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讲义【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1.单位及换算:(1)国际单位:米(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换算关系:①②③④2.测量工具:(1)常用工具:刻度尺(学生用尺、钢卷尺等)(2)精密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用于更精确测量)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一选:根据测量需求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2)二放:①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避免歪斜。②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从其他整刻度线开始测量。(3)三读:①视线与刻度尺垂直,避免视差。②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分度值为1mm,需估读到0.1mm)。(4)四记:记录数值和单位(如 )。4.误差与错误:(1)误差:受仪器精度、测量方法等影响,不可避免,可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2)错误:操作不当(如未紧贴物体、读数错误),可避免。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1.单位及换算:(1)国际单位:秒(s)(2)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3)换算关系:2.测量工具:(1)常用工具:停表(秒表)、机械钟、电子表。(2)古代工具:日晷、沙漏等。3.停表的使用:(1)机械停表:①大表盘指针走一圈为30s(或60s),小表盘记录分钟。②读数时先看小表盘分钟数,再看大表盘秒数,相加得总时间。(2)电子停表:直接读数,可精确到0.01s。知识点三、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1)适用于微小长度(如纸张厚度、细铜丝直径)。(2)例:测一张纸的厚度 → 测100张纸总厚度,再除以100。2.化曲为直:用软尺或棉线测量曲线长度(如地图上河流长度)。3.辅助工具法:用三角板配合刻度尺测球体直径、硬币直径等。知识点四、易错点提醒1.单位换算:注意科学计数法(如 )。2.读数陷阱:刻度尺分度值不同时,估读位数不同(如分度值1cm需估读到0.1cm)。3.停表读数:注意大表盘一圈是30s还是60s,避免漏加分钟数。【例题讲解】例题一、长度的估测【典型例题】你身体上最接近15 mm长度的是( )A.大拇指指甲的宽度 B.拇指的长度C.头发丝的直径 D.肩膀的宽度【变式训练1】10 月 31 日,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 下列对返回舱的高度估计符合实际的是 ( )A. B. C. D.【变式训练2】某同学进行测量记录时因粗心漏掉了单位,请你补上:物理教科书的长度为26 ,课桌的宽度为0.65 。例题二、刻度尺的使用【典型例题】如图所示,小旭同学用刻度尺对一长方形物块的长度做了四次测量,其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A. B.C. D.【变式训练】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物体长度为 cm。例题三、长度及其测量【典型例题】下列计算过程正确的是( )A.7.2mm=7.2mm×10﹣3=7.2×103mB.15m=1.5×106=1.5×107μmC.2.5km=2.5km×105cm=2.5×105cmD.3.0×106cm=3.0×106×10﹣2m=3.0×104m【变式训练1】小明同学利用自制的刻度尺测量自己的身高,他一共测量了四次,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则与小明的身高最接近的值是( )A. B. C. D.【变式训练2】小明用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为45.31cm、45.32cm、45.82cm、45.30cm,其中有一个错误数据为 cm;去除该错误数据后,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cm;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 。例题四、时间的估测【典型例题】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它能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那你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演奏一遍所需的时间为( )A.5min B.3min C.46s D.10s【变式训练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切”就是用手指把脉,根据脉象诊断疾病,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家独创的诊法。如图所示,每次把脉的时间,古人强调不应少于脉跳五十次,据此可知中医把脉一次至少约多长时间( )A.50min B.10min C.1min D.1s【变式训练2】小明上学路上用了15min,合 h,我校一节课的时间为40min,合 s。例题五、时间及其测量【典型例题】下图所示的几幅图片,不可以用来测量时间的是( )A.电子停表 B.机械停表C.日晷 D.卷尺【变式训练】如图秒表的示数是 s。例题六、误差及其减小方法【典型例题】下列对于误差的解释正确的是( )A.使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测量能彻底消除误差B.错误就是测量过程中的误差C.只要操作方法正确就能避免误差D.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变式训练1】小明和小丽在测量课本的长和宽时,发现同时测量同一本书的长,他们两人测量的方法和读数均正确,所得的结果不相同,关于这种现象,他们展开了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A.这种现象是误差,只要多测量几次误差可以消除B.这种现象是误差,通过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但不能消除C.误差现象总是存在的,不论你如何改进测量方法,误差既不能减小也不能消除D.误差和错误是一样的,只要我们能认真仔细测量,它们都是可以避免的【变式训练2】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尺会因受潮而膨胀。