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四校联考高二语文第Ⅰ卷(共 36 分)一.基础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每题 3 分,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烟火作为中国的民俗文化,其所沉积的宗教、民俗、神话、社会乃至美学意义,令人叹为观止。虽然烟火在天空 ① ,却以其华丽盛大给人留下恒久的记忆。( )。它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声音巨大, ②最能达到爆的效果,“爆竹”也随之流行开来。但随着都市文明的崛起,烟火与其在实践层面的矛盾,远大于两者在文化上的依存。烟花爆竹四处燃放,让都市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近年来,由艺术家、工艺师、城市管理者等合作的,以烟火为媒介的大型公共艺术,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案。正是现代科技的支持,使得烟火在艺术与审美层面完成了自我重生,并由视觉盛宴转化为心灵震撼,从而起到了教化作用。这一点与传统的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谓是 ③ 。从“爆祭”转向大型公共艺术,烟火让我们 ④ ,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燃烧于夜空的璀璨景象,震荡于寰宇的爆炸之声,不仅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也让我们明天的道路熠熠生辉。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稍纵即逝 响遏行云 不谋而合 管中窥豹B 转瞬即逝 响遏行云 不约而同 见微知著C.稍纵即逝 响彻云霄 不约而同 管中窥豹D.转瞬即逝 响彻云霄 不谋而合 见微知著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先秦时期的烟火,被认为源自当时的“爆祭”B.先秦时期的“爆祭”,被认为是烟火的起源C.作为起源于“爆祭”的烟火,出现在先秦时期D.作为烟花起源的“爆祭”,被认为始于先秦时期3.下列句子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说木叶》)B.阿 Q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的“行状”也渺茫 (《阿 Q 正传》)C.然而,你就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风景谈》)D.“芦柴棒”手脚着地,打杂的跟上去就是一脚,踢在她的腿上(《包身工》)高二语文试卷 第 1 页 (共 10 页)4.下列各项文学常识中对应无误的一项是 (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秦风·氓》 赋、比、兴现实主义B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柳永《望海潮》 北宋 婉约派C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 传》 中唐时期 古文运动D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归有光《项脊轩志》 唐宋派 清文第一二.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 3 小题,每题 3 分,共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地缘政治学起源于 19 世纪末,以冲突为内核,以地理空间控制与争夺为主旨是传统地缘政治学的核心思想。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飞速进步,跨国犯罪、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网络攻击等对国际社会构成了新的安全威胁,也赋予地缘政治以新的命题。新时代的地缘政治学者开始对全球化、区域化、多极化与信息化等多维度的现实变化展开深入考察,努力地进行理论创新与开拓,但强调建立在民族国家体系和国际无政府状态逻辑基础上的国家间竞争与冲突的国际政治方法与内涵始终没有变。也正因如此,地缘政治学成为一国制定对外政策、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将国际关系看作是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关系的政治现实主义的一个分支。网络空间虽然是没有明确边界和固定地理位置的虚拟空间,但研究发现其依然具有鲜明的地缘政治属性,并没有跳出地缘政治学的研究范畴。与民族国家行为体对陆地、海洋、天空以及太空的争夺一样,网络空间同样面临着权力与资源的争夺与冲突。中美网络空间与地缘政治空间有着重合的趋势,最直观表现在中美网络空间实力对比并未跳出地缘政治格局。“一超多强”是现今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中美网络空间实力对比也呈现出相似的格局。在这一格局中,美国占领着“一超”独大地位,中国、日本、欧盟等国占据“多强”位置。以数字经济为例,美国数字经济蝉联世界第一,中国数字经济排名第二,此外,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在数字经济力量中占有重要一席。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报告显示,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企业和数字基础设施几乎全部集中在美国和中国,全球数字财富高度集中于这两国的数字平台,其中的七个“超级平台”(美国和中国各占 5家和 2 家);微软、苹果、亚马逊、谷歌、Facebook、腾讯、阿里巴巴,占据了全球数字企业总市值的 2/3,从这里不难看出,中美网络空间实力对比并未跳出地缘政治格局,在美国看来,中国网络空间实力“多强”的态势对其地缘政治利益构成了严重挑战,冲击了其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首要地位。