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昆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昆明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是一只非比寻常的气球,在广袤无垠的苍穹,为高空大气“把脉”。我就是北斗探空气球。
普通气球大多是由天然乳胶制成的。但是对流层顶部的气温太低(零下五六十摄氏度),它们受不了低温、紫外线和臭氧,高空长时间飞行会出现低温结晶和老化。为了让我拥有强健的体魄,经过天然乳胶改性、耐寒性能、防老化性能等“配方”试验后,科研人员向天然乳胶里加入了多种“配料”,制成了我的身体,让我可以抗老化、不惧高空低温。
我的身体里还有一层内球。到达预定高度后,通过调整内、外球的充气量,使外球达到一定高度后炸开,内球受到气压差影响,内部气体膨胀,我就可以保持浮力和重力平衡,这可是我能完成平漂观测的秘密武器。
作为北斗探空气球,我最引以为豪的,是身上的“中国芯”——我国自主研发的春分Ⅰ号芯片。它作为我的主处理芯片,藏在导航探空仪里,配备了相应的采集电路,可以对不同高度大气完成精细化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的探测,再通过400兆赫(波动频率单位之一,1兆赫=1000000赫兹)频段将采集的数据实时发送至地面接收机,并同步上传至国家级云端中心平台。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依靠一台孤零零的L波段雷达确定位置。科研人员为我增配了GPS天线,以及集成了各种先进技术的北斗探空系统,使我的定位精度更新为0.3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远超传统L波段探空雷达的500米左右的精度。我与北斗系统的“携手”,可以获取更为精确的实时卫星导航信息,再也不会产生迷路的烦恼。
清晨6点,当万物还在睡梦中,我和高空观测站的观测员们已合作准备今天的第一次探空旅程了。首先,观测员会为我的内球充入氢气,在充入氢气的浮力与自身配重平衡后,意味着我“掌握”了平漂大法。接下来,观测员会再给我的外球充入氢气,使外球拉力在2至3千克之间。当我恰好能把配重拉起来时,我就已经达到“标准体形”了。同时,另一位观测员会对探空仪进行基测(为避免运输和存储过程中探空仪传感器指标失真,以及保证探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在正式作业前用地面标准器进行最后一次检查和校准)。基测合格后,我的身上从上到下会依次挂载上熔断器、降落伞、导航探空仪,这时的我整装待发,随时可以飞向高空。7点15分,随着倒计时结束,绳子的尾端被轻轻松开,我以每分钟近400米的速度直冲云霄!飞行途中,我身上的导航探空仪一刻不停地聆听大气发出的“声音”,通过直接采集记录沿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数据,并通过计算我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速度和方向,间接得到实时的风速和风向数据,犹如为大气做一次全面体检。
那么,我收集到的数据还会像L波段探空系统那样逐级往上传吗?
不,我身上的仪器配合北斗探空系统,可以减少省级数据质控环节,将探空原始数据直接汇交国家级业务平台“天擎”,并下发至应用端。数据传输时效总体优于前辈们,10千帕以下的数据最快可提前49分钟。不仅仅是数据传输阶段更快、更稳定,在数据接收上,各地安装的接收机就像一个个节点,编织成一张大网,实现了从定时定点单一接收观测数据向实时智能组网接收的技术变革。就好比从前我只能一对一和朋友通话;但现在,我和好朋友们被拉进了一个大群。无论我飞到哪里,遇到什么复杂环境,地面研究人员都能稳定获取我们的回传数据,为数值预报模式提供高质量的温度、气压、湿度和风速风向廓线(气象数值随高度或距离变化而产生的状况曲线)。
伴随着我的飞行高度越来越高,外界气压越来越低,我的体积也越来越大,直至飞抵2.8万米左右的高空,我的外球再也承受不住,“砰”的一声破裂。若换作我的前辈们,它们的一生就至此结束了。但我在内球的支撑下,使出独门平衡秘籍,不但没有坠毁,反而在平流层开始了4至6小时的高空平漂。当我飞到了预设的范围外,或收到观测员遥控的指令,就到了我该返航的时候,球体下方的熔断装置便会切断系留绳,让携带探空仪的降落伞缓缓下落。我一路向下,感受着气压渐增,周遭空气变得稠密,导航探空仪不忘做着最后的测量工作,直至着陆的那一刻。这样一次从地面到平流层的往返飞行需耗8至10小时,普通前辈难以完成这样的任务,而我特殊的双层球体结构恰好能实现对垂直大气的单次飞行、两次探测。