使用受潮后的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被测物体自身形变不计),测量值将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这是一种 (填“误差”或“错误”)。【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小明同学到南美洲游学,见到一种外表酷似微型西瓜的野生水果,其独特的迷你造型和清爽的口感令人称奇。如图是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放在一起的对比照,估测该迷你“西瓜”的长度约为( )A.2.5mm B.2.5cm C.6mm D.6cm2.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A.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1.6cm B.教室的空间高度为4mC.人的一次脉搏时间为10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0.8s3.下列四个表达式是某班四位同学在学习“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A.18cm=18×0.01m=0.18m B.12nm=12×10﹣6m=1.2×10﹣5mC.30min=30×100s=3000s D.5h=5×60s=300s4.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采用甲刻度尺读数更精确些B.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mmC.采用乙刻度尺,物块长度应记录为2.80cmD.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故测量方法是错误的5.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长度时,下列情况属于误差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没有放正,导致刻度尺没有与物理课本的被测边平行B.测量时,课本的左边未对准“0”刻度线,就把课本右边所对的刻度值当作课本的长度C.读数时,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D.读数时,人的视线没有正对刻度尺的刻度线6.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下:长为25.91cm,宽为18.35cm那么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A.1mm B.1cm C.1dm D.1m7.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将一条厚薄均匀的铜丝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图所示,则铜丝直径约为( )A.15.00cm B.0.50cm C.5.00cm D.0.17cm8.小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三次测量值分别是L1=6.80cm、L2=6.81cm和L3=6.81cm。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L1=6.80cm的测量结果没有误差 B.L1=6.80cm也可以记录成L1=6.8cmC.取平均值后测量结果应记作6.80cm D.物体长度可能略大于L=6.81cm二、填空题9.给下列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1)同学们的物理书,每一页的厚度约80 。(2)某同学1 心脏跳动70次。10.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500cm= m;(2)3.2m= μm;(3)2h= s。11.如图所示,刻度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12.小亮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一枚纽扣的直径,则纽扣的直径是 cm。这个数据与纽扣的真实值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属于测量中的 (选填“错误”或“误差”)。为了减小这个差异他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13.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该物体的长度是 cm。乙图中秒表的读数是 s。14.某同学四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测量结果分别是:3.63cm、3.63cm 、3.48cm、3.62cm,在测量中存在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三、解答题15.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为L1=18.98cm、L2=19.00cm、L3=19.41cm、L4=19.02cm、L5=19.04cm。请问:(1)哪个测量的数据是错误的?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多少?(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多少?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讲义【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长度的测量1.单位及换算:(1)国际单位:米(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3)换算关系:①②③④2.测量工具:(1)常用工具:刻度尺(学生用尺、钢卷尺等)(2)精密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用于更精确测量)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一选:根据测量需求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2)二放:①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避免歪斜。②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从其他整刻度线开始测量。(3)三读:①视线与刻度尺垂直,避免视差。②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分度值为1mm,需估读到0.1mm)。(4)四记:记录数值和单位(如 )。4.