但生活中总避免不了负面情绪的到来。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即使在负面情绪下,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情绪产生,能感到幸福,同时内心还有感恩、同情、敬畏等感受。为什么幸福的人会这样 这一切都建立在我们跟世界是怎样的关系上。有时,我们觉得世界是危险的,对待世界的态度往往也是抗拒的、敌对的、敏感的、想逃脱的,很难体会到跟世界的良性互动。所以,情绪影响着我们的幸福。
第四个幸福要素是,愉悦的感觉。当我们喜欢某件事情时,就去实现,自然而然会产生愉悦的感觉。例如,当我们吃着自己喜爱的食物时,在沙滩上漫步时,见到了旅途中各种优美的风景时,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时,都能体会到愉悦的感觉。
但不管是哪种因素,幸福一定是诸多元素积累在一起的。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面对不幸,我们总会寻找各式各样的理由阻碍成长。这时,我们的关注点都放在了这上面,对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包括能产生幸福感的事件。
(摘编自《幸福的勇气》推荐序三,作者胡慎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早期心理学的思维方式受正值巅峰时代的物理学的影响,心理学家们想构建一个与物理学类似的体系。
B.毕竟与机器不同,人有主观能动性,过去并不能绝对地影响一个人,对未来的想象最终决定着人的行动。
C.“躺平”是不能改善处境的,只要行动起来,学习积极心理学,就能引发人的主动行为,让人改变处境。
D.有些人在负面情绪下,依然能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怀着感恩之心,敬畏苦难,与世界良性互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感到悲伤,表面上看可能因为失去,其实是因为你觉得无力挽回,难以拥有美好未来。
B.是深陷其中走不出来,还是心理最终能变得强大,主要取决于当事人对尼采名言的理解程度。
C.渴望幸福从天而降与渴望别人给予幸福都是不现实的,想要获得幸福就需要自己积极行动。
D.当不幸发生时,如果我们的关注点都放在不幸上,可能会忽视能产生幸福感事件的本身。
3.下列选项中的说法不属于“积极心理学”思维方式的一项是(3分)
A.栽松未必待成栋,种菊何须盼满篱。
B.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莫叹乌云蔽日昏,且看柳暗又花村。
4.材料一、材料二的题目都很有特色,请你选择其中一个题目,简要分析其精妙之处。(4分)
5.在以“成为一个能感受幸福的人”为主题的班会课上,你作为发言人,请结合文本给同学们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陈奂生上城(节选)
高晓声
①“漏斗户主”①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
②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a他个儿又高、腿儿又长,上城三十里,经不起他几晃荡;往常挑了重担都不乘车,今天等于是空身,自更不用说,何况太阳还高,到城嫌早,他尽量放慢脚步,一路如游春看风光。
③他到城里去干啥 他到城里去做买卖。b稻子收好了,麦垄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乘这个空当,出门活动活动,赚几个活钱买零碎。自由市场开放了,他又不投机倒把,卖一点农副产品,冠冕堂皇。
④他去卖什么 卖油绳。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
⑤赚了钱打算干什么 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说真话,从三岁以后,四十五年来,没买过帽子。解放前是穷,买不起;解放后是正当青年,用不着;文化大革命以来,肚子吃不饱,顾不上穿戴,虽说年纪到把,也怕脑后风了。正在无可奈何,幸亏有人送了他一顶“漏斗户主”帽,也就只得戴上,横竖不要钱。1978年决分②以后,“帽子”不翼而飞,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竟不曾想到冷。今年好像变娇了,上两趟寒流来,就缩头缩颈,伤风打喷嚏,日子不好过,非买一顶帽子不行。好在这也不是大事情,现在活路大,这几个钱,上一趟城就赚到了。
⑥陈奂生真是无忧无虑,他的精神面貌和去年大不相同了。c他是过惯苦日子的,现在开始好起来,又相信会越来越好,他还不满意么 他满意透了。他身上有了肉,脸上有了笑;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想到园里有米、橱里有衣,总算像家人家了,就兴致勃勃睡不着,禁不住要把老婆推醒了陪他聊天讲闲话。
⑦提到讲话,就触到了陈奂生的短处,对着老婆,他还常能说说,对着别人,往往默默无言。他并非不想说,实在是无可说。别人能说东道西,扯三拉四,他非常羡慕。d他不知道别人怎么会碰到那么多新鲜事儿,怎么会想得出那么多特别的主意,怎么会具备那么多离奇的经历,
