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模拟试卷生物试卷(一)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日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然東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 小题,第 1~12 题,每小题2分.第 13~16 题,每小题4分,共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重叠基因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共有一段DNA序列。感染大肠杆菌的φX174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环状单链DNA,含有6870个碱基,其中A、G、T、C四种碱基比例依次为20%、10%、30%、40%。图甲表示该噬菌体复制的部分过程,①~④表示相应生理过程,②③均以一DNA为模板。图乙表示该噬菌体部分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图中数字表示对应氨基酸的编号)。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A.φX174噬菌体DNA分子中含有0个游离的磷酸基团B.完成过程①和②共需要消耗3435个含A的核苷酸C.③和④过程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D.据图乙推断,D基因和E基因的重叠部分指导合成的氨基酸序列相同2.研究小组采用预加菌液法探究氮苄青霉素(Amp)和卡那霉素(Kan)对大肠杆菌的选择作用,即将菌液直接加入培养基中,摇匀倒平板,冷却后在相应区域放置圆形滤纸片,一段时间后测量抑菌圈直径,I、Ⅱ、Ⅲ代筛选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预加菌液法省去涂布平板操作,在固体培养基内部形成菌落,不影响抗生素的作用B.抑菌圈内有两个菌落,可能是具有抗药性的大肠杆菌或其他杂菌形成的C.Kan较Amp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强,且随培养代数增多两者抑菌效果减弱D.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故使用抗生素时需适量3.广西盛产的罗汉果具有重要药用价值,野生型罗汉果(2n=28)的甜苷含量较低。 某研究组获得了一株富含甜苷的突变体M,其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如下图。将突变体 M 与野生型杂交,得到了罗汉果 F。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突变体 M 的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二倍体B.突变体 M 可通过秋水仙素处理野生型幼苗获得C.罗汉果F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每个染色体组含 3 条染色体D.野生型罗汉果和突变体 M 能杂交,属于同一物种4.遗传物质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性状发生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的实质就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发生变化B.“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和精卵随机结合C.在自然条件下,互换导致的基因重组并不会普遍发生在各种生物类群中D.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基因的特定碱基进行修改,原理是基因重组5.某种二倍体植物的P1和P2植株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对个体的DNA进行PCR检测,产物的电泳结果如图所示,其中①~⑧为部分F2个体,上部2条带是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下部2条带是另一对等位基因的扩增产物,这2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个体均为杂合体,F2中③所占的比例大于⑤B.还有一种F2个体的PCR产物电泳结果有3条带C.③和⑦杂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②⑧电泳结果相同D.①自交子代的PCR产物电泳结果与④电泳结果相同的占6.下图表示DNA半保留复制和甲基化修饰过程。研究发现,50岁同卵双胞胎间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差异普遍比3岁同卵双胞胎间的差异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酶E的作用是催化DNA复制B.甲基是DNA半保留复制的原料之一C.环境可能是引起DNA甲基化差异的重要因素D.DNA甲基化不改变碱基序列和生物个体表型7.某二倍体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为1∶1。该动物种群处于遗传平衡,雌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由Z染色体上h基因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该病B.该种群h基因的频率是10%C.只考虑该对基因,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型共有6种D.若某病毒使该种群患甲病雄性个体减少10%,H基因频率不变8.模拟实验是根据相似性原理,用模型来替代研究对象的实验。比如“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实验一)中用小桶甲和乙分别代表植物的雌雄生殖器官,用不同颜色的彩球代表D、d雌雄配子;“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模拟实验(实验二)中可用橡皮泥制作染色体模型,细绳代表纺锤丝;DNA分子的重组模拟实验(实验三)中可利用剪刀、订书钉和写有DNA序列的纸条等模拟DNA分子重组的过程。下列实验中模拟正确的是( )A.实验一中可用绿豆和黄豆代替不同颜色的彩球分别模拟D和d配子B.实验二中牵拉细绳使橡皮泥分开,可模拟纺锤丝牵引使着丝粒分裂C.实验三中用订书钉将两个纸条片段连接,可模拟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D.向实验一桶内添加代表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彩球可模拟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9.