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1.今年是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学校组织开展了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 。
邓稼先扎根戈壁,鲜为人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闻一多怒斥特务,慷慨淋漓,气冲斗牛,声震天地;鲁迅伴着深宵灯火,展读书信,关爱青年,呕心沥血;光未然在家国存亡的关头,站在高山之巅,仰之弥高,向黄河母亲唱出豪迈颂歌;“最可爱的人”奔赴朝鲜战场,义无反顾,浴血奋战……他们把“小爱”升华为“大爱”,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用殷红的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践行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1) 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鞠躬尽瘁
B.气冲斗(dòu)牛
C.深宵灯火
D.殷(yān)红
(2) 文段中画横线处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鲜为人知
B.慷慨淋漓
C.呕心沥血
D.仰之弥高
(3) 填入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是因为有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的原因。
B.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是因为有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的原因。
C.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是因为有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
D.中华民族能否历经磨难而不衰,是因为有根植于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
(4) 七年级一班在研学时走进美丽乡村,所到之处充满了新农村建设的现代气息。遗憾的是,贴在一户农家大门上的对联字迹模糊不清,请你根据下面给出的词语,补全对联。
百姓四季欢歌祥和幸福年五谷丰
上联:农家喜庆丰收乐
下联: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5) 为了解同学们对美丽家乡的宣传情况,小明完成了下面的调查数据表,请写出你的发现。
同学们宣传美丽家乡的方法
讲家乡故事 画家乡美景 写家乡变化
88% 40% 30%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2.《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①______的著作。阅读了②______(篇目名),就可以判断“国”字的造字法和结构特点;阅读了③______(篇目名),能够了解墨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
3.在读书交流时,同学们发现,保尔的成长就像钢铁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具体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1分。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乙】
四体既正①,肤革充盈,人之肥②也;父子笃③,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⑤,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
(选自《礼记 礼运》)
【注释】①正:健全。②肥:强壮,富足。③笃:感情坚定。④正:相互匡正。⑤考:考察,交往。
(1) 下列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选贤与能”与“似与游者相乐”中的两个“与”,意思不相同。
B. “故外户而不闭”与“月色入户”中的两个“户”意思相同。
C. “是谓大同”与“问今是何世”中的两个“是”,意思相同。
D. “大臣法”与“大夫以法相序”中的“法”意思不相同。
(2) 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大道之行也”与“马之千里者”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B.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C. “天子以德为车”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D. 甲文中的“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现今多指大路。
(3) 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甲】文描绘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理想蓝图,“天下为公”体现了儒家对公有制的认同。
B. 【甲】文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语言气势强盛,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C. 【乙】文从个人、家庭、国家和天下这四个角度阐述了“大顺”社会的基本特征。
D. 两文都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前者侧重精神层面的自由,后者侧重物质层面的富足。
(4) 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选两项。
官职A相序B君臣C相正D国之E肥也。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6) 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儒家所描绘的“大同”“大顺”社会有何共同之处?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吴六益诗人南归
张文光①
尽此一杯酒,悠悠无限情。秋匀千树色,日落大河②声。天地留风雅,衣冠老杜蘅③。前途谁共语,孤剑自长鸣。【注释】①张文光:明末清初诗人。②大河:指黄河。③杜蘅:一种植物,比喻君子及其高洁品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首联写饮酒送别的场景,直接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南归的无限惜别之情。
B. 颔联以“匀”字巧妙化静为动,仿佛秋色均匀晕染千林,展现开阔的视野。
C. 颈联写诗人自己的诗文才华与天地并存,并将坚守文人贤士的高洁品行。
D. 本诗语言凝练隽永,情景交融,在简短的篇幅中展现了厚重的精神世界。
(2) 意象是情感的载体,请结合尾联分析“孤剑”这一意象的作用。
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6.请你将空缺处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经典拓宽世人的想象空间,庄子的《北冥有鱼》①“______,______”运用比喻,想象大鹏振翅而飞的奇异之景;经典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②“_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博爱宽广的胸怀;经典传递向上的积极力量,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中③“______,______”两句以梅花凋零而香气不改比喻诗人对正义的坚守;经典锤炼富有表现力的诗句,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④“______,______”营造了一种静谧幽深的氛围。
六、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1分。
7.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①中国旅游研究院游客出行大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选择乡村旅游的人数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这反映出旅游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最有增长潜力的消费增长空间之一,旅游消费从中心城镇向农村市场形成梯度扩散的趋势。在某社交平台上,与“乡村旅游”相关的笔记多达61万余篇,内容涵盖攻略、活动等方面。为何大众钟情于乡村游?
