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重点校联考高一语文第Ⅰ卷(共24分)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就:成就B.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资:资助,供给C.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休:喜庆,福禄D.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大概2.下列选项中,两个句子的文言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振之以威怒 西取由余于戎B.是乃仁术也 斯用兵之效也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如被冰雪D.苟以天下之大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属于“二十四史”之一。B.蒲松龄,清代短篇小说家,著有《聊斋志异》。郭沫若评价其“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C.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他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司马”指的就是司马迁。D.《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北宋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黄庭坚、王安石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二、阅读下面的三则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材料一: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①,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夫积贮②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注】①积:积蓄 ②积贮:积聚储存(粮食)材料二:晁错上书言:“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栗;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③。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今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使天下人入粟④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于是文帝从晁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受爵,以多少级数为差。错复奏言:“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上复从其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尽满,而府库余财。(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注】③渫(xi ):流通。 ④入粟:缴纳粮食材料三:入粟而拜爵免罪,晁错之计,亦未失也。其未为失计也,非谓爵可轻,而罪得以免也,谓其可以夺金钱之贵而授之粟也。轻赍折色⑤,有三易焉:官易收,吏易守,民易输。[三易以趋苟简之利便,而金夺其粟之贵]⑥,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徇其便。此参数十世而能纯成其利,非俗吏之所知也。虽然,入粟六百石而拜爵上造,一家之主伯亚旅⑦,力耕而得六百石之赢余者几何?无亦强豪挟利以多占,役人以佃⑧而收其半也;无亦富商大贾以金钱入粟得爵也。如是,则重农而农益轻,贵粟而金益贵。处三代以下,欲抑强豪富贾也难,而限田又不可猝行,则莫若分别自种与佃耕,而差等以为赋役之制。(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入粟》)【注】⑤轻赍(j )折(sh )色:把随身携带的粮食折换成银钱。⑥但如果为了贪图这三方面暂时的便利,而让金钱取代了粮食的重要地位 ⑦主伯:家长和长子。亚旅:兄弟及子弟。⑧佃:农民向地主或官府租种田地。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然边境有急 卒:突然B.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罢:通“疲”C.三曰劝农功 劝:鼓励D.欲抑强豪富贾也难 抑:还是5.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国胡以相恤 洎牧以谗诛B.岁孰且美 若属皆且为所虏C.其未为失计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则莫若分别自种与佃耕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6.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徇其便B.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徇其便C.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徇其便D.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徇其便7.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疏,原指逐条陈述,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的一种文体,如材料一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也是这种文体。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按等级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C.伯、仲、叔、季,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D.