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1949年, “人民”开始成为广为流行的政治词汇,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民政府” 到“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这表明我国
A.完全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B.己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2.《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一书中写道:通过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破除了迷信,实现了民主和平等。这描述了土地改革的
A.原因 B.过程 C.结果 D.性质
3.如图是1956年的一幅宣传画,描绘了纺织工人生产的场景。该作品
A.宣传了妇女解放的必要性
B.展现了农业合作化的成就
C.表达了人民对工业建设的热情
D.揭示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4. 1956年,我国一亿二千万农户和五百多万个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已经变为集体经济。七万户的私营工业企业已经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将近二百万户的私营大中小商店,已经变为公私合营商店或者直接变为国营商店。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5.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为甩掉中国“贫油国”的帽子,“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改变兰考面貌,“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在身患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这些事迹共同体现了
A.艰苦创业精神 B.刻苦钻研精神C.团结协作精神 D.勤俭节约精神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A.以武装斗争为主线 B.实事求是,依据国情来选择道路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百废待兴,建设社会主义共和国
7.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多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8.以下是1954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对某次会议的报道。这次会议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住。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 从海岸的防哨来。放下钳子,放下犁耙,放下镐头,放下笔杆、圆规……同他们所爱戴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们一起,商量国家的大事。——《六亿人民心花开》
A.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B.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决定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 D.完成了建国筹备的相关事宜
9. 2006-2010年间,我国加大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推广节能灯3.6亿只以上。这些做法
A.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B.巩固了国防建设
C.推进了全方位外交布局D.解决了能源问题
10.小明同学聚焦“国之重器”这一主题,制作了以下学习卡片,卡片内容可用于说明我国
A.稳步推进国防现代化 B.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军事装备上依赖进口D.军事力量世界第一
11.民族区域自冶实行以来,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 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63.5亿元增加到8436 亿元,这两项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A.维护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B.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加强了各民族之间平等团结D.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12. “神农再世,几十年育种育苗,挥汗弄泥,九旬犹是种粮汉。院士无双,十多亿远饥远饿。仓丰碗满,百姓长思扛鼎人。”这副对联纪念的人是
A.屠呦呦 B.邓稼先 C.袁隆平 D.钱学森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
13.【家书中的历史】(9分)
材料一 2021年,抗美援朝老兵沈毅给孙子沈哲宇口述了一封家书,信中写道:“那是1950 年,敌人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了抗美援朝的号召。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保家卫国的战场。”
——摘编自《抗美援朝战地家书》
材料二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给在鞍山钢铁公司工作的侄儿吴端甫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希望你继续努力,彻底改造成为一个红色工程师。你们工厂的进步和今后伟大的计划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一定要完成这一伟大任务。”
——摘编自《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
材料三传统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展示了个性的光芒,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家书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家书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
——费孝通、季羡林等《抢救民间家书倡议书》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伟大的计划”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计划胜利完成的意义。(4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抢救民间家书”行动意义的认识。(3分)
14.【新中国外交】(8分)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1956 1974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材料三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初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形成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使中国对外交往在不同层次上都取得显著成就,在形成立体化外交格局方面也取得历史性突破,为我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摘编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外交的变革与成就》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我国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重要因素。(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3分)
15.【铁路交通发展】(9分)
材料一:
时期 发展状况
1949年以前 全国铁路仅有2.18万km,多建在东北和沿海地区,广阔的西北、西南地区只有1600多公里。铁路技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轨距不一,型号杂乱, 有“万国铁路博物馆”之称
1949—1978 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建设新线。1952年开始,先后试制出多种蒸汽机车,设计制造各种客车和货车。1958年开始制造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随后投入批量生产。
1978—2012 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组织了系列建设大会战,路网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1997年开始,我国铁路陆续实施6次大提速,累计提速里程为2.2万km。 20世纪90年代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实现高速铁路迅猛发展。
——摘编自傅志寰等《中国铁路百年发展与创新》
(1)概括1949年前我国铁路发展特点。(3分)
(2)简述与1949年前相比,1949—1978年间我国铁路建设发生的变化。(3分)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2012年间我国铁路发展的原因。(3分)
16.【祖国统一】(10分)
从以下图片中任选2-4张,结合其反映的史实,围绕“祖国统一”主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80字左右)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八年级历史参考答案
1——12 DCCCA BBBAA DC
13.(1)美国将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严重威胁到我国安全。(2分)
(2)第一个五年计划。(2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2分)
(3)从家书的作用、意义等角度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家书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历史信息;家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我们向优秀先辈学习,弘扬他们优秀的精神品质。等等(任答出一点即可,3分)
14.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
(2)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的改善;等等。(答出一点2分,满分3分)
(3)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是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保障;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分,意思相近或相似即可)
15.(1)铁路总里程数小;地域分布不均衡;技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答出一点2分,满分3分)
(2)铁路总里程数增加;重点在西南、西北建设新线;实现铁路技术设备自主设计制造。(答出一点2分,满分3分)
(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科研攻关和技术引进的推动。(答出一点2分,满分3分)
16.评分标准:
观点 材料运用与论述 赋分
明确、新颖,有深度 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逻辑清晰,材料运用充分、典型 8——10
明确 能围绕观点论述,条理基本清楚,但材料运用不够充分、典型 6——7
不够明确 有论述或说明,但材料或史论结合不充分 4——5
没有观点 仅重复材料史实,表述不清 1——3
观点示例: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我国稳步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