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调研检测七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五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积累与运用(共23分)班级计划开展“孝亲敬老,传承家风”专题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下列任务。1.班长小语拟写了下面一段话作为此次活动的开场白,请你帮他完善。(6分)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开启“孝亲敬老,传承家风”主题活动。站在这里,我蓦然想起《游子吟》中“临行密密缝”的剪影,那些浸润着亘古温情的家风传承,以磅礴的气魄穿透历史长河,叩击着我们的心fēi( )。孝亲敬老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它是对生命源头的敬畏,是血脉里流淌的文明基因。可当我们凝视当下,那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却让万家灯火àn( )然失色。此刻,我们应当重新拾起祖辈留下的精神火种,让孝道化作春晖般温暖的力量。相信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定能让传统美德焕发新的生机,让每个家庭都成为传承家风的璀璨星辰!(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mù gèn B. mò gèng C. mò gèn D. mù gèng(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心 fēi( ) àn( )然失色(3)小语认为重读上面一段话中的几个“副词”可增强语言表达的张力和感染力,请你帮他找出判断及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A.“我蓦然想起《游子吟》”,强调回忆的突然涌现。B.“以磅礴的气魄穿透历史长河”,突出影响的深远。C.“孝亲敬老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加强否定的力度。D.“我们应当重新拾起祖辈留下的精神火种”,突显行动的改变与决心。2.小文想用学过的古诗文名句表达她对“孝”的方式的理解,请你和她一起完成。(8分)“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永恒主题。“ ① , ② ”(《木兰诗》)“孝”是木兰主动替父从军的决定;“ ③ , ④ ”(《逢入京使》)“孝”是岑参报喜不报忧的体谅;“ ⑤ , ⑥ ”(《望岳》)“孝”也是青年杜甫勇敢攀登、积极进取的远大志向;“ ⑦ , ⑧ ”(《登飞来峰》)“孝”更是王安石不畏艰险、立志革新的报国担当。3.班主任请你们小组为此次活动设计活动方案,小组其他同学已经设计了两种,请你也开动脑筋再设计两种吧。(2分)方案一:寻孝亲敬老名言方案二:论孝亲敬老之举方案三: 。方案四: 。4.同学们搜集到了关于“孝”的一段文字材料,请仔细阅读,写出你的发现。(3分)“百善孝为先”,中国传统节日中多有推崇孝、实践孝的内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尽心奉养。“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才是完整的孝。“祭之以礼”主要在传统节日进行,清明节、中元节等均以祭祖悼亡为核心,春节、重阳节也不乏祭祖的内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祭祖悼亡,基于血缘关系,但又不限于血缘关系,而会延展至对族群、国家、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文祖先和历代先贤。清明节对黄帝炎帝、革命烈士的祭祀,端午节对屈原的祭祀等,不仅使个人虽死犹生,还具有激励后人的力量。你的发现: 。5.小洛同学负责为此次活动制作电子板报,他想插入下面的一幅漫画来表现活动主题,请你观察漫画中人物的行为,撰写一段生动的文字表达你的观察感受或评价。注意运用短句的形式进行表达,语言要富有感染力,4-6句为宜。(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13分)有为有不为季羡林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 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 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吗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6.下列对文中加点短语的结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篇论文”属于偏正短语 B.“是非善恶”属于并列短语C.“从容就义”属于动宾短语 D.“浪子回头”属于主谓短语7.请认真阅读本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3分)8.本文语言平实如话,简洁质朴。请结合文中划线句作具体分析。(3分)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9.读完本文,请你引用文中的一句话做观点写一段话,结合文章内容谈谈面对生活中的“小善”与“小恶”我们应该怎么做。80字左右。(4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3题。(14分)与一株蒲公英的默契王本道①惊蛰过后,春分未至之时,我习惯在自家庭院里徜徉。小小的院落里,几株挺拔的白玉兰和婀娜的海棠依然沉寂着,但冥冥之中,我感觉周遭的土地正勃发着一股盎然生机。于是我找来一个耙子,扒开院墙底部覆盖着的枯草蒌叶,眼前顿觉一亮-----一株娇嫩淡绿的蒲公英,铺展着锯齿般细小的叶片,心有灵犀地朝我微笑着呢。②这株蒲公英生长在东墙下的缝隙之中,其间只有些微的泥土。当年我退休后,一次在庭院里散步时,不经意地发现了它。此后连续十年间,它都如约而至,在那里发芽抽青,铺展开锯齿形的叶片。初夏,小院姹紫嫣红,蒲公英的顶端逐渐形成一个细小的花盘,并绽开黄色的花瓣,花瓣紧紧围绕着花心,开得恣意灿然。当此之时,蒲公英的头顶,盛开的海棠灿若明霞,相隔几步之遥,雍容的白玉兰频送幽香,而这株低矮卑微的蒲公英默默地挺立着自己朴实的身躯,释放着细微的清香。仲夏,蒲公英的花盘开始脱落,形成了一个白色的绒球,阵阵微风中,绒球飞出无数张“小伞”,飘向空中,飞向遥远的天际……③蒲公英花开后,种子随风飘到别处孕育新的生命。可无论种子飘向何方,眼前这株蒲公英十年如一日的固守一处,“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懈不怠,伴我晨昏。它的品性勾起了我的一段回忆。④那是 1963 年秋天,我考入了一所高中。语文老师四十出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慢声细语,却很有感彩。在古典文学、古代汉语领域,他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入学后的翌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到城郊乡下劳动半个月,语文老师与我们同去。