鄙,边境,名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越国以鄙远”的“鄙”词意相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B.晁错认为粮食储备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C.汉文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采取了入粟拜爵免罪的政策,根据入粟的多少授予不同的爵位,并免除了百姓十二年的租税。D.自夏、商、周三代之后,想要抑制豪强和富商是很困难的,而且立刻推行限田制也不可行。第II卷(非选择题 共96分)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3分)(2)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2分)(3)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3分)10.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用自己的话完成下列表格。(3分)贾谊 积贮的作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晁错 入粟的好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夫之 补充的“入粟”政策的内容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代诗歌阅读(11题3分,12题4分,共7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2题。金陵怀古(唐)许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①戍楼空。松楸②远近千官冢,禾黍③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注】①景阳兵合: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②松树与楸树。墓地多植。③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④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1.对许浑《金陵怀古》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象征王朝衰败,“戍楼空”暗示金陵城防失守,开篇奠定怀古基调。B.颔联以墓地松楸和田野禾黍代指六朝宫殿的荒芜,体现盛衰无常的感慨。C.颈联运用象征手法,描绘金陵自然景观的奇幻,意在赞美此地独特的风光。D.尾联将金陵青山与洛阳相比,点明金陵曾为古都的历史,但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12.许浑《金陵怀古》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同为咏史怀古经典。请从意象与情感的角度,分析两首作品的不同之处。(4分)1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完成下面小题。(6分)(1)____________:“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4)__________________,斯用兵之效也。 (《六国论》)(5)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四、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青白瓷戴涛①书房的书架上,除了书,我还放了两件瓷器,在读书写字之余,总会看上几眼。为何会有这习惯,还要从它们的来历说起。②十年前,我去一个中部城市,参加我们系统内的一个全国性会议,在会议间隙,和我同住一室的老刘(他来自江西,是我们系统里资格最老的一个部长)对我说:“老戴,听说这里古玩市场特别兴旺,我们去看看。”其实我对古玩根本没有兴趣,可既然老刘说了,也就随他了。③到了古玩市场,老刘不看字画不看钱币就看瓷器,十几家瓷器店一家家看过去,每到一家,老刘总能与店主相谈甚欢,然后店主总是盛赞老刘是行家里手,这样老刘的情绪便越来越高涨。④走进最后一家店,老刘扫了一眼问:“还有什么好东西吗?”店主愣了一下答:“哦,有,在楼上。”我们随店主上了阁楼,老刘弯腰从地板上的一堆瓷器里拿起一件:“这件湖田窑的香熏什么价?”店主又是一愣,不过很快便回过神来:“老板,您真是好眼力。”“快说,什么价?”店主犹犹豫豫地伸出两根手指,老刘把他的一根手指按了下去:“交个朋友,我们下次还会来,一万怎么样?”店主的情绪一下如老刘一样饱满了:“老大,听您的,您说了算。”老刘回过头来冲着我说:“怎么还愣着,快付钱啊。”⑤见我不动,老刘一把拉我到一边说:“快买下,捡漏了,回头你真不要,给我。”⑥老刘这样说,我还能有什么话。我从包里掏出了银行卡,店主见了说:“我们这一行的规矩,只收现金,市场门口有银行可取现。”⑦捧着买下的瓷器,我和老刘就直接回了宾馆,关上房门,老刘一脸得意:“老戴,刚才不方便说,现在你听我慢慢说来,你知道我是在江西,可你知道产这香熏的湖田窑在哪里吗?就在江西的景德镇。”老刘见我面无表情,又继续说:“你看,这件香熏呈圆球形,上面网状透雕工艺精致,单色釉,釉色青中闪白,白中泛青,就是人们常说的‘青白瓷’,也叫‘影青瓷’或‘隐青瓷’,体现了宋瓷的简洁高雅。再翻过来看,底部圈足内有典型的褐红色,这不是宋代景德镇湖田窑口的东西,是什么?不瞒你说,湖田窑的瓷器我已经收集研究十多年了。”⑧老刘越说越激动,而我听到这瓷器是来自宋朝时,即刻有些心潮澎湃了,因为我对宋朝的文化艺术向来心怀崇敬,所以我不再让老刘说下去:“老刘,我请你喝酒吧。”老刘说:“当然要请,这香熏现在的市场价起码在两万以上啊。”⑨回到家,我把香熏作为摆件放在了我的写字桌上,然后找来有关瓷器的书恶补了一下,觉得老刘说的话好像有点道理。同时我对宋瓷也产生了兴趣,便开始寻找上海的古玩市场。⑩到了周末,我来到了全市最大的一家古玩市场,看了看它的商场布置图,便直奔三楼的瓷器区。一家一家看过去,店家清一色向我推荐号称是明清的瓷器,我们先不说其真假和价格,那种花纹那些色彩就让人感觉又土又俗,所以面对热情的店主,我一路面无表情,一路哼哼哈哈,当然我的眼睛一直在搜寻着纯净的青白瓷。 我终于在一家店里见到了一件入我眼的青白瓷,这是一把高约十五公分的执壶,造型古朴,釉色白里透青,但不闪眼,给人以温润感。我故作漫不经心地问:“这壶怎么说?”店主回:“这是宋代的,您想要?”“随便问问,我看到不了宋,应该是高仿。”店主显得有点底气不足:“我是朋友那里拿的,进价就是五千。”“如果你六千肯卖,我要了,我不关心年代,我喜欢它的釉色和形制。”