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70分,考试时长7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一、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正确的将“正确”涂黑,错误的将“错误”涂黑)1. 面对青春期的困惑和烦恼,我们不必理会,顺其自然就好。( )2. 情绪会影响人的观念和行动,我们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3. 要学会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面对他人的侮辱和诋毁,我们应当以同等方式予以回击。( )4. 少年强则国强,自强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还关系到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未来。(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我们要传承发展它,坚定文化自信。( )6.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7. “一诺千金”“曾子杀猪”的典故,都启示我们要做诚信的人。( )8.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 )9. 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10. 生命和健康是我们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1. 2025年是____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A.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B. 解放战争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抗美援朝战争12. 七年级学生小悦是北京市房山区“首届非遗文化节”的一名“非遗文化小使者”,协助游客体验非遗项目、讲解传统技艺。她深厚的文化积累、流畅的语言表达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在活动的熏陶下,小悦也越来越乐观开朗、自信坚定。这启示我们( )A. 自信的唯一来源是与他人交往中所获得的肯定B. 参与非遗文化活动能直接提升我们的情绪管理能力C. 要有意识地增加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避免消极情感D. 要学会在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13. “劳动很光荣啊,帮妈妈扫大街,一点儿不丢人,不帮才丢人。”一位少年和妈妈的对话触动了众多网友的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人们的职业不同、但工作有高低贵贱之分②要自主自立积极进取,直面成长中的挑战③这位少年的言行体现了自尊的人不爱慕虚荣④父母理应为我们创造衣食无忧的生活学习条件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4. 宣传委员要用下面的材料出一期板报,该期板报的主题最合适的是( )“中国天眼”工程运行团队胸怀“国之大者”,扎根贵州深山。 一批批青年教师奔赴祖国边远地区,将青春奉献给乡村教育事业。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获得者们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诠释“将小我融入大我”。A. 明辨是非,恪守正道B. 挺膺担当,砥砺奋斗C. 扶危济困,敬业乐群D. 找准定位,扬长避短15. 北京市2025年重要民生实事项目涉及教育、住房、就业等领域,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进民生福祉。下列古诗词与此表达一致的是( )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②治国有常,利民为本③崇德向善,见贤思齐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 梅的凌霜傲雪,兰的高洁坚贞,竹的宁折不弯,菊的清新高雅都寄托着中国人对高尚品格的推崇 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② 《千里江山图》中精炼的手法、绚丽的色彩和工细的笔致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见义勇为的勇毅精神④ 由义为荣,背义为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7.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不仅是一个地名、一个典故,还是一种相互礼让的家风,一种求同存异的社会治理智慧 “六尺巷”彰显了( )①友善和谐的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和谐②宽容谦让的道德观念,替代法律约束③凡事退让的优良家风,避免产生任何矛盾④以和为贵的传统美德,促进人际关系和谐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8.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出示了一张我国的法律体系图,同学们展开讨论,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①我国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②我国已经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法律体系,无需再修修补补③我国法律体系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体系④我国当前法律体系能解决我国社会生活中的所有问题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9. “五一”期间,中学生小羽外出旅行。