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巴楚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高一年级 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本卷由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组成,其中试题卷共10页,答题卡共2页。要求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答题前,请先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面对复杂的工作任务和海量高速的信息流,传统的办公方式多少让初入职场的年轻一代感到力不从心。对信奉“时间就是金钱”的Z世代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成了提升效率的利器。根据美国科技巨头谷歌推出的智能办公解决方案“Workplace”在11月25日公布的一项调查,在担任领导职务的青年群体中,约82%的受访者表示会在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其中,93%的Z世代受访者每周会使用两种或以上的人工智能工具。高达98%的受访者预期,在未来5年内,人工智能将对其所在行业乃至整个工作环境产生显著影响。调查显示,年轻领导者们最常借助人工智能来回复电子邮件、润色文案,以此提升工作效率。他们相信,这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让他们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更具战略性的任务。
印度《新印度快报》发现,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Z世代的职场幸福感,甚至超越了千禧一代。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使Z世代能够将更多时间投入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工作。除了提高工作满意度外,人工智能还锻炼了使用者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人工智能在工作场景中的应用日益频繁,但一些调查也揭示了Z世代对这项技术在职场使用的某些忧虑:
根据美国职业技能培训机构GeneralAssembly对美国1180名在职成年人及英国393名高管的调查,62%的受访者担心人工智能在未来10年内可能取代他们的工作。该机构部门负责人卢佩·科兰杰洛在接受美国《财富》杂志采访时指出,Z世代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缺乏深厚的行业经验,因此更容易受到就业市场变化的影响。
德勤事务所最近发布的一项针对Z世代和千禧一代员工的调查显示,Z世代更易因人工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QueryPal首席执行官德夫·纳格告诉美国《新闻周刊》,作为见证技术飞速发展的群体,Z世代更加关注隐私问题和失业风险,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潜在弊端。
印度教育公司upGrad的调查显示,52%的Z世代受访者认为其所在公司缺乏人工智能技术培训,另有54%的人表示企业提供的人工智能使用指导不够明确。“随着人工智能承担更多入门级工作,雇主们负有为员工提供充分培训的重要责任。”科兰杰洛强调。德勤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公司仍有机会通过提供相应的培训,为员工创造更积极的职业发展路径。
(《职场人对AI“爱恨交织”》来源: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当美国富尔大学教授达伦克在2022年底第一次读到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写成的论文时,他预感到这只是开始。大约两年后,希克表示,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已经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开来。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助长了校园里的作弊风气。根据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提供的数据,在2023-2024学年期间,英国罗素集团盟校的学生中出现了大量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学术不端行为,其中一些高校的疑似作弊案件数量增长了15倍之多。这种趋势让教师们忧心忡忡:据美国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今年7月发布的一份报告,68%的受访教师认为人工智能将对学术诚信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为了打击人工智能作弊现象,澳大利亚南澳大学教授克里斯·德拉·韦多瓦尝试恢复口试作为评估手段之一。在这种长达20分钟的对话中,考官会根据课堂内容随机提问,并视学生的回答情况进一步追问,以深入考察他们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自2022年开始实施这一改革以来,南澳大学尚未发现新的学术不端行为。韦多瓦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说,这种方法灵活且个性化,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然而,这种方式并非没有挑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托比·沃尔什指出,对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测试可能会导致较低的成绩。此外,由于教师资源有限,要对所有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测试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人工智能作弊问题,不同的院校采取了各异的策略。有的选择“堵”,如南澳大学的做法。更多学校则选择了“疏”,例如,《悉尼先驱晨报》报道称,墨尔本大学对学生使用人工智能不设限,但要求明确标注文本中哪些部分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新南威尔士大学则明确规定每项作业中可接受的人工智能使用范围;悉尼大学宣布将逐步允许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日常作业,但在涉及学位申请的关键节点上,依然禁止使用这项技术。该校副校长亚当·布里奇曼解释道,“学校很难监管学生如何使用人工智能,单方面禁止并不可行。”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学生们需要为未来在职场中使用人工智能做好准备。
许多教师抱怨难以有效管理学生的人工智能作弊行为。伦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迈克尔·维尔坦言,依靠流程来避免这一现象并不容易。一些院校正在借助人工智能检测模型判断学生是否在作业中使用了该技术,但目前尚无任何工具能够完全可靠地区分出人工智能创作的内容。
