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恩施州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QQABLQYl5wCwkgQACA67UUUsCkgQkIESJYoGwVAeKA5KiAFAFCA=}#}
{#{QQABLQYl5wCwkgQACA67UUUsCkgQkIESJYoGwVAeKA5KiAFAFCA=}#}
{#{QQABLQYl5wCwkgQACA67UUUsCkgQkIESJYoGwVAeKA5KiAFAFCA=}#}
{#{QQABLQYl5wCwkgQACA67UUUsCkgQkIESJYoGwVAeKA5KiAFAFCA=}#}
{#{QQABLQYl5wCwkgQACA67UUUsCkgQkIESJYoGwVAeKA5KiAFAFCA=}#}
{#{QQABLQYl5wCwkgQACA67UUUsCkgQkIESJYoGwVAeKA5KiAFAFCA=}#}
{#{QQABLQYl5wCwkgQACA67UUUsCkgQkIESJYoGwVAeKA5KiAFAFCA=}#}
{#{QQABLQYl5wCwkgQACA67UUUsCkgQkIESJYoGwVAeKA5KiAFAFCA=}#}
{#{QQABLQYl5wCwkgQACA67UUUsCkgQkIESJYoGwVAeKA5KiAFAFCA=}#}
{#{QQABLQYl5wCwkgQACA67UUUsCkgQkIESJYoGwVAeKA5KiAFAFCA=}#}语文参考答案
1.(3分)D
解析:梁漱溟提出“自觉的主体是本民族成员,尤其是知识分子”,费孝通的实例(如家庭、差序格局)涉及普通民众,但未明确强调主体是“普通民众”。
2.(3分)C
解析:“进而实现取代西方文化的终极目标”错,曲解文意。
3.(3分)①一些“文化失觉”现象
②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甄别何为优秀传统文化
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出海
评分参考:每空1分。需结合材料中“文化自觉”的概念(自知之明、提炼精华、走向海外)与文段语境,准确对应文本观点。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①空,根据材料二对“文化自觉”的定义,横线后“缺乏自知之明”“唯利是图”等表述,直接指向与“文化自觉”相悖的“文化失觉”现象,此句通过“然而”转折,承接前文“文化自觉”概念,引出当前文化市场的反面问题。
第②空,材料二强调“文化自觉”需“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横线前指出“狭隘观念、陈规陋习等糟粕”导致受众理解偏差,故微短剧需通过“甄别”或“提炼”区分糟粕与精华,呼应材料中“自知之明”的核心要求。
第③空,材料二“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以及“文化微短剧将微短剧日臻成熟的‘出海’产业链与传统文化的博大气象熔铸一炉”可知,文化微短剧的目的是借助“出海”产业链让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所以此处可填“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出海”。
4.(4分)①作为论据佐证费孝通对梁漱溟的尊崇。对话中费孝通急切要求购买梁漱溟全集,直接体现其对梁漱溟著述的高度关注与学术认同。
②增强论证的真实性与生动性。通过具体对话场景(如“要!要!”“好!好!”的重复),展现费孝通对梁漱溟的推崇不是抽象评价,而是基于真实的学术需求,使人物态度更真实可感。
③呼应前文“频繁引用梁漱溟话语”的论述;引出费孝通重读梁漱溟作品后受到启发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
评分参考:每点2分。任意答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材料一先通过学术交往、实践追随等体现费孝通对梁漱溟的尊崇,对话则以直接引用的形式进行强化;对话中的语气词和重复句式(如“要!要!”)具有现场感,以具体事例支撑观点,避免论述空泛。
5.(6分)
①注重“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主张通过自知之明实现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适应新时代需求。
②先尊重自身文化价值,再从他者文化中发现美,最终实现“和而不同”的共存共荣。