地缘政治格局成为美国对华开展网络空间竞争的重要驱动因素,中美“结构性矛盾”在网络空间亦有了充分映射与体现。高二语文试卷 第 2 页 (共 10 页)一般认为,美国是传统大国中的守成力量,中国则是新兴大国中的崛起力量。根据权力转移理论提出者奥根斯基的定义,当崛起国实力达到霸权国实力的 80%时,权力转移过程就开始了。鉴于过去半个世纪的经验,在第二位大国达到或接近美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即 60%至 70%时,都是美国对其实施全面打击的关键时刻。按照真实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 GDP 来对比,2023 年,中国 GDP 已升至美国的 79%,接近 80%,中国与既有的霸权国美国之间的实力日益接近,两者正在陷入结构性的权力冲突之中,这种结构性矛盾反映于网络空间,就是网络霸权国美国将网络空间视为战略竞争的“高地”与“要地”,不愿意与其他国家真正分享网络空间权力,更不愿意看到网络空间权力向崛起国中国转移,并认为中国对其网络空间主导地位构成了威胁。为此,美国对华网络空间采取遏制与打压的策略,从特朗普政府以“贸易战”与“科技战”为主要策略,同时在网络空间大搞所谓“清洁网络”,到拜登上台后,以所谓“小院高墙”实施更加精准高效的“科技脱钩”,同时拉盟友构建所谓“技术联盟”体系,均可见美国遏制中国、确保其绝对优势的地缘政治目标始终没变。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出现了人造技术壁垒与地缘政治边界日益重合的趋势,数字经济国家间合作正在被纳入地缘政治格局之中。依据目前中美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力量对比变化,以及美国基于在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取得压倒性优势的地缘政治考量,这些只会进一步加剧美国对中国的网络空间竞争,以期维护自身地缘战略优势和网络霸权地位。(摘编自郝雪《中美网络空间竞争研究》)材料二:对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来说,地缘政治带来的核心挑战是中美科技脱钩问题。关于中美两国科技合作及其影响,可以借助图来分析。中美两国科技合作及其影响类型图加强国防否 是促 进 经 济 否 (Q1)基础研究国际科学合作准则 (Q2)军民两用技术瓦森纳协定 (Q4)商业技术 是 (Q3)前沿技术中美多领域竞争/合作 WTO/TRIPs 协议在 2017 年之前,中美两个国家在 Q1 象限对应的基础研究方面是全世界合作最密切的两个国家,中美学者联合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全球联合发表论文中位居前列。在 Q2 军民两用技术象限中,由于存在瓦森纳协定,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了高二语文试卷 第 3 页 (共 10 页)联合禁运,导致双方在这一领域几乎没有任何合作。在 Q3 前沿技术象限中,中美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有一定合作,而在人工智能和新能源等领域则存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在 Q4 商业技术象限中,双方主要是商业技术的经济合作,主旨是相互促进经济发展。2017 年之后,美国采取了“小院高墙”策略,意在与中国科技脱钩,其实质是将 Q2 象限的做法推广到其他象限,其他象限的合作空间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挤压。尤其是在 Q3 和 Q4 象限,美国滥用 WTO 规则,将国防安全的特例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前沿和商业技术领域。一大批中国公司和研究机构都被列入实体清单,难以进入国际市场或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要讨论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如果仅讨论政策或治理问题,或许尚有空间,但一旦涉及具体的技术问题,就势必面临重重屏障。在随时可能受到技术打压的背景下,中国的技术企业和专家很难与美国同行就如何防范人工智能的风险进行深入交流。因此,如何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国际合作划出一块“安全区”,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摘编自薛澜《AI 四大风险引发担忧,全球治理如何跟上技术狂奔》)5.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地缘政治学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跨国犯罪、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网络攻击等不是传统地缘政治学的研究内容。B.新时代的地缘政治学不再强调国家间的竞争与冲突,一个国家制定对外政策和军事战略时不再视其为主要的理论基础。C.客观来讲,只要崛起国的经济实力接近美国,达到了一定限度,美国就会对其进行遏制与打压,以期维护自身地缘战略优势和霸权地位。D.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如何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划出一块“安全区”,是中美两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6.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可知,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企业和数字基础设施几乎全部集中在美国和中国,这导致了中美“结构性矛盾”的出现。