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作答示例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1.B 2.D 3.C 4.D 5.D 6.A 7.C 8.B 9.A 10.C二、非选择题11.(5 分)【作答示例】材料体现的是尚和合这一核心思想理念;(1 分)尚和合要求我们追求和谐,强调多样性统一;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坚持多样性统一,构建和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2 分)尚和合在生活中的做法:孝亲敬长、关爱朋友、保护环境、邻里相互帮助、同学间团结合作等。(列举 2 例得 2 分)12.(5 分)【作答示例】从王永志院士始终将国家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感悟到,他具有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将自己的前途与祖国兴衰、民族存亡联系在一起,尽心竭力报效国家;或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担负起对国家的责任,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严格对待研制过程感悟到,他是一位敬业乐群的人,对待工作专心致志,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成就了事业和人生价值;从 18 个月创造国际航天记录中感悟到,他具有自强不息的品质,面对困难和挑战,自立自强、刚健有为,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任务。13.(7 分)【评分标准】等级 赋分 等级描述 答案特征能明确地续写故事结局,准确运用 续 写 结 局 明 确 .结 合 材一等 6-7 分 道德或法治的原理,阐明安排该结局的 料、运用原理准确,逻辑清晰。必要性及重要性。 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能续写故事结局,表述安排该结局 续写结局明确,逻样较清的理由,但理由不充分或不完整。 晰地结合材料、运用原理,结构二等 4-5 分不完整,语言基本流畅。能简单续写故事结局,表述理由不 简单续写结局,简单结合1-3 分三等 准确或未表述理由。 材料、运用原理。表述无逻辑。语言平白。【作答示例】结局:李某同意拆除可视门铃或调整可视门铃拍摄角度。理由:民法典保护隐私权,尊重和保护隐私权既是法律规定,也是道德要求。李某安装的可视门铃监控到汪某住宅,侵犯了汪某隐私权,王某有权要求李某采取措施,消除这种侵害;(或个人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李某同意拆除门铃或调整可视门铃拍摄角度体现李某能遵守法律规定,尊重他人权利。这样的结局有助于强化公民法律意识,促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法治秩序(或有助于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14.(13 分)(1)(4 分)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我国立足国情和实际需要,加快推进各领域立法工作;社会生活的发展无止境,法律体系的完善也无止境;我国积极推进重要领域等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每点 2 分,答出 2 点 4 分)(2)(3 分)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民法典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实施民法典,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答出任意 1 点 2 分,2 点 3 分)(3)(6 分)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个自觉守法的人;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每点 2 分,答出 3 点 6 分)2024一2025学年度下学期松山区教育质量监测试卷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注意事项:1.道德与法治试卷共4页,满分50分:历史试卷共4页,满分50分。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道德与法治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诗经·关雎》序言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这启示我们青春期异性交往应()A.压抑青春情感,避免交流B.遵循交往尺度,把握分寸C.依赖他人监督,保持冷漠D.追求亲密关系,把握幸福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少年的心灵是敏感的,准备接受一切美好的东西。”青少年的心灵世界十分单纯,具有天然美好的趋向,是接纳真善美种子的肥沃土壤。这启示我们青少年()①只注重塑造身体、仪表等外在美②能够积极面对青春期生理矛盾和困惑③更要注重品德和文化修养,提升内在美④要在探索和实践中创造更加多姿多彩的人生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元代大学者许衡同众人一起逃难,时值盛夏,人们又饥又渴。有人发现路边有一棵梨树,大家便争先恐后去摘梨。许衡却端坐树下,不为所动。人们问他为何,他答道:“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们说乱世中梨树无主,许衡说:“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这说明许衡()A.守道德、有自信,做到乐观坚定B.尊法律、守秩序,彰显自身修养C.知廉耻、明是非,约束个人行为D.讲诚信、重承诺,践行立身之本4.为参加学校朗诵比赛,小华精心准备了很久,但最终没能获奖,他非常伤心。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他很快调整情绪,认真反思不足,努力提升自己。这启示我们(①生活难免有挫折,挫折越多越有利于成长②负面情绪会伤害身心健康,应该避免③要学会合理调节情绪,完善自我④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有利于增强生命的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松山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第1页共8页5.都江堰始建于2000多年以前,建造者巧妙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化害为利,将洪水引入平原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实现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和统一。这说明()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②只要追求和谐统一,就可以实现永续发展③正确看待差异与矛盾,才能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④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才能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下面是晓峰整理的核心知识卡片,他这节课学的内容是(处事方法教化思想美学追求生活理念A.中华人文精神B.核心思想理念C.中华传统美德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一位老师每逢节气便会给学生写寄语,如图是其中的一部分。此举体现了()O0盟8明精华所A.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B.因循守旧、固守传统的文化思想C.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D.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8.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即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利益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下列行为中属于侵犯公民肖像权的是(①某企业私自将他人肖像用于商业广告②某公司利用他人艺名申请注册商标③某报社将模范人物肖像用于公益宣传报道④王某未经允许在社交群频繁发布程某肖像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9.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财产,财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国《民法典》明确保障公民财产权,并规定了侵权形式及保护措施。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涵盖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方面。下列行为中,属于正确行使财产处分权的是()A.老孙拿出积蓄资助几名贫困学生B.小强将姥姥给的压岁钱藏了起来C.小丽骑着她自己的自行车去上班D.老李将闲置叉车租出去收取租金松山区教有教学研究中心七年级道德与法治·历史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7七年级道法?历史期中试卷.pdf 2025.7七年级道法期末作答示例及评分标准(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