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控检测试卷七年级历史(历史和道德与法治为同堂分卷 时间:150分钟 本卷满分:75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卷上作答无效。第Ⅰ卷 选择题 (共36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 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据査证,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秀水村,先后出了27名进士,其中包括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因此,秀水村又被赋予“状元村”的美称。与“状元”这一称号相关的制度是 ( )察举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世官制2025 年春节档电影《唐探1900》火爆荧幕,主角们见证了美国旧金山的华侨、华人在“唐人街”谋生打拼,辛苦奋斗。海外华侨、华人自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A. 唐朝在世界历史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B. 他们喜欢唐朝的服装C. 唐朝时中国开始对外交往 D. 唐朝的文化较先进3. 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当时有几位阿拉伯人来到中国游玩,下列景象他可能看到的有 ( )A. 在长安城内看不到任何外国人 B.长安东市内夜市通宵达旦C. 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D. 农民在长安的坊里出售农产品 4. 古实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下列四件唐朝的文物共同印证的是 ( )唐三彩 蜀锦 秘色瓷 白瓷A. 丝织业繁荣兴盛 B. 手工业水平较高 C. 民族交往频繁 D. 社会风气开放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其民族交融的表现和意义十分重要。8世纪初,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金城公主入藏 B. 册封回纥首领 C. 册封渤海郡王 D. 遣唐使来华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7. 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 )A. 促进阶层流动 B. 推动教育发展 C. 加强思想控制 D. 强化中央集权8.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作为宰相的王安石主要负责行政事务,而密使则由反对新法的文彦博担任,结果两人在一些事务上,往往持不同意见,这时就需要宋神宗来裁决。这反映出宋代用人的特点是 ( )A. 分化事权 B. 权力相互牵制 C. 强化皇权 D. 减少决策失误9. 学习历史需要掌握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将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有助于理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发展脉络。下列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蒙古政权的建立 ②定国号为大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③②④10.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负责管辖。这个行政机构是 ( )A. 台湾府 B. 北庭都元帅 C. 巡检司 D. 宣政院11. 西方的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建筑、音乐、宗教等传到中国。元朝对外来科学技术与文化很重视,曾收集和翻译了一些阿拉伯医学书籍,其中有 ( )。A. 《唐本草》 B. 《回回药方》 C. 《千金方》 D. 《本草纲目》12. 某导演准备筹拍电视连续剧《朱元璋》,剧本中有场景提到需要拍摄当时的食物。假如拍摄朱元璋登基时的御厨,当时的食物无法为朱元璋提供的是 ( )A. 馒头 B. 东坡肉 C. 玉米粥 D. 葡萄、石榴13. 明朝末年流传的歌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从这首歌谣可知, ( )A. 明朝政治日益腐败 B. 起义军已攻下了北京城C. 起义军英勇善战 D.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14.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讲述明朝的灭亡及其原因,以供后人借鉴。此文主要是纪念 ( )A. 戚继光抗倭 B.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C. 李自成起义 D. 清军入关15. 明朝时,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棉纺织业逐渐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生产基地。当时的丝织业中心是在 ( )A. 苏州 B. 广州 C. 松江 D. 江宁16. 乾隆时期出现了自发的移民。山东、河北向东北移民,福建向台湾移民,除国内移民外,也有向海外移民的现象。造成这一移民风潮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局动荡 B. 经济衰退 C. 自然灾害 D. 人地矛盾17.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 )A.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C.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18.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历史背景影响下,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其中代表人物顾炎武的主张为 ( )A. 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 B. 批评“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C.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 惟天下之至诚,立天下之大本 (C) (D)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共39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19小题13分;第20小题14分;第21小题12分;共39分)19. (13分)图像史料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结合文字史料挖掘图像中的信息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唐朝灌溉工具A 图二:宋朝拔秧工具B 示例图:唐朝耕作工具曲辕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补充上图的工具名称。(2分)A: B:(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参照示例图,任选图一或图二工具撰写一份解说词。(3分)【示例图】解说词:示例图是唐朝发明的耕作工具曲辕犁,其特点是将直辕改为曲辕。这一创新使耕作更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唐朝农业发展。材料二 见下面史料。毕昇(约970—1051)塑像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3)材料二中毕昇发明的是哪一项技术?(1分)根据材料二概括这项技术的优点。(2分)材料三唐宋时期,中国的城市形态曾经历过一次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唐长安城内临街坊有围墙,临街的坊墙不准开门。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唐末开始,在封建统治者的干预下缓慢前进,坊墙逐渐消失,前店后宅的沿街商业出现,到宋代新的、开放的、外向的、自由的街巷制度形成。 ——摘编自汪睿等《从“坊里”到“街巷”——浅谈唐宋时期街区开放的影响和启示》(4)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城市的变化。(2分)材料四福建……出土的南宋海船图(残存)。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摘编自吴钩《重新发现宋朝》请根据材料四写出政府为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1分)写出当时两个闻名世界的大商港?(2分)20.(14分)推进创新,筑牢制度自信,历朝历代于制度变革之途各显独特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权由上层贵族垄断,重门第轻才学。隋王朝统一全国后,由政府出面,采用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考生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按考试成绩录用。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科举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摘编自柏杨《中国人史纲》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简述科举制度创立的历史意义。(2分)材料二 为了便于统治,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1个大区,由中书省的派出代表机构“行中书省”主管各大区的军政大事。这样,行中书省就成了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了。今日中国地方的最高行政区划为“省”,即本源于元朝的“行省”。——摘编自阴法鲁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在地方上采取的管理制度。(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产生的历史影响。