小羽记录了自己的所闻所感,请你和她一起回顾。2025年5月5日 天气晴 以前我总觉得民法典离我很遥远,和我的生活关系不大,这次出行我深深地体验到了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①旅途中,我邻座的叔叔突发不适,一位游客挺身救助,在给叔叔做心肺复苏时用力过猛压断了其一根肋骨。叔叔醒来了解情况后,表示不需要他赔偿,并向他表示感谢。此时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法典的公平原则交相辉映。 ②景区的一家店铺售卖的商品价格公道、童叟无欺,这家店铺的做法符合民法典的诚信原则。 ③用餐时,我把背包遗落在了餐馆,一位素不相识的游客捡到后把背包还给了我,这位游客的做法符合民法典的平等原则。 ④在景区游玩时,总能看到景区的工作人员在做垃圾分类,景区内也设计了多种多样的小巧思提醒游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景区践行了民法典的绿色原则。小羽的记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20. 某校开展“模拟法庭进校园”主题活动,一场由学生主演的“聚众斗殴案”庭审现场在校园上演。此次活动精心选取青少年常见的违法犯罪案例,通过情景再现揭示“冲动斗殴、触犯法律、失去自由”的悲剧轨迹。这带给我们的警示是( )①不良行为必然会发展成为犯罪行为②不良行为无关紧要,无需过分担忧③做到“行己有耻”,增强法治观念④认清违法犯罪危害,自觉遵守法律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40分。21. 某校七(1)班召开“青春成长故事分享会”,请你参与其中。青春时光 青春故事 感悟叩青春变化之“门” 班上的同学们都发育了,我却没有太大的变化,为此我很焦虑,不愿意和别人说心里话,但其实我内心还是希望被大家关注和理解的。 ①解异性交往之“惑” 进入初中后,一天,爸爸妈妈很郑重地送了我一本《自我保护手册》,还和我深度聊了“异性交往、识别性骚扰、拒绝不雅语言”等问题。 ②品情绪情感之“魅” ③ ④运用所学,补齐表格内容。22. 五四青年节之际,某校开展“平凡铸就伟大榜样就在身边”主题活动。进入初中后,小慧刻苦努力,成绩越来越优异,她也变得越来越自信,她定下了目标“投身绿色低碳产业,为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贡献力量”。高考结束后,为减轻家庭负担,小华打工贴补家用、挣学费。热心人士想要捐助他,都被他一一婉拒。他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小天还在农田干活。他从小刻苦努力、勤奋自强。他说:“一个人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坚守自己。相信未来,闯荡出去就会有出路。”结合他们的故事,说说你从中感悟出的道理。23. 某校七年级开展了“粽情端午文化传承”的研学活动,请你根据活动方案,完成以下任务。粽香万里情同学们发现一枚小小的糯米团背后,包裹着中华饮食文化的千年智慧。粽子是二十四节气的味觉密码,它与节气物侯深度绑定。宋代出现“冬至粽”温补脾肾,现代推出的紫苏粽解表散寒、西洋参粽益气养阴,让粽子随二十四节气轮转变身“可食用的节气仪表”。粽叶随地域气候更替,北方干燥用清热生津的芦苇叶,南方湿热选利水渗湿的竹叶,沿海地区则偏好凉血止血的荷叶,形成“三叶鼎立”的养生格局。(1)运用所学,请你谈谈粽子里藏着的中国智慧。千秋家国心屈原的满腔赤诚早已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融入中华儿女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引用屈原的诗句。·矢志不渝爱国情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习近平总书记以屈原名句盛赞中华儿女在民族危难之际的家国情怀和报国之行。2018年5月,他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心系民生不负人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屈原名句挂心民生冷暖。2021年5月,他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说:“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不忘初心上下求索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屈原名句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2018年4月,他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说:“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2)运用所学,谈谈从上述材料读出了哪些文化基因。汨水照丹心2025年首都“新时代好少年”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同学们一起了解学习了他们的事迹。面对奶奶意外骨折、父母为生计奔波的困境,王子甜以稚嫩的肩膀扛起家庭重担。她在田间地头留下脚印,在灶台医院间穿梭奔忙。清晨为家人准备早餐,深夜细心照料年幼的妹妹。为分担父母农活,她学习桃树嫁接、参与桃树冬剪…… 自2019年起参与公益活动,刘恩同在乡村教育帮扶、特殊儿童关怀贡献了青春力量。他创新运用“云端导游”模式,带领乡村孩子们“云游”祖国壮丽山河。为孤残儿童讲解故宫,为盲童设计“触摸故宫”体验活动,助力肢体障碍儿童进行康复训练…… 在一次与父亲爬山的时候,李金泽偶然发现在一座孤僻的山顶坐落着一间咖啡馆。结合对周边环境的综合分析,他怀疑是以开设咖啡馆为掩护,实则实施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于是他将情况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这一隐患被及时消除。(3)谈谈他们身上的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你打算如何向他们学习。24. 某校七(1)班开展“民法典护航美好生活”主题探究活动。同学们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镜头”作为探究素材。