③“先本土化,然后全球化”,既要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又要推动中华文化世界性传播。
评分参考: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根据材料二的三个段落进行分点概括归纳。
6.(3分)B
解析:B项对妻子的思念是真实情感的流露,并非“优柔寡断”。
7.(3分)D
解析:“直接对应”表述不准确,“都是时代洪流中个人的主动选择”有误。“伯劳飞燕各西东”在文本二中是对战争导致百姓离散的诗意概括,而文本一卫葑与雪雪的“分离”是卫葑的主动选择。二者虽都反映时代洪流,但前者是群体命运的写照,后者是主动投身革命所致。
8.(4分)
①“我们”作为集合代词,指代进步青年群体。文中“我们十数人一排,手臂挽住手臂”,通过“我们”的集体行动,将个体力量凝聚成集体的抗日力量。
②“我们”作为第一人称,代入感强。使读者以参与者身份进入历史现场,身临其境感受革命激情。
③“多次”强调“我们”这个信仰共同体,突出“我们”勇于革命的自豪感,深化了“没有国家独立,就无个人发展”的家国主题。
④“我”对妻子的深情与“我们”的革命使命形成对照,从个体的“我”到群体的“我们”,展现主人公从“小我”到“大我”的精神蜕变,凸显其信仰的坚定性。
评分参考:每点2分。任意答两点即可。答“从个体的‘我’到群体的‘我们’,使人物形象更立体,既有对妻子的细腻柔情,又具投身家国的刚毅品格”也可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从集合代词看,“我们”将“我”(卫葑)的个体经历升华为群体记忆;从小说要素看,“我们”服务于人物群像的塑造、主题的深化及时代环境的烘托;从读者体验看,通过“我们”的“共同视角”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我们”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抗日救亡运动中“青年群体觉醒”的缩影——个体的命运因“我们”而与民族命运绑定,个人的抗争因“我们”而获得更宏大的意义,这正是小说通过“我们”传递的深层力量。
9.(6分)
示例一:“没有寄出的信”更具悲剧性。
①“没有寄出的信”表示写信者情感的无法传达。卫葑的信“永远发不出”,他内心的愧疚与牵挂永远停留在“未传达”的状态,比“寄出的信”更显遗憾。
②“没有寄出的信”表示收信者将永远等待未知。雪雪需要面对“独对孤灯”的孤独,“无信可盼”的失望。这种等待未知的悬念比明确的绝笔信更令人悬心。
③“没有寄出的信”反映了战争背景下音信隔绝的现实困境,暗示着民族危亡下无数离散家庭的共同命运。
示例二:“寄出的绝笔”更具悲剧性。
①“寄出的绝笔”中体现了写信者牺牲的“主动性”。林觉民不仅要主动面对自己的死亡,更要承受“亲手撕碎妻子希望”的负罪感。这种主动是用生命践行信仰的抉择,“清醒的赴死”比“未知的等待”更具悲剧的崇高性。
②“寄出的绝笔”让收信者直面噩耗。陈意映收到信后,必须直面“丈夫已死”的现实,并在余生中承受天人永隔之痛。而雪雪因“信未寄出”,可能仍保留“丈夫会归来”的希望。
③“寄出的绝笔”的“彻底毁灭”比“没有寄出的信”的“尚有希望”更具悲剧性。林觉民与妻子的爱情、对未来的期待等“有价值的东西”被“死亡”彻底毁灭,且这种毁灭通过绝笔“直白呈现”,更具悲剧性。
评分参考: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两种观点均可成立,核心在于对“悲剧性”的定义侧重,即“未完成的遗憾”或“彻底的毁灭”。答题中,需紧扣文本细节、人物情感及文章主旨展开分析。
10.(3分)DFG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解析:“于惠王之前”作状语后置,其后断开;“司马错欲伐蜀”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断开;“张仪曰”为对话标志,其后断开。
11.(3分)C
解析:材料中“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意为“所以(抗秦的)谋划尚未发布,国家就已经陷入危机了”;“发”的意思是“发布、公布”。选项中“窃发盆”的“发”是打开之意,句意为“偷偷打开蟋蟀盆”。故C项“意义相同”错误。
12.(3分)D
解析:材料三中楚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是为了形容自己因担忧秦国威胁而寝食难安,并非表达称霸雄心。选项曲解文意。
13.(1)(4分)占领它的土地足够用来扩大国土,获取它的财物足够用来使百姓富有、修缮兵器。
译出大意2分。富,使……富有;缮,整治、修整、修缮。两个字每译对一处1分。