相较于其他高空探测手段,我的优势在于能获取准确的垂直大气廓线,且成本低、布放便捷、数据时效性高。但我的一生注定是“向死而生”,完成使命的探空仪会安全降落在地面,而我的内球在失去了探空仪后会继续上升,在层层大气中穿梭数次后,终会如泡沫般消散在蔚蓝天宇间。并且,由于我的内球通常由可降解材料制成,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不必为我伤心。作为新一代北斗探空气球,我传承了前辈的使命,融入了更多的尖端科技,助力气象探空实现了更经济、更高效、更精准的立体探测。当上百个探空气球从祖国各地如我般升空,一张由我们携手北斗探空系统编织的物联网逐渐成形,用一次次探测,把握长空的“脉搏”,为天气预报、气候研究,乃至卫星发射、航天测控提供大气背景数据。
(摘编自黄旭辉、周晓湘、马佩强《万米高空的“听诊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斗探空气球的材质特殊,相较于普通气球,它在高空长时间飞行时耐寒性更强。
B. 北斗探空气球配置装备先进,与北斗系统合作,定位更精准,数据传输时效性高
C. 为保证探测数据的可靠,科研人员为内、外球充入适量的氢气,并对其进行基测。
D. 导航探空仪能在单次飞行中完成两次探测任务,其“秘密武器”是双层球体结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导航探空仪可以对不同高度大气进行精细化的探测,这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气候研究。
B. 地面安装的接收机实现实时智能组网接收的技术变革,使数据传输更快捷、更稳定。
C. 随着探空气球物联网成形,未来气象观测将逐渐转为高空探测,不再需要地面站点。
D. 北斗探空气球,既有对前辈使命的传承,又在技术、环保节能等诸多方面有所突破。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一项是( )
A. “把脉”一词与标题中的“听诊器”呼应,形象说明了北斗探空气球的作用。
B. “中国芯”运用比喻,向读者表明了北斗探空气球“中国智造”,有感染力。
C. “向死而生”概括了北斗探空气球短暂而价值非凡的一生,赋予它人格之美。
D. 全文以“我”的视角叙述介绍,语言生动活泼,有利于向大众进行科普宣传。
4. 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均使用了括号,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其作用。
5. “每日科普”栏目拟设计一个微信公众号版面,分三个板块向大众宣传介绍北斗探空气球。请结合材料拟定板块的内容要点。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开满院
侯德云
①自打老五被人偷了那罐青花瓷的莲花,侍弄盆栽的心情就收了起来。庭院里,除了栽种在树荫下和花池边的白玉簪、鸢尾和麦冬之外,再无别的草本花卉。
②老五妻子退休了,从第一天起就变了一个人,整日在家里倒腾。家里的三组衣柜,东挪西挪让她挪了好几个来回。尤其是米色的那组,先从自己的房间挪到女儿的房间,又从女儿的房间挪回自己的房间,没几日又挪到女儿的房间。一个人搬不动,喊老五帮她。
③远嫁南方的女儿对此一点儿意见都没有。女儿没意见,不意味着老五也没有。老五的脑袋让妻子给倒腾成角瓜形,他趁着酒劲说了句河南话:“你弄啥嘞?”
④妻子白了老五一眼。她不在乎老五的脑袋变成什么形,只一味春意盎然地继续倒腾。终于在某年某月某日,把老五多年积攒的旧花盆都倒腾出来。陶盆、瓷盆,褐色、绿色、蓝色、土黄色,大、中、小,都有。
⑤老五的盆栽雅好自婚后萌生,延续多年兴致不减。起先在文兰小区住五楼,房间逼仄,只能用小盆养点儿倒挂金钟、旱金莲、长春花之类。也养过兰花,没养好,到了儿只剩下空盆。十年后搬到芳园小区,住临街的三楼,有个宽绰的阳台。他一时兴起,用六只大盆在阳台上种植牵牛花。牵牛花按逆时针方向渐渐缠满栅栏,盛花期,满栅的红白粉紫,在风中簌簌颤动,牵住一街目光。牵牛花之外,阳台上还有呈立体布局的十几种花卉。
⑥又一个十年后,老五再次搬家,搬到圣嘉美地小区的一楼,是一方庭院把他吸引来的。庭院里以木本绿植为主,花盆用不上那么多,剩下的只好堆放在隐蔽角落。妻子要是不日日倒腾,有关牵牛花的往事,老五压根儿就想不起来。
⑦初春季节,妻子把那些大大小小的花盆,摆了一地。
⑧老五下班,站在院门外,问:“你弄啥嘞?”