店主点头。 这样我就把执壶带回了家,我在书架的左上角腾出一块地方,把执壶和先前那只香熏一起摆在那里。当我到书架前取书或放书时,便会对着这两件瓷器看上一会儿,可每次我似乎只能在执壶身上感觉到来自历史深处的淡雅与宁静。 后来,一个朋友来我家,见了这两件瓷器问:“真的假的?”我说:“不知道。”他说:“我帮你送上博用仪器测一下吧。” 测试的结论很快出来了:执壶形成于宋代,香熏为现代。 再后来,接到江西老刘的电话,他说有人托他收宋代景德镇的香熏,开出的价格是三万,问我卖不卖。 我说:“不卖。”1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小说开篇运用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唤起读者对于两件瓷器的好奇;接着自然引出关于瓷器来历的叙写,水到渠成。B.老刘将香薰的价格砍至万元,店主依然情绪饱满,欣然答应;因为老刘说下次还会来,店主为往后还有继续成交生意的可能而倍感振奋。C.“我”自己在上海古玩市场买到的执壶经鉴定为宋代青白瓷真品,可见“我”对于宋瓷知识的“恶补”卓有成效,对青白瓷的研究颇为深入。D.小说写“我”将两件瓷器摆上书架,不时看上一会儿。之所以反复看,是因为“我”希望欣赏到两件瓷器身上的厚重历史。E.小说善于捕捉人物的典型细节,如写老刘“扫”了一眼,“把他的一根手指按了下去”等,传神刻画出其于买卖之道上的“内行”。15.文章通过叙述两次购买“青白瓷”的经历,使我和老刘之间产生了多处对比,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6分)16.小说以“我说:‘不卖。’”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五、整本书阅读(6分)17.阅读《红楼梦》相关文字,完成小题。《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呈现了“醉眠芍药裀”这一经典场景: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走来看时,果见 ① 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她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1)选文中①处应该填写的人名是( )(2分)A.林黛玉 B.薛宝钗 C.晴雯 D.史湘云(2)结合选文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另举一个该人物的情节,丰富对其性格的理解。(4分)六、作文(5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相传明末清初时期,戏剧家李渔在永昌至游埠的大路旁主持修建了一座凉亭,让大家走路累了可以休息。有个财主出了钱,就想让凉亭叫“富贵亭”,显摆显摆。李渔觉得此名庸俗,当即拒绝:“且停停。”言下之意,是暂且不要急于定名。财主心中不悦,反问道:“那你可曾想出更好的名字来?”李渔微微一笑答道:“我已说出名字了——‘且停亭’。”财主还想争辩,李渔接着解释,“且在此处停一停,歇歇脚,这难道不是‘且停亭’的绝佳寓意吗?”随即,李渔为“且停亭”撰写了一副对联: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且停亭”“且停停”,李渔的文采里竟透着谐音梗的趣味。事实上,“且停亭”不仅仅是一座亭子,更蕴含着“停一下”的人生智慧。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观点,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参考答案1.D 率:一概2.C3.B4.D.抑:抑制5.C均表判断。A.用,介词;因为,介词。B.表并列,连词;表将要,副词。D.表并列,连词;亲附、亲近,动词6.B 则宁使民劳于输,官劳于收,吏劳于守,而勿徇其便句意:那么宁可让百姓在向官府输送粮食时辛苦些、官吏在收纳和保管粮食时辛苦些,也不能顺应那种图便利的做法。7.D 越国以鄙远的“鄙”是意动用法,把……当作边界。8.C “并免除了百姓十二年的租税”错误。根据材料一“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可知汉文帝赐予百姓十二年租税减半,而非免除百姓十二年的租税。9.(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采分点】“……者,……也”表判断;“苟”,如果;“何为而不成”,宾语前置句,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每点1分)(2)现在要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比得上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了。【采分点】方今:当今、现在;莫若:不如,没有什么比得上,没有比……更重要的事情。(每点1分)(3)让天下人到边境缴纳粮食,以此来获得爵位、免除罪行,不超过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会增多了。【采分点】入粟于边:状语后置,到边境缴纳粮食;不过:不超过;岁:年;(每点1分)10.答案:(抄原文不得分,大意相同得分)贾谊 积贮的作用 ①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或: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或:干什么事都能成功)晁错 入粟的好处 ②让君主(朝廷)的粮食充足;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促进农业发展。(答出两点及以上得分)王夫之 补充的“入粟”政策的内容 ③区分自耕农和佃农,按照不同的差别等级制定赋税和徭役制度11.答案:C解析:颈联以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12.参考答案:不同点:(1)意象侧重:许浑诗以戍楼、千官冢、荒宫等衰败的意象为主,突出历史遗迹的荒芜;(1分)王安石词以澄江、翠峰、酒旗、云淡、鹭起等雄浑壮阔的意象描绘出锦绣江山,与所想的金陵旧事相互交织,强调历史与现实的对比。(1分)(2)情感深度:许浑诗侧重个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性喟叹,通过“豪华尽”直接表达对往昔繁华消逝的惋惜;(1分)王安石词更具理性批判色彩,陈说空叹兴亡荣辱其实没有意义,奋起变革,有所作为,才可以避免重蹈覆辙。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北宋社会政治忧患的警告。