怎么会记牢那么多怪异的故事,又怎么会讲得那么动听。他毫无办法,简直犯了死症毛病,他从来不会打听什么,上一趟街,回来只会说“今天街上人多”或“人少”“猪行里有猪”“青菜贱得卖不掉”……之类的话。他的经历又和村上大多数人一样,既不特别,又是别人一目了然的,讲起来无非是“小时候娘常打我的屁股,爹倒不凶”、“也算上了四年学,早忘光了”、“三九年大旱,断了河底,大家捉鱼吃”“四九年改朝换代,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成亲以后,养了一个儿子、一个小女”……索然无味,等于不说。他又看不懂书;看戏听故事,又记不牢。看了《三打白骨精》,老婆要他讲,他也只会说:“孙行者最凶,都是他打死的。”老婆不满足,又问白骨精是谁,他就说:“是妖怪变的。”还是儿子巧,声明“白骨精不是妖怪变的,是白骨精变成的妖怪。”才算没有错到底。他又想不出新鲜花样来,比如种田,只会讲“种麦要用锄头抨碎泥块”“莳秧一蔸莳六棵”……谁也不要听。再如这卖油绳的行当,也根本不是他发明的,好些人已经做过一阵了,怎样用料,怎样加工,怎样包装,什么价钱,多少利润,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买客多、销路好,都是向大家学来的经验。如果他再向大家夸耀,岂不成了笑话!甚至刻薄些的人还会吊他的背筋:“哎!连‘漏斗户主’也有油、粮卖油绳了,还当新闻哩!”还是不开口也罢。
⑧如今,为了这点,他总觉得比别人矮一头。黄昏空闲时,人们聚拢来聊天,他总只听不说,别人讲话也总不朝他看,因为知道他不会答话,所以就像等于没有他这个人。他只好自卑,他只有羡慕。他不知道世界上有“精神生活”这一个名词,但是生活好转以后,他渴望过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有一次大家闲谈,一个问题专家出了个题目:“在本大队你最佩服哪一个 ”他忍不住也答了腔,说:“陆龙飞最狠。”人家问:“一个说书的,狠什么 ”他说:“就为他能说书,我佩服他一张嘴。”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⑨于是,他又惭愧了,觉得自己总是不会说,又被人家笑,还是不说为好。他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注】①漏斗户主:陈奂生的外号,指常年负债的穷苦人家。②决分:农村集体经济时代对农民劳动成果的年终结算、分红。
(作于1980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的环境描写,“寒潮”“天气好转”“轻风”“暖烘烘”等,既是写春天气候特点,又有象征意义,暗指社会环境变化。
B.第④段“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的标准化包装,“六斤”“稳赚三元”的精确计算,展现农民在商品经济中的精明狡黠。
C.第⑤段“‘帽子’不翼而飞,当时只觉得头上轻松”,指陈奂生摘掉“漏斗户主”帽后内心压力消失,为下文进城买帽子做铺垫。
D.第⑦段或直接引用陈奂生的话,或设想他可能会讲的话,这样写生动地表现出他家庭生活、社交生活中言语内容匮乏的状态。
7.下列对画线句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处“三十里”“几晃荡”形成较大反差,写出陈奂生的悠闲,打破农民进城“赶路谋生”的刻板印象。
B. b处用了四个“了”字句,既写出他完成一系列农事活动后的轻松,也交代了主人公进城时是农闲期。
C. c处使用短句,节奏轻快,又以设问句突出陈奂生对现状的满足感、对经济改革政策的强烈认同感。
D. d处陈奂生的内心独白,使用反复和反问手法,从多个方面表现陈奂生看到别人能说会道时的痛苦。
8.陈奂生身上遗留了阿Q的某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9.在文学作品中,二元对立是一种常见的叙事结构,它常将人物、环境等划分为对立的两极,以此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社会矛盾。请简析本小说如何在二元对立中创设典型环境。(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郑人游于乡校①,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②曰:“毁乡校,何如 ”子产曰:“何为 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 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从政三年,舆人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
(节选自《左传·子产不毁乡校》)
材料二: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 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此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於厚!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 我思古人!