⑨妻子蹲在地上,用后背说道:“用你管!”
⑩未几,一批草本花卉进院——瓜叶菊、凤仙花、石竹、四季海棠,四个品种,每个品种都是四株,四四一十六,十六株,都移栽到花盆里。
老五站在一边看,心里头连连撇嘴——没见过这么栽花的。他暗中掰了一回手指头,给妻子的盆栽掰出三条失误:盆土压得太实,此其一;盆土太满,浇水时外溢严重,此其二;花盆大小取舍不当,此其三。原本还有个“其四”,老五想了想,把无名指给摁回去了。无名指上的内容是:花盆摆放位置不对,呈阴阳错位态势。
才半个多月,妻子移栽的瓜叶菊全都死掉,石竹只剩病恹恹的一株,凤仙花和四季海棠倒是活着,但都不够茂盛。
老五又一次忍不住说了句:“你弄啥嘞?”
这回妻子一反常态,用了正脸,对老五笑笑,说:“你会弄,你弄呗。”
老五搁心里头叹口气:“我弄吧,我弄。”
老五先将过满的盆土抠走一些,再松土,再移动花盆。喜阳的,放到强光下;喜半阴的,放到遮阳环境;喜阴的,放到树根附近。
时过不久,老五发现,栽植在大盆里的两株凤仙花和四季海棠都长得壮实,于是把小盆里的都移到大盆。
在任何事情上都一样,老五不做则已,做就尽量做到完美。
夏天,老五的庭院里,赤橙黄绿青蓝紫,既鲜艳又斑斓。不光招蜂,还时时引蝶。鸟和流浪猫也来,每天几次几次地来。
来得最多的是蝉,成群结队,来了不走,在树干和树杈上定居。从早到晚,它们不间断地、合唱般地对老五的绿植大声叫好。从入伏到立秋,嗓门越叫越亮。
妻子从不叫好,只是喜欢在傍晚时分到庭院里去。太阳伞下,休闲茶座上,有盛开的小巧盆栽,有茶壶、茶杯、茶点。看花听蝉,她看很久,也听很久。
转年,老五把太阳花引进到庭院,扦插。长方形浅陶盆,插了四盆。空置多年的紫砂兰花盆,也插了四盆。
二十天后,红白黄紫,八团锦绣。
休闲茶座上,从此日日摆放太阳花。四只紫砂兰花盆,轮流上位。
待花茎长高、花势稍弱,老五给太阳花剪了头。太阳花像老五一样,得定期剪头才行。剪下来的花茎,不少都带着花苞。老五找来几只塑料花盆,将它们插到里边。
带着花苞扦插的太阳花,最性急的一株,在六天后绽开,粉嘟嘟的,招人爱。
就这么一天一天一天,太阳花越插越多,老五发愁,咋整啊?
老五的庭院,早先在东南角开门,门外空地,常有车辆停驻。老五嫌出入不便,请人重新设计,将院门改在西北角,临着人行道和车道。院门紧挨楼体,呈“凹”字形。两道矮墙,南侧的一道,爬满凌霄;北侧连着楼体的墙头,有一尺宽、一米半长的平台。老五突发奇想,把太阳花摆上北侧墙头,墙上贴一张A4纸,纸上打印一行字:“太阳花,喜欢可自取,不用谢。”
墙上的太阳花转瞬消失。次日再摆几盆,转瞬又消失。
整个夏天,老五每隔几日都要摆几盆太阳花到墙头上。老五看见楼上的女教师拿走两盆,隔壁邻居老夏拿走两盆,保洁员老徐也拿走两盆……
就这样,老五的庭院,成了小区里的太阳花集散地。
老五走在小区里,总能遇见太阳花一般喜盈盈的笑脸。老五的心情一片大好。
2024年夏天,这座一向被称作避暑胜地的城市,三十度以上的高温竟顽固地持续了将近两个月。老五热得不行,太阳花却不受丝毫影响,比往年开得更为热烈。
在这个酷热的夏天里,妻子成功地羽化为育花达人,庭院里所有的花卉,老五都能放心地交给她打理。
在老五看来,花事种种,妻子做得最好的,是往墙头上摆放太阳花。她神情专注,一丝不苟。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标题“花开满院”既是故事的核心事件,又隐喻主旨,这种拟题方式和《百合花》基本一致。
B. 本文以短段落为主,又大量使用短句,整体干净利落,形成了明快的叙事节奏,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C. 本文⑤、⑥段的补叙,既交代了花盆的来历,又点出了老五擅养花的事实,为后文相关情节作铺垫。
D. 本文结尾部分从老五的视角来观察妻子,评价妻子,巧妙完成了两个人物的形象定格,升华了主旨。
7. 关于文中妻子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妻子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李小二的言行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这两个人物对表现作品主题起到的作用不同。
B. 妻子一退休,就整日在家里倒腾,表明她一时很难适应退休生活,靠倒腾来排遣无聊。
C. “用后背说到”“用了正脸,对老五笑笑”,这些细节刻画出妻子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
D. 妻子从不为老五的绿植叫好,只是喜欢来庭院看花听蝉,不着痕迹地体现了她对丈夫的肯定。
8. 文中画线部分,老五三次对妻子说“你弄啥嘞”,请简要分析其背后不同的心理。
9. 小说创作非常注重开篇的设计,请结合全篇,谈谈本文首段的设计之妙。
(三)阅读Ⅲ(35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
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会帝出镇下邳,以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与从兄敦共谋,欲振元帝之威。
会三月上巳,导劝帝乘肩舆,盛陈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帝仪卫整肃,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君臣之礼始定。
(节选自《晋书·王导传》,有删改)