②赏“风景独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受地貌、气候、环境等影响,不同地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理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大看点。或是广袤的森林草原,或是辽阔的田畴沃野,或是清凉的湿地水库,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带来了“大片级别”的视觉享受。
③尝“自然风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管你是哪里人、喜欢什么口味,总能在乡村找到属于你的那一道“菜”。无论是从田间采摘的新鲜蔬菜,还是在山林放养的土鸡土鸭,用“土法子”做出的农家菜,色香味俱全,让人回味无穷。
④寻“文化根脉”。有学者指出,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技艺,让乡村游充满“文化味儿”。比如,“今生簪花,世世漂亮”的渔女风俗,在临海渔村吸引游客排起了体验簪花的长队;还有很多人专门扎根到古村落,寻访古民居、宗祠、牌坊、古桥等文化遗迹,在走街串巷中聆听历史回响。
材料二:
①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
②层叠秀丽的云和梯田位于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随着云和梯田游客量的增加,镇里的梅源村吸引了不少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这些乡村人才有力推动了村子的发展。”崇头镇党委书记孔祥丰说。
③陶艺工坊、乡村茶馆、特色民宿……近年来,梅源村吸引乡村人才20多名,为梅源村焕发活力夯实了人才基础。“人才返乡有效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如今,梅源村共有民宿40多家。2024年以来,村内民宿、农家乐总计收入800多万元。”叶国平说。
④青年人才返乡入乡,注入乡村发展新动能。浙江培育的农创客中,“90后”“00后”超半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步伐不断加快。
材料三:
①乡村游热度持续升温,对乡村的“软件”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育优质产业、招贤纳才、用好科技力量等,成为提升乡村游的必由之路。
②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指导多家互联网平台,启动实施乡村旅游数字提升行动,通过开展立体展示、专题推广、培训扶持等系列活动,惠及全国31个省份1138个县城超2万个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直接带来乡村游客近2000万人次,多地探索出“乡村旅游+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成为各地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重要抓手。
③浙江衢州七里乡探索出了一条运用新媒体等数字化手段,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路径。当地积极探索推进“云上七里”数字景区建设,以“一码通”实现智慧导航停车、智慧导游、客流监测、住宿管理等。如今,农家乐、民宿数字化预订、农特产品数字化销售、景区景点交通智能导览等,共同构成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数字图景”。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技艺,让乡村游充满“文化味儿”,这是大众钟情乡村游的主要原因。
B. 青年人才返乡入乡,“90后”“00后”的加入,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动能。
C. 全国多地探索出“乡村旅游+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有效地推动各地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D. 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民宿预订、景区交通智能导览等,构成乡村发展“数字图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材料一第①段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旅游消费从农村市场向中心城镇形成梯度扩散的趋势。
B. 材料一写大众钟情于乡村游的原因,采用由主到次的顺序,使得行文条理清晰。
C. 材料二引用了孔祥丰和叶国平的话,说明了人才对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作用。
D. 只要能够培育优质产业、招贤纳才、用好科技力量,就能推动乡村的“软件”建设。
(3) 某乡村计划打造旅游新样态,以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为其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课的礼物
王春鸣
①每到春天,我就会想起许久以前,我还是一个农村小学的老师时,有一天在给二年级孩子上语文课。上课铃已经响了,教室里依旧闹哄哄的,一个小男生举着手站起来:“老师,我想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去年扔在奶奶地里的桃核,今年长出一棵小树苗了!”我祝贺了他,在渐渐安静下来的课堂上,久久不能翻到要讲的那一页。语文书算什么呢?赤子的心中有更大的世界!