(节选自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材料三:
此③欲国家大开言路而作也。所引乞言监谤,明明是人君之事,因不便斥言人君,故归重于执政;又不便突言子政,故借子产之相郑国,惜其不得大用,而以“有君无臣”四字,作笼统语,逼出立言本旨,多少浑雅。起结皆用“我思古人”句,见得是道必不可复见于今之意。
(节选自清·林云铭《韩文起》卷七)
【注】①乡校:古时乡间的公共场所,既是学校,又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②子产: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③此:指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人之爱 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 则以政 犹未能 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药,名词的意动用法,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函梁君臣之首”的“函”用法不相同。
B.令,美好,与《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的“令”意思相同。
C.理,治理得好,与《种树郭橐驼传》“移之官理”的“理”意思相同。
D.“故借子产之相郑国”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产以比喻说理,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自己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听取百姓的议论,然后做出改变。
B.子产送书信给子西,警告范宣子:君子掌管国家不是担忧财物,而是担忧名声,名声和德行对于国家非常重要。
C.韩愈以周朝兴衰为例,指出兴盛的时候会听取老人的经验;衰败的时候,会派人监视议论朝政的人,成功之因一目了然。
D.林云铭分析了韩愈的写作目的以及表达笼统的原因,指出韩文质朴高雅,起句结句用“我思古人”表达思古慨今之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 然犹防川。
(2)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14.材料一、二都表达了作者对子产的赞美之情。由于出处的原因,在表现人物的手法上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①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②,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杜二拾遗即杜甫。②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此时高适任蜀州刺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既交代写作时间、对象,又通过想象和联想,表达共同的思乡之情。
B.三、四句写柳叶弄色、梅花满枝的春日美景,以此乐景衬托自己的喜悦。
C.中间四句诗意拓展、深化,有不平、忧郁,又有不能自主的渺茫与怅惘。
D.该诗语言浑朴自然,音调抑扬变换,感情真挚深沉,有汉魏之风骨。
16.该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杜甫接到诗竟至“泪洒行间”,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借“ , ”将傲世之志与安贫之乐融于陋室生活中。
(2)《书愤》中陆游借诸葛亮的典故,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死不移的诗句是“ , ”。
(3)玉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古代文人也常常以“玉”的意象入诗词,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
最近,在四岁的女儿向我“汇报”幼儿园生活时,绘声绘色地描述她与一只霸王龙交朋友的故事:她们一起抓小恐龙,先因跷跷板闹翻,又交换零食喂仓鼠来和好……不管她的幼儿园里连只仓鼠都没有。细究之下才知,这孩子原来把绘本、动画和现实糅合在一起,编织出一个“合理”的故事。此情此景,也让我想到当下人工智能(AI)的“幻觉”现象:它能将虚构与真实无缝拼接,生成看似严谨实则荒诞的答案,仿佛一个满嘴跑火车的天才儿童。