(3分)材料三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助他起草敕令,部分则由于它是一种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上商讨国事,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对策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上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3)根据材料三,归纳设立军机处的原因。(2分)指出军机处的主要职能。(2分)(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制度变革的认识。(2分)21.(12分)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体现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同学们围绕“对外交往”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三项任务。【任务一 认识人物】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罗列出部分人物。材料一 见下图。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中任选一位人物简述其主要事迹。(2分)【任务二 分析政策】同学们查找大量资料,梳理了不同朝代的对外交往政策。材料二 见下表。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当时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和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2分)分析造成唐朝、清朝对外政策不同的主要原因。(2分)【任务三 观点论证】同学们分享了关于“对外交往”的阅读笔记。材料三 见下表。笔记一 笔记二 笔记三观点:杰出人物在对外交往中作出突出贡献 观点:国家实力对外交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观点:外交政策的制订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指导原则(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一则笔记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6分)2025年春季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 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 C A C B A B D B A C B C D题号 14 15 16 17 18答案 C A D D C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共39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19小题13分;第20小题14分;第21小题12分;共39分)19.(1)A: 筒车(1分) B: 秧马(1分)注意:错别字不得分(2)任选其一解说即可。(史实1分,作用2分,共3分)图一:筒车是我国唐朝的农业生产工具(1分)。专门用于灌溉,能够节省人力,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有利于农业的发展(2分)。图二:宋朝时期,人们发明和推广了秧马(1分)。秧马能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水平(2分)。(3)技术:活字印刷术。(1分)优点:灵活性高;印刷速度快;效率高;工序并行;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等。(写出1点即可,2分)(4)变化:唐朝城市总体特点是封闭,宋代城市总体特点是开放。唐代街坊分开,宋代坊墙消失并形成商业街。(答出两点变化即可,任答一点1分,共2分)(5)机构:市舶司(1分);商港:广州、泉州、明州。(写出两个即可,任答一个1分,共2分)20.(1)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等。(写出两点即可,任答一点1分,共2分)。历史意义:科举制度的创立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人才选拔权集中到中央政府,同时也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写出两点即可,任答一点1分,共2分)(2)管理制度:行省制(度)。(1分)历史影响: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奠定现代行政区划基础。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写出两点即可,任答一点2分,共3分)(3)设立原因:辅助雍正帝起草敕令,提高行政效率;避开亲王权势,强化皇权。(写出两点即可,任答一点1分,共2分)主要职能:与皇帝商讨国事;对奏折提出对策建议;记录皇帝旨意并起草谕旨。(写出两点即可,任答其中一点1分,共2分)(4)制度变革认识:制度变革是适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如科举制打破门阀,行省制加强统一);成功的制度变革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制度变革需结合国情,注重创新与传承的平衡。(言之有理即可,任意一点即可2分)21.(1)图一:鉴真不畏艰难,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图二:马可·波罗来华,著成《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向往。图三:郑和七下西洋,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选其中一位人物答出主要事迹即可。2分)(2)对外政策:唐朝——开放的政策(或开明的政策),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频繁(1分);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分)主要原因: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政府鼓励对外开放。(1分) 清朝——统治者坚持推行“重本抑末”政策;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扩展实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外国侵略,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1分)(3)评分标准水平 等级 分值 观点 材料运用及论述 结论4 6分 观点明确且符合史实, 无价值导向错误,1分 能选择材料中两个历史史实,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分 有总结提升,1分3 5分 观点明确且符合史实, 无价值导向错误,1分 能选择材料中两个历史史实,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分 无总结提升,不赋分观点明确且符合史实, 无价值导向错误,1分 能选择材料中两个历史史实,2分,史论结合不充分,1分 有总结提升,1分4分 观点明确且符合史实, 无价值导向错误,1分 仅能选择材料中两个历史史实,没有展开论述,2分 有总结提升,1分观点明确且符合史实, 无价值导向错误,1分 能选择材料中两个历史史实,2分,史论结合不充分,1分 无总结提升,不赋分2 3分 观点明确且符合史实, 无价值导向错误,1分 仅能选择材料中两个历史史实,没有展开论述,2分 无总结提升,不赋分观点不明确,不赋分 能选择材料中两个历史史实,2分,史论结合不充分,1分 无总结提升,不赋分2分 观点不明确,不赋分 仅能选择材料中两个历史史实,没有展开论述,2分 无总结提升,不赋分1 1分 仅有观点且与材料相关, 无价值导向错误,1分 没有史实,没有论述,不赋分 无总结提升,不赋分0分 没有凝练观点,不赋分 没有史实,没有论述,不赋分 无总结提升,不赋分【答案示例一】观点:杰出人物在对外交往中作出突出贡献。(1分)论述:鉴真不畏艰难,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马可·波罗来华,后写成《马可·波罗行纪》,激起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极大向往。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4分)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历史人物在对外交往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仅推动了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融合。他们的精神品质和历史贡献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1分)【答案示例二】观点:国家实力对外交关系有着重要影响。(1分)论述:唐朝国力强盛,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等地进行贸易往来,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明朝初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国力和影响力,这使得明朝能够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外交关系,并扩大在南洋的影响力。明朝中后期,国力逐渐衰落,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倭寇入侵,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国家陷入统治危机。16世纪中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至少列举两个史实,史论结合,逻辑清晰,4分)结论:国家实力是决定外交关系的重要因素。强大的国家实力可以实施主动的外交政策,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而国力衰弱的国家可能采取被动或保守的外交政策。(1分)(说明:论述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