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zip(扫描版,有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驻马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zip(扫描版,有答案)

资源简介

驻马店市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
生物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C A D B D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D C A B C C
1.【答案】D
【解析】豌豆花瓣开放前雄蕊未成熟时(花蕾期)需对母本去雄,A 错误;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
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个体的现象,B 错误;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仍是纯合子,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也会出现
纯合子,C 错误。山柳菊有时进行有性生殖,有时进行无性生殖,这是孟德尔用山柳菊做实验失败的原因之
一,D 正确
2. 【答案】B
【解析】孟德尔解释豌豆杂交实验一时提出假说的核心内容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A 正
确;孟德尔分离定律中,F2的 3:1 性状分离比依赖条件之一是 F1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但雌雄配子数量不相
等,B 错误;摩尔根在果蝇纯合亲本杂交和 F1杂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C 正确;“假说—演绎法”包
含五个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D 正确。
3.【答案】C
【解析】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A 错误;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
果蝇眼色基因在 X 染色体上,并未证明呈线性排列,B 错误;克里克以 T4 噬菌体为实验材料通过某个基因
中碱基增加或减少对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影响,证明遗传密码中 3 个碱基编码 1 个氨基酸,C 正确;富兰克
林拍摄到 DNA 的 X 射线照片,查哥夫发现不同物种 DNA 中碱基 A 和 T 的量相等、C 和 G 的量相等, D 错
误。
4.【答案】A
【解析】子代 T2噬菌体利用来自用 3H 标记的大肠杆菌的氨基酸(含有 3H)、脱氧核苷酸(含有 3H)分别合成
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DNA 分子,两者可检测到 3H,A 正确;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直接用培养基培
养,B 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说明 DNA 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说明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 错误;
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后,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D 错误。
5.【答案】D
【解析】这两次分裂可能是两次有丝分裂,依据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可推知,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形成
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均含有 8 染色体,其中的每条染色体所含有的一个双链 DNA 分子都是一条链
有 3H 标记、另一条链没有 3H 标记。接着这两个子细胞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在有丝分裂末期细胞两极都
含有 3H 标记的染色体,分裂结束后 4 个子细胞中含有 3H 标记的条染色体,A 错误;这两次细胞分裂若
为减数分裂 I 和减数分裂Ⅱ,则 DNA 复制了 1 次,B 错误;若这个精原细胞重新进行两次连续的分裂,
所得 4 个子细胞中至少有 2 个细胞含有 3H 标记,C 错误;若子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则该精原细胞
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 I 前期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D 正确。
6.【答案】B
【解析】A.mRNA 链碱基排列顺序和编码链一致(只是将编码链中的 T 替换为 U),与模板链碱基互补配对,
且方向相反,核糖体沿 mRNA 的 5'端向 3'端移动,再结合氨基酸的序列可推知,mRNA 碱基序列为 5'-
AUGCAUCCUAAG-3',故①链是转录的模板链,其左侧是 3'端,右侧是 5'端,A 正确;
B. 若在①链 5~6 号碱基间插入碱基 G ,则 mRNA 的 5~6 号碱基间插入一个 C ,变为 5'-
AUGCACUCCUAAG-3',第 4 个密码子为终止密码子 UAA,使合成的肽链变短,B 项错误;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碱基序列不同的 mRNA 翻译得到的肽链可能相同,C 正确;
D. 转录时 RNA 聚合酶与 DNA 结合,解开 DNA 双链,D 正确
7.【答案】D
【解析】A.经紫外线照射可诱导基因发生突变,从而获得红色素产量高的红酵母,A 错误;
B.运用 CRISPR/Cas9 技术在某个基因中特定位置插入碱基对属于基因突变,B 错误;