AI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生活。它既能帮中学生秒解几何题,也能替小说家生成缠绵的剧情。而若抛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譬如“从化学视角解析孙悟空火眼金睛是怎样炼成的”,它也能像模像样地编造出一大篇学术分析,甚至煞有介事地标注出参考文献。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甲 ),它会杜撰更多论据来自圆其说。
要理解AI为何谎话连篇,得从它的学习方式说起。今天的AI普遍基于大语言模型(LLM),大语言模型被抛入一个虚拟的语料世界中,吞下海量的文本材料,没有人告诉它该怎么出去,它只能自己从中摸索出一条道路来。最终,涅槃重生的AI开口说话了——一面是口若悬河,一鸣惊人;另一面却是 A ,“鬼话”连篇。
人们不吝赞美着AI的横空出世,却也正 B 给胡言乱语的AI“治病”。比如,为了防止AI幻觉泛滥,工程师们加装了“知识导航”(检索增强技术RAG)来引导它查证事实,铺设了“轨道护栏”(提示词约束)以防止答案跑偏,甚至请人类老师当“监考”(人类反馈强化学习RLHF)给胡诌打红叉。但即便如此严加管教,AI仍会冷不丁变成“脱缰野马”。
当前条件下,( 乙 ),就像苛求孩子永远不说童话————既不可能,亦无必要。目前的主流解法是给AI装上“场景识别器”:当检测到用户需要严谨答案时,自动调用知识库交叉验
证;若遇到创意写作,则无妨放飞自我。而要更进一步,就得考虑如何让AI“活”在更真实的语言游戏实践中了。
18.文中第一段划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以取得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2.下列关于文中加点之处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火眼金睛”与“怀瑾握瑜”构词方法不完全相同。
B. “胡诌”中的“诌”为形声字,读音为“zōu”。
C.“无妨”应为“无防”,副词,在句中做状语。
D.“轨道护栏”与“活”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论语》有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有人建议,要“活在当下”“不要担心2小时以后和8公里之外发生的事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A
2. B
3.①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②开展养老服务技能培训③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每处1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4.①材料一侧重于分析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概念模糊、后备人才不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②材料二侧重于探讨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来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企业采用积分制培训模式,将培训积分和个人晋升挂钩,激励一线工人积极学习操作与维护数字化设备。②企业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隐性技能转化为显性技能,加强技术骨干的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快速积累经验。③企业和院校加强合作,推行“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培训模式,打通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连接的最后一公里,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④政府加大终身学习理念的宣传力度,推进终身学习的法律规章和制度政策建设,为技能人才提供持续的学习和提升机会。(每点2分,任答三点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 A(“文章主要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事,……又穿插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错,本文主要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穿插了第三人称的叙述。)
7. D