B.材料一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奥根斯基的权力转移理论来解释中美两国的结构性矛盾在网络空间的反映,使论证更有说服力。C.材料二运用数学图表中的象限分析来解释中美两国科技合作及其影响的特点,不仅便于简化复杂问题,还能促进多维度思考。D.从材料二可知,近年来,美国有意与中国科技脱钩,其实质是将瓦森纳协定的做法推广到几乎所有的前沿和商业技术领域。7.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高二语文试卷 第 4 页 (共 10 页)A.2023 年 10 月,中国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旨在促进国际合作,确保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B.2025 年 3 月 10 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人工智能行动峰会,旨在加强国际社会的行动力,探讨人工智能应用和全球治理问题。C.2025 年初,美国参议员霍利提出《美中人工智能脱钩法案》。要求全面切断中美在 AI 领域的硬件、软件、资金和技术合作。D.就人工智能在特定领域内开展有针对性合作的问题,自 2024 年 5 月以来,中美两国政府已经启动了一轮对话,二轮对话也在进行中。三.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本题共 5 小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与友人论学书顾炎武①比往来南北,颇承友朋推一日之长,问道于盲。窃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与天道,子贡之所未得闻也。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也,则曰: “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 “好古敏求。”其与门弟子言,举尧舜相传所谓危微精一⑥之说一切不道,而但曰:“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呜呼!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 “下学而上达。”颜子之几乎圣也,犹曰: “博我以文。”其告哀公也,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自曾子而下,笃实无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则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门弟子之贤于子贡,祧东鲁⑦而直接二帝⑧之心传者也。我弗敢知也。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与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以伊尹之元圣,尧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驷一介之不视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则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是故性也 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调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曰: “博学于文”,曰: “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高二语文试卷 第 5 页 (共 10 页)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虽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区区之见,私诸同志,而求起予。【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②《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其中”的简称。此句大意是:人心是危险难安的,道心却微妙难明。惟有精心体察,专心守住,才能坚持一条不偏不倚的正确路线。③东鲁:借指孔子。④二帝:指尧舜。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往来南北 比:近来B.好古敏求 敏:快速C.博学而笃志 笃:忠实D.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去:距离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茫乎不得其解也 早知而缕,字而幼孩B. 颜子之几乎圣也 夫人之相与C.夫子之所罕言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则为无本之人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B.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C.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D.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之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11.下列各项对文中加点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命与仁,夫子之所罕言也”一句中的“仁”,孔子曾用“仁者爱人”解释过,并提出了“仁政”的主张。