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讲义【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产生的条件:(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立刻消失(因为声音还可能在介质中继续传播)。(3)例如:人说话时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鼓面在振动发出声音;拨动琴弦,琴弦振动产生声音等。(4)可以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来直观感受物体的振动,如在鼓面上放一些纸屑,敲鼓时会看到纸屑跳动,这表明鼓面在振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说明音叉在振动。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2)例如:①我们能听到彼此说话的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这种气体介质传播到我们耳朵里;②在水中也能听到声音,如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能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表演,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③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更清晰地听到敲击桌面的声音,这体现了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传播时声音的损耗相对较小,往往比在气体中传播效果更好。(3)真空不能传声。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如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当玻璃罩内接近真空时,几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这就说明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速:(1)定义: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2)不同介质中声速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例如: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约为5200m/s,在水中约为1500m/s,在空气中常温(15℃)下约为340m/s。(4)影响声速的因素:除了介质的种类外,温度对声速也有影响。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例如:声音在空气中的声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每升高1℃,声速约增加0.6m/s。知识点三、回声1.产生:(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2)当障碍物离发声体较远时,回声就比较明显。比如在空旷的大房间里或者山谷中,大声呼喊后能听到明显的回声。2.利用与计算: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如果已知声速v,从发声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那么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s = 。因为声音从发声体到障碍物再反射回发声体,所经过的路程是发声体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例题讲解】例题一、声音的产生【典型例题】如图所示是我国元代吹口哨雕砖俑,该俑右手两指插入口中,作口哨状。将手指插入口中,用力吹气就能发出哨声,这是因为( )A.舌头在振动 B.空气在振动 C.手指在振动 D.牙齿在振动【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C.敲击水瓶琴 D.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变式训练2】小槌敲击音叉,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嗡嗡的声音;用手接触一下,手有麻的感觉;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水面有大量水珠被激起来,以上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 ;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按住后,发声停止,这是因为 .例题二、声音的传播【典型例题】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变式训练1】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对此,下列有关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比空气传声快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C.只有牛皮制成的箭筒可以传播声音 D.声音可以不由振动产生【变式训练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是( )A.在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B.枕着牛皮箭筒睡觉的士兵,能听到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 D.水下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变式训练3】表中记录了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介质 声速(m/s) 介质 声速(m/s)空气(0℃) 331 软木 500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空气(20℃) 343 海水(25℃) 1531氮气(10℃) 343 铜(棒) 3750氮气(20℃) 349 铁(棒) 5200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B.介质的温度会影响声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C.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D.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在氮气中传播的速度一定不相等【变式训练4】上课时,老师一声“同学们好!”寄托着老师对同学们的关怀和希望。这一声是由老师的声带 产生的;同学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耳朵的。【变式训练5】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变式训练6】一根装有水的足够长长的直铁管,在其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 次声音;最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例题三、回声及其产生【典型例题】关于回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总是加强原声 B.回声总是使我们听到两次声音C.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D.回声是声音的一种反射现象【变式训练1】某天气温为15℃,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秒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 )A.204米 B.408米 C.340米 D.170米【变式训练2】普通的教室里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回声,因为墙壁离我们的距离小于 米。【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下列各物体中不是声源的是( )A.放在课桌上的笛子 B.发出悠扬声音的笛子C.空中飞行的蜜蜂 D.在池塘边“呱呱”叫的青蛙2.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一样快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为340m/s 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真空也能传声4.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5.课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后,我们用手握住音叉之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A.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全部吸收了B.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挡住无法听到C.音叉被握住后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D.音叉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6.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B.图乙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C.图丙中,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D.图丁中,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声7.如图所示,小芳轻敲桌子,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敲击声,而附近的同学没听到,此实验能说明( )A.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B.附近的同学一定处在真空的环境中C.固体能传播声音 D.固体传声的速度比气体快8.如图所示是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它是我国建筑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A.