误差与错误:(1)误差:受仪器精度、测量方法等影响,不可避免,可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2)错误:操作不当(如未紧贴物体、读数错误),可避免。知识点二、时间的测量1.单位及换算:(1)国际单位:秒(s)(2)常用单位:小时(h)、分钟(min)(3)换算关系:2.测量工具:(1)常用工具:停表(秒表)、机械钟、电子表。(2)古代工具:日晷、沙漏等。3.停表的使用:(1)机械停表:①大表盘指针走一圈为30s(或60s),小表盘记录分钟。②读数时先看小表盘分钟数,再看大表盘秒数,相加得总时间。(2)电子停表:直接读数,可精确到0.01s。知识点三、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1)适用于微小长度(如纸张厚度、细铜丝直径)。(2)例:测一张纸的厚度 → 测100张纸总厚度,再除以100。2.化曲为直:用软尺或棉线测量曲线长度(如地图上河流长度)。3.辅助工具法:用三角板配合刻度尺测球体直径、硬币直径等。知识点四、易错点提醒1.单位换算:注意科学计数法(如 )。2.读数陷阱:刻度尺分度值不同时,估读位数不同(如分度值1cm需估读到0.1cm)。3.停表读数:注意大表盘一圈是30s还是60s,避免漏加分钟数。【例题讲解】例题一、长度的估测【典型例题】你身体上最接近15 mm长度的是( )A.大拇指指甲的宽度 B.拇指的长度C.头发丝的直径 D.肩膀的宽度【答案】A【解析】【解答】 A、中学生大拇指指甲的宽度在1.5cm=15mm左右。故A符合题意.B、中学生拇指的长度在5cm=50m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C、人的头发丝的直径很小,在100μm=0.1m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中学生肩膀的宽度在50cm=500mm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分析】 长度的估测,必须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以此为标准对研究对象作出判断。如:中学生拳头的宽度在10cm左右;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步的步幅在75cm左右;一层楼的高度在3m左右,等等。【变式训练1】10 月 31 日,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 下列对返回舱的高度估计符合实际的是 ( )A. B. C. D.【答案】B【解析】【解答】根据图像,成人身高约180cm,载人飞船返回舱比人体高度大,不到人体高度的2倍,250cm合理,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人体高度,判断身边物体的大概高度。【变式训练2】某同学进行测量记录时因粗心漏掉了单位,请你补上:物理教科书的长度为26 ,课桌的宽度为0.65 。【答案】cm;m【解析】【解答】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长度比20cm大一些,在26cm左右;中学生一步的步幅在65cm左右,课桌的宽度与一步差不多,所以是65cm=0.65m.故答案为:cm;m。【分析】根据对常见物品长度的了解和数据,选择合适的单位。例题二、刻度尺的使用【典型例题】如图所示,小旭同学用刻度尺对一长方形物块的长度做了四次测量,其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C【解析】【解答】A、刻度尺斜放了,放置方法不正确,故A错误。B、刻度尺的刻度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B错误。C、图中刻度尺的刻度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放置正确,是从零刻度线开始测量的,读数时,视线正确,故C正确。D、物体未与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故D错误。故答案为:C。【分析】刻度尺的使用规则:①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②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测量的始端与0刻度线对齐,如果0刻度线磨损,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④读数时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要写单位。【变式训练】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cm,物体长度为 cm。【答案】0.1;2.80【解析】【解答】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刻度尺读数时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则物体左侧与5.50cm对齐,右侧在8.3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8.30cm﹣5.50cm=2.80cm。【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每一小格表示长度的值。2、刻度尺的读数时要注意:刻度尺读数一定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物体长度是左右端对应刻度值之差。例题三、长度及其测量【典型例题】下列计算过程正确的是( )A.7.2mm=7.2mm×10﹣3=7.2×103mB.15m=1.5×106=1.5×107μmC.2.5km=2.5km×105cm=2.5×105cmD.3.0×106cm=3.0×106×10﹣2m=3.0×104m【答案】D【解析】【解答】A.7.2mm=7.2mm×10-3=7.2×10-3m,换算格式错误,故A错误B.15m=1.5×106=1.5×107μm,换算过程没有标注单位,故B错误C.2.5km=2.5km×105cm=2.5×105cm,换算格式错误,故C错误D.3.0×106cm=3.0×106×10-2m=3.0×104m,换算格式和结果正确,故D正确故选择D。【分析】准确掌握它们单位之间的进率和换算格式,然后即可计算。【变式训练1】小明同学利用自制的刻度尺测量自己的身高,他一共测量了四次,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则与小明的身高最接近的值是( )A. B. C. D.【答案】B【解析】【解答】ABCD、分析四次数据156.2cm、156.3cm、156.3cm、155.3cm,除155.3cm外,其它三个的测量结果的准确值相同,所以155.3cm是错误的测量结果,应舍去,小明的身高为:,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项为:B。