处理人工智能作弊的问题增加了教师本就沉重的工作负担,尤其是在信息鱼龙混杂、缺乏指导性法规的情况下。爱尔兰科克大学教授德斯·菲茨杰拉德公开呼吁各国政府重视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并加强监管和立法。“期望各所大学及其教学和支持人员独自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菲茨杰拉德强调。
(《预防AI作弊,“堵”不如“疏”》来源:中国青年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助长了校园作弊风气,近七成的教师认为人工智能对学术诚信的负面影响显著。
B.尝试恢复口试作为评估手段、借助人工智能检测模型检测作业等可看出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影响。
C.材料援引《新印度快报》《悉尼先驱晨报》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人工智能能提高工作效率。
D.工作场景中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使用人工智能却增加了教师原本就繁重的工作负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运用调查数据,多家媒体的报道,专业人士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与可信度。
B.材料一中根据GeneralAssembly调查,缺乏深厚的行业经验是Z世代受AI就业冲击的重要原因。
C.材料二中希克表示大约两年后学生对人工智能的使用如病毒蔓延,对应了议论文中的发现问题。
D.材料二悉尼大学采取的措施,充分说明预防人工智能作弊问题,“疏”也是一种有效办法。
3.依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某同学利用人工智能软件拟写作文,老师能利用智能APP“豆包”检测出哪部分不是该生自己创作的。
B.在未来5年内,绝大多数受访者推测,人工智能将对其所在行业乃至整个工作环境产生显著影响。
C.托比 沃尔什认为性格内向的学生口语测试可能会导致较低的成绩,可见口试对部分学生有弊端。
D.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对学生学业的影响,各国政府也应该重视高等教育阶段人工智能的使用。
4.为什么职场人对AI“爱恨交织”,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原因。(4分)
5.预防AI作弊,“堵”不如“疏”,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文本一:
祝福
鲁迅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预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神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踟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踟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有删改)
文本二:
鲁迅是一位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大师,他的作品是现代白话文学的典范。因此,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现代白话文的基本教材。鲁迅语言具有色彩感。在选入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祝福》等作品中,篇篇都有不少具有强烈色彩感的文字,而且都蕴含了鲁迅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寓意。而鲁迅作品语言的音乐性则直接来自他对汉字的特殊感悟和驾驭能力。周作人曾经提倡写“混合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的文章”,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就是乃兄鲁迅。鲁迅很喜欢电影,对电影艺术有深刻的理解,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镜头组成的,很适合于拍成电影短片。鲁迅语言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表现在他的作品语言既有规范化的一面,更有反规范的一面,因而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现代汉语表达的可能性。
(选自钱理群《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教学》,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开头运用外貌描写,特写了祥林嫂的眼睛,准确捕捉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展示了她的悲惨命运。
B.“我”把自己比喻成“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我”被祥林嫂提问之后的惶急。
C.鲁四老爷咒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可见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无情,也表现出他的顽固和刻薄。
D.短工回答“我”的问话时的语言和表情,表明在封建统治的禁锢下,普通民众深受毒害而冷漠麻木。
7.关于魂灵有无的“祥林嫂之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祥林嫂身份卑微,“我”瞧不起她,所以对于“祥林嫂之问”,“我”用吞吞吐吐的“说不清”来敷衍应答。
B.对于魂灵,祥林嫂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但无论“有”还是“无”,都无法消除她的惶惑与不安。C.“我”本来就有离开的想法,而“祥林嫂之问”坚定了“我”的想法,是促使我“逃离”鲁镇的重要原因。
D.“祥林嫂之问”表明她一直被“神权”折磨着而处在极度恐惧中,这也决定了这个问题不可能有答案。
8.祥林嫂对“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分别体现了她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回答,并说明她产生这些心理的原因。(4分)
9.文本二阐述了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这些特色在文本一中多有体现,请举例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昨往怀州,有上封事者云:‘何为恒差山东众丁于苑内营造?即日徭役,似不下隋时。怀、洛以东,残人不堪其命,而田猎犹数骄逸之主也今者复来怀州田猎忠谏不复至洛阳矣。’四时蒐田①,既是帝王常礼;今日怀州,秋毫不干于百姓。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如斯诋毁,有似咒诅。”侍中魏征奏称:“国家开直言之路,所以上封事者尤多。陛下亲自披阅,冀臣言可取,所以侥幸之士得肆其丑。臣谏其君,甚须折衷,从容讽谏。汉元帝尝以酎②祭宗庙,出便门,御楼船,御史大夫薛广德当乘舆免冠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言,臣自刎,以颈血污车轮,陛下不入庙矣。’元帝不悦。光禄卿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广德言可听。’元帝曰:‘晓人不当如是耶?’乃从桥。以此而言,张猛可谓直臣谏君也。”太宗大悦。