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的反射C.利用回声增加原声的现象 D.声音能够在墙壁中传播二、填空题9.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世界里,我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的 产 生的。不同的乐器发声振动的部位可能不同:弹吉他时 振动发出声音,吹笛子时 振动发出声音。10.小聪与小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实现了较长距离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声音在棉线中的传播速度要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11.如图所示 , 小明用小锤敲响音叉,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发现小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起,此现象说明 ,本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 ;音叉的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到我们耳朵里。12.雷雨中,小明看到闪电后 2.5s 才听到雷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响雷处到小明的距离是 m。小明听到的雷声是通过 传来的。13.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17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三、实验题14.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填“能”或“不能”)传声。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讲义【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产生的条件:(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立刻消失(因为声音还可能在介质中继续传播)。(3)例如:人说话时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敲鼓时,鼓面在振动发出声音;拨动琴弦,琴弦振动产生声音等。(4)可以通过一些实验现象来直观感受物体的振动,如在鼓面上放一些纸屑,敲鼓时会看到纸屑跳动,这表明鼓面在振动;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说明音叉在振动。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1.介质:(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2)例如:①我们能听到彼此说话的声音,是因为声音通过空气这种气体介质传播到我们耳朵里;②在水中也能听到声音,如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能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表演,说明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③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更清晰地听到敲击桌面的声音,这体现了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且在固体中传播时声音的损耗相对较小,往往比在气体中传播效果更好。(3)真空不能传声。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如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小,当玻璃罩内接近真空时,几乎听不到闹钟的声音了,这就说明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速:(1)定义: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做声速。(2)不同介质中声速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例如: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约为5200m/s,在水中约为1500m/s,在空气中常温(15℃)下约为340m/s。(4)影响声速的因素:除了介质的种类外,温度对声速也有影响。在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例如:声音在空气中的声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每升高1℃,声速约增加0.6m/s。知识点三、回声1.产生:(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2)当障碍物离发声体较远时,回声就比较明显。比如在空旷的大房间里或者山谷中,大声呼喊后能听到明显的回声。2.利用与计算:利用回声可以测定距离。如果已知声速v,从发声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那么发声体到障碍物的距离s = 。因为声音从发声体到障碍物再反射回发声体,所经过的路程是发声体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例题讲解】例题一、声音的产生【典型例题】如图所示是我国元代吹口哨雕砖俑,该俑右手两指插入口中,作口哨状。将手指插入口中,用力吹气就能发出哨声,这是因为( )A.舌头在振动 B.空气在振动 C.手指在振动 D.牙齿在振动【答案】B【解析】【解答】将手指插入口中,用力吹气就能发出哨声,这是因为口哨内的空气柱在振动,故B正确,而A、C、D错误。故选B。【分析】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C.敲击水瓶琴 D.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答案】B【解析】【解答】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可以产生声音,故A不符合题意;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没有产生振动,不能产生声音,故B符合题意;C.敲击水瓶琴,水瓶琴振动发声,故C不符合题意;D.响铃的闹钟能产生声音,但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没听到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分析】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据此对各个选项分析判断。【变式训练2】小槌敲击音叉,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嗡嗡的声音;用手接触一下,手有麻的感觉;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水面有大量水珠被激起来,以上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 ;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按住后,发声停止,这是因为 .【答案】振动;振动停止了【解析】【解答】用手接触发声的音叉,有麻的感觉;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激起水花,是音叉振动引起的,则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用手按住正在发声的音叉,音叉振动停止了,发声停止,不能听到声音。【分析】发声体在振动,能激起水花;振动停止,声音停止。例题二、声音的传播【典型例题】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后,传播速度不变B.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C.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答案】B【解析】【解答】A、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介质种类发生变化,传播速度也发生变化,A不符合题意;BD、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和固体,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C、声音在水(常温)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而在铜棒(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为3750 m/s,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速在不同的介质中不同。【变式训练1】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对此,下列有关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般来说,固体传声比空气传声快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C.只有牛皮制成的箭筒可以传播声音 D.声音可以不由振动产生【答案】A【解析】【解答】A.枕着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是固体传声比空气传声快,A符合题意;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B不符合题意;C.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但声速不同,C不符合题意;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不同介质声速不同。【变式训练2】能说明液体可以传声的是( )A.在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B.枕着牛皮箭筒睡觉的士兵,能听到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 D.水下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答案】D【解析】【解答】A. 在岸上的人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的,A项错误;B. 