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协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监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江淮协作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监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二语文参芳答案
1.【答案】B
【解析】“协助百姓灭火”错误。材料一明确提到宋代望火楼“每遇有遗(失)火去处,则各领军
汲水扑灭,不劳百姓”,即灭火工作由军兵负责,无需百姓参与。
2.【答案】D
【解析】D项正确,材料二明确提到“火灾发生时,附近的一个大型水库,甚至处于无法使用的
状态…如果该水库可以运行,当地的供水系统可能会维持更长时间”。A项将“少数住宅或大
型建筑物火灾”偷换为“小规模的山火”,概念混淆;B项“并未限制其应对大规模紧急情况的能
力”错误,材料二提到“预算削减严重限制了该部门准备、培训和应对包括山火在内的大规模紧
急情况的能力”;C项“是供水系统在火灾时无法使用的根本原因”错误,材料二提到“更根本的
问题是,洛杉矶诸多社区建设在城市与野外交界处,随着气候变化,火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更容易受到毁灭性的影响”,这只是火灾发生频率和强度增加的原因,并非供水系统无法使用的
根本原因。
3.【答案】C
【解析】C项“都强调了消防设施和消防队伍建设对于城市消防安全的重要性”说法错误,材料
一强调了消防器具(设施)和消防队伍建设(如“潜火队”“火兵”)对于城市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但材料二主要强调的是现代城市在消防供水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未强调消防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4.【答案】
①技术不断更新迭代:唐代溅筒、宋代唧筒到明清水龙车,消防器具原理先进且不断迭代更新。
②预警设施逐步完善:汉代出现消防瞭望建筑,宋代望火楼遍布汴京,构建严密预警网络。
③消防力量渐趋专业:从黄帝时期“火政”到宋代“潜火队”、明代“火兵”,消防力量逐步专业化。
【评分细则】(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解析】①材料一中提到“唐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消防需求日益增强,因此推动了多种消
防器具的发明与应用,其中溅筒、唧筒便是具有代表性的消防利器”“至明清时期…西方消防
技术的传入促进了水铳、水龙车等先进救火工具的研制”,这清晰地表明中国古代消防器具在不
断推陈出新,迭代更新。②依据“在汉代,就已出现用于消防报警的瞭望建筑”“至宋代,望火楼
更是遍布首都汴京…说明在当时就构建了严密的火灾预警网络”“为确保望火楼上的值守人
员能清晰观察周边火警情况,《营造法式》中对望火楼的高度提出严格规定”,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防火预警体系从出现到不断完善。③材料中“早在黄帝时期,就已设立专门管理消防安全的官
员,称为‘火政’,这便是古代消防队的雏形。周朝也曾设置专门管理消防安全的官员‘司炬’”
“宋朝还专门组建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公益性专业消防队伍一‘潜火队’”“到了明朝,更是在部
分城市中组建了专业的消防部队一‘火兵”,这些内容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专业消防力量的
发展历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9页)绝密★启用前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江淮协作区期末联合监测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

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消防需求日益增强,因此推动了多种消防器具的发明与应用,其中
溅筒、唧筒便是具有代表性的消防利器。溅筒由竹筒和皮袋构成,皮袋用于储水,竹筒则作为喷射
水流的管道,灭火时利用水压原理,挤压皮袋喷射出水流,是唐代常用的灭火工具。宋代更是消防
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防火工具种类不少,其中竹制唧筒尤为典型,其原理与溅筒相似,由一粗一细
的两根竹筒组合而成,使用时将细竹筒包襄棉絮后插入粗竹筒中,再将细竹筒向外拉,以向粗竹筒
内注水,最后挤压推入细竹筒,利用压强将粗竹筒中的水射出。这一设计与现代注射器和水枪的原
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至明清时期,皇宫内特设“唧筒处”,专门负责宫内的防火事宜,同时,西方消
防技术的传入促进了水铳、水龙车等先进救火工具的研制。水龙车即通过人力踩踏类似跷跷板的
加压臂,不断从大水桶中抽水,最终让水从水龙喷嘴中喷出以灭火,堪称现代消防车的雏形。
为及时发现火情、扑灭火情,防止火势蔓延,许多重要城市也建立了望火楼等防火瞭望塔。在
汉代,就已出现用于消防报警的瞭望建筑,河南陕县出土的一幅汉墓壁画中,描绘着两个人在耸立
于水塘中的三层楼阁上眺望的场景,有学者推论这座楼就是汉代的防火瞭望塔。至宋代,望火楼更
是遍布首都汴京。据《东京梦华录》所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
及领公事。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瞭)望,下有房屋数间,屯驻军兵百余人,及有救火
家事(工具),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权、大索、铁猫儿(即铁锚)之类。每遇有遗

(失)火去处,则各领军汲水扑灭,不劳百姓。”说明在当时就构建了严密的火灾预警网络。为确保
望火楼上的值守人员能清晰观察周边火警情况,《营造法式》中对望火楼的高度提出严格规定,通
常要达到9.3米以上,相当于今天三四层楼的高度,以便及时发现火情,扑救于初起阶段。望火楼
下的“官屋”中,还配备了十余种救火工具,从一个预警机构升级为一个集预警与扑救功能于一体
高二语文第1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