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常德市2026届高三起点考试试题卷语文命题人: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其中试题卷8页,答题卡2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论语·阳货》载孔子教导学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是一个对学生有很高期盼的教育家,他在说出“兴观群怨”与“事父事君”的大道理后,为何突然加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历代学人对“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释义不外乎如下几类:第一,以清代学者刘宝楠为代表,他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具有实用性:“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第二,以现代学者线穆为代表,他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能涵养心性:“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学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第三,以杨伯峻为代表,他们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只作字面解释:“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西方诠释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认为:“我们必须首先通过客观的和主观的重构使自身与作者等同。”我们必须通过自然物所属的历史的整体生命的认识,或者与其相关历史的认识才能理解作者的理念。例如,现代人知道大雁是一种候鸟。《水浒传》中宋江看到大雁却感叹:“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作者借宋江之口解读的大雁,与我们今天以自然科学的态度认识的大雁相距甚远。费孝通对人类给事物命名有过深刻的认识:“事物是客观存在,但我们人类、我们科学家要去认识它,使它概念化。”概念化,即是给事物以“名”,事物本身为实,名是代表实的。这就是说,人类给事物命名,就包含着人类去了解事物本身,开始对事物加以控制,为我们人类服务。孔子非常重视名的作用,名与其所代表的实相符,表明社会处于有序的状态;反之,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孔子重视事物的名,掌控事物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人与物关系的和谐。【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常德市2026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题号2610111215181920答案ADBFGADCDCB3.(3分)①水里游的鱼②会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③今天的鲨鱼了(每点1分)4.(4分)①内容:阐释“木”字的意义。②理由:材料二前文闸释“草”字的意义,后文在“木”宇的基础上延伸解读了“禾”“本”“末”三字。(每点2分)5.(6分)(1)“名”“实”分离:社会不断变迁,人类失去对现实的掌控,名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社会逐渐进入无序状态。(2)“名”“实”相符:人类给事物命名,名与其所代表的实相符,在掌控事物的基础上,达到人与物关系和谐的状态。(每点3分)8.(4分)①以前的乡下,桑树常见,后来却消失,反映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生态环境曾遭破坏的现实:②桑树消失与如今被重新启用构成对比,表明人类能够利用植物自然特性进行生态修复,“没想到”一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每点2分)9(6分)①心叶碎米荞、千里光等植物常被人们忽视,樟蚕饿很稀有,却都被作者观察到并描绘成独特的自然风景。②“岩石上的春天”体现作者既关注平凡的野花,更能从中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困境中的美丽与希望。③从常见的岩石、植物与人类活动中,作者能挖掘出别人忽视的敬畏与尊重自然的主题。④不被人关注的桑树变迁,作者却从中看到人类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每点2分,答出以上任意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13.(8分)(1)(4分)关羽善待士兵却在士大夫面前很傲慢,张飞敬重礼待君子却不体恤士兵。【“卒伍”“而”“恤”各1分,句意1分】(2)(4分)卢杞那人外貌丑陋内心阴险,左右侍奉的人见到他丑陋的外貌一定会忍不住发笑,假使将来他学了权,我们郭氏家族就没有族类了!【“内险”“使”“无类”各1分,句意1分】14.(5分)①看重长期修养:长桑君已经知道扁鹊不同常人,还十多年观察扁鹊,然后才传秘术。②观察待人之道:侯赢故意倨傲试探信陵君并暗中观察他的反应;刘备由张飞经常鞭打士兵察觉潜在危险。③透过表面看本质:郭子仪透过卢杞节俭的表面,看出他内心无情阴险的本性。(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3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的情给分。)16.(6分)①“剑心”指诗人精忠报国、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②尾联用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写诗人虽身处困境,仍心系国家,抒发其坚韧不屈、积极奋发的豪情:③丰富了诗歌情感内涵,使诗歌既有漂泊孤寂之感,又见拳拳报国之心。(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17.(6分)(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3)示例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示例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示例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21.(4分)(1)序号③:“除去”与“在”,任删其一。(2)序号⑤:“增加”改为“提高”。【解析】【序号③句式杂糅:“除去…之外”与“在…之外”任意保留其一即可。序号⑤搭配不当:“认识”一般搭配“提高”。】(每处2分,指出正确的序号并修改正确方可得分,仅指出序号不得分。)【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常德高三 语文(答案)3.pdf 常德高三 语文(试题)定稿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