②直到如今,也许永远,我也没再听到一个超过这个好消息的好消息。这棵我没有见过的桃树,几十年来成了我的远方:它长高了吧?它开花了吧?它是不是结出了甜蜜的果子……我曾给自己的一本散文集取名《桃花也许知道》,没有人知道,我以此纪念春天和孩子送给我的礼物。
③后来,我开始教大学生,那些学生都是从二年级成长起来的,他们送给我许多礼物,使我觉得自己富可敌国。
④有一个学生来我家吃饭,一开门我就惊呆了:“你剪了学校的花?”这么大枝这么好看!他腼腆一笑:“我自己做的,做了很久。”是做的垂丝海棠呀!三月初,真的海棠确实还没开呢。
⑤皱纹纸剪出每一片花瓣、叶子和每一个花托,再染色,染色的时候调好的颜料要沉淀,一层层染,全盛的、打苞的、快开败的,每一片花瓣的渐变,以及新叶、残叶、花托,又是不同的色彩。花萼是用蜡线撮起来的,每一根也要染色。再用铅丝、双面胶和染好的皱纹纸裹成枝干。造型可以随意变换。包住花束的衬纸上是手写的书法——一首《破阵子》,因为知道我喜欢辛弃疾。凝视着辛词,我眼底竟隐隐有泪意。
⑥更多的礼物并不有形,却同样珍贵无比。新年第一天,梁同学发来自己的钢琴独奏《梁祝》,于静处细听,那声音动人而无法言传。有一个男生曾向我走过来,对收拾教案的我说:“这是最后一节文学课了,所以我可以告诉老师了,我不是这个班的,但是从第三周开始,你的每一次课我都来听。”说完他走出了教室,我甚至没有来得及看清他长什么样子。
⑦一天,我返回教室拿茶杯,看到黑板上我残留的板书上方多了一行:“我爱文学”。这四个字写在黑板高处,我用自己依稀的 20岁遥望黑板上此时此刻的20岁,热泪模糊了眼睛。不一定是文学,只要用青春爱过,我们就永远不会迷路啊。
⑧前几天,我第一次上一门跨学科的课,心里忐忑,出门也特别早。校园里一段路上下着“樱花雨”,纷纷扬扬,有几个女生拉着手倒着走,她们不愿意背对盛开的花树。我看了,不知怎么的就松弛了一点——松弛到晚了两分钟进教室!
⑨我告诉学生,没有办法,是因为樱花开了。
⑩从百岁泉一直开到山坡上,开在阳光里,开在青春的眼眸里,开在中年的心底上。我在山道上来回走了三次。每一次看见的花,一样,又不一样。为什么是三次?因为《诗经 国风》也总一咏三叹。
我对学生说:“对,你们也可以迟到。但是理由必须和我一样——经过的路上,有花开了。”在一生不可多得的春日里,偶遇南风里的诗,世俗的事情,允许被偶尔耽误。
下课回到办公室,凌乱的桌上多了一枝洋甘菊、一枝玫瑰,一个已经结课的学生不知什么时候送来的,矿泉水瓶做成的花器下压着一张字迹端端正正的字条:“春鸣老师,我们都在春天里”。
这些孩子,是多么会写“情书”啊。我仰头喝了一大口咖啡,压下一朵泪花。我曾无比渴望这样一份礼物,现在,我收到了。
仔细一想,这样的信我收到过很多。比如一个腼腆的女生,递给我的信的落款是:美的“废物”。一群美的“废物”,在文学课内外,用诗、用画笔、用旋律、用思想、用“我爱”,在春天彼此相赠日月星辰、花朵微风,想象一棵桃树的长大,这一切,是多么好啊。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文章开篇写农村二年级小男生分享桃核长出树苗的消息,体现了孩子的纯真与对自然的热爱。
B. 第③段加点字“富可敌国”本意指极为富有,此处形容学生送给“我”的礼物数量很多。
C. 文中写大学生制作垂丝海棠礼物,详细描写制作过程,突出礼物的精致和学生的用心。
D. 文章结尾“美的‘废物’”,贬义词褒用,展现了学生对文学、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2) 请任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体会写景状物的妙处。
从百岁泉一直开到山坡上,开在阳光里,开在青春的眼眸里,开在中年的心底上。
(3) 文中三次写“我”流泪,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4) 文章标题“文学课的礼物”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9.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人生没有迟到,只有正在奔跑的此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③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 6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①百姓
②欢歌
③幸福年
【小题5】示例:大多数同学们通过讲家乡故事宣传美丽家乡;少数同学通过画家乡美景和写家乡变化宣传美丽家乡
【解析】答案:
(1)B
(2)D
(3)C
(4)①百姓
②欢歌
③幸福年
(5)示例:大多数同学们通过讲家乡故事宣传美丽家乡;少数同学通过画家乡美景和写家乡变化宣传美丽家乡。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字词积累。
ACD.正确;
B.有误,“气冲斗牛”“中的“斗”应读作“dǒu”。
故选:B。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解答此题,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含义和搭配习惯。
ABC.正确;
D.有误,“仰之弥高”意思是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表示崇敬之意,不符合语境。
故选:D.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A.有误,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
B.有误,句式杂糅,可删去“的原因”;
C.正确;
D.有误,两面对一面,应将“能否”改为“能够”。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联。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百姓”和“农家”结构一致,“欢歌”和“喜庆”结构一致,“幸福年”和“丰收乐”结构一致。故下联可拟写为:百姓欢歌幸福年。