贞观十四年,太宗幸同州沙苑,亲格猛兽,复晨出夜还。特进魏征奏言:“臣闻《书》美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传》述《虞箴》称夷羿③以为戒。昔汉文临峻坂欲驰下,袁盎揽辔曰:‘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之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欲自轻,奈高庙何 ’孝武好格猛兽,相如进谏:‘力称乌获④,捷言庆忌⑤,人诚有之,兽亦宜然。猝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虽乌获、逄蒙之伎不得用,而枯木朽株尽为难矣。虽万全而无患,然而本非天子所宜。’孝元帝郊泰畤⑥,因留射猎,薛广德称:‘窃见关东困极,百姓离灾,今日撞亡秦之钟,歌郑、卫之乐,士卒暴露,从官劳倦,欲安宗庙社稷,何凭河暴虎,未之戒也?’臣伏闻车驾近出,亲格猛兽,晨往夜还。愿陛下割私情之娱,罢格兽之乐,上为宗庙社稷,下慰群寮⑦兆庶。”太宗曰:“自今深用为诫。”
(选自《贞观政要·畋猎》,有删改)
材料二: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注]①蒐(sōu)田:这里指狩猎。②酎:经过两次甚至多次酿造的酒,味道醇厚。③夷羿:后羿,有穷氏部落首领,善射,夺得夏代太康王位,因嗜好狩猎,不理国政,为家众所杀。④乌获:战国时的大力士,传说能举起三千斤重的龙文鼎。⑤庆忌:春秋时吴王僚之子,据说他能走追奔兽,手接飞鸟。⑥郊:古代君王于冬至日祭天于南郊。畤:祭天地五帝之坛。⑦寮:同官为寮。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而田猎A犹数B骄逸C之主也D今者E复来怀州F田猎G忠谏不复H至洛阳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徭役,劳役,是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是强加于平民身上的负担。
B.“臣谏其君,甚须折衷”与“汝其勿悲”(《与妻书》)两句中的“其”词义和用法不同。
C.“人诚有之”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词义不同。
D.“有善始者实繁”与“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实”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说,一年四季的狩猎活动是帝王正常的礼制,臣下上奏劝谏要语言合理;魏征也说臣下要婉转提意见来劝谏国君。
B.魏征举薛广德与张猛进谏的事例,指出薛广德与张猛的进谏方式不同,意在表明臣下进谏要讲究时机和技巧,不能直言进谏。
C.司马相如劝谏汉武帝勿因喜好格杀猛兽而让自身涉险,说如突遇特别凶猛的野兽,汉武帝即使拥有乌获、逄蒙的本领,也不能发挥。
D.唐太宗驾临同州沙苑,亲自格杀猛兽,早出晚归。魏征用汉文帝、汉武帝、汉元帝等历史上的事例进谏,唐太宗认可他的进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亲自披阅,冀臣言可取,所以侥幸之士得肆其丑。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14.魏征劝阻唐太宗狩猎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①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卧龙:指诸葛亮。②跃马:指公孙述,自立为天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3分)
A.《登》诗首联“今”“昔”写诗人如愿登上了岳阳楼,并未简单地以“喜”“悲”之词明确情感,却蕴含强烈的今昔对比之感。
B.《登》诗颔联“坼”字传神写出洞庭湖把方圆数千里江南大地訇然撕裂为两片,体现出雄伟壮阔的力量感,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C.《阁》诗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与天气情况。“宵”字暗示诗人心事重重、彻夜未眠,借夜雪初霁之景烘托诗人凄凉悲怆的心境。
D.《阁》诗尾联诗人自我安慰,成就千秋功业的人也最终掩埋于黄土,自己只要有音乐和书籍的陪伴就无所谓了,苍凉中也显洒脱。
16.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表达的情感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小题,共10分)
1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2)______________,但寒烟衰草凝绿。
(3)______________,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4)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故能成其大。
(6)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7)《阿房宫赋》中 ,杜牧用“ , ”两句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给当朝统治者敲醒了警钟。
(8)《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直接指出古代很多帝王不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时候,每年秋收后,生产队里总有一万几千亩的地块,翻耕后就闲在那里,而且一直“晾”到开春。农人说这是让地歇歇。几千年来的农耕实践,让一代代农人懂得,种庄稼不仅消耗人力、畜力,还消耗地力。 ① ,农业生产才能驰而不息。地力一旦衰竭,我们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就危在旦夕了。祖先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保住了地力,养活了一代代人——这就是我们的农耕文明。
对于土地, ② ,还要养。正如《吕氏春秋》中《任地》篇所云:“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今天,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仅是要保住面积, ③ 。我们再也不能以所谓的“现代化”农业增产增收手段,透支地力,否则,就是竭泽而渔。
让早已疲惫不堪的耕地喘口气,为她卸载减负,使她养精蓄锐,让她休养生息,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这样的道理不言而喻,不过,“让地歇歇”,唤起了我对先辈农耕智慧的钦佩,让我为国家作出耕地休耕轮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备感欣喜。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第一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卖——西瓜——啦!”夏天的大街小巷总会传来这样的吆喝声。
B.“画得真好。——你为什么这样勇敢,不怕他?”