材料二:
周顗奔琅琊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见睿微弱,谓曰:“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诸名士相与登新亭游宴,周顗中坐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因相视流涕。王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众皆收泪谢之。
丙辰,王即皇帝位,百官皆陪列。帝命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帝乃止。帝之始镇江东也,敦与从弟导同心翼戴,帝亦推心任之。敦总征讨,导专机政,群从子弟布列显要,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后敦自恃有功,且宗族强盛,稍益骄恣。帝畏而恶之,稍抑损王氏之权,导亦渐见疏外。导能任真推分,澹如也,有识皆称其善处兴废。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徙镇A建康B吴人C不附D居月E余F士庶G莫有H至者。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潜,暗中,与《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的“潜”意思不同。
B. 从,跟从,与《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意思相同。
C. 故,变故,与《短歌行》中“但为君故”的“故”意思不同。
D. 恃,依仗,与成语“恃才傲物”“恃宠而骄”中的“恃”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导曾被名士称赞有将相之才,素来与元帝交好,在天下大乱之际全力辅佐元帝,有复兴晋室的志向。
B. 三月上巳节,元帝出行时仪仗严整庄重,随后拜访了顾荣、贺循等吴地名士,成功使吴地百姓归心。
C. 桓彝初到江东时见元帝势力微弱而颇为忧虑,但在与王导交谈后,认为他如同管仲,对局势不再担忧。
D. 王导在晋王初登帝位时坚决推辞同坐御床,受到堂兄王敦牵连失势后仍然能够坦然面对,淡泊自如。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导患之,与从兄敦共谋,欲振元帝之威。
(2)帝畏而恶之,稍抑损王氏之权,导亦渐见疏外。
14. 王导的“将相之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生野饮效陶体①
韦应物
携酒花林下,前有千载坟。
于时不共酌,奈此泉下人。
始自玩芳物,行当念徂春。
聊舒远世踪,坐望还山云。
且遂一欢笑,焉知贱与贫。
【注】①效陶体:指模仿陶渊明诗联风格所创作的作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将烂漫花林与古老坟茔并置,在强烈对比中巧妙暗含对生与死的慨叹。
B. “不共酌”一句由眼前之景引发联想,抒发了诗人无法与古人共饮的遗憾。
C. 诗中的赏景行为,体现了诗人试图以自然之美景消解尘世烦忧的超脱心境。
D. 诗人以“焉知贱与贫”收束全诗,尽情欢笑中隐含对贫富差距的无奈感慨。
16. 本诗在哪些方面“效陶”?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学校举办的“逆境中的中国文人”主题展览中,展陈“谪居江州时的白居易”这一内容时,可以借《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古人身处逆境中的心灵共鸣。
(2)在语文课上,同学们讨论古人如何将天文星象融入诗文创作,赋予其瑰丽的想象。小华引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赞叹诗歌以江河为酒、星宿为器的宏大意境。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新中国科技史和工业史上,中国核事业的“奠基之作”、 的“一堆一器”(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作为我国建设的第一项原子能设施,生动标注着新中国的“硬实力”。
随着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如今,“一堆一器”已成为历史座标和守望者。坐落在“一堆一器”原址附近的中国核工业博物馆,就像是“一堆一器”敞开的心菲。在这里,以“一堆一器”为中心,通过场景再造,构筑了内容丰富且具有包容度的公共文化空间。借助实物、模形、图片等展陈,钟情于新中国发展史的观者,可以重温中国科学家接力奋斗创造奇迹的故事,感悟“两弹一星”精神;渴望攀登科学高峰的少年,可以了解反应堆与加速器的工作原理;即便是随意溜览,也可以于不经意间被“科普”,了解到核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作用。( ),在“一堆一器”的讲述中得到了生动诠释。作为工业遗产,“一堆一器”在功能拓展中实现了价值提升,丰厚着城市的文化内涵。