(5)本题考查图文转。仔细观察图表可知,在宣传美丽家乡的方法,有近九成的学生用讲家乡故事的方式,四成的学生用画家乡美景的方式,三成的学生用写家乡变化的方式。由此可知,大多数同学们通过讲家乡故事宣传美丽家乡;少数同学通过画家乡美景和写家乡变化宣传美丽家乡。
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2.【答案】①传统文化经典
②《说文解字》第一
③《诸子第十》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①《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典籍的著作。这是对《经典常谈》这部书的基本定位,它旨在向中学生普及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著作相关知识。
②关于判断“国”字的造字法和结构特点,应阅读《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在这部著作中,对汉字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方面有详细的阐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像“国”字这样汉字的构造特点。
③要了解墨家、道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主张,需阅读《诸子第十》。在《经典常谈》的《诸子第十》这一篇目中,对诸子百家,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产生背景、代表人物以及核心思想主张等都有介绍。
答案:
(1)①传统文化经典
②《说文解字》第一
③《诸子第十》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这样可以轻松解答。
3.【答案】示例:“烈火”象征保尔经历的战争、艰苦劳动等磨难考验,“骤冷”象征伤病、理想受挫等人生低谷。战争烈火:保尔在与波兰白军战斗中头部被炸伤,昏迷13天,战争的残酷淬炼其勇气。劳动烈火:修筑铁路时,他在严寒、饥饿中搬运木材,高强度劳作考验身体极限,磨砺坚韧品格。伤病骤冷:伤寒、瘫痪、失明接连打击,他却以文学创作继续奋斗,如钢铁经骤冷仍坚硬,终成无产阶级战士。保尔在磨难与挫折中淬炼出钢铁意志,其成长历程即“烈火与骤冷”铸造钢铁的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烈火”象征着保尔所经历的重重磨难与严峻考验,比如残酷的战争、艰苦的劳动环境等;“骤冷”则可象征他遭遇的人生挫折,像伤病的困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战争的“烈火”:保尔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参加了与波兰白军的战斗。在一次战斗中,一颗炸弹在他身边爆炸,他头部受重伤,昏迷了13天。这残酷的战争经历就是“烈火”的一种体现,在战争的硝烟与危险中,保尔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锻炼了他的勇气和战斗意志。艰苦劳动的“烈火”:在修筑铁路时,保尔和同伴们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冬天严寒,他们缺吃少穿,还要在泥泞中艰难地搬运木材、铺铁轨。这种高强度、高难度的劳动如同“烈火”,考验着保尔的身体和精神极限,让他学会了坚韧和吃苦耐劳。伤病挫折的“骤冷”:保尔长期的劳累和战争中的伤痛,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几乎丧失生命;后来又双腿瘫痪,双目失明。这些伤病如同“骤冷”,让他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和痛苦之中。但保尔没有被打倒,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在病榻上坚持写作,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就像钢铁在“骤冷”后依然保持坚硬,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所以说,保尔的成长就像钢铁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这些经历塑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答案:
示例:“烈火”象征保尔经历的战争、艰苦劳动等磨难考验,“骤冷”象征伤病、理想受挫等人生低谷。战争烈火:保尔在与波兰白军战斗中头部被炸伤,昏迷13天,战争的残酷淬炼其勇气。劳动烈火:修筑铁路时,他在严寒、饥饿中搬运木材,高强度劳作考验身体极限,磨砺坚韧品格。伤病骤冷:伤寒、瘫痪、失明接连打击,他却以文学创作继续奋斗,如钢铁经骤冷仍坚硬,终成无产阶级战士。保尔在磨难与挫折中淬炼出钢铁意志,其成长历程即“烈火与骤冷”铸造钢铁的过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理想主义光芒的小说,是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小说通过主人公保尔 柯察金在革命斗争中成长的历程,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从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到恢复国民经济各个时期的前苏联社会特点和时代气氛,热情歌颂了为祖国而战的前苏联年轻一代,展示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和精神风貌。