C.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D.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唐朝诗人为什么喜欢以汉喻唐?因为汉、唐两代十分相似,唐朝的诗人可以借汉朝的醇酒,来浇灌本朝的块垒。
大汉与盛唐,都是历史上 ① 的朝代。后人每念及此,没有人不会心向往之。哪怕是文弱书生,想到大汉帝国征战四方、征服西域的历史,心脏也会激动得扑通直跳。在唐朝的边塞诗里,汉代英雄和边关的名字层见叠出,构成了唐朝边塞诗浓浓的汉家滋味。
唐朝诗人以汉武帝的 ② ,影射当今唐朝帝王的兵火无休。汉武帝让汉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同时,也耗光了西汉积攒了半个多世纪的元气。战争就意味着 ③ 、家破人亡。唐朝诗人用汉朝的战争悲剧,控诉唐朝皇帝因没有能力平息边疆的战火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唐朝诗人还直接拿汉朝皇帝类比唐朝的帝王。“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长恨歌》),【乙】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两处画横线的问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四、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A
4.(1)爱:①节省时间,提升效率,让人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更具战略性的任务,投入富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工作。
②提高工作满意度外,提升了Z世代的职场幸福感。
③锻炼使用者的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2)恨:①职场人的就业前景将受到影响,工作可能会被AI取代。
②人工智能技术存在潜在弊端,因其“不确定性”而让职场人感到焦虑。
③缺乏人工智能的专业培训,或培训不能满足需要。
5.(1)“堵”的局限:①教师资源受限:教师精力有限,难以承担一对一评估那样的繁重任务,也难以大规模推广。
②不能保证公平:直接面对面的考核会使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处于劣势。
③难以根除: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很难完全禁止学生使用AI作弊;没有政府和司法的参与,单靠学校的力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
(2)“疏”的优势:①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学生未来在职场中必然会使用AI,顺应趋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
②有利于增强学术诚信:明确规范引导,让学生清楚在何种情况下、何种程度上如何正确使用AI,从而自觉维护学术诚信。
③降低监管难度:疏导减少了作弊现象,从而降低了监管难度和成本,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效果。
B 7.A
8.第一个问题:体现她怀疑的心理。因为绝境中的她对下地狱充满恐怖,希望通过否定“魂灵”来消除死后之忧。
第二个问题:体现她恐怖的心理。因为怕死后被锯开。
第三个问题:体现她些许盼望的心理。因为死后可以与家人见面。
9.①小说中对祥林嫂外貌的描绘,如“花白”“全白”“黄中带黑”等形象的描绘了祥林嫂穷困潦倒到了极点,体现了鲁迅语言具有色彩感;
②小说中“我”在回答祥林嫂问题时内心的波折,富于高低起伏的音乐性,体现了鲁迅语言具有音乐性;
③小说中“我”与短工的对话场景和对祥林嫂外貌的描绘,形成一组组长短镜头,体现了鲁迅作品语言有镜头感;
④小说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绘和“分明已经纯乎”等用词,突破了语言表达的藩篱,体现了鲁迅语言具有创造性和个性化。
BDG 11.D 12.B
13.(1)陛下亲自批阅奏章,希望臣民的言论可供采纳,所以有些侥幸的人得以放肆地揭露短处。
(2)(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
14.①魏征心怀社稷,希望唐太宗心中多存为国为民之志,少存自身欢愉之念。
②魏征为唐太宗的安全考虑,狩猎过程中有不确定的危险存在,天子不能置自身于危险之中。
D
16.①忧国伤时之情:《登岳阳楼》尾联“戎马关山北”直写北方战事,涕泪纵横;《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反映战乱中百姓的苦难;
②身世飘零之悲:《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孤苦无依;《阁夜》“人事音书漫寂寥”叹人事音讯断绝,寂寥难遣。
17.(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2)六朝旧事随流水
(3)度义而后动 (4)翠峰如簇 (5)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6)奈何取之尽锱铢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19.①只有地力得到了恢复
②不仅要耕
③更要保住地力
20.①拟人,将耕地人格化,形象而亲切地表达了耕地疲累不堪的状态,和需要休养生息的必要性。
②排比,“为她”“使她”“让她”形成整齐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突出让耕地休养生息的迫切性。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甲处“唐朝诗人为什么喜欢以汉喻唐?”,采用设问的手法,引发读者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思考;引出后文是对“唐朝诗人以汉喻唐”原因的分析,可见其具有引出后文的作用。
乙处“唐朝皇帝又能好到哪里去”,运用反问修辞手法,实际意思是唐朝皇帝好不到哪里去。该反问句承接前一句的引用“‘汉皇重色思倾国’(白居易《长恨歌》)”,唐朝皇帝与汉朝皇帝构成类比,言简意明地揭露了唐朝皇帝和汉朝皇帝“一样的荒唐”的事实,语势强劲,言简意明,耐人寻味。
22.作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