C.香烟中的苯并芘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属于基因突变,C 错误;
D. 同一株水毛茛暴露在空气中的叶与浸没在水中的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可是环境的作用,基因结构并没有
改变。D 正确
8.【答案】B
【解析】新城疫暴发后,应立即隔离病鸡、彻底消毒鸡舍,以防止病毒传播,A 正确;新城疫病毒的遗传物
质为 RNA,其控制性状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RNA 片段,B 错误;家禽的遗传物质 DNA 彻底水解后得到
6 种产物(脱氧核糖,磷酸、A、T、C、G),新城疫病毒的遗传物质 RNA 彻底水解后得到 6 种产物(核
糖,磷酸、A、U、C、G),两者的产物中有 4 种相同,C 正确;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增殖,需要宿主细
胞提供核糖体、氨基酸、核苷酸等条件,D 正确。
9.【答案】B
【解析】AB.分析题干信息,A 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存在黑色素时羽毛颜色为黑色,故黑羽雌鸟的基因
型为_ _ZAW,黑羽雄鸟的基因型为__ZAZ_;H 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仅有黄色素,没有黑色素时,羽毛
颜色为黄色,故黄羽雌鸟的基因型为 H_ZaW,黄羽雄鸟的基因型为 H_ZaZa;无色素时,羽毛颜色为白色,
故白羽雌鸟的基因型为 hhZaW,白羽雄鸟的基因型为 hhZaZa。两对基因分别分析,Hh×hh→Hh∶
hh=1∶1,ZAW×ZaZa→ZAZa∶ZaW=1∶1,据此分析如下:
故 A 正确,B 错误,C 正确;
D、纯合黑羽雌性(HHZAW、hhZAW)和纯合白羽雄性(hhZaZa)杂交,子代雄性( A ---Z Z )都为黑羽、雌性
(HhZaW、hhZaW)为黄羽、白羽,可以根据子代羽毛颜色区分性别,D 正确
10.【答案】D
【解析】体细胞基因突变造成的细胞癌变导致的癌症,不属于遗传病,A 错误;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
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B 错误;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C 错误;基因治疗的
对象是具有致病基因的体细胞,但生殖细胞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其后代仍有患病风险,D 正确。
11.【答案】D
【解析】若两对基因能自由组合,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将产生基因型为 AB、Ab、aB、ab 的四种配子,
但如果基因连锁且发生互换,也能产生这四种配子,A 错误;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的两亲本杂交,子代
的表型比为 1:1:1:1,不一定能说明这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为 A与 b连锁,a与 B连锁,也会出现
这种结果,B错误;若 AaBb和 aabb的个体杂交,后代表型比例为 1∶2∶1,说明基因 A与 b位于一条染色
体上,a 与 B 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C 错误;若 AaBb 的个体自交,后代表型比例为 6∶3∶2∶1,说明存
在 AA_ _或 BB_
_合子致死现象, D 正确。
12.【答案】C
【解析】A.分叉毛雌蝇与直毛雄蝇杂交,子代中雌蝇全为直毛,可判断直毛对分叉毛为显性,A 正确;
B.根据子代性别的表型,不含 Y 染色体的果蝇(XO)表现为雄性,含 Y 染色体的果蝇既可能是雄性,又可
能是雌性,因此,Y 染色体不是果发育成雄性的必要条件,B 正确;
C.设控制果蝇直毛和分叉毛的基因为 B/b,正常情况下,亲代的分叉毛雌蝇(XbXb)产生的配子为 Xb,亲代
的直毛雄蝇(XBY)产生的配子为 XB和 Y,根据杂交结果推测,子代中直毛雄蝇(XBO)和分叉毛雌蝇(XbXbY)
的出现是因为亲代分叉毛雌蝇减数分裂异常,产生了 XbXb和 O 的配子,C 错误;
D.一只性染色体异常的分叉毛雌果蝇(XbXbY)进行减数分裂时,由于性染色体为三条,其中任意两条配
对正常分离,而另一条随机移向一极,产生含两条或一条性染色体的配子,可以是 Xb或者 Y 单独移向一
极,配子种类为 Xb、XbY、XbXb、Y,共 4 种,D 正确。
13.【答案】A
【解析】陆拟六倍体含有 39 对同源染色体,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 39 个四分体,A 正确;亚拟杂
种棉体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属于异源二倍体,不是单倍体,B 错误;陆拟杂种棉为异源三倍体,含有 3
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C 错误;陆拟六倍体棉的培育过程利用了杂交育种
和多倍体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有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 错误。
14.【答案】B 【解析】由图中的代谢途径可知,一个基因可以影响多个性状,一个性状也可能受多个基因控
制,A 正确;图中表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B 错误;缺乏酶⑤则
不能合成黑色素,会使人患白化病;缺乏酶③则会使尿黑酸积累,会使人患尿黑酸症,C 正确;减少食物中
苯丙氨酸的含量减少可以控制体内苯丙氨酸的浓度从而缓解苯丙酮尿症的症状,D 正确。
15.【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喷洒残杀威初期蛋白核小球藻的细胞增殖抑制率低,因此繁殖速率较高,100 小时内蛋
白核小球藻只是被定向选择,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C 错误。
