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1 消息二则第一课时语 文RJ8年级上册课前资料新课导入/作者简介/字词梳理/知识链接学习目标朗读/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细读分析/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教学过程思维导图010203041.掌握消息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2.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3.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体现在其中的情感与立场。4.感受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学习目标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刷刷抖音……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的新闻报道。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新课导入好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两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硝烟弥漫的岁月。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诗人,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作者简介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构筑长江防线。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2日毛泽东写下了这两则消息,报道前线最新战况。写作背景渡江战役写作背景百万雄师过大江知识链接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广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狭义的新闻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知识链接新闻的结构背景和结语常暗含在主体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知识链接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知识链接倒金字塔结构: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住最重要的信息。字词梳理字音字形溃退 荻港kuìdí阻遏 锐不可当 当真 歼灭èdāngdàngwújiān督战 要塞 芜湖dūsài谋划、安排。经营已经。业已形容人民解放军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锐不可当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摧枯拉朽字词梳理词语释义注意:1.听读新闻,注意体会文章中的情感。朗 读2.试读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气势。整体感知3.自由朗读课文,根据所学新闻知识分析《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一消息的结构。整体感知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标题)(主体)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新闻的六要素是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加上1个H:How(如何),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知识链接整体感知4.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敌军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长江南岸广大地区整体感知5.“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 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新闻电头定义:标明新闻来源、地点和时间的短语,如“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作用:说明稿件由谁(单位)、何时、何地发出。起源:19世纪电报传递新闻时开始使用,沿用至今。常见形式:通讯社稿件:“××社×地×月×日电”。本报稿件:“本报讯”。位置:通常放在正文开头,偶尔在末尾。知识链接合作探究这则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但是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 请说出自己的感受。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和战斗的情景 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简要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因为敌方“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人民解放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细读分析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已”和“大约”能否去掉 )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突出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品味语言细读分析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经营”能否换成“构筑” “溃退”能否换成“败退” 为什么 )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精心筹划三个半月的防线却毫无抵抗之力,更能凸显国民党反动派的不堪一击与人民解放军的锐不可当。品味语言知识链接新闻的基本特征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新闻的表达方式一般是记叙,以记录事实为主,可适当议论反映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具有时间限制每个事实,包括细节在内都准确无误3.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应该是中立的、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找一找本文中带有感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这其中蕴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①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②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③“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细读分析品味语言BBC《重返湖北》视频截图,武汉永远一副“雾霾灰”知识链接“阴间滤镜”BBC所谓的“新闻真实性”知识链接中文版(左),英文版(右)“两幅面孔”BBC所谓的“新闻真实性”2019年7月,香港元朗地区发生冲突事件,BBC在中文和英文平台发布了不同版本的现场视频,意图混淆视线。知识链接BBC所谓的“新闻真实性”中文版(左),英文版(右)媒体肯定有自己的主观立场和价值观。但是体现这些立场价值观必须建立在事实真实的基础上。这是媒体新闻工作的底线。知识链接主观立场≠捏造事实拓展延伸请给下面的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人民日报北京2月29日电 首都疫情防控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28日,北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再发12条防疫通告,要求进一步层层压实“四方责任”,持续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确保全覆盖、无死角,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例 北京再发十二条通告严格疫情防控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分析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的要素、结构,了解了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到了作者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课后要养成经常阅读新闻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对新闻的认识。课堂小结思维导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