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新余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新余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情绪调节成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向前追溯,情绪调节进入心理学的视野要数精神分析理论了,该理论是当代情绪调节研究的先驱,它否定情绪的积极作用,认为情绪如洪水猛兽,而个体情绪调节的任务就是使自身尽可能少地受消极情绪左右,通过行为和心理上的控制来减少消极情绪的体验。在这里,情绪调节仅仅作为减少消极情绪体验的防御机制,情绪调节的困难导致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后来的研究者基于正常人群经验和有关实证研究,提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均可以通过主动调节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样,情绪调节不再仅仅作为个体被动防御机制,而强调主动进行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因而其在心理健康中的地位得到肯定。借用压力和应对研究的传统,研究者针对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规律性和复杂性,提出情绪调节的应对模型。比较有影响的有Lazarus和Folkman提出的应对模型,他们把情绪调节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以问题为中心—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策略试图改变情境或去除引起紧张的威胁,如重新定义问题,考虑替代解决方案,衡量不同选择的重要性等。这样,个体面对问题情境,如果经过努力,问题获得解决,就可以减轻个体的情绪紧张程度或压力。一种是以情绪为中心——个体为了减轻情绪压力采用行为或认知调节策略,如行动上回避,转移注意力,换个角度看问题等,个体主要关注其自身的情绪调节,而不关注实际问题的情况。
具体哪种应对类型有助于心理健康呢 研究发现,过多使用以情绪为中心应对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而过多使用以问题为中心应对的个体,在任务不可控制的情况下,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对依恋的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倾向于以问题为中心应对情绪情境,原因是安全型依恋个体对外界具有较高的控制感。而且,研究还发现,感知应对类型是依恋和心理健康的中介变量,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个体对自己情绪应对类型的感知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事实上,当感知到情绪情境可控时,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应对,可以直接解除刺激对情绪的压力,有助于心理健康;而当感知到情绪情境不可控制时,以情绪为中心应对,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认识或行为来减轻情境对情绪的消极影响,进而有利于心理健康。
尽管情绪调节理论借用压力和应对研究的传统有其精神分析的根源,但是,它的适应性、有意识的主动应对情境与精神分析有根本区别,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它把情绪调节的注意力从个体的人格变量转移到所面临的情境变量。但其主要关注的仍是情绪调节对诸如焦虑、抑郁等个体内部心理问题的影响,对个体情绪调节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则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摘编自侯瑞鹤、俞国良《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
材料二:
合理情绪疗法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由于采用了行为治疗的一些方法,所以又被称为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也常常被译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这是因为其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艾利斯于1955年创立理性治疗,1961年将之改为理性情绪疗法,1993年又将理性情绪疗法改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为什么会改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这是因为艾利斯认为理性情绪疗法会误导人们以为该疗法不重视行为的概念,因而他需要特别强调认知、行为、情绪之间的关联性,而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的整个过程和所使用的技术均包含着认知、行为和情绪三方面的内容。目前国内业界已经形成共识:几种叫法的具体内涵是一致的。