16.【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A 错误;在不同环
境中,黑猩猩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稀树草原与雨林环境差异较大,黑猩猩不可能在两种环境下都能拥
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应该是在各自环境中有相适应的特征;现阶段稳定的结构也
不一定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B 错误;SNP 的分析可以从分子水平揭示黑猩猩的差异,为研究黑猩猩在不同
环境中对选择压力的适应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C 正确;具有不利变异的黑猩猩个体,可能由于环境突
然改变,而成为有利变异,不会过早死亡,能生存和繁殖后代,D 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共 52 分。
17.(共 10 分,除注明外,每空 1 分)
(1)16 (第一)极体
(2)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2 分)有丝分裂、减
数分裂(2 分)
(3)减数分裂 I 后期
(4)减数分裂
(5)减数分裂Ⅱ后期,含有 B基因的染色体在着丝粒分裂后移向细胞同一极,都进入到卵细胞中(2 分)
【解析】(1)图 1 中②处于减数分裂 I 后期,③为有丝分裂后期,该个体 2n=8,②时期有姐妹染色单体 16
条。(2)图 1 中细胞②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揭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细胞③产生的
子细胞为精原细胞,可继续进行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3)RAD21L 连接的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 I 后
期之前发生分离才能保证减数分裂正常进行。(4)图 3 中,若纵坐标是染色体数且 cd 段核 DNA 分子数是染
色体数的两倍,cd 段染色体数减半,但着丝粒未分裂,说明 cd 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所以该
曲线可表示减数分裂。(5)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后染色体未移向两极,从而形成了基因型为 ABB
的卵细胞。
18.(共 10 分,除注明外,每空 1 分)
(1) 鸟嘌呤脱氧核苷酸 不属于
(2) 转录 抑制
(3) 一个 mRNA 分子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2 分)
(4) 等量的不含 DNMT3siRNA 的缓冲液 饲喂花粉和花蜜 工蜂 蜂王
【解析】(1)据图可知,与胞嘧啶和 5 ′甲基胞嘧啶都可以配对的碱基是 G ,核苷酸是鸟嘌呤脱氧核苷
酸。DNA 甲基化不改变碱基序列,不属于基因突变
(2) RNA 聚合酶识别与结合 DNA 的特定位点,用于驱动基因的转录,若 DNA 甲基化影响 RNA 聚合酶
与该序列的识别与结合,进而抑制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蜂王浆导致幼虫 DNA 甲基化的减少,进而发
育为蜂后。
DNMT3 蛋白是一种 DNA 甲基化转移酶,能使 DNA 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由此可推测,蜂王浆中的蛋白
可能抑制 DNMT 蛋白活性,幼虫 DNA 甲基化的减少,进而发育为蜂王。
(3) 一个 mRNA 分子可相继结合多个核糖体,使得少量的 mRNA 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大量的蛋白质。
(4) 已知 DNMT3siRNA(小干扰 RNA)能使 DNMT3基因表达沉默,即抑制 DNMT3基因表达。本实验
的目的是验证 DNMT3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或蜂王的关键因素,因此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注射适
量的 DNMT3siRNA 抑制 DNMT3基因表达 DNMT3,因变量是雌蜂幼虫发育的结果,据此设计实验如
下:取多只生理状况相同的雌蜂幼虫,均分为 A、B 两组;A 组作为对照组,注射等量的不含
DNMT3siRNA 的缓冲液,B 组注射适量的含 DNMT3siRNA 的缓冲液,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用花粉
和花蜜饲喂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幼蜂发育情况。如果 A 组发育成工蜂,B 组发育成蜂王,则能验
证 DNMT3是决定雌蜂幼虫发育成工蜂或蜂王的关键因素。
19.(共 10 分,除注明外,每空 1 分)
(1) 基因库
(2) 减小 自然选择 蜗牛种群中 A 和 a 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3) 突变和基因重组 遗传(基因) 协同进化
(4) 产生生殖隔离 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2 分)【解析】
(1)一个种群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所以蜗牛种群中的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
基因称为基因库。
(2) 从表中看出有条纹蜗牛的被捕食概率比无条纹的被捕食概率大些,说明有条纹蜗牛更容易被捕食。
若干年后,有条纹 A 基因的频率将减小。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蜗牛发生
了进化,因为蜗牛种群中 A 和 a 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3) 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该区域中的蜗牛不同个体属于一个种群,性状的差异
