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助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行文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2.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3.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难点:1.概括新闻内容,认识新闻评论的特点,探究新闻评论的基本结构。2.感受文章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情感。学法指导:1.回顾前三课所学,区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本课报道了什么?又是怎样评论的?2.运用议论文相关的知识,区分作者的看法和列举事实的内容,圈点勾画批注。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署名。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涉及中国的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之一,《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国际社会的一些不实指责进行反驳。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背景简介。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天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文章,警示每一个中国人,谨记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的伤痛。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佑世界和平!二、知识储备1.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概念: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简而言之,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它被誉为新闻宣传的“第一提琴手”,现已成为国家主流舆论和公众喉舌弘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的重要形式。(2)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①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②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③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3)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导向正确,就事论事,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2.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比较下列新闻的标题,思考不同的新闻体裁的标题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新闻的标题都概括新闻事件:三则消息的标题直接概括新闻事件;特写和通讯的副标题概述新闻事件,评论的前半部分概括事件。异:消息的标题仅概括新闻事件;特写和通讯的主标题通过形象化地描述表达赞美之情;评论的标题后半部分是作者对此新闻事件的评价。三、字词积累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chū zhōnɡ (初衷 )。(2)30万中国同胞惨遭shā lù(杀戮)。(3)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cuàn ɡǎi (篡改)历史教材。(4)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dǐ lài (抵赖),扭曲历史。(5)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wànɡ tú(妄图)rǔ mò(辱没)人类的良知。(6)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yì yǔ (呓语)。(7)mínɡ j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zhānɡ xiǎn(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8)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zhèn lónɡ fā kuì(振聋发聩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dùn xínɡ (遁形 )。(9)这部纪录片为人们再次审视那场人类文明史上cǎn jué rén huán(惨绝人寰)的浩劫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已经吃饱饭、能够吃好饭的今天,我们依然要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B.如果创作的新作品群众听不懂、不爱听,那将有悖于文艺百花园为人民绽放的初衷。C.一张张照片穿越历史,讲述着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的惨绝人寰的屠杀暴行。D.伴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似的冲了出去,汗水挥洒在跑道上,呐喊助威声振聋发聩。整体感知1.完成课文结构图。2. 这篇文章共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3.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明确:五、内容解读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几句话出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请简单说一说这几句话的意思,然后思考,文章以这几句话开头,有什么深意?明确: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3.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进行阐述。明确: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5.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6.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明确:7.结合第四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明确:8.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明确:9.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明确:10.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11.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六、词句赏析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明确: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明确:3.怎样理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这句话的含义?明确:4.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明确:5.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明确:6.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明确:7.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明确:七、深入探究1.“《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这句话改为“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的长篇文章”可以不可以?为什么?明确:2.文章2、3、4自然段在论述时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3.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探讨,分析,交流。4.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明确:七、写作特色①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②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八、随课练习课内阅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节选)①……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 ,不可能被忘却。 ……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1.第二段中“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的逗号可否删去?为什么?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2.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说明了什么?3.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被侵华日军攻破后,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与多位国际友人奔走,组建南京国际安全区,为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生命。拉贝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也是近年来中德两国历史题材歌剧、电影,书籍的重要灵感来源和史实依据。(节选自2020年1月7日新华网)(1)上面的新闻能作为课文的论证材料吗?请说出你的见解。(2)1950年1月5日,拉贝先生去世。如果你有幸能在他的墓前悼念,请你为他写一段悼词。(35字左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助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把握行文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2.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3.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重点难点:1.概括新闻内容,认识新闻评论的特点,探究新闻评论的基本结构。2.感受文章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情感。学法指导:1.回顾前三课所学,区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本课报道了什么?又是怎样评论的?2.运用议论文相关的知识,区分作者的看法和列举事实的内容,圈点勾画批注。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署名。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涉及中国的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高。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之一,《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国际社会的一些不实指责进行反驳。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是集体智慧的结晶。2.背景简介。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天的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的文章,警示每一个中国人,谨记南京大屠杀给我们带来的伤痛。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佑世界和平!二、知识储备1.新闻评论。(1)新闻评论的概念: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简而言之,就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它被誉为新闻宣传的“第一提琴手”,现已成为国家主流舆论和公众喉舌弘扬真善美、鞭策假丑恶的重要形式。(2)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的区别:①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②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③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3)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导向正确,就事论事,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2.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论证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而论证解决“怎样进行论证”的问题。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比较下列新闻的标题,思考不同的新闻体裁的标题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同:新闻的标题都概括新闻事件:三则消息的标题直接概括新闻事件;特写和通讯的副标题概述新闻事件,评论的前半部分概括事件。异:消息的标题仅概括新闻事件;特写和通讯的主标题通过形象化地描述表达赞美之情;评论的标题后半部分是作者对此新闻事件的评价。三、字词积累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1)国家公祭鼎铭文向世人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chū zhōnɡ (初衷)。(2)30万中国同胞惨遭shā lù(杀戮)。(3)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cuàn ɡǎi (篡改)历史教材。(4)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dǐ lài (抵赖),扭曲历史。(5)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wànɡ tú(妄图)rǔ mò(辱没)人类的良知。(6)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yì yǔ (呓语)。(7)mínɡ j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zhānɡ xiǎn(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8)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zhèn lónɡ fā kuì(振聋发聩 ),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dùn xínɡ (遁形 )。(9)这部纪录片为人们再次审视那场人类文明史上cǎn jué rén huán(惨绝人寰)的浩劫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D )A.