(1分)13.(1)夫子喟然叹曰(2)弃掷逦迤(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14.BCB.“因为老刘说下次还会来,店主为往后还有继续成交生意的可能而倍感振奋”错。联系前后情节可推知,店主当知此香薰为仿品,万元价格已经远超其预期,故而欣然答应。C.“可见‘我’对于宋瓷知识的‘恶补’卓有成效,对青白瓷的研究颇为深入”错。根据原文可知,“我”是找来有关瓷器的书进行恶补,而非专门针对宋瓷和青白瓷进行研究。”对青白瓷的研究“颇为深入”也于文无据。15.(1)在瓷器研究上,老刘时间长,研究深;“我”入行晚,知识浅。(2)在购买瓷器行为上,老刘自负轻率,“我”沉稳冷静。(3)在购买瓷器命运上,老刘花高价钱卖赝品,“我”花低价买得真货。(4)在瓷器认知追求上,老刘注重利益至上,“我”注重审美文化。(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满分)16.(1)凸显人物形象。明知香薰是现代仿品,不为高昂的收购价所动,体现了“我”对简单纯粹、淳朴厚道的为人秉性的坚守。(2)强化主题表达。“我”不卖仿品,超越了一般古玩收藏对真伪和金钱的关注,突出了小说对文化价值和情感重视的主题。(3)增强读者阅读效果。小说以简洁而态度鲜明的人物语言结尾,简洁利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令人回味。(4)使情节再生波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每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满分)17.(1)D(2分)(2)(示例)史湘云是大家闺秀,醉卧在石凳子上,眠在天地间,并且在梦中还在说酒令,(1分)可见其潇洒不羁,纯真可爱。(1分)宝钗生日,凤姐说一个小戏子长得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是黛玉,却怕得罪她,都没有说出来,只有湘云说出是像林黛玉,(1分)可见其心直口快。(1分)[其他情节参考]情节一:宝钗曾打趣湘云,说往年三四月里,湘云在贾府住着时,会把宝玉的袍子、靴子穿上,抹额勒上,猛一看像宝玉,只是多两个坠子。(1分)这情节展现了湘云的豪爽豁达,率真可爱。(1分)情节二:在芦雪庵联诗时,众人都在避寒,她却兴致高昂,与宝玉等人一起在雪地里烤鹿肉吃,还说“是真名士自风流”,(1分)丝毫没有娇弱女子的扭捏作态,尽显豪爽大气。(1分)情节三:史湘云将贾宝玉“二哥哥”发音成“爱哥哥”,黛玉调侃她。湘云说:“这辈子我自然不及你,只盼以后得个咬舌的林姐夫,时刻让你听那‘爱”厄’去。阿弥陀佛,笑死我了。”说完转身跑了。(1分)这情节体现湘云率真娇憨,不拘小节的个性。(1分)18.写作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切入分35。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材料二:晁错上书说:“现在要做的事情,没有什么比得上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了。要想让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提高粮食地位的方法,在于让百姓可以用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号召天下人向官府缴纳粮食,缴纳后可以授予爵位,也可以免除罪行。这样一来,富人获得了爵位,农民得到了钱财,粮食也有了流通的渠道。那些能够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的,都是富裕有余的人。从富裕有余的人那里取得粮食供官府使用,那么贫苦百姓的赋税就可以减少,这就是所说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政令一颁布百姓就会得到好处。此举顺应民心,有三方面的益处:一是君主的财用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了农业生产。让天下人到边境缴纳粮食,以此来获得爵位、免除罪行,不超过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会增多了。”于是汉文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下令让百姓把粮食缴纳到边境地区,根据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晁错又上奏说:“如果边境地区的粮食储备足够支撑五年的使用,就可以下令让百姓把粮食缴纳到各郡县;如果郡县的粮食储备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就可以适时实行赦免,并停止征收农民的田租。(这样一来,)即使遭遇水旱灾害,百姓也不会陷入困境,天下能够保持安宁;如果年景丰收且收成很好,那么百姓就会非常富足安乐。”汉文帝再次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下诏减免百姓十二年租税的一半。到汉武帝即位初期的七十年间,国家太平无事,若不是遇到水旱灾害,百姓都能自给自足,都城和边邑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官府的仓库也有多余的钱财。材料三:通过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免除罪行,这是晁错提出的计策,也不能算失误。说它不算失策,并不是说爵位可以轻易授予、罪行可以赦免,而是说这个办法能够削弱金钱的重要地位,而赋予粮食重要的地位。把随身携带的粮食折换成银钱,有三个便利之处:官府容易收纳,官吏容易保管,百姓容易输送。但如果为了贪图这三方面暂时的便利,而让金钱取代了粮食的重要地位,那么宁可让百姓在向官府输送粮食时辛苦些、官吏在收纳和保管粮食时辛苦些,也不能顺应那种图便利的做法。这种做法经过数十代人的推行就能纯粹地显现出好处,这不是那些平庸的官吏所能明白的。然而,交纳六百石粮食就能获封上造爵位,一家之中的家长兄弟,靠辛勤耕种能有六百石余粮的又有多少人呢?不过是那些豪强仗着自身利益大量圈占土地,役使他人耕种,从中收取一半收成罢了;不过是富商巨贾用金钱换粮食来缴纳,以达到拜爵的目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原本旨在重视农业,结果却使农民的地位更加低下;原本想要抬高粮食的地位,结果却让金钱变得更加贵重。自夏、商、周三代之后,想要抑制豪强和富商是很困难的,而且立刻推行限田制也不可行。那么,不如区分自耕农和佃农,按照不同的差别等级制定赋税和徭役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