体现了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4) 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 收割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
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20.(共 11 分,除注明外,每空 1 分)
(1) 诱变育种 提高突变率,创造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
(2) 隐性 分离
(3) 低温诱导或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2 分) 茎秆粗壮;叶片和籽粒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
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丰富
(4) 长穗:短穗=5:1(2 分) ③(2 分)
【解析】(1)科研人员利用化学物质 EMS 处理野生型水稻种子,筛选出突变体 L(雄性不育)和突变体 M
(半矮秆),这种利用物理因素(如 X 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
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获得优良变异类型的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诱变育种的优点
是提高突变率,创造人类需要的生物新品种。
(2) 杂交组合Ⅰ中,野生型×突变体 L,F1全为野生型,F2中野生型:雄性不育=1860:588≈3:1,说明突
变体 L 的雄性不育为隐性性状;杂交组合Ⅱ中,野生型×突变体 M,F1全为野生型,F2中野生型:半矮秆
=1821:602≈3:1,说明突变体 M 的半矮秆为隐性性状。这两对相对性状在 F2中都出现 3:1 的性状分离比,
说明相关基因的遗传分别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3) 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要获取同源四倍体水稻,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二
倍体水稻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与二倍体水稻相比,同源四倍体水稻(即多倍体)具有茎秆粗壮;叶片和籽粒
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丰富等优点;
(4) 基因型为 AAAA 的长穗植株与基因型为 aaaa 的短穗植株杂交,F1的基因型为 AAaa。F1(AAaa)
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为 AA∶Aa∶aa=1∶4∶1,与基因型为 aaaa 的植株杂交,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AAaa∶ Aaaa∶ aaaa=1∶4∶1,表型及比例为长穗∶短穗=5∶1;图 1 中联会方式③(1 个单价体和 1 个三
价体)在减数分裂Ⅰ后期容易出现非 2/2 式分离,因为单价体和三价体均随机移向细胞一极,从而形成非整
倍体的配子,使水稻的结实率下降。
21.(共 11 分,除注明外,每空 1 分)
(1) 去雄、套袋、授粉和套袋 7 4
(2) AaBb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A 与 b 位于其中一条染色体上,a 与 B 位于另一条
染色体上(2 分)
(3) aB (2 分) 1/4(2 分)实验思路:F2中的紫色凤仙花和 F1植株进行正交和反交的杂交实验,并统
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2 分)
【解析】(1)凤仙花是一种自花传粉植物,在进行杂交时,需要对亲本进行去雄、套袋、授粉和套袋处理。
凤仙花是雌雄同株的植物,基因组数据库需要测定一个染色体组的 DNA 即可。理论上讲,红色凤仙花的基
因型 A_B_,包含 4 种。
(2) 实验中亲本紫色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根据子二代基因型及比例,可知 A 与 b 位于其中一条染
色体上, a 与 B 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
(3) 亲本紫色基因型为 AAbb 和 aaBB 杂交,子一代红色的基因型为 AaBb,若含 aB 基因的花粉不致
死,F2 植株中,基因型 AA:Aa:aa 比例为 1:2:1,基因型 BB:Bb:bb 比例为 1:2:1,aaBB=1/4,配子
Ab=aB=1/2,结合表中比例可知 aB 基因会导致部分花粉致死,其中 aaBB 占 1/10=1/2×1/5,说明含有 aB 基
因的花粉成活率为
1/4。
实验思路:F2中的紫色凤仙花和 F1植株进行正交和反交的杂交实验,并统计子代的表型及比例。驻马店市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生物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本试题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生作答时,
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只收答题卡。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
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聚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书写作答,在试题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时需除去母本成熟花的全部雄蕊
B.性状分离是指子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C纯合子的自交后代仍是纯合子,杂合子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纯合.子