名著考查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既有文学文化常识也有作品主题、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特色类,还有对作品的品读、分析等。解答这类题,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经典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牢记,这样可以轻松解答。
4.【答案】【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BD
【小题5】①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以自己的父母为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不只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②父子感情坚定深厚,兄弟和睦,夫妇和顺,是家庭的富足
【小题6】示例:
①社会安定,百姓和乐。【甲】文中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太平安定,【乙】文中国家昌盛、百姓和乐;②社会和睦,讲究诚信。【甲】文中的人们“讲信修睦”,【乙】文中的士人和百姓,都讲究信用、和睦;③人们各司其职。【甲】文中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乙】文中自天子至百姓,社会各阶层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是谓大同”中的“是”是代词“这”,“问今是何世”中的“是”表示判断,两个“是”,意思不同。
故选:C。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BD.正确。
C.有误,“天子以德为车”中的“以”意思是“把”,“以其境过清”中的“以”意思是“因为”。二者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甲】文侧重物质层面的富足,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及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方面;【乙】文侧重精神层面的自由、自然。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官职上下有序,君臣相互匡正,是国家的富足。据此断句为: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故选:BD。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故,所以;亲,敬爱,以 为亲。句意为: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以自己的父母为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不只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②中重点词语有:睦,和睦;和,和顺,和谐。句意为:父子感情坚定深厚,兄弟和睦,夫妇和顺,是家庭的富足。
(6)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文章内容。
根据【甲】文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知,在“大同”社会,人人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根据【乙】文中的“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可知,在“大顺”社会,君臣各尽其职,国家昌盛,百姓和乐。根据【甲】文中的“讲信修睦”和【乙】文中的“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可知,在“大同”“大顺”社会中,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都讲究诚信和睦。根据【甲】文中的“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可知,在“大同”社会,人们的行为皆出于公心,各司其职,人尽其力,货尽其用;根据【乙】文中的“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可知,从天子至百姓等社会各阶层都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各司其职。
答案:
(1)C
(2)C
(3)D
(4)BD
(5)①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以自己的父母为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不只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
②父子感情坚定深厚,兄弟和睦,夫妇和顺,是家庭的富足。
(6)示例:
①社会安定,百姓和乐。【甲】文中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太平安定,【乙】文中国家昌盛、百姓和乐;②社会和睦,讲究诚信。【甲】文中的人们“讲信修睦”,【乙】文中的士人和百姓,都讲究信用、和睦;③人们各司其职。【甲】文中人尽其力、物尽其用,【乙】文中自天子至百姓,社会各阶层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
参考译文:
【甲】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乙】四肢健全,肌肤丰满,是一个人的身体强壮;父子感情坚定深厚,兄弟和睦,夫妇和顺,是家庭的富足;大臣守法,小臣清廉,官职上下有序,君臣相互匡正,是国家的富足;天子把德行当作车辆,把礼乐当作驾驭者,诸侯以礼相交,大夫以法度为序,士人以诚信相互考察,百姓以和睦互相守护,是天下的富足昌盛。这就叫作大顺。大顺,是人们用来保养生命、安排送葬、侍奉鬼神的正常社会。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5.【答案】【小题1】C
【小题2】示例:尾联写你我的前途应该向谁诉说,孤独的宝剑发出铮铮鸣响。诗人借“孤剑”这一意象,营造了孤独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姿态(对高洁品行的坚守)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颈联“天地留风雅,衣冠老杜蘅”,这里是说天地间留存着风雅之气,文人贤士坚守如杜蘅般的高洁品行,并非单纯说诗人自己的诗文才华与天地并存,该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理解。“孤剑”这一意象,既象征着诗人自己孤独的处境,又代表着诗人的壮志豪情。尾联“前途谁共语,孤剑自长鸣”,意思是在未来的道路上,有谁能与我交谈呢,只有孤剑独自发出长鸣。诗人借“孤剑”表明自己在友人离去后,前路无人相伴、无人理解的孤独。同时,“孤剑长鸣”仿佛是剑在抒发壮志,也暗示诗人虽孤独但依然有着壮志难酬、渴望有所作为的情感。
答案:
(1)C
(2)示例:尾联写你我的前途应该向谁诉说,孤独的宝剑发出铮铮鸣响。诗人借“孤剑”这一意象,营造了孤独凄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表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姿态(对高洁品行的坚守)。
译文:
请你饮尽这杯酒,它饱含着我们的悠悠离别之情。
秋色均匀晕染千林,夕阳落山大河奔涌。
你在天地间留下了美妙的诗文,衣冠端庄,品行高洁。
你我的前途应该向谁诉说?孤独的宝剑发出铮铮鸣响。
《送吴六益诗人南归》是明末清初诗人张文光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简练的笔触、深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既有依依惜别之情,又有对友人品格与才华的赞许,同时暗含对时局的感慨。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答案】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解析】答案:
①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③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④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注意“禅”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7.【答案】【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①发展特色资源:深入挖掘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如自然风貌、特色美食、传统文化资源,给人以独特体验。
②夯实人才基础:吸引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③强化数字化建设:探索“乡村旅游+数字经济”发展路径,运用新媒体等数字化手段,进行智慧导航停车、智慧导游、客流监测、住宿管理等
【解析】(1)A.有误,材料一第④段提到“散落在民间的传统技艺,让乡村游充满‘文化味儿’”,但并未表明这是大众钟情乡村游的“主要原因”。材料中大众钟情乡村游的原因包括“赏风景独好”“尝自然风味”“寻文化根脉”等多方面,且未对原因进行主次排序,选项以偏概全。
BCD.正确。
故选:A。
(2)A.有误,材料一第①段“旅游消费从中心城镇向农村市场形成梯度扩散的趋势”中,“中心城镇”与“农村市场”是空间范围的对比,但未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B.有误,材料一第②-④段分别从“赏风景”“尝风味”“寻文化”三个角度分析原因,三者为并列关系,而非“由主到次”的顺序。
C.正确。
D.有误,材料三第①段提到“培育优质产业、招贤纳才、用好科技力量等,成为提升乡村游的必由之路”,但“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忽略了政策支持、市场需求等其他因素。
故选:C。
(3)需结合三则材料中关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核心观点,从“吸引人才”“挖掘特色”“科技赋能”三个角度提出建议: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材料二强调“青年人才返乡入乡,注入乡村发展新动能”,如浙江“90后”“00后”农创客推动乡村振兴。可建议通过政策扶持(如创业补贴、住房优惠)吸引青年返乡,开发特色民宿、手工艺工坊等项目。挖掘本土文化与自然特色:材料一指出乡村游的吸引力在于“风景”“风味”“文化”,如渔女簪花、古村落文化遗迹等。可建议结合本地地理风貌(如梯田、湿地)和民俗文化(如传统技艺、节庆活动),打造差异化旅游品牌。推动数字化与智慧化升级:材料三提到“乡村旅游+数字经济”模式,如浙江七里乡通过“云上七里”数字景区实现智慧导航、客流监测等。可建议引入数字化管理平台,优化预订、导览、销售等服务,提升游客体验。示例:①制定人才扶持政策,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民宿、手工艺工坊);②挖掘本地自然与文化资源,打造差异化旅游品牌(如梯田景观、渔女簪花体验);③引入数字化技术,建设智慧景区,优化预订、导览、销售等服务流程。