(2)(4分)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失去了强大的外援,无法独自保全(自己)。
译出大意2分。以,因为;完,保全。两个字每译对一处1分。
14.(5分)①秦国有扩张野心;②秦占蜀地后形成的地缘优势会危及楚国;③合纵与连横的战略结果截然相反,合纵是楚唯一生路,楚国单独抗秦实力不足,韩魏等国亦无法独当秦患;④楚国失去强援就会灭亡,要坚持不割地赂秦,并联合燕赵齐三国抗秦。
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任意答对三点给5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材料二从史实角度论说秦据蜀地后已形成对楚的上游攻势。材料三苏秦认为连横是“楚割地以事秦”,主动削弱自身;合纵是“诸侯割地以事楚”,借联盟壮大实力,攻守之势逆转。同时,材料三中苏秦认为合纵的本质是“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通过联盟整合六国兵力与资源,可形成对秦的合围之势,改变楚单独抗秦的劣势。材料三韩魏受秦压迫深重,“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若楚不合纵,三国皆会被秦各个击破。材料四苏洵认为若割地赂秦,合纵联盟分裂,则“独完”不可得。
15.(3分)C。
解析:选项中“自然的无穷变化”“反衬”表述错误。此联以“寒”“旧”二字为诗眼,通过“潮声——月色”“半夜——深秋”“寒渚——旧窗”的意象组接,将自然的永恒与历史的短暂熔铸为一幅苍凉的时空画卷。故“自然的无穷变化”有误,且不是“反衬”。
16.(6分)①首联诗人选用“颓垣”这一直接体现衰败的意象,起笔点明金陵的残破;②颔联“耕出珠玑时得一”写农民生活艰难,表现金陵农事颓废,往昔繁华不再。③颈联“寒渚”“旧窗”等意象营造出清冷、萧瑟的氛围,暗示金陵的衰败。④尾联“唯”字强调只有盐鱼市还有生机,暗含其他行业均衰败颓废。
评分参考:
每点2分,任意答对3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逐联分析。
译文:坍塌的墙垣倾入江水,半截没入长江碧水;高大的乔木在呼啸的风中挺立不倒,不轻易投降。农人收成微薄,民生艰难,麒麟凤凰的祥瑞,也不再成双成对出现。夜半时分,潮水轰鸣着涌向寒冷的沙洲;深秋的月色,依旧如往昔般映照在旧窗之上。如今唯有城墙下的盐市、渔市生气尚存,船桅上的风向标遥遥望去,只见商船聚集处瓶缸罗列,百姓仍在为生计繁忙交易。
17.(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吴楚东南坼 玉鉴琼田三万顷
(3)示例一: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示例二: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示例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示例四: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陶渊明
示例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如有其他答案,紧扣“屋舍”这一元素,即可给分。
18.(3分)D
解析:“必不可少”指绝对需要的或者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至关重要”指某事物关系重大,极其重要;“不可或缺”指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这三个词都能体现荇菜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而“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与语境中表达荇菜重要性的意思不符,所以不恰当的一项是D。
19.(3分)A
解析:“江南”“塞北”是从地域角度分类,“平原”“高原”是从地形角度分类。A选项从地域到地形,分类清晰,且“从……到……,从……到……,都有……”强调荇菜分布广泛、生命力强,与上文“荇菜性子很‘野’,生存能力强”衔接自然流畅。B、D选项地域与地形分类顺序混乱;C、D选项先强调“荇菜摇曳的身姿”,再进行地点罗列,不如A选项与上文衔接紧密,所以选A。
20.(4分)
(1)语句②,将“改造”修改为“解决”。
(2)语句④,句末加上“方面”。
评分参考: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