果蝇的眼色(红眼与白眼)、体色(灰身与黑身)、翅形(长翅与截翅) 各由一对基因控制。现有该动物的3个不同纯种品系甲、乙、丙,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根据下表中杂交结果,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杂交组合 母本 父本 F1表型 F2表型及比列杂交组合1 甲(白眼灰身截翅) 乙(红眼黑身截翅) 雌性均为红眼灰身截翅 雄性均为白眼灰身截翅 白眼灰身截翅:白眼黑身截翅:红眼灰身截翅:红眼黑身截翅=3: 1: 3: 1杂交组合2 丙(白眼黑身常翅) 乙(红眼黑身截翅) 雌性均为红眼黑身长翅 雄性均为白眼黑身长翅 白眼黑身长翅:白眼黑身截翅:红眼黑身长翅:红眼黑身截翅=3: l: 3: 1长翅基因、截翅基因可能位于性染色体上B.据上述杂交结果可知体色与翅形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上表F 中红眼灰身截翅与隐性个体杂交,后代中白眼黑身截翅个体占 1/4D.让乙品系与隐性个体进行测交也可确定眼色与体色基因的位置关系10.水稻的某病害是由某种真菌(有多个不同菌株)感染引起的。水稻中与该病害抗性有关的基因有3个(A1、A2、a);基因A1控制全抗性状(抗所有菌株),基因A2控制抗性性状(抗部分菌株),基因a控制易感性状(不抗任何菌株),且A1对A2为显性,A1对a为显性、A2对a为显性。现将不同表现型的水稻植株进行杂交,子代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3:1B.抗性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抗性:易感=1:1C.全抗植株与易感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1:1D.全抗植株与抗性植株杂交,子代可能出现全抗:抗性:易感=2:1:111.人染色体DNA中存在不表达的串联重复序列,对这些序列进行体外扩增、电泳分离后可得到个体的DNA指纹图谱。该技术可用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DNA分子的多样性、特异性及稳定性是DNA鉴定技术的基础B.串联重复序列在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指纹图谱显示的DNA片段虽不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但可以用于现代刑侦领域D.每个人的DNA指纹图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根据分析指纹图的吻合度来帮助确认身份12.科学家根据对部分植物细胞观察的结果,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早期的细胞研究主要运用了观察法B.上述结论的得出运用了归纳法C.运用假说—演绎法将上述结论推演至原核细胞也成立D.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研究细胞核内的物质变化13.某研究小组从野生型高秆(显性)玉米中获得了2个矮秆突变体,为了研究这2个突变体的基因型,该小组让这2个矮秆突变体(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发现F2中表型及其比例是高秆:矮秆:极矮秆=9:6:1。若用A、B表示显性基因,则下列相关推测错误的是( )A.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F1的基因型为AaBbB.F2矮秆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C.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高秆,基因型是aabb的个体为极矮秆D.F2矮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2,F2高秆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1614.某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如下图结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注:图中字母表示基因A.该结构出现于减数分裂Ⅰ前期B.图中①、②间发生了染色体片段交换C.该结构由1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D.最终形成的4个精子基因数量均相等15.甲乙丙三种酶参与葡萄糖和糖原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图1所示。任一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相应酶功能缺陷,均会引发GSD病。图2为三种GSD亚型患者家系,其中至少一种是伴性遗传。不考虑新的突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①同时患有红绿色盲,则其父母再生育健康孩子的概率是3/8B.若②长期表现为低血糖,则一定不是乙酶功能缺陷所致C.若丙酶缺陷GSD发病率是1/10000,则③患该病的概率为1/300D.三种GSD亚型患者体内的糖原含量都会异常升高16.图甲是某生物细胞中进行遗传信息传递的部分过程,图乙是图甲中④的放大部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过程可以表示大肠杆菌细胞内进行的转录和翻译过程B.细胞中B的种类有64种,一种A可以由多种B转运C.图甲中不同核糖体共同合成一条肽链,提高了翻译的效率D.由图可知,翻译过程需要mRNA和tRNA两种RNA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17.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对粮食生产具有突出贡献。回答下列问题。(1)用性状优良的水稻纯合体(甲)给某雄性不育水稻植株授粉,杂交子一代均表现雄性不育;杂交子一代与甲回交(回交是杂交后代与两个亲本之一再次交配),子代均表现雄性不育;连续回交获得性状优良的雄性不育品系(乙)。由此推测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A)位于 (填“细胞质”或“细胞核”)。(2)将另一性状优良的水稻纯合体(丙)与乙杂交,F1均表现雄性可育,且长势与产量优势明显,F1即为优良的杂交水稻。丙的细胞核基因R的表达产物能够抑制基因A的表达。基因R表达过程中,以mRNA为模板翻译产生多肽链的细胞器是 。F1自交子代中雄性可育株与雄性不育株的数量比为 。(3)以丙为父本与甲杂交(正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中与育性有关的表现型有 种。反交结果与正交结果不同,反交的F2中与育性有关的基因型有 种。18.