B. “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中《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齐桓晋文之事》一课选自《孟子·梁惠王上》。C. “士而不先言耻” 中“士”是古代贵族的最低等级,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在古代,帝王设宗庙供奉七代祖先,称“七庙”,而士只有“一庙”。高二语文试卷 第 6 页 (共 10 页)D. “且以区区之见”与《陈情表》“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的“区区”含义不同。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顾炎武这篇论学书以深刻的揭露、有力的批判,成为声讨不正学风的战斗檄文。B.作者认为孔子从未谈过“命与仁”,而《易经》反倒有关于人性和自然规律的论述。C.第二、三两段列举孔孟等儒家圣人的为学态度,然后摆出“今之君子”的表现。D.文章善用对比,批判了“今之君子”口不离孔孟,却违背圣人之学的错误做法。第Ⅱ卷 (共 114 分)四. (共 23 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1)圣人之所以为学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 (3 分)(2)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3 分)(3)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2 分)14.根据文意,概括顾炎武“论学”的主要观点。(每条不超过 6 个字) (4 分)1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2)题。 (7 分)雨[宋]陆游映空初作茧丝微,掠地俄成箭镞飞。纸帐光迟饶晓梦,铜炉香润覆春衣。池渔鲅鲅①随沟出,梁燕翩翩接翅归。惟有落花吹不去,数枝红湿自相依。【注释】①鱿鱿 (bō)鱼跃动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A.首联即用对仗手法,写出了雨由高到低、由弱到强的动态变化,尤其表现出雨势的密集。B.颔联着眼于人的活动, “饶晓梦”、“覆春衣”,从中可以读出雨天清晨的昏暗与潮湿。C.颈联分别用“出”与“归”描绘出池鱼、梁燕对于春雨的不同反应,可见诗人观察细致。D.全诗无一“雨”字,却处处含“雨”,描绘出一幅春雨众物图,营造出恬淡闲适的意境。(2)诗人是用什么方法描写雨景的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 分)高 二 语 文 试 卷 第 7 页 (共 10 页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8 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 。 (李白《蜀道难》)(2) ,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蜀相》)(3)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兰亭集序》)(5)传说乌鸦能反哺其母,《陈情表》中运用了这一内容表达希望求得奉养祖母以终其天年的句子是“ , ”。(6)成语“方枘圆凿”意思是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格格不入,不能相合。屈原《离骚》中的“ , ”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五.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共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20 题。犁的情结高维生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辽阔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犁像笔一样,写下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农人的吆喝声,单调、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一个农人的活计做得是否地道,不仅看他出不出力,重要的是对土地的情感和对农具的热爱。打量他的犁杖,就了解了一切。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如果把农具排行的话,犁应为老大。这并不是因体积而论,是它的耐苦、执着和坚毅。犁像动物界中的老虎,平时安静,隐卧一旁,动起来有摧枯拉朽之势。一年中,大多的时候,它闲置被人遗忘,只有播种的季节,回到土地上,积攒的力量才爆发出来。今年春天,我回到故乡,在延吉喧闹的街头,寻找童年的足迹。童年的大杂院,变作前尘往事,一条宽大的马路,掩盖了我在异乡的不尽思念。站在马路边,注视穿梭般的车流,耳边的聒噪,有了不尽的感伤。第二天,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五凤屯,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乡村人少车少,没外人打扰这儿的平静生活,一个人走在洪分河的堤坝上,两旁是桦树林,它摆脱了冬天的冷酷折磨。新生的叶子滑爽,富有弹性,清晰的纹络,流动着土地的汁液。蔓延的野草中有打碗花和飞舞的蝴蝶,草的清香像水一般地涌动,一潮潮地扑鼻。鸟儿像歌手,唤醒了深深的记忆,消除了心中郁积的烦燥。欢快的河水,像大地的女儿抛下的缎带,丰富的情感,润养岸边的村庄、田野。慢悠悠走动的牛车,铃铎的叮咚声,让我想起童年的欢乐。不远处的土地上,一头牛拉动犁杖。农人的吆喝声,听后特别舒坦,不像汽车的噪音,撕裂耳膜。牛听着主人的指挥,犁划开黑土地,犁尖被土地磨得锃亮,没一点瘫痪锈迹。农高二语文试卷 第 8 页 (共 10 页)人神情专注,无一丝杂念,那一刻,他在倾听土地和犁的情语,翻耕的泥土,像一朵朵开放的花儿,舒展的叶子,浸润清晨的露珠,漫着花的清新。