8.①将阿林进山的目的与其他村民进山的目的进行对比,突出了阿林不追求物质,更注重精神享受和内心感受的生活态度,使阿林洒脱、随性的形象更加鲜明。②将孩子对阿林的喜欢与大人们对阿林的不屑进行对比,反映出大人与儿童不同的价值观,大人以世俗标准评判阿林,而孩子更看重阿林带来的快乐体验,从而丰富了阿林的形象,引发读者对世俗观念的思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9.①率性自由的生活态度。阿林喜欢看云,喜欢享受春风,喜爱花草树木,这种率性自由的生活方式,与孩子们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天性相契合,对孩子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②丰富了孩子们的童年生活。阿林会带领孩子们上山,采摘杜鹃花,串杜鹃花并品尝杜鹃花瓣,给孩子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③心怀善良和童真,喜欢孩子。阿林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他的家里时常回荡着清亮的笑声;孩子们偷吃他的藤梨,阿林不但不计较,还会默默准备藤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10. DFH(原文标点为:是故先王之士也,与民异,田则代耕,何也 )
11. D(A项,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B项, “不如因善遇之”的“遇”表示对待。C项, “争宠而心害其能”的“害”表示“嫉妒”。D项,文中的“造”是“到”的意思,与“天造地设” “闭门造车”的“造”意思不同。)
12. B(“归有光因其将岳父的住所命名为守耕而将说的名字命名为守耕说”错,沈翁住所的名字是他自己命名的,不是唐虔伯命名的。)本试卷答案最早发在微信公众号“做事方法很重要”
13.(1)孔子认为如果恰逢特定的时期,他是不畏惧亲自去做这件事的。(“适” “惮” “躬”各1分,句意1分)
(2)善于养生的人不会因为两次被噎就放弃进食,精于农事的人不会因为一年歉收便放弃耕作。
(“以” “捐” “穑”各1分, 句意1分)
14.①归有光认为只有耕作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其余都是为追求名声,使自己安逸享乐,强调了守耕的重要性。
②李梦阳认为学田是士人专心学业、修身立节的保障,强调了学田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嘉定人唐虔伯与我见过一两次面,但我内心特别钦佩他的为人。我的朋友潘子实、李浩卿,都是虔伯的朋友。(潘子实、李浩卿)两位多次向我提起虔伯,我通过他们大致了解了虔伯的为人。度伯的岳父称为沈翁,因为诚信的长者形象被乡里人称赞,辛勤劳作了六十年,未曾生育儿子,后来招赘虔伯为婿,我通过虔伯也大致了解了沈翁。
沈翁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守耕”,虔伯通过二位友人(潘子实、李浩卿)让我为此作一篇解说。我回应道: “耕种的事情,古代的大圣大贤们在没有际遇时,都不怕亲力亲为。到了孔子,就不再以此教导别人了。”(孔子)曾拒绝樊迟学习耕作的请求,又说: “耕作,免不了饥饿。”这是说孔子不耕种吗 (其实,)孔子钓鱼,射鸟,打猎,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耕种。孔子认为如果恰逢特定的时期,他是不畏惧亲自去做这件事的。但这可以作为君子暂处困厄时的权宜之计,却不可以作为君子的学问。君子的学问,(可以使他)不亲自耕种却能够用来治理耕种之事,所以耕种的人可以经常从事耕种,而不耕的人对于不耕种也没什么妨害。(他们)不耕作,并不是使自己安逸享乐罢了。
如今天下的事情,都归于追求名声,只有耕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其余都是使自己安逸享乐而已。那些有志于古道的人,是为了耕种的实在呢 还是为了不耕种的虚名呢 故作此《守耕说》。
材料二:
有人问: “书院有田产吗 ”
李梦阳答: “有的。”
问: “田产如此重要吗 ”
李梦阳答: “曾听先生教诲: ‘天地如果没有供养万物的功能,就无法化育万物;圣人如果不供养百姓,就无法治理民众;士人如果没有供养,就无法成就自身。’因此‘养’,是天地化育的根本,是个人成长的基石。所以先王时代的士人,与平民不同,用学田(所获得的收获)代替(他们)耕作(以供养他们),这是为什么 如果不这样,(他们)便无法专心致志地精进学业。因此士人进入学堂,要让他们在服饰上有所区别,按规定供给他们粮食,端正他们的学业,都是为了使他们与普通百姓不同。后世更选择风景优美且土地肥沃的地方,选拔优秀的人才聚集在那里,于是就有了藏书的书院、用于祭祀和供养的田产,这又是为了与普通士人区别并考核他们的学业。”
问: “我曾听说,孔子说: ‘耕作,免不了饥饿;治学,却可以获得俸禄。’请问士人容易聚集却难以成才,是为什么呢 ”
答: “这里因为聚集的方式不对。我曾登临大梁的高台,到书院拜谒祠堂,登上厅堂、走进楼阁,看到那里竹林茂密、树林繁盛,长廊曲折幽深,鸟儿啼鸣,狐狸奔走。”
问: “士人为何不聚集在这里 ”