科学家发现多数抗旱性农作物能通过细胞代谢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调节根部细胞液的渗透压,请回答下列问题:(1)经检测,这种代谢产物只能在根部细胞产生,而不能在其他部位的细胞产生,究其根本原因,这是由于 的结果。(2)现有某抗旱农作物,体细胞内有一个抗旱基因(R),其等位基因为r(旱敏基因)。研究发现R,r的部分核苷酸序列如下:据此分析,抗旱基因突变为旱敏基因的根本原因是 ;研究得知与抗旱有关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糖类,则该抗旱基因控制抗旱性状的方式是 。(3)已知抗旱性(R)对旱敏性(r)为显性,多颗粒(D)对少颗粒(d)为显性,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纯合的旱敏性多颗粒植株与纯合的抗旱性少颗粒植株杂交,F1自交F2抗旱性多颗粒植株中双杂合子占的比例是 ;若拔掉F2中所有的旱敏性植株后,剩余植株自交,F3中旱敏性植株的比例是 。(4)请利用抗旱性少颗粒(Rrdd)和旱敏性多颗粒(rrDd)两植物品种作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快速育种方案(仅含一次杂交),使后代个体全部都是抗旱性多颗粒杂交种(RrDd),用文字简要表述: 。19.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锵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 鳉鱼)。下图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 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鳉鱼之间存在 ;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3)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4)如果C湖泊中鳉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则浅灰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 ,aa个体约占 。环境变化后,鳉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 (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 (填“有”或“没有”)发生进化。20.图1是某雄性动物体内一个正在分裂的原始生殖细胞,图中字母表示其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图2表示该生物体内某细胞在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乙曲线)。完成下列问题:(1)图1细胞正在进行的分裂方式是 ,判断的理由是 。分裂结束后得到的子细胞的名称是 。(2)图2中能表示减数分裂的曲线是 (填甲、乙或甲和乙),判断的理由是 。(3)图2中甲曲线的ef段变化的原因是 ,发生的时期是 。21.水稻籽粒外壳(颖壳)表型有黄色、黑色、紫色和棕红色等,种植颖壳表型不同的彩色稻,既可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要,又可形成优美画卷,用于旅游开发。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发现,水稻颖壳的紫色、棕红色、黄绿色和浅绿色的形成与类黄酮化合物的代谢有关。假设显性基因C、R、A控制颖壳色素的形成,且独立遗传,相应的隐性等位基因不具有该效应。色素合成代谢途径如图。现有基因型为CcRrAa与CcRraa的两品种水稻杂交,F1中颖壳表型为紫色、棕红色、黄绿色和浅绿色的比例为 。F1中,颖壳颜色在后代持续保持不变的个体所占比例为 。(2)野生稻的颖壳为黑色,经过突变和驯化,目前栽培稻的颖壳多为黄色。黑色和黄色颖壳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黑色(Bh)对黄色(bh)为显性。科研小组对多个品种进行分析,发现有两个黄色颖壳突变类型(栽培稻1、2),推测两者的突变可能是来自同一个基因。设计一个杂交实验,以验证该推测,并说明判断理由 。(3)科研小组采用PCR技术,扩增出野生稻和栽培稻Bh/bh基因的片段,电泳结果见图1。说明:野生型Bh基因的部分序列为:5'-GATTCGCTCACA-3', 该链为非模板链,编码的肽链为天冬氨酸-丝氨酸-亮氨酸-苏氨酸。UAA、UAG为终止密码子。与野生稻相比,栽培稻2是由于Bh基因发生了 ,颖壳表现为黄色。栽培稻1和野生稻的PCR扩增产物大小一致,科研小组进行了DNA测序,结果见图2(图中仅显示两者含有差异的部分序列,其余序列一致;A、T、C、C表示4种碱基)。比较两者DNA碱基序列,发现栽培稻1是由于Bh基因中的DNA序列发生 ,导致 ,颖壳表现为黄色。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D B C D C B C C A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C D A B A17.(1)细胞质(2) 核糖体 3:1(3) 1 318.(1)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 碱基对替换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代谢过程(3) 4/9 1/6(4)先用Rrdd和rrDd通过单倍体育种得到RRdd和rrDD,然后让它们杂交得杂种RrDd19.(1)所有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突变和基因重组(2) 生殖隔离 基因多样性(3)低温导致甲水草幼苗或种子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到抑制,进而导致染色体组成倍增加形成四倍体水草乙(4) 50% 25% 52.4% 没有20.有丝分裂 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 精原细胞 甲和乙 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是1→2→1,符合甲曲线的变化趋势;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中染色体数的变化是2N→N→2N→N,符合乙曲线的变化趋势 着丝点分裂 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1.(1) 9:9:6:8 11/32(2)栽培稻1和栽培稻2杂交,统计子代表型。若子代颖壳全为黑色,则两者的突变不是来自同一个基因;若子代颖壳全为黄色,两者的突变可能是来自同一个基因(3)碱基对的缺失 碱基对的替换(C-G替换为A-T) 相应的mRNA上的密码子UCG变为UAG,导致终止密码提前出现,其指导合成的肽链缩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