枕着牛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是通过固体(大地)传播到人的耳朵里的,B项错误;C. 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的,C项错误;D. 岸上的讲话声是通过水传播到潜水员耳朵里的,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D项正确.故答案为: D【分析】空气、固体、液体均可以传声。【变式训练3】表中记录了声音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请根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介质 声速(m/s) 介质 声速(m/s)空气(0℃) 331 软木 500空气(15℃) 340 水(常温) 1500空气(20℃) 343 海水(25℃) 1531氮气(10℃) 343 铜(棒) 3750氮气(20℃) 349 铁(棒) 5200A.声速的大小只跟介质的种类有关B.介质的温度会影响声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C.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一定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快D.声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在氮气中传播的速度一定不相等【答案】B【解析】【解答】A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20℃时比0℃时快,说明声音在同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还与温度有关,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C.声音在软木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水(常温)中的传播速度,C不符合题意;D.声音在氮气(10℃)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在空气(20℃)中的传播速度,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声速还和介质的温度有关。【变式训练4】上课时,老师一声“同学们好!”寄托着老师对同学们的关怀和希望。这一声是由老师的声带 产生的;同学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到耳朵的。【答案】振动;空气【解析】【解答】这一声是由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同学们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的。【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变式训练5】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 。【答案】变小;介质【解析】【解答】实验中,电铃发声时,抽出钟罩中的空气时,空气减少,声音会逐渐变小,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推理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变式训练6】一根装有水的足够长长的直铁管,在其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以听到 次声音;最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来的。【答案】3;空气【解析】【解答】 一根装有水的足够长长的直铁管,在其一端敲击一下,产生振动,可在空气液体固体传播:在另一端可以听到 3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慢,所以最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综上 第1空、3; 第2空、空气。【分析】1、声音的速度,在不同介质中(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的速度不同,同一种介质中,温度相同速度相同;2、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例题三、回声及其产生【典型例题】关于回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总是加强原声 B.回声总是使我们听到两次声音C.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声速变小 D.回声是声音的一种反射现象【答案】D【解析】【解答】AB.如果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时间间隔小于0.1s,则人不能将两者区分开,此时回声加强了原声,AB不符合题意;C.声音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回声的传播速度等于原声的传播速度,C不符合题意;D.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现象,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现象,回声与原声进入人耳时间间隔小于0.1s,则人不能将两者区分开,此时回声加强了原声。【变式训练1】某天气温为15℃,某人面对山崖大喊一声,1.2秒后听到自己的回声,则此人与山崖之间的距离为( )A.204米 B.408米 C.340米 D.170米【答案】A【解析】【解答】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说明声音从发出到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t= ×1.2s=0.6s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声=340m/s,由v= 可得,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s=v声t=340m/s×0.6s=204m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分析】回声测距:s=vt。【变式训练2】普通的教室里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回声,因为墙壁离我们的距离小于 米。【答案】不能;17【解析】【解答】 普通的教室里不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回声,因为人辨别回声和原声,两次时间间隔最少为0.1s,障碍物到声源的距离最少,教室墙壁的距离小于17米,所以不能听到回声。【分析】人听到回声需要原声和回声最少0.1s的时间间隔,或障碍物到声源最少17m。【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下列各物体中不是声源的是( )A.放在课桌上的笛子 B.发出悠扬声音的笛子C.空中飞行的蜜蜂 D.在池塘边“呱呱”叫的青蛙【答案】A【解析】【解答】A.放在课桌上的笛子,不振动不会发声,符合题意,故A正确B.发出悠扬声音的笛子属于生源,故B不符合题意C.空中飞行的蜜蜂属于生源,故C不符合题意D.在池塘边“呱呱”叫的青蛙属于生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分析】利用物体振动发声,发声的物体属于生源分析判断。2.声音在下列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小的是(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一样快【答案】C【解析】【解答】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故钢管、软木是固体,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所以在气体,传播速度最小。故选C。【分析】 此题是一道关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基础题,解答时把握好在声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最慢的是气体。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为340m/s B.只要物体在振动,人就能听到声音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D.真空也能传声【答案】C【解析】【解答】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速度更快,A不符合题意;B、物体只要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如果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或振动频率太低,人都不会听到,B不符合题意;C、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C符合题意;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分析】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4.如图所示,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 )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长 B.使音叉振动尽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答案】C【解析】【解答】为了观察到它的振动,正在发声物体在振动但不易观察,放一小球,振动的音叉将小球弹开。通过小球的振动来反映音叉的振动,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分析】一种研究方法:放大法.即将细小的不易观察的放大到可以观察。5.课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后,我们用手握住音叉之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因为( )A.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全部吸收了B.音叉发出的声音被手挡住无法听到C.音叉被握住后发出的声音不能传播D.音叉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答案】D【解析】【解答】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被握住后停止振动,不再发出声音,人听不到声音了,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6.