劳动之余,同学们就去原野上采集野菜,他也参与其中。⑤青青的原野上,野菜种类很多,尤其是蒲公英随处可见。采集其间,师生谈笑,理想与前途自然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同学中有的说要“志存高远”,有的用俄语朗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名言,还有的表示将来要成为某个学科领域的栋梁之材等等,老师认真听罢大家的议论,平静地说:“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作为你们的老师,我真诚地希望看到你们成才。但是说实话,我不奢望你们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古往今来,出类拔萃的永远是极少数,大多数只能是庸常的普通人。”他指着眼前无垠的田野接着说:“如同春日的田野上,有高耸的白杨,有斑驳的灌木,但更多的是遍地的蒲公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白杨可以做栋梁,灌木可以做成篱笆,蒲公英虽然庸常卑微,却可以药用,也可以果腹。我所希望的是,同学们毕业后,不管命运把你抛向何处,只要深深地扎根土壤,努力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那就是有意义的人生。”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⑥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如今老师已仙逝多年。在这个和煦明媚的春日,与庭院中的蒲公英再次邂逅,他半个多世纪前在城郊田野上的一席谈话,又在我耳畔响起。⑦平心而论,自然界中的蒲公英无异于一棵野草,永远不能与众多的奇花秀木同日而语。但是,年年岁岁,蒲公英都要熬过严酷的隆冬,待到春风吹拂之时,率先破土而出,在无人问津之中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夏日,蒲公英又要将辛苦培育出的种子散放出去,让它们带着自己的梦想,飘向海角天涯。许多年过去,这些“小伞”飞向了华夏土地上的大江南北,山冈、湖畔、贫瘠的旷野甚至岩石的缝隙,都是它们生长的地方。恰如当年我的那些“同学少年”,在经历了或长或短的知青生活之后,相继在社会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成了社会上庸常的普通人。几十年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奋斗着,燃烧着,持守着心灵的宁静与和谐。生活未必富裕,凡俗的日子里还有很多困难和曲折,但是他们在不怨不忧,心怀盈盈的温暖、感恩和爱。无论面对怎样灰暗的时空,他们的脸上都会荡漾出一份明媚。这,不正是蒲公英的品格吗 ⑧明年春风拂面之时,我还会在庭院那熟悉的角落搜寻蒲公英的倩影,而它也一定会精灵般适时出现,这已成为我们之间的无言的默契。10.请分析文章第②段画线部分是怎样表现蒲公英的形象的。(4分)11.文章第④—⑤段采用的记叙顺序是什么,有何作用 (3分)12.文章第⑤段中“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在场同学久久的沉思”,假如你也在场,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和阅读体验,发挥想象,补写你的沉思内容。(4分)13.品读文章结尾段中画线句“这已成为我们之间的无言的默契”,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4-18题。(共11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李盛仙《夏日赏荷》14.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亭亭净植 查阅词典法:①关闭门户所用的直木。②竖立。③栽种。④通“殖”,繁殖。(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1) (填序号)陶后鲜有闻 词语推断法:鲜为人知 (2)15.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画两处停顿。(2分)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16.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17.【甲】文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 (1) 的生活态度;【乙】文赏荷,可观其美,其中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2) 。(2分)18.【甲】文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文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词 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看法。(3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4分)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9.陆游写过此诗后,山西村成了当地网红打卡之地。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山西村有哪些特色 (2分)20.不少网友为颔联点赞并留言,其中一网友留言:“此诗颔联寓哲理于写景中,让人豁然开朗。”请你分析网友这样说的理由。(2分)四、整本书阅读(5分)21.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提醒我们要选择那些正直、诚实、见多识广的人作为朋友。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你认为下列人物谁会是保尔最好的朋友,并结合所选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对保尔的积极影响谈谈你的理由。朱赫来 丽达 谢廖沙五、作文(50分)22.对于鲁迅来说,阿长买的那四本小小的书,是一缕芬芳;对于宗璞来说,那窗前的紫藤萝花,是一缕芬芳;对于孙犁来说,那一身“阜平蓝”,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驻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自选角度,围绕中心选取恰当材料;②抓住细节进行描写;③文从字顺,抒发自己独特感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不少于500字。七年级语文试卷参考答案积累与运用(共23分)1.(6分)(1)(2分)C(2)(2分)扉;黯(3)(2分)B2.(8分)①愿为市鞍马②从此替爷征③马上相逢无纸笔④凭君传语报平安⑤会当凌绝顶⑥一览众山小⑦不畏浮云遮望眼⑧自缘身在最高层3.(2分)谈孝亲敬老感受;说孝亲敬老好人。4.