镜头一:法治进程的里程碑 镜头二:校园侵权的防护网 镜头三:合法权利的保护伞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 使用表情包已成为中学校园中调侃、表达情谊的一种方式。然而,最近这种方式却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小鑫未经允许,把其他同学的照片做成表情包,发到朋友圈和同学群恶搞,给被恶搞的同学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何某通过银行向他人转账,误将两万元转给了宋某。何某发现转错人后,请求宋某退还两万元,遭到宋某拒绝。何某催讨未果,遂将宋某诉至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根据交易记录作出判决,责令宋某返还何某两万元。结合材料,运用所学,谈谈你对上述三个“镜头”的认识。25. 以下是某校七年级开展的时政论坛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案例 违法行为类别中学生张某在小区内遛狗,小狗未拴绳,也未戴嘴套,李某在小区遛弯时,突然被该小狗咬伤。李某要求张某赔偿医疗费,但张某觉得小狗乱跑不是自己的责任。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张某需要赔偿李某医疗费、精神损失等费用。 ①16岁的中学生秦某在学校多次无故殴打、辱骂同学郭某,还用手机拍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导致郭某身体受伤、精神抑郁,无法正常学习。人民检察院经审理认为,秦某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②中学生王某因好奇,谎报火情,试探消防人员是否会来,结果消防车真来了。鉴于此行为严重浪费了公共应急资源,干扰了正常的消防救援工作,王某被依法惩处。 ③(1)运用所学,谈一谈以上违法行为的类别。(2)对此,有同学认为:“案例中的中学生年龄还小,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并说明理由。(3)请你为本次论坛写一条宣传标语。北京市房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本试卷共8页,满分70分,考试时长7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一、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正确的将“正确”涂黑,错误的将“错误”涂黑)【1题答案】【答案】错误【2题答案】【答案】错误【3题答案】【答案】错误【4题答案】【答案】正确【5题答案】【答案】正确【6题答案】【答案】正确【7题答案】【答案】正确【8题答案】【答案】正确【9题答案】【答案】正确【10题答案】【答案】正确二、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1题答案】【答案】A【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B【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C【17题答案】【答案】B【18题答案】【答案】B【19题答案】【答案】C【20题答案】【答案】D第二部分本部分共5题,共40分。【21题答案】【答案】①青春期的生理变化是正常的,不必焦虑;要主动与他人沟通,积极融入集体,感受被关注的温暖。②父母做法体现了对孩子的关爱,有助于我们学会自我保护,正确处理异性交往中的问题。③示例:通过听音乐、倾诉缓解负面情绪;④情绪情感是青春的一部分,学会表达和调节情绪,能促进身心健康和人际和谐。【22题答案】【答案】①小慧的故事体现了自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启示我们要树立远大目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②小华的故事体现了自强精神,启示我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培养独立意识;③小天的故事体现了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品质,启示我们要在逆境中坚守自我,用奋斗创造未来。【23题答案】【答案】(1)粽子的制作与节气、地域气候相适应,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智慧,以及因地制宜的生活理念。(2)①“矢志不渝爱国情”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文化基因,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②“心系民生不负人民”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关注民生福祉;③“不忘初心上下求索”体现了变革创新的精神,鼓励勇于探索、追求卓越。(3)精神品质:王子甜的担当负责、刘恩同的奉献精神、李金泽的国家安全意识。做法: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参与志愿服务,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发现问题及时举报。【24题答案】【答案】①镜头一: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规范和保护公民的民事权利,是法治进程的重要里程碑;②镜头二:小鑫的行为侵犯了同学的肖像权,民法典为校园侵权提供了防护,保障公民人格尊严;③镜头三:人民法院的判决体现了民法典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5题答案】【答案】(1)①民事违法行为;②刑事违法行为;③行政违法行为。(2)不同意。理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法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案例中的中学生虽年龄小,但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应承担责任,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3)示例:学法守法用法,争做法治少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