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对外界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也就是人的认知。人若要改变自身的情绪困扰,不应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应将精力用于改变自己的认知。如果认识发生改变,人的所谓情绪也就会发生变化。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这一理论建立在艾利斯对人的基本看法之上。艾利斯认为外部事件是诱发事件A (activating events),对事件的认知也就是信念B(beliefs),事件A发生后,若人对它有了认知B,就会导致情绪行为的结果C(consequences)的产生。不同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当诱发事件A发生后,若个体对其做出积极、正面的解释和评价,就会产生诸如快乐、热情、自信等积极的情绪体验;若个体对其做出消极、负面的解释和评价,就会产生诸如生气、抑郁、焦虑等消极的情绪体验。认知B才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而非诱发事件A直接导致了情绪的产生。这种观点与新行为主义提出的刺激S(stimulate)-机体0(organism)-反应R(response)公式是基本一致的。ABC理论的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Lazarus和Folkman提出的应对模型中,问题中心策略更适用于可控情境。
B.安全型依恋个体倾向于采用问题中心策略,与其对外界的高控制感有关。
C.个体多以行动上回避、转移注意力的方式缓解情绪压力,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还容易导致
焦虑。
D.情绪调节理论虽源于精神分析,但在应对方式上与后者有本质区别。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ABC理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BC理论与新行为主义相对应,诱发事件对应刺激,认知对应机体,结果对应反应。
B.疗法名称的演变反映了艾利斯对认知、行为、情绪关联性的强调。
C.如果人们改变对同一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那么其情绪体验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D.当情绪产生困扰时,不应过分关注诱发事件,因为诱发事件与情绪的产生没有关系。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种理论都认为消极情绪必须完全消除才能实现心理健康。
B.材料一用“一种是…一种是……”的句式具体介绍了情绪调节的应对模型,分类清晰,便于
读者构建清晰认知。
C.材料二运用“为什么会改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设问,引出艾利斯和国内业界对于该疗法命
名演变的解释。
D.材料二介绍的ABC理论与材料一中的“以情绪为中心”有相通之处,这说明“以情绪为中心”
具有更强的适用性。
4.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精神分析理论和情绪调节理论的区别。(4分)
5.在班级小组活动中,小敏被大家选为组长,负责统筹、发言,但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对这项任务感到焦虑。请你从材料中选择一种相关理论,帮助她调节情绪。(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迟子建
风把屋檐下已经干枯了的艾蒿吹下来了。它从窗前划过,就像一条灵巧的腿,轻快地跳过一格一格的窗棂。这艾蒿是端午节时妈妈插上去的,说是辟邪。
姐姐在灶上做饭,我蹲在灶前用炉钩子调理火,算是个小小司火女神。弟弟呢,他在后屋逗着笼中的鸟,他叫嚷得比鸟还欢实。姐姐一会儿嫌我把火捅得太大了,一会儿又嫌我没有把火挑旺。也不怪她发牢骚,锅里炒着的菜本应该用旺火的时候,我却把柴火往灶口撤了撤,锅底的火就蔫蔫巴巴了。而她煮苞米面粥急需文火的时候,咳,我把火势弄得蓬蓬勃勃的,比除夕夜的焰火还盛。
灶房的门开着,我在听风声。风声越来越大的时候,天色也暗淡得厉害了。突然灶房骤然亮了一下,这短暂而巨大的明亮使屋子仿佛颤动了一下,是闪电出现了。跟着,雷声轰隆隆地炸响,
门被震得咣当咣当地叫,看来雨要来了。
“要下雨了,快去关窗户。”姐姐吩咐我。
我撇下炉钩子跑到院子时,雨点已经东一颗西一颗地坠下来了。我飞快地关窗户,看到一窗的黑云像一群乌鸦似的盘踞着。鸡架里的鸡个个都缩着脖子,它们喜欢风,但不喜欢雨。风能梳理羽毛,而雨则会使羽毛变得凌乱。我把窗台上的肥皂盒拿回屋子,一旦它消了雨,被泡化了,我们就别想有干净衣服穿了。