讲好“故事”,留住“记忆”,在完成工业遗产承载的传承使命中,“一堆一器”如凤凰涅槃般获得了生机,充沛了“活化”的力量。这个实例再次说明, ① 是携带着岁月特征的物质遗存,还是历经时代风雨孕育而成的文化“内核”、精神现象,在新的时空、新的语境下,都需要找到适宜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叙事方法和呈现方式,让 ②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也可以通过重温与追忆产生感知与想象,延续情感与记忆, ③ 得到丰富的文化体验。
拥有工业遗产,是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保护好工业遗产,传承在工业化进程中积淀的文化与精神,则体现着我们对历史与文明的敬意、对未来的憧憬。
18. 填入第一段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雷贯耳 B. 大名鼎鼎 C. 赫赫有名 D. 举世闻名
19.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神奇的核科技,神圣的核事业,神秘的核技术
B. 神秘的核事业,神奇的核技术,神圣的核科技
C. 神圣的核技术,神奇的核事业,神秘的核科技
D. 神秘的核科技,神奇的核技术,神圣的核事业
20. 请在文中标序号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 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近期,“一堆一器”公共文化空间将对外开放,拟邀请你做讲解志愿者。请你结合材料写一段解说词,不超过150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借助桥梁,我们可以跨越障碍,联结情感,文明互鉴。我们建造桥,走过桥,守护桥,成为桥……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昆明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B 4. ①第一处括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以具体的数据来补充气温信息,突出北斗探空气球不惧高空低温,使信息更完整。
②第二处括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对“基测”进行解释,说明“基测”的必要性,使概念更清晰,更易理解。
5. ①北斗探空气球的创新之处。
②北斗探空气球的探测过程和数据传输方式。
③北斗探空气球的价值。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6~9题答案】
【答案】6. D 7. C
8. ①第一次,妻子瞎倒腾家里的衣柜,老五对此有意见,内心不满。
②第二次,妻子翻出家里早已尘封的大小花盆,老五对此疑惑不解。
③第三次,妻子将花基本侍弄死了,老五内心责怪、埋怨妻子。
9. ①首段从老五曾经的“花事”说起,交代老五爱侍弄花,为后文老五从妻子处接手侍弄花等情节作了铺垫。
②交代庭院里没有别的花,与标题“花开满院”形成巨大反差,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开篇交代老五的花被人偷了,与结尾夫妻无偿供花既暗中呼应,又构成抑扬对比,升华主旨。
(三)阅读Ⅲ(35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DF
11. B 12. B
13. (1)王导为此担忧,就和堂兄王敦共同谋划,想要振兴元帝的威望。
(2)皇帝畏惧憎恶他,渐渐压制削减王氏的权势,王导也渐渐被疏远排挤。
14. ①善定谋略。劝元帝展示威仪、招揽名士以收服吴地民心。
②凝聚人心。新亭宴会上激励众人克复神州,凝聚士气。
③恪守臣子本分。有分寸、知进退,拒绝与元帝共坐御床,面对权力削弱能淡然处之。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D 16. ①意象意境:“酒”“山云”等意象,营造恬淡自然、远离尘嚣的意境,与陶诗一脉相承。
②语言风格:用语简洁质朴,白描叙事写景,体现陶诗平淡质朴的特点。
③情感志趣:诗人在野饮赏春中摒弃世俗忧思,追求超脱,与陶诗隐逸情怀相通。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同是天涯沦落人 ②. 相逢何必曾相识 ③. 尽挹西江 ④. 细斟北斗 ⑤. 万里悲秋常作客 ⑥.
百年多病独登台(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最高层/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A 19. D
20. ①无论/不管 ②即便/即使 ③进而
21. (1)“座标”改为“坐标”;(2)“心菲”改为“心扉”;(3)“模形”改为“模型”;(4)“溜览”改为“浏览”
(以上任改两处) 22. 大家好!欢迎来到“一堆一器”公共文化空间。让我们一起了解我国首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感受“奠基之作”的荣光。在这里,您可以探索它的构造原理,重温科学家奋斗故事与“两弹一星”精神,深刻理解工业遗产的辉煌传承。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