我在鲁北平原,见过忙春的景象。有的人家牲口紧张,一家老少齐上阵,父亲扶犁,儿女和妻子拉犁。套绳搭在肩头,弯弓腰身,一步一个脚印,留在身后的土地上。汗水湿透衣服,滴落在泥土中。人和土地的情感,不是一两句简单话说得清的。我扶过犁,上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铺天盖地,风起云涌。一个学期要有多少课时学工学农,走出校门,到广阔的天地里去学习劳动。上农业课的老师是个男老师,课堂上除了讲课本的知识,他还说了很多的趣事。在他下乡的邻屯,有一个上海知青,刚到东北的时候,闹了好多的笑话。上海弄堂长大的年轻人,细皮嫩肉,穿着统一发的黄大棉衣,戴着黄棉帽子,操一口南方口音,惹得乡下人好喜欢。他们还不知苦难的滋味,对乡村事事感到新鲜:板障子、梓子垛、土炕、雪堆、屋檐下的冰溜子。看村头往地里拉粪的牛车,觉得很有意思,就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在战场上,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牛慢慢地倒刍,听不懂知青小伙子在说什么,更听不懂江水滋润的南方话。我们喜欢男老师的实习课,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掺杂玩耍的因素。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学农基地上课,一张犁摆在地头,他牵来牛,教同学们如何上套,讲耕地对一年的重要性。他做一系列的示范,告诉我们在扶犁中注意哪些环节,牛在他的吆喝声中,拉着犁听话地向前走。犁翻开土地,男老师扶犁的神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去,亲手扶犁,试一试,犁在我们的手中变得不听使唤,牛也不听话了,走走停停,像在田地散步休闲。轮到我上场,更惹得同学们大笑,我扶犁时东摇西晃,像喝醉了酒,牛儿不时地“哞哞”叫两声,提出抗议。犁在我的眼中是浪漫的,像一首长诗,歌颂人、士地、未来。它是那么热爱土地,从不背叛。它不像镰刀,如同一只不安稳的松鼠,做些琐碎的事情,然后被人随便地丢弃。一个人在春天,在童年的乡村的大地,又一次听犁的歌唱。 (有删改)17.下列文中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 摧枯拉朽 爆发 喧闹B. 聒(guō) 噪 蔓延 烦燥C. 铃铎(duó) 锃(zhèng) 亮 痿瘀锈迹D. 倒刍 (chú) 掺(cān) 杂 琐碎1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2 分)A.本文在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中记叙、描写、抒情,表达了对犁的深厚感情,抒发了对土地的热爱及故乡没有了“童年的足迹”的伤感。B.文章第三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犁”的独特品性,表达出作者对于犁的赞美之情。高二语文试卷 第 9 页 (共 10 页)C.上海知青“对着前方大声地喊道: ‘前进!’牛车一动不动,急得不停地拍打牛身”,这里通过特写镜头,意在表现知青们与乡村的格格不入。D.只要种地就须犁地,可以说犁与土地是难舍难分的,作者在结尾部分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强调了这一点。19.赏析文中划线语句。 (6 分)20.文章多次具体描写了人们使唤牛或使用犁的场景,请简要概括这些内容。 (5 分)21.文章说,“农具当中犁是让人尊重、敬畏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对“犁”尊重、敬畏的理由。 (4 分)六.整本书阅读和语言运用(本题共 2 小题,共 12 分)22.曹雪芹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眼睛。以下有四处《红楼梦》中对人物眼睛的描写,请写出其各自对应的人物。 (4 分)(1)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2)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3)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4)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23. 阅读下面文字, 完成(1)~(2) 题。 (8 分)在人民公园的廊亭中“邂逅”《西厢记》,在人流如织的滨江道遇见“陈白露”,在华灯初上的海河之畔倾听交响音乐……每逢节假日,这些丰富多彩的演出,共同构建起立体多元的城市文化展演空间,实现了文化演出与城市旅游的深度融合。这种“全城皆舞台”的模式,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也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从曲艺之乡到艺术之都,天津正在用创新书写文旅融合的新篇章。这里的 ,; , 。当文化艺术走出殿堂,化作街头巷尾的惊喜,这座城市便真正拥有了永不落幕的魅力———下一个转角,会有怎样的艺术奇遇 这座城市的文化惊喜,永远让人猜不透,却又忍不住期待!(1)上面语段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 (4 分)(2)将下列词语分别组合造句填入上面语段空白处。要求:构成对偶的句式,语意表达合理。 (4 分)演出 邂逅 生动注脚 浪漫对话。七. 写作(60 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老子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鲁迅却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围绕“不知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高二语文试卷 第 10 页 (共 10 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术四校联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第一空:“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强调主观或抽象因素。