【分析】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计算平均值,平均值的有效数字要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变式训练2】小明用刻度尺先后四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为45.31cm、45.32cm、45.82cm、45.30cm,其中有一个错误数据为 cm;去除该错误数据后,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cm;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 。【答案】45.82;45.31;减小误差【解析】【解答】45.82cm与45.31cm、45.32cm、45.30cm这三个数相比,45.82cm测量结果偏差大,所以其中错误的数据是45.82cm。物体长度为 ,为减小测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分析】长度测量的结果选取方法:首先剔除与其他数据差距较大的错误数据,然后对其他数据取平均值。例题四、时间的估测【典型例题】国歌是表现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它能呼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国家情怀。那你知道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演奏一遍所需的时间为( )A.5min B.3min C.46s D.10s【答案】C【解析】【解答】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完整播放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不到1min,在46s左右.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实际时间,结合数据解答。【变式训练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切”就是用手指把脉,根据脉象诊断疾病,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家独创的诊法。如图所示,每次把脉的时间,古人强调不应少于脉跳五十次,据此可知中医把脉一次至少约多长时间( )A.50min B.10min C.1min D.1s【答案】C【解析】【解答】人的脉搏正常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中医把脉时间较快,在1min左右,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根据常见把脉的时间,结合数据解答。【变式训练2】小明上学路上用了15min,合 h,我校一节课的时间为40min,合 s。【答案】0.25;2400【解析】【解答】15min=h=0.25h,40min=40×60s=2400s。故答案为:0.25;2400.【分析】根据时间的单位换算1h=60min,1min=60s进行解答。例题五、时间及其测量【典型例题】下图所示的几幅图片,不可以用来测量时间的是( )A.电子停表 B.机械停表C.日晷 D.卷尺【答案】D【解析】【解答】根据题意可知,电子停表、机械停表和日晷都用来测量时间,而卷尺是用来测量长度的,故D符合题意,而A、B、C不合题意。故选D。【分析】根据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工具判断。【变式训练】如图秒表的示数是 s。【答案】35.8【解析】【解答】图中,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偏过0后的中线,即过了30秒,大盘指针读35.8s,则时间为35.8s。【分析】根据秒表的分钟盘和秒钟盘指针位置,测量时间。例题六、误差及其减小方法【典型例题】下列对于误差的解释正确的是( )A.使用精密的仪器进行测量能彻底消除误差B.错误就是测量过程中的误差C.只要操作方法正确就能避免误差D.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答案】D【解析】【解答】ACD.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不可以避免,改用精密的测量工具、多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AC错误,D正确;B.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工具的使用规则,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故B错误。故选D。【分析】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间的差异,必然存在,不可避免,通过换用精密的仪器、多次测量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变式训练1】小明和小丽在测量课本的长和宽时,发现同时测量同一本书的长,他们两人测量的方法和读数均正确,所得的结果不相同,关于这种现象,他们展开了讨论,其中正确的是( )A.这种现象是误差,只要多测量几次误差可以消除B.这种现象是误差,通过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但不能消除C.误差现象总是存在的,不论你如何改进测量方法,误差既不能减小也不能消除D.误差和错误是一样的,只要我们能认真仔细测量,它们都是可以避免的【答案】B【解析】【解答】A.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除误差,可以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故A错误;B.通过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故B正确;C.误差现象总是存在的,不论你如何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也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故C错误;D.只要我们能认真仔细测量,可以避免错误,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故选B。【分析】(1)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 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方法来减小误差;(2)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者读数、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不该发生的。【变式训练2】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尺会因受潮而膨胀。