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9.1 增强安全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培养增强安全意识,树立珍视生命、维护健康的积极情感。道德修养:学会珍视生命的一些具体做法,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法治观念:追求真、善、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爱国情怀。健全人格:了解增强安全意识的一些基本常识。责任意识:懂得如何增强安全意识,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重难点重点为什么要增强安全意识难点如何增强安全意识增强安全意识的作用2025年6月3日,河北石家庄长安区和平东路与煤机街交叉口发生污水管道坍塌事故。在污水管道迁改工程施工过程中,原管道突然爆裂,导致基坑侧壁土方及路面大面积坍塌,3名现场施工人员被埋身亡。事故发生后,当地应急、消防等部门迅速开展救援。目前事故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初步判断可能与管道老化、施工工艺或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该事故再次敲响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的警钟。阅读材料,说说怎样才能避免此类事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对那些可能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人为侵害有所警觉和戒备,保护好我们的生命。一、为什么要增强安全意识交通信号灯下行人排队过马路学生食堂有序排队行人闯红灯引发交通事故插队争吵导致冲突这几种场景的结果有何不同?规则的存在是为了限制自由,还是保护我们?生活中的诸多“禁令”看似是对我们的限制,其实是对我们自由和生命安全的保障。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对自身行为是否安全作出恰当评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二、如何增强安全意识1.树立规则意识。课间安全禁止在走廊/楼梯奔跑推挤开关门窗注意手指安全(特别提醒:不要用脚踹门)体育课安全运动前必须做热身活动使用单双杠等器材需老师在场实验室安全实验前必须阅读安全须知任何药品不得带出实验室食品安全不购买校外无证摊贩食品出现异味/变质的食物立即停止食用防欺凌规则遇到挑衅时保持冷静,立即报告老师不传播他人隐私照片/视频未熄灭的烟头引发火灾低头看手机撞上电线杆校园打闹导致骨折这些事故是否可以避免?当事人缺失了什么意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要能够觉察潜在的威胁生命安全的因素,不因好奇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也不盲目触碰一些危险的领域。远离危险,方能平安生活。2.增强风险意识。步行避险过马路执行"三步法":停下→观察→通过夜间穿戴反光标识避免边走路边玩手机2.骑行安全电动车骑行必戴头盔不载人、不逆行雨天减速,避开积水区3.乘车安全乘坐后排也必须系安全带不乘坐超载车辆网约车要核对车牌信息现实社交聚会坚持"三告知"原则:告知地点、人员、回家时间不接受陌生人食物饮料遇到欺凌立即报告可信赖的成年人2.网络社交个人信息保护"三不":不透露家庭住址不发送隐私照片不轻信网友身份3.警惕"三常见"诈骗:游戏账号交易明星粉丝福利刷单兼职工人正确佩戴安全绳高空作业,突发坠落被安全带救回工人未系安全绳,同样场景坠落重伤1秒的安全操作,如何改变两个家庭的命运?这体现了安全意识的什么价值?安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仅影响到自己,也影响着他人。我们用心对待和做好事关安全的每一件事,既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对家庭和社会负责。三、增强安全意识的作用课堂小结增强安全意识一、为什么要增强安全意识二、如何增强安全意识三、增强安全意识的作用1.树立规则意识。2. 增强风险意识。课堂小练1.七年级(3)班同学在道德与法治老师的引领下,围绕如何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展开讨论。以下是几位同学分享的安全防护方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A.发生地震时,立即从窗口跳下去B.被狗咬伤后,立即前往医院诊治C.电器冒烟时,及时关掉电源开关D.学习做菜时,不把水滴到热油中A2.七年级某班开展“增强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以下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骑自行车时与朋友微信聊天B.积极参加学校应急消防演练C.发现有人溺水直接下水施救D.生病时自行服用家中的药品B3.当下电动自行车已成为家长们接送孩子上下学的重要交通工具。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家长都佩戴了头盔,学生却没有佩戴。而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不佩戴头盔极易造成伤亡。有关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安全头盔能够将交通事故死亡风险降低60%至70%。对此,我们青少年应该( )A.树立规则意识,自觉佩戴头盔B.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杜绝受伤C.制定相关法律,加大处罚力度D.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A4.“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启示我们,增强风险意识( )A.要能够觉察潜在的威胁生命安全的因素,不因好奇去做一些危险的事情B.需要远离一切社会活动,这样才能平安生活C.要尊重并遵循生命存在和发展的规律D.要从珍惜自己的生命走向关爱他人的生命A5.生活中的诸多“禁令”看似是对我们的限制,其实是对我们自由和生命安全的保障。面对这些“禁令”,我们要( )A.自觉遵守,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B.无视这些“禁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C.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D.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