“转瞬即逝”,形容很快就会失去或消失,突出客观。语境中用来形容、陈述烟花,突出客观,不能搭配“稍纵即逝”,适合用“转瞬即逝”。第二空:“响過行云”的意思是声音高入云驾,把浮动若的云彩也止住了,形容鍁声嘹亮。“响彻云霄”指响声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十分嘹亮。此处是说竹子炸裂的声音,应选“响彻云霄”。第三空:“不谋而合”指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不约而同”指没有事先商量而见解或行动一致。“不谋而合”可作谓语,“不约而同”多作状语,后面加具体做法。这里强调的是一致,故用“不谋而合”。第四空:“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语境巾烟花让我们“触摸到了一个都市、一个国家文明进步度”,应该用“见微知著”。2、【答案】B【解析】括号后一句的主语“它”指的应是“爆祭”,由此推断前一句主语为“爆祭”,所以排除AC:D项将谈论的重点放在了“爆祭”上,与前文“風然烟火在天空…”衔接不畅,排除。3、【答桊】A【解析】A.引号表示引用。B.引号表示讽刺C.引号表示特殊含义,“风景”指人类的风貌与精神。D.引号表示特定称谓文中句子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引文出自《子·乐论》,原文是:“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4.【答案】C【解析】A.应为《诗经·卫风·氓》B.“废池乔水,犹厌言兵”出自姜夔《扬州慢》D归有光,被誉为“明文第一”5.【答案】C【解析】A.“地缘政治学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错误。根据原文“地缘政治学起源于19世纪末”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20世纪初,即在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并非“第一次世界火战时期”。B.“不再强调国家间的竞争与冲突”“不再视其为主要的理论基础”错误。根据原文“但强调建立在民族国家体系和国际无政府状态逻辑基础上的国家间竞争与冲突的国际政治方法与内涵始终没有变。也正因如此,地缘政治学成为一国制定对外政策、政治、经济和军事战略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知,这说明新时代地缘政治学依然强调国家间克争与冲突,且仍是国家制定对外政策和军事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D.“如何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圆际合作划出-块‘安全区',是中美两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错误。根据原文“因此,如何为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国际合作划出一块‘安全区',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可知,“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出-块“安全区”是我们“中国的立场”。6.【答案】A【解析】A.“这导致了中美‘结构性矛盾’的出现”错误。根据材料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报告显示,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企业和数字基础设施几乎全部集中在美国和中国”可知,“引领…几乎全部集中在美国和中国”是“联合国贸和发展会议发布的报告显示”的客观结果。而“在美国看来,中国树络空间实力‘多强’的态势对其地缘政治利益构成了严重挑战…中美‘结构性矛盾’在网络空间亦有了充分映射与体现”可知,中美“结构性矛盾”是因中国网络空间实力对美国地缘政治利益有挑战。“导致”一说强加因果。7.【答案】C【解析】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对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来说,地缘政治带来的核心挑战是中美科技脱钩问题。A.中国发布倡议促进国际合作,未体现巾美科技脱钩,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B.法国举行峰会探讨人工智能治理问题,与中美科技脱钩无关,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C.美国参议员提出法案要求余面切断中美作A1领域的合作,体现了中美科技脱钩,能支撑材料二观点。D.中美两国开展对话进行合作,与科放脱钩相悖,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8.【答案】B【解析】B.敏:勤勉9.【答案】B【解析】A.连词,表转折,却;你们的。B.助词,主谓之间,不译C.所字结构:“为…所”表被动。D.副词,“就”:表原因,“原来”10.【答案】D【解析】句意:明说只是做到对国君忠诚和自身清白还没有达到仁,然而不知道对国君不忠诚和自身不消白却可以称得上仁的人,是没有这样的:明说只是做到不忌恨、不贪婪还不足以算作是完全学握了道,然而不知道一辈子既忌恨、又贪婪却可以称得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天津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语文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