使用受潮后的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被测物体自身形变不计),测量值将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这是一种 (填“误差”或“错误”)。【答案】偏小;误差【解析】【解答】刻度尺受潮而膨胀后,长度变长,分度值会变大,测量物体的长度,物体对应刻度尺真实值的内侧,使测量结果偏小,因测量仪器限制,产生的是误差。【分析】刻度尺膨胀后,测量值偏小;测量结果会产生误差。【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小明同学到南美洲游学,见到一种外表酷似微型西瓜的野生水果,其独特的迷你造型和清爽的口感令人称奇。如图是迷你“西瓜”与一元硬币放在一起的对比照,估测该迷你“西瓜”的长度约为( )A.2.5mm B.2.5cm C.6mm D.6cm【答案】B【解析】【解答】一元硬币的直径大约2.5cm左右,而西瓜的大小与一元硬币的直径相同,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分析】将西瓜的大小与硬币的大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西瓜的长度。2.下列估计的数据与实际最接近的是( )A.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为1.6cm B.教室的空间高度为4mC.人的一次脉搏时间为10s D.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时间为0.8s【答案】B【解析】【解答】A、一支粉笔的长度在7cm左右,中学生食指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6cm左右,A不符合实际;B、一层楼的高度在3.5m左右,教室空间高度与此差不多,在4m左右.B符合实际;C、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1min跳动75次,跳动1次的时间大约1s.C不符合实际;D、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略小于10s,中学生百米赛跑的成绩在16s左右.D不符合实际.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长度、时间单位的认识,分析解答本题.3.下列四个表达式是某班四位同学在学习“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A.18cm=18×0.01m=0.18m B.12nm=12×10﹣6m=1.2×10﹣5mC.30min=30×100s=3000s D.5h=5×60s=300s【答案】A【解析】【解答】A.正确换算过程为18cm=18×1cm=18×0.01m=0.18m故A正确;B.正确的换算过程为12nm=12×1nm=1.2×10﹣9m=1.2×10﹣8m故B错误;C.正确的换算过程为30min=30×1min=30×60s=1800s故C错误;D.正确的换算过程为5h=5×1h=5×3600s=18000s故D错误。故选A。【分析】根据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4.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采用甲刻度尺读数更精确些B.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mmC.采用乙刻度尺,物块长度应记录为2.80cmD.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故测量方法是错误的【答案】C【解析】【解答】A.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更小,读数更精确些,A不符合题意;B.乙刻度尺最小一格为1mm,则分度值是1mm,B不符合题意;C.使用乙刻度尺,物块对准2.8cm处,估计值为0,则长度为2.80cm,C符合题意;D.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从某一整刻度开始也是可以的, 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估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读数要求,测量长度。5.在练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长度时,下列情况属于误差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没有放正,导致刻度尺没有与物理课本的被测边平行B.测量时,课本的左边未对准“0”刻度线,就把课本右边所对的刻度值当作课本的长度C.读数时,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D.读数时,人的视线没有正对刻度尺的刻度线【答案】C【解析】【解答】A:测量时,刻度尺没有放正,导致刻度尺没有与物理课本的被测边平行,是测量中的错误,A不符合题意;B:测量时,课本的左边未对准“0”刻度线,就把课本右边所对的刻度值当作课本的长度,刻度尺使用错误,A不符合题意;C:读数时,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会造成误差,C符合题意;D:读数时,人的视线没有正对刻度尺的刻度线,读数错误,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根据使用刻度尺的要求和读取示数的要求解答。6.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下:长为25.91cm,宽为18.35cm那么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A.1mm B.1cm C.1dm D.1m【答案】A【解析】【解答】解:由记录结果可知,倒数第二位的数字9和3所对应的毫米单位为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即1mm.故选A.【分析】用刻度尺测长度,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在记录的数据上分析,最后一位是估读的,倒数第二位是刻度尺的分度值. 7.小亮在“长度的测量”实验中,将一条厚薄均匀的铜丝紧密地环绕在圆柱形铅笔上,如图所示,则铜丝直径约为( )A.15.00cm B.0.50cm C.5.00cm D.0.17cm【答案】D【解析】【解答】据图可知,铜丝起始段对应10.00cm,右端对应15.00cm,30圈的长度为,所以根据累积法可知铜丝的直径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分析】累积法:常用于微小物体的测量,本题中铜丝的直径较小,所以测量30圈铜丝的长度,进而求解铜丝的长度。8.小华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长度,三次测量值分别是L1=6.80cm、L2=6.81cm和L3=6.81cm。