D.孟德尔用山柳菊做实验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山柳菊有时进行无性生殖
2,“假说一演绎法”在生物学的研究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
中,错误的是
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假说的核心是“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B.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的过程中,F2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数量相等
C.摩尔根在观察和分析果蝇纯合亲本杂交和F1杂交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D,“假说一演绎法”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科学史是科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科学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科学理论建立的
逻辑脉络与实证基础。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魏斯曼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B.萨顿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克里克以T4噬菌体为实验材料证明了1个氨基酸由3个碱基编码
D.富兰克林和查哥夫发现DNA中碱基A和T的量相等、C和G的量相等
高一生物第1页(共8页)
4.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无放射性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大肠杆茵,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与DNA都含8H
B.用含3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本,可得到DNA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
C.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中离心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5.将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核DNA全部用3H标记),置于不含放射性的环境中连续分裂两
次,所得4个子细胞中均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互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两次连续细胞分裂不可能是两次有丝分裂
B.若这两次连续分裂为减数分裂I和减数分裂Ⅱ,则DNA复制了2次
0,若该精原细胞重新进行两次连续分裂,所得4个子细胞中可能只有1个细胞含有3H
D,若子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不同,则细胞分裂过程中会发生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6,如图是某基因编码区部分碱基序列,在体内其指导合成肽链的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
酸一组氨酸一脯氨酸一赖氨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123456789101112①
TACGTAGGATTC..
ATGCATCCTAAG…
h11111■②
123456789101112
注:AUG(起始密码子):甲疏氨酸
CAU、CAC:组氨酸
CCC、CCA、CCG、CCU:脯氦酸
AAG:赖氨酸
UCC:丝氨酸
UAA(终止密码子)
A.①链是转录的模板链,其右侧是5'端,左侧是3端
B.若在①链5一6号碱基间插入一个碱基G,合成的肽链变长
C.碱基序列不同的RNA翻译得到的肽链可能相同
D.转录时RNA聚合酶与DNA结合,使DNA双链解开
7.下列过程或现象不涉及基因突变的是
A.经紫外线照射处理获得红色素产量更高的红酵母
B.运用CRISPR/Cs9技术在某个基因中特定位置插人1个碱基对
C香烟中的苯并芘可使抑癌基因中的碱基发生替换而增加患癌风险
D.同一株水毛茛暴露在空气中的叶与浸没在水中的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8.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NDV)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NDV为单链RNA病毒,可经过
消化道或呼吸道等途径侵入机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新城疫暴发后应立即隔离病鸡、彻底消毒鸡舍
B.新城疫病毒的基因仍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家禽和新城疫病毒的遗传物质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中有4种相同
D新城疫病毒的增殖过程,需要宿主细胞提供核糖体、氨基酸、核苷酸等条件
9.某种鸟类的羽毛颜色有黑色(存在黑色素)、黄色(仅有黄色素,没有黑色素)和白色(无色
素)3种。该性状由2对基因控制,分别是Z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A/a(A基因控制
黑色素的合成)和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H/h(H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对下图
高一生物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