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B.图乙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C.图丙中,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D.图丁中,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声【答案】A【解析】【解答】A.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故A正确;B.乒乓球的作用可以使得物体发生的条件容易观察,转换法的应用,故B错误;C. 图丙中,真空铃实验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故C错误;D.图丁中,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D错误。故选A。【分析】根据声音的产生、转换法的途径判识选项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转换法: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某些物理量(动能、电能)难以直接观察,需要转换成容易观察的指标进行测量,如用乒乓球显示音叉的振动7.如图所示,小芳轻敲桌子,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敲击声,而附近的同学没听到,此实验能说明( )A.空气不能传播声音 B.附近的同学一定处在真空的环境中C.固体能传播声音 D.固体传声的速度比气体快【答案】C【解析】【解答】A.空气可以传声,故A错误;B.空气的传声效果没有桌面的传声效果好,所以附近的同学没听到声音,故B错误;C.小明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敲击声,说明固体能传播声音,故C正确;D.固体的传声的速度比气体快,但本题与此联系不大,故D错误。故选:C。【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态、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固体传声的效果比气体传声的效果好。8.如图所示是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它是我国建筑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A.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的反射C.利用回声增加原声的现象 D.声音能够在墙壁中传播【答案】B【解析】【解答】A. 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 ,属于声音的传播条件,不是回声现象。故A错误B. 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反射现象,故B正确C.利用回声增加原声的现象,回音壁就是利用反射,故C错误D.声音能够在墙壁中传播,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传播,故D错误【分析】回音壁的原理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回音壁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音速和发声的位置等问题。二、填空题9.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世界里,我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的 产 生的。不同的乐器发声振动的部位可能不同:弹吉他时 振动发出声音,吹笛子时 振动发出声音。【答案】振动;琴弦;空气柱【解析】【解答】 解:我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的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弹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出声音;吹笛子时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故答案为:振动;琴弦;空气柱。【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0.小聪与小明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他们用“土电话”实现了较长距离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 (选填“固体”“液体”或“气体”)中传播,声音在棉线中的传播速度要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答案】固体;大于【解析】【解答】用“土电话”实现了较长距离通话,这表明声音可以在固体能够传声;声音在棉线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综上 第1空、固体; 第2空、大于。【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速度,在不同介质中(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的速度不同,同一种介质中,温度相同速度相同。11.如图所示 , 小明用小锤敲响音叉,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发现小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起,此现象说明 ,本实验用到一种物理方法是 ;音叉的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转换法;声波【解析】【解答】(1)(2)实验中运用转化法,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微小振动,转换为容易观察的乒乓球的弹跳,通过实验发现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所以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用小球被弹开的角度表示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方法是转换法。(3)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12.雷雨中,小明看到闪电后 2.5s 才听到雷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340m/s,响雷处到小明的距离是 m。小明听到的雷声是通过 传来的。【答案】850;空气【解析】【解答】由v= 得,响雷处到小明的距离s=vt=340m/s×2.5s=850m,响雷处到小明的距离为850m。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小明听到的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分析】根据公式s=vt,可求出距离;小明听到的雷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13.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17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去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则敲击声由空气传入你的耳朵需要 s,你会听到 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传播速度为5200m/s)【答案】0.05;一【解析】【解答】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也就不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声音的强弱也会发生变化,我们的双耳就能根据这些不同来确定声音发出的方位。因为管长s=17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则由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所以声音在铁管中传播的时间一定小于0.05 s,则两次声音的间隔一定小于0.1s ,此时人耳无法分辨两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打声。【分析】 根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s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三、实验题14.小丽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做了几个探究实验:(1)如图甲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 。(2)如图乙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 可以传声。(3)如图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并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最后得出结论:真空 (填“能”或“不能”)传声。【答案】(1)振动(2)空气(3)变小;不能【解析】【解答】(1)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综上 第1空、 振动;(2) 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空气能传声。综上 第1空、空气。(3)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所听到的铃声将会逐渐 变小, 由此推理可知: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闹钟响铃的声音了 ,所以真空中不能传声。综上 第1空、 变小;第2空、不能。【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能传递能量的实例:能量震碎玻璃,使得火焰动摇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讲义-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学生版).docx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讲义-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