答案:
(1)A
(2)C
(3)①发展特色资源:深入挖掘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如自然风貌、特色美食、传统文化资源,给人以独特体验。
②夯实人才基础:吸引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③强化数字化建设:探索“乡村旅游+数字经济”发展路径,运用新媒体等数字化手段,进行智慧导航停车、智慧导游、客流监测、住宿管理等。
本题是关于“乡村旅游”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第二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辨析,第三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提建议。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8.【答案】【小题1】B
【小题2】示例:运用排比(环境描写、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樱花盛开的美景,以及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渲染出温馨美好的氛围;烘托出“我”对美景与青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为后文“我”允许学生赏花迟到作铺垫
【小题3】第⑤段“我”看到学生送给我的垂丝海棠和辛弃疾词,为学生的心意和对文学的热爱而感动地流泪;第⑦段写“我”看到学生的板书“我爱文学”,为青春时代的对文学的热爱而感慨流泪;第 段写我收到学生的“情书”,因为师生都热爱生活而产生的美好情谊而感动流泪。深化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师生对文学、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追求和赞美,表现出师生心灵的互相滋养与启迪
【小题4】“文学课的礼物”指学生送给“我”的如手工垂丝海棠、洋甘菊、玫瑰等有形的礼物。还有无形的礼物:学生在文学课上分享的纯真故事,梁同学的钢琴独奏曲,学生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追求。“文学课的礼物”还蕴含着师生之间因文学课而产生的美好情谊,以及师生心灵的互相滋养与启迪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富可敌国”并非指礼物数量多,而是强调这些礼物承载的情感和意义极其珍贵,让“我”内心感到富足。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这句话运用排比和层层递进的手法,从“百岁泉”到“山坡上”,再到“阳光里”“青春的眼眸里”“中年的心底上”,不仅写出樱花盛开的范围之广,更将花的绽放与青春的观察、中年的感悟相联系,既描绘了樱花的美丽,又暗含自然之美对不同年龄人的触动,意境优美且富有感染力,体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共鸣。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第一次因学生手作海棠和辛词而落泪:被学生的用心和对“我”的理解打动,体现师生间的默契与温暖。第二次因黑板上“我爱文学”四字落泪:从青春对文学的热爱中看到曾经的自己,感慨热爱的力量,深化“用青春爱过就不会迷路”的主题。第三次因学生的字条“我们都在春天里”落泪:被学生传递的美好情感感染,感受到心灵的共鸣,凸显礼物带来的精神富足。三次流泪串联起不同阶段的师生情谊,层层递进地展现“礼物”的情感重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理解。表层指学生送给“我”的有形礼物:如手作垂丝海棠、钢琴独奏、黑板上的字、洋甘菊与玫瑰等。深层指无形的精神馈赠: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听课的坚持、青春的真诚与热情,以及自然之美(如樱花、桃树)带来的心灵触动。更蕴含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我”从学生的礼物中感受到被理解、被热爱,而学生也在文学与自然中获得成长,这份双向的温暖与启迪,是文学课赋予彼此最珍贵的礼物。
答案:
(1)B
(2)示例:运用排比(环境描写、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樱花盛开的美景,以及带给人们的美的享受,渲染出温馨美好的氛围;烘托出“我”对美景与青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为后文“我”允许学生赏花迟到作铺垫。
(3)第⑤段“我”看到学生送给我的垂丝海棠和辛弃疾词,为学生的心意和对文学的热爱而感动地流泪;第⑦段写“我”看到学生的板书“我爱文学”,为青春时代的对文学的热爱而感慨流泪;第 段写我收到学生的“情书”,因为师生都热爱生活而产生的美好情谊而感动流泪。深化了文章主旨:表达了师生对文学、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追求和赞美,表现出师生心灵的互相滋养与启迪。
(4)“文学课的礼物”指学生送给“我”的如手工垂丝海棠、洋甘菊、玫瑰等有形的礼物。还有无形的礼物:学生在文学课上分享的纯真故事,梁同学的钢琴独奏曲,学生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追求。“文学课的礼物”还蕴含着师生之间因文学课而产生的美好情谊,以及师生心灵的互相滋养与启迪。