在已经吃饱饭、能够吃好饭的今天,我们依然要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古训。B.如果创作的新作品群众听不懂、不爱听,那将有悖于文艺百花园为人民绽放的初衷。C.一张张照片穿越历史,讲述着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实施的惨绝人寰的屠杀暴行。D.伴随着裁判员一声令下,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似的冲了出去,汗水挥洒在跑道上,呐喊助威声振聋发聩。【解析】D“振聋发聩”,指发出很大的声响,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整体感知1.完成课文结构图。2. 这篇文章共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明确:这篇文章一共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段是第一部分,概括提出问题的时事背景;第2段至第5段是第二部分,分析事件对社会、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表达立场。3.分析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明确: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五、内容解读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几句话出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请简单说一说这几句话的意思,然后思考,文章以这几句话开头,有什么深意?明确: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国家设立公祭日,又通过立法的形式表明我们的民族意志,铸成这口宝鼎,祭奠那些死难的英灵。用这几句话开头,不仅引出本文的论述,更显得大气磅礴,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2.第一段“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一句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插叙。这句话交代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亡人数,补充说明文章的背景,使情节更加完整。3.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进行阐述。明确: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二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第三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5.第二段“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于2017年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媒体和组织的做法,具体阐明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6.第三段交代“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用意何在?明确:在内容上,交代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表现,指出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设立的必要性;在结构上,与上文形成对比,从反面揭示了当前维护世界和平的严峻形势。7.结合第四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明确:日本右翼分子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日本右翼分子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8.第四段交代日内瓦、联合国对待日本的态度有何用意?明确:2017年11月,日内瓦裁军会议取消了日本和平演讲的资格;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用两个事实具体印证日本右翼势力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正义的力量对之反击,进而阐明“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的论断,使文章论证更有说服力。9.第五段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有什么作用?明确:直接引用《纽约时报》的报道作为论据,有时间,有报道单位,表明事实清楚,材料真实,无可辩驳。另一方面,与下文南京成为国际和平城市形成对比,突出和平的珍贵。10.文章最后一段介绍了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介绍了南京命运的变迁,以及中国具有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和磅礴力量。作用:突出国家公祭的意义以及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深化中心和主题,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11.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变迁的意义:(1)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2)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3)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六、词句赏析作者用词简洁、精准、针对性强,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画出这样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1.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不足100位的今天,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明确:“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具有极强的气势和力量。2.那些人以丑态百出的表演,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明确:“那些人”指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各种丑恶的样子都表现出来了。这里讽刺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所作所为。3.怎样理解“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这句话的含义?明确:时代虽然在不断地变化,但历史就是历史,任何妄图辱没历史真相的做法,都不会得逞的,因为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4.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218项建议,狠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要求日本“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明确:“狠批”表明对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不满。5.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明确:“装睡梦游”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极大讽刺。6.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明确:“何等”,多么。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7.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明确:“一以贯之”强调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始终不变。七、深入探究1.“《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这句话改为“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了一篇题为《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的长篇文章”可以不可以?为什么?明确:不能修改。课文原文把标题提前,具有强调作用,能够唤起读者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相关记忆。2.文章2、3、4自然段在论述时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其作用。举例论证:文章第②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以不同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做法,论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可能被忘却。文章第③节列举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做法和第④段列举“爱好和平的人们高度警惕”的事例,论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应该被扭曲。对比论证:全世界正义之士“牢记历史”和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历史”对比,论述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历史不应该被扭曲”的观点。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请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例子,探讨,分析,交流。例:这篇课文引述大量的材料,翔实、客观地叙说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为和平所做的努力以及日本右翼分子的可耻行径,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表达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誓死捍卫和平的鲜明立场和坚强决心。4.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明确: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七、写作特色①思想深刻,说理性强。文章围绕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意义和必要性,既有全世界正义之士的纪念,又有日本右翼势力的痴心妄想,摆事实,讲道理,站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高度阐明观点,认识有高度,思想针对性强。②事实清楚,准确性强。这篇新闻评论中作者大量运用事实,特别是美国、加拿大以及日本等国的相关事实来阐明自己的认识,印证观点,并且引用原材料,大大增强了评论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八、随课练习课内阅读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节选)①…… ②《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这是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近日发表的有关南京大屠杀长篇文章的标题。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10月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加利福尼亚州街头不久前落成的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东京审判时,他是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在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历史 ,不可能被忘却。 …… ⑥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南京的命运变迁足证和平是何等珍贵。中国早已成为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矢志捍卫世界和平。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1.第二段中“历史,不可能被忘却!”一句中的逗号可否删去?为什么?这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不能删去。这个逗号在这里有强调主语的作用,目的是为了突出“历史”一词的地位,让读者重视这段惨绝人寰历史。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出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不能被忘却”的这一分论点。【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本段列举了大量事实,故为举例论证。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一般都是为了证明……论点。本段分论点为“历史不能被忘记”,所举事实均为证明此论点。2.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说明了什么?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不只是时代变迁的结果,更是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最好体现。它时刻提醒着人们,要远离战争,热爱和平。3.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京被侵华日军攻破后,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与多位国际友人奔走,组建南京国际安全区,为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避难所,拯救了大批中国人生命。拉贝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成为揭露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罪行的铁证,也是近年来中德两国历史题材歌剧、电影,书籍的重要灵感来源和史实依据。(节选自2020年1月7日新华网)(1)上面的新闻能作为课文的论证材料吗?请说出你的见解。可以。一方面,拉贝先生在灾难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可以成为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证据;另一方面,拉贝先生的善举,代表了正义的力量,体现了课文“为佑世界和平”的主题。(2)1950年1月5日,拉贝先生去世。如果你有幸能在他的墓前悼念,请你为他写一段悼词。(35字左右)(示例)你是中国人的朋友!你的正义之举挽救了无数生命,你的高尚美德永载史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弯道超车】暑期助读学案八上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原案版).doc 【弯道超车】暑期助读学案八上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答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