答: “因为没有田产。”
问: “既然知道士人难以聚集却一定要购置学田,这是为什么呢 ”
答: “善于养生的人不会因为两次被噎就放弃进食,精于农事的人不会因为一年歉收便放弃耕作。所以宁可有人虚伪行事欺骗世人,也不能让天下没有尊崇道义的名声;宁可有人矫情赴死来获取名誉,也不能让天下没有坚守正义的称赞;宁可购置了田产却难以聚集士人,聚集了士人却难以培养成才,也不能让天下没有供养士人的人。”
15. B(“暗示时光飞逝”错, “竹箭流”运用比喻,将湍急的江水比作竹箭,表示江流迅疾,行舟难驻,引人离愁,并非暗示时光飞逝。)
16.①《扬州送人》里的“柳”是诗人思念友人的直接寄托,诗人借折柳的行为,将内心对友人离去的不舍、牵挂和因分离而生的哀愁尽情抒发, “柳”在此是离愁别绪的具象化体现,是情感抒发的核心意象。②《望海潮》中的“柳”是众多写景意象之一,是构成繁华、美好城市图景的重要元素,词人侧重于通过它来展现杭州城美好的景致风貌,表达对杭州城的赞美,以及希望友人将这美景带回朝廷夸赞的期许。(每点3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7.(1)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2)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3)示例一: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示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18. A(A项,独树一帜:单独竖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B项,耳目一新:形容事物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强调给人的感受,与文中的“风格”不搭配。C项,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或才能超凡脱俗,非常突出。用于形容人。D项,变幻莫测,事物的变化奇异而难以琢磨。侧重于变化,文中强调风格的“独特”,与语境不符。)本试卷答案最早发在微信公众号“做事方法很重要”
19.(1)语句②,改为:假如因此就认为“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2)语句④,改为:那又走向极端了。(语句②,不合逻辑,上文强调应对小说语言有所要求,下文提到“真正精彩的文字,恐怕还在于能帮助读者对生活产生新的理解”,侧重“写什么”,所以此处应是认为“‘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语句④,搭配不当, “极致”多含褒义,与原文批评观点过激的语境不符,改为“极端”更贴合文意。每处2分,其中序号正确1分,修改正确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修改正确则酌情给分)
20. C(由前文的“在具体创作中” “避免‘水’”与后文的“看倒是看得懂”可知,横线上应强调“书面语”,故排除B、D两项。再由后文“看倒是看得懂,只是令人感到浪费时间”可知,应强调“啰嗦”,而不是“简洁”,故排除A项。)本试卷答案最早发在微信公众号“做事方法很重要”
21.(示例)作者过分注重个人展示,使语言表达复杂化,这应该源于其对独特表达的追求。(修改“沉迷于自我表演” “把说话当杂技” “无非是骨子里那点儿自恋作祟罢了”各1分,不改变句意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2.(示例)好的小说语言是指基于人的具体生活、人之常情(含特殊情况且符合逻辑)(1分),通过动人的方式表现出来,比日常口语更加精彩(1分),同时避免“水”或晦涩(1分),能帮助读者对生活产生新的理解的生活语言(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作文材料以“《百年孤独》伪名句广泛传播”这一现象为核心,揭示网络时代人们对经典的碎片化阅读与标签化理解问题。考生需围绕“伪名句流行的原因” “经典内涵被简化的危害” “阅读方式的转变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等角度展开思考。审题时应紧扣材料中伪名句的表面化情感共鸣与原著深刻内涵的矛盾,避免仅停留于网络传播现象的描述,或空谈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参考立意】①情感刚需下的“伪金句”狂欢:现代人亟需即时的精神慰藉,伪名句因契合焦虑情绪而走红,反映快餐时代的心理困境。②当经典沦为情绪“表情包”:碎片化阅读与标签化传播,让《百年孤独》的孤独哲学异化为单薄的流行语,解构经典的深度价值。③警惕思想的“速食化”陷阱:贴标签式阅读压缩经典的丰富内涵,长此以往将导致文化传承断裂、思维能力萎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