饭莱做妥了,姐姐正一样一样地往屋中央的八仙乘子上摆。灶膛里金灿灿的火炭,它们明媚晶莹,散发着颤动的热气。那块大的如熟透的苹果,而小的则如鲜浓欲滴的草莓。这懒洋洋的火多半用来温水。爸爸妈妈回家后,总要洗上一把脸的。以往爸爸在我们小镇学校当校长的时候是不用洗的,可半个月前,他因与工宣队的队长吵起来,被告到县教育局,教育局又把他的恶劣言论上报到县委,他被撤职。自从他被发配到县城粮库当装卸工后,总是灰头土脸地回来,他不洗是没法吃饭的。温水除了供他们洗漱,还用来刷碗。
关了窗,又关了灶房的门,雨就强大起来了。雨声很大,仿佛炉膛上开了的水在哗哗叫,又仿佛一群大嗓门的婴儿被打了屁股在哭。天色昏暗了。玻璃窗上弥漫着一波一波的雨水,使窗外的景致变得模糊了。
到吃饭的时辰了,可爸爸妈妈都没有回来。饭桌上的晚饭同往常一样,一大盆金黄色的芭米面粥,一盘炒土豆丝,一碗黄酱和一把青葱。此外,还有一碟淋了香油的杏黄色卜留克咸莱。咸菜里拌了些辣椒丝,所以看上去就像一片黄土地上生长的一簇簇红柳,看上去十分明媚。
弟弟从后屋来到前屋,他瞥了一眼饭桌,嘟嚷了一句:“又是这些破饭 ”
弟弟十岁,我十二岁,姐姐十五岁。也许是他小的缘故,什么都看不惯。弟弟的蓝布衫是双排扣的,其中有一排扣只剩下了一颗,它看上去就像坚守最后一班岗的老兵。其余的扣都被他玩丢了。他眼睛不大,厚眼皮,一说话就爱撇嘴,且老是气冲冲的样子。他喜欢在外面跑,接触风和阳光的时候多,所以他的脸很黑。
弟弟说:“今天这雨真大,我得把五彩线放了。”
等他放完五彩线回来,已经是个落汤鸡了。他把湿衣服脱下来,蹲在灶前去烤火,一边烤火一边打喷嚏。火炭的热气就像鞭子一样,把他衣服里的癞皮狗似的汗腥气给驱赶出来了。姐姐从里屋将头探向灶房数落他:“别烤了,难闻死了!”说完,她从立柜里面为他找出一件干爽衣裳,那衣裳的兜口和袖口都打着补丁,领子也被磨破了。
弟弟把湿衣服扔进洗衣盆中,换上干净衣裳,他问姐姐:“你不把五彩线给放了 ”
姐姐垂头斜着眼看了一下左手腕上的五彩线,她带着凄怨的语气说:“我哪有那个福气!过些天山货下来了,我还得进山去采,我要是把五彩线剪断了,到时候碰到长虫来咬我怎么办 ”听她的口气,那五彩线就是锁住毒蛇咽喉的铁锁,她轻易不能丢了这护身符。
的确,作为长女,她比我和弟弟承担了更多的家务活儿,喂鸡、做饭、挑水、收拾屋子。此外,野生的浆果和蘑菇下来的时候,她还得进山去采摘。
雷声和闪电就像一匹匹快马,马蹄过处,乌云被击得七零八落。雨渐渐小了,天空也微微露出亮色。不过即使乌云全部消散,天也亮堂不起来,因为已是向晚时分了。姐姐对着桌上的饭皱眉头,担心雨如果停不下来,会耽误爸爸妈妈回家,那样她又得把已经端上桌的饭重新拿到灶房热了。(节选自迟子建《花瓣饭》,有删改)
文本二:
如果说诗意是艺术的话,那么小说家当然不能放弃对诗意的追求。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我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在作品中回避苦难;我也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在作品中放弃诗意。苦难中的诗意,在我眼里是文学的王冠。
没有描写苦难,诗意怎会呈现 温暖也是一样,没有冷作为底衬,没有用笔化解寒凉,它从何而来 如果作品一味地展览苦难,却没有希望的微光闪烁,这样的苦难就是真的苦难了,而如果苦难里有柔软的光影浮动,苦难就不是深渊,它会散发着湿漉漉的动人的光泽。所以我很喜欢弘一法师临终手书的“悲欣交集”,它道出了人生的真相,也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我的体悟,就是我们不要把个人的痛苦放大。一定要想到众生的这种苦难,那么你的作品会获得一种升华、一种沉淀。从文学意义上、艺术意义上,这种沉淀就是一种艺术上的飞翔,这是特别重要的。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很多东西在一个瞬间把你唤醒,才能和艺术融合。
(节选自迟子建《关于写作的十二则体会》,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到风声越来越大,还打起了雷,“我”跑去关窗户时还注意收回窗台上的肥皂盒,表现出“我”
的懂事细心。
B.风雨交加的傍晚,“我们”做饭等待爸妈回家,“我”因分心惦记爸妈而掌握不好火候,姐姐
因此不停抱怨“我”。
C.弟弟看见桌上的饭菜后,说“又”是“破饭”,表现出弟弟对饭菜简单清淡的不满意,也能体
现出家里生活的困顿。
D.姐姐不肯轻易剪断左手腕上的五彩线,说自己要在进山采山货时防蛇,语气虽有抱怨,但也恰
恰说明她能够担责。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对弟弟蓝布衫的扣子进行了仔细刻画,而“有一排扣只剩下了一颗”的细节突出了弟弟
的淘气。
B.“咸菜里的辣椒丝”被喻为“黄土地上的一簇簇红柳”,其“明媚”的视觉印象冲淡了饭菜的
简陋,却刻意回避了底层生活的艰辛本质。
C.天气变化是文本一的线索,贯穿小说中姐姐做饭、弟弟放“五彩线”、姐弟讨论“放五彩线”
等情节。
D.文本二第一段将“苦难中的诗意”比作“文学的王冠”,表现了迟子建对作品要结合苦难与诗
意的见解。8.文本一描写风雨雷电的语言极富感染力,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4分)9.文本二中,迟子建认为好文章应该是“苦难里有柔软的光影浮动”,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这一主张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萧复尝言于上曰:“宦官自艰难以来