文章回忆了“我”作为老师收到的各种“礼物”:从农村小学二年级学生分享桃核发芽的消息,到大学生手作垂丝海棠、分享钢琴独奏、旁听文学课、在黑板写下“我爱文学”,再到跨学科课时因樱花迟到及学生送来的花与字条。这些有形与无形的礼物,承载着师生间的真诚与热爱,展现了文学与自然带给人的心灵触动和成长。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9.【答案】例文:此刻奔跑,人生无迟 人生犹如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有人起步早,一路领先;有人起步晚,奋力追赶。但无论何时,都请记住:人生没有迟到,只有正在奔跑的此刻。
曾听闻一位老人的故事。他年轻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自己的绘画梦想。等到退休,儿女成家,生活安稳下来,他才拿起画笔。起初,画得并不出色,周围也有人质疑他这么大年纪才开始学画,能有什么成就。然而,老人并未理会这些声音,他珍惜每一个可以作画的日子,从清晨到日暮,沉浸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里。经过多年的坚持与努力,他的画作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在一些小型画展上崭露头角。老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年龄从来不是阻碍,此刻开始奔跑,人生依旧可以绽放光彩。
反观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总是抱怨自己起步太晚,错过了最佳时机,于是选择安于现状,在等待和犹豫中虚度光阴。他们没有意识到,每一个当下都是改变的契机,只要迈出奔跑的步伐,就永远不会迟到。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人生亦是如此。不要让“迟到”的念头束缚住自己的脚步,勇敢地抓住此刻,全力奔跑。无论前方是荆棘还是鲜花,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奋勇向前,就一定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因为,人生没有迟到,只有正在奔跑的此刻,而这奔跑的姿态,便是生命最美的模样。
【解析】例文:此刻奔跑,人生无迟 人生犹如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有人起步早,一路领先;有人起步晚,奋力追赶。但无论何时,都请记住:人生没有迟到,只有正在奔跑的此刻。
曾听闻一位老人的故事。他年轻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自己的绘画梦想。等到退休,儿女成家,生活安稳下来,他才拿起画笔。起初,画得并不出色,周围也有人质疑他这么大年纪才开始学画,能有什么成就。然而,老人并未理会这些声音,他珍惜每一个可以作画的日子,从清晨到日暮,沉浸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里。经过多年的坚持与努力,他的画作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还在一些小型画展上崭露头角。老人用行动告诉我们,年龄从来不是阻碍,此刻开始奔跑,人生依旧可以绽放光彩。
反观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总是抱怨自己起步太晚,错过了最佳时机,于是选择安于现状,在等待和犹豫中虚度光阴。他们没有意识到,每一个当下都是改变的契机,只要迈出奔跑的步伐,就永远不会迟到。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人生亦是如此。不要让“迟到”的念头束缚住自己的脚步,勇敢地抓住此刻,全力奔跑。无论前方是荆棘还是鲜花,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奋勇向前,就一定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因为,人生没有迟到,只有正在奔跑的此刻,而这奔跑的姿态,便是生命最美的模样。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审题立意:材料“人生没有迟到,只有正在奔跑的此刻”,核心在于强调把握当下、积极行动。人生不存在所谓“为时已晚”的情况,只要当下开始努力奔跑、拼搏进取,就永远不算迟。立意可围绕珍惜当下、立即行动、勇于追梦等展开,鼓励人们摒弃等待和拖延,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当下的生活与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选材构思:若写记叙文,可选取自己曾经因犹豫、拖延而错过机会,后来意识到要把握当下,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的经历,如学习一门技能,之前总找借口推迟,后来下定决心立刻行动,最终有所收获;若写议论文,可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事例,如姜子牙晚年才得遇明主、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等,论证人生何时开始都不晚,关键在于当下的行动;也可结合社会现象,如一些老年人退休后学习新事物,展现当下行动的力量。开头可引用材料引出观点,中间进行论述,结尾总结升华,强调把握当下的重要性。
文章紧扣材料立意,以老人学画的事例与现实中安于现状之人对比,鲜明地论证了“人生没有迟到,此刻奔跑正当时”的观点。语言简洁有力,引用名言增强说服力,结尾点明奔跑姿态是生命最美模样,升华主题,给人以积极奋进之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