(3分)我认为清明祭祖很有必要,因为祭祖悼亡也是孝道的一部分,而且祭祀的对象不限于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还有对族群、国家、社会有重要贡献的祖先和先贤。开展清明祭祖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铭记逝去的先人,寄托哀思,还可以从中获取精神力量。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继承“清明祭祖”这一传统习俗。5.(4分) 漫画中是一家三代,妈妈正给奶奶捶背,年幼的儿子站在凳子上给妈妈捶背。由此可见,孝心之所以能一代代传承下去,与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只有父母做出好榜样,孩子才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到这些美好的品行。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6.(3分)C7.(3分)①善恶是有大小之别②大善大恶的例子③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8.(3分)角度:语言明白晓畅原文: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分析:作者运用简单的设问,将“善恶大小”这一复杂的哲学问题引向日常生活,“动一动脑筋”“看一看社会”直白如话,鼓励我们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直接观察社会现象来领悟这两个相对概念的内涵。“呢”“着”“了”等助词的使用,体现口语化的特点,增加了亲切感。9.(4分)观点: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我认为,应当有为的事就是符合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事,应当不为的事就是违背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事。一个人做事,必须先考虑是否符合社会和人民的利益,符合的就做,不符合的就不做。如果不管不顾,只凭个人的意气、欲望、爱好去行事,那就是胡作非为,必然会受到社会和人民的谴责”。10.(4分)运用了拟人(“朝我微笑着呢”)和比喻(“锯齿般细小的叶片”)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蒲公英可爱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11.(3分)插叙,插叙了作者高中阶段的一段经历,重点是语文老师关于人生意义的一段话。老师这一观点的含义,和蒲公英的品性极其相似,由此引出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感叹。丰富了文章内容,进一步阐述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主题更突出。12.(4分)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要像这蒲公英一样,扎根努力生长,好好学习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即使有困难挫折,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努力、坚强而乐观,就算不成功也是有意义的。(言之有理即可)13.(3分)文章最后一段强调“这已成为我们之间无言的默契”,用肯定的语气将我与蒲公英的默契在时间上做了延续,借蒲公英的庸常但不庸俗(朴实、默默无闻、奋斗)来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平凡而有意义的人生也是有价值的。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14.(2分)(1)②(2)少。15.(2分)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16.(2分)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17.①不慕名利、洁身自好②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18.(3分)示例一: 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 因为它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品质是相通的。示例二: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水洗涤过的荷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19.(2分)热情好客的农民;迷人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风民俗。20.(2分)同意,颔联不仅展现了山西村秀丽的自然风光之美,而且蕴含哲理:在困境中不要放奔希望,坚持前行,或将迎来转机,豁然开朗。四、整本书阅读(5分)21.(5分)示例一:我选朱赫来。 十月革命爆发后,朱赫来在保尔的家乡做地下工作,在保尔家住过几天,给保尔讲革命的道理,培养了保尔朴素的革命热情;后来,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成为著名的骑兵师中最勇敢的士兵之一。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每当保尔在成长中遇到问题,朱赫来便会及时出现,为保尔排忧解难,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朱赫来的引导下,保尔百炼成钢,最终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英雄。示例二:丽达和保尔一同参加全俄共青团代表大会,期间丽达向保尔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见解。她对工作的认真和专注让保尔深受触动。当保尔在工作中遭遇挫折,心情低落时,丽达总是给予他鼓励和支持。比如保尔在筑路工作中受伤后,丽达的关怀让他重新振作。丽达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引导着保尔不断提升自己,使他在革命事业中更加坚定和执着。示例三:我认为谢廖沙对保尔的影响比较深远。谢廖沙是保尔的朋友,他们在童年时期一起经历了许多。谢廖沙勇敢无畏,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在战争中,谢廖沙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给保尔树立了榜样。他们一起反抗沙皇统治,共同为了理想而奋斗。谢廖沙的勇敢和热情激励着保尔,让他更加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作文(50分)按河南省中招标准评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