解析:②搭配不当,“改造水质污染问题”动宾搭配不当,“问题”需“解决”。⑤成分残缺,“在抑制藻类生长”缺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上“方面”。
21.(2分)示例:荇菜的生态魅力(或荇菜的特性及生态作用)
评分参考:关键词“荇菜”1分,“生态”1分。大意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2.(6分)示例:①独特的标识功能;②出色的净化能力;③重要的食物来源。
评分参考: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译文
材料一:
苴国和蜀国相互攻打,各自都到秦国来请求援助(“告急于秦” 为状语后置,译为 “向秦国告急”)。秦惠王想要派兵攻打蜀国,但认为道路艰险狭窄难以到达,而韩国又来侵犯秦国。此时,司马错与张仪在惠王面前争论,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的见解。”
司马错说:“我听说,想要使国家富裕的人务必扩大他的土地,想要使军队强大的人务必让他的百姓富有,想要建立王业的人务必广布他的德政。这三个条件具备,王业自然随之而来了。如今大王的土地狭小,百姓贫穷,所以臣希望先从容易的事情做起。蜀国是西方偏僻的国家,是戎狄部落的首领,有着像夏桀、商纣一样的混乱局面。用秦国的军队攻打它,就如同驱使豺狼去追逐羊群一样容易。占领它的土地足以扩大国土,获取它的财物足以使百姓富有、修缮兵器,不用损伤多少军队,蜀国就已经降服了。攻克一个国家,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残暴;获取西方边远地区的全部利益,天下人不会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一举就能名利双收,还能获得禁止暴虐、制止动乱的美名。如果现在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这是坏名声,而且未必能获利,又会得到不义的名声,去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被攻打的国家,这是很危险的。”
惠王说:“好,我听你的。”最终发兵攻打蜀国,十个月就攻取了它,于是平定了蜀地。蜀国归属秦国后,秦国因此更加强盛富庶,开始轻视各诸侯国。
材料二:
秦国人从蜀地出发攻打楚国。《华阳国志》记载:“司马错率领巴、蜀两地的十万军队,配备万艘大型战船,装载六百万斛粮食,顺长江而下讨伐楚国。”
评论者说:“秦国吞并六国,从夺取蜀国开始。与秦国结怨的,是楚国。秦国在夺取蜀国、汉中,又夺取黔中之后,就如同斩断了楚国人的右臂,楚国的势力就孤立无援了。(此后秦国)胁迫楚怀王作为人质,操纵楚国政权,夺取楚地资源,没有不顺从秦心意的,自此秦消灭六国诸侯而统一天下,这难道是偶然的吗?这是因为夺取了蜀国的缘故啊。”
材料三:
苏秦为赵国组织合纵联盟,游说楚威王说:“秦国,是如虎狼般的国家,怀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如果诸侯合纵亲善,那么各国就会割让土地来侍奉楚国;如果诸侯与秦国连横联合,那么楚国就得割让土地去侍奉秦国。这两种策略,相差甚远。这两种情况,大王您会如何选择呢?赵王派我来献上愚计,奉上明确的盟约,全听凭大王的命令。”
楚王说:“我的国家,西边与秦国接壤,秦国有攻取巴蜀、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是如虎狼般的国家,不可亲近。而韩国、魏国被秦国的威胁所逼迫,不能和它们深入谋划,担心它们反叛(将消息)传入秦国,所以计谋尚未发布,国家就已经危险了。我自己估量,用楚国来抵挡秦国,看不出能取胜。在国内与群臣谋划,(他们的计策)也不足以依靠。我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吃饭不觉得美味,心神像悬挂的旌旗般飘摇不定,没有地方可以依托。如今您想统一天下,安定诸侯,使危亡的国家得以存续,我恭敬地奉献国家来跟随您(合纵联盟的计谋)。”
材料四: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不善于作战,弊端在于用土地贿赂秦国。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者)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无法独自保全(自己的国家)。所以说: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