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自觉抵制犯罪 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职业道德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自觉抵制犯罪 课堂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职业道德与法治

资源简介

第12课:自觉抵制犯罪 课堂同步练习 2024-2025学年高教版(2023)中职职业道德与法治
一、填空题
1.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____________、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 刑罚分为____________和附加刑两大类。
3.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严重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有刑法性质、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如纠集他人结伙滋事,____________;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等。
4. 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可能发展为____________,进而走向犯罪道路。
5. 中职生抵制犯罪,要增强法治观念,提高____________能力,自觉远离犯罪。
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行为的是( )
A. 闯红灯
B. 拾得他人财物拒不归还
C. 持刀抢劫
D.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2. 我国刑罚中,属于主刑的是( )
A. 罚金
B. 剥夺政治权利
C. 有期徒刑
D. 没收财产
3. 小明经常旷课、夜不归宿,还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交往密切,他的行为属于( )
A. 严重不良行为
B. 犯罪行为
C. 一般违法行为
D. 不良行为
4. 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是( )
A. 刑事违法性
B. 应受刑罚处罚性
C. 社会危害性
D. 严重社会危害性
5.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家庭保护的责任不包括( )
A. 为未成年人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B. 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和引导
C. 放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D. 及时发现并纠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6. 中职生小李受到同学的欺负后,为了报复,纠集朋友殴打同学,导致对方受伤。小李的行为( )
A. 只是为了出气,不构成犯罪
B. 属于正当防卫
C. 构成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D. 是同学间的矛盾,不用负责
7. 下列关于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B. 一般违法行为一定会发展为犯罪
C. 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D. 一般违法行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8. 为了预防犯罪,我们应该( )
A. 随意结交朋友
B. 抵制不良诱惑,杜绝不良行为
C. 认为犯罪离自己很远,不用在意
D. 只要不触犯刑法,其他法律可以不遵守
9.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网络等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相关资料,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 )
A. 家庭保护
B. 学校保护
C. 社会保护
D. 司法保护
10. 中职生小王发现有人在校园内贩卖毒品,他应该( )
A. 视而不见,避免惹麻烦
B. 自己购买尝试
C. 及时向老师或公安机关报告
D. 参与贩卖,赚取钱财
三、多选题(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1. 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
A. 严重社会危害性
B. 刑事违法性
C. 应受刑罚处罚性
D. 情节轻微性
2. 下列属于附加刑的是( )
A. 罚金
B. 剥夺政治权利
C. 没收财产
D. 驱逐出境
3.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 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B. 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C. 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严厉惩罚,不管其改正情况
D.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4. 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是( )
A. 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
B. 二者没有本质区别
C. 从不良行为到犯罪往往有一个演变过程
D. 杜绝不良行为可以有效预防犯罪
5. 中职生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抵制犯罪,应该做到( )
A. 学习法律知识,了解违法犯罪的后果
B. 谨慎交友,避免结交不良青年
C. 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远离不良诱惑
D. 遇到危险时,要冷静机智地应对
四、判断题
1. 只有成年人的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未成年人不会犯罪。( )
2. 一般违法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
3. 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严重不良行为甚至犯罪。( )
4. 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可以采取任何手段进行自我保护。( )
5.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从小事做起,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
五、简答题
1. 简述犯罪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请阐述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的联系,并谈谈如何预防。
3. 作为中职生,我们应该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犯罪?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中职生小吴原本是一个成绩良好、听话懂事的学生。自从接触网络游戏后,他逐渐沉迷其中,经常旷课去网吧上网。为了筹集上网费用,他开始向同学索要财物,还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后来,小吴在不良青年的教唆下,参与了一起盗窃电动车的案件,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问题:
1. 分析小吴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道路的。
2. 从小吴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以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答案
一、填空题
1. 刑法
2. 主刑
3. 扰乱治安
4. 严重不良行为
5. 自我保护
二、选择题
1.C 2.C 3.D 4.D 5.C 6.C 7.C 8.B 9.D 10.C
三、多选题
1.ABC 2.ABCD 3.ABD 4.ACD 5.ABCD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 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其基本特征包括: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指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严重;刑事违法性,即犯罪行为违反了刑法的规定;应受刑罚处罚性,表明犯罪行为必然要受到刑罚的制裁,这是犯罪的法律后果。
2.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紧密相连。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行为,如旷课、夜不归宿等;严重不良行为是有刑法性质、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犯罪则是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的行为。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改正,很可能发展为严重不良行为,而严重不良行为进一步恶化,就可能走向犯罪。预防措施包括:家庭要加强教育和监管,营造良好家庭环境;学校要加强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关注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社会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提供健康文化环境;个人要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3. 作为中职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犯罪要做到: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对犯罪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明确行为的法律边界;谨慎交友,避免与有不良行为或不良嗜好的人交往,防止受到不良影响;增强辨别是非能力,认清不良诱惑的本质和危害,坚决抵制网络游戏沉迷、吸烟酗酒等不良诱惑;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克服冲动情绪,不盲目跟风参与不良活动;当受到不法侵害时,要保持冷静,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保护自己,如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或向公安机关求助。
六、材料分析题
1. 小吴首先沉迷网络游戏,出现旷课的不良行为;为筹集上网费用向同学索要财物,不良行为进一步发展;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后,在其教唆下参与盗窃电动车,最终实施犯罪行为。整个过程体现了从不良行为到犯罪的逐渐演变。
2. 启示如下:要正确对待网络,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避免沉迷网络游戏;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一旦出现不良行为要及时改正,不能任其发展;谨慎交友,远离不良青年,避免受到不良影响;增强法律意识,了解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当发现自己或身边人有不良行为倾向时,要及时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防微杜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