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L1=6.80cm的测量结果没有误差 B.L1=6.80cm也可以记录成L1=6.8cmC.取平均值后测量结果应记作6.80cm D.物体长度可能略大于L=6.81cm【答案】D【解析】【解答】A.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任何测量数据均有误差,故A错误;B.据题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估读值不可以省略,B错误;C.取平均值后测量结果应记作,故C错误;D.多次测量求得的平均值为6.81cm,所以物体长度可在6.81左右,故D正确。故选D。【分析】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二、填空题9.给下列数据填上合适的单位:(1)同学们的物理书,每一页的厚度约80 。(2)某同学1 心脏跳动70次。【答案】μm;min【解析】【解答】(1)物理书每一页的厚度不足1mm,约80,符合实际。(2)正常情况下,中学生1min心脏跳动70次,符合实际。【分析】(1)根据纸张的厚度,结合数据填写单位;(2)根据心脏跳动规律,结合数据,填写单位。10.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500cm= m;(2)3.2m= μm;(3)2h= s。【答案】(1)5(2)3.2×106(3)7200【解析】【解答】(1)500cm=5m;(2)3.2m=3.2×106μm;(3)2h=2×3600s=7200s。【分析】(1)1m=100cm;(2)1m=1×106μm;(3)1h=3600s。11.如图所示,刻度尺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 (选填“A”或“B”),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答案】B;2.30【解析】【解答】如图所示,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故B正确;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所测物体的长度为2.30cm。【分析】刻度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认清刻度尺从分度值再读数,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2.小亮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一枚纽扣的直径,则纽扣的直径是 cm。这个数据与纽扣的真实值之间还有一定的差异,这个差异属于测量中的 (选填“错误”或“误差”)。为了减小这个差异他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答案】1.30;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解析】【解答】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则纽扣的直径为,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分析】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可以减小,但不能避免。13.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该物体的长度是 cm。乙图中秒表的读数是 s。【答案】0.1cm;1.40;337.5【解析】【解答】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1mm。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为:;图中,分钟盘的分度值为分0.5min,针指在5min后超半格,秒钟盘对应的时间是37.5s,故时间为。【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秒表的分钟指针和秒钟指针位置,测量时间。14.某同学四次测同一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测量结果分别是:3.63cm、3.63cm 、3.48cm、3.62cm,在测量中存在错误的数据是 ,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答案】3.48cm;3.63cm【解析】【解答】根据题中四次的测量结果,第三次的测量数据明显与其它三个相差较大,而刻度尺是一定的,所以应判断为错误数据;除错误数据外,该物体的长度:l= 3.63cm【分析】测量长度时,读取差值较大的数据错误,根据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长度。三、解答题15.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为L1=18.98cm、L2=19.00cm、L3=19.41cm、L4=19.02cm、L5=19.04cm。请问:(1)哪个测量的数据是错误的?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多少?(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多少?【答案】(1)解:从五个测量结果看,L3=19.41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从L1=18.98cm、L2=19.00cm、L4=19.02cm、L5=19.04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1mm。(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解析】【分析】(1)L3=19.41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应该排除,四组数据精确到百分位,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1mm。(2)剩余四组数据进行平均值的计算即为这本作业本的长度。(1)从五个测量结果看,L3=19.41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从L1=18.98cm、L2=19.00cm、L4=19.02cm、L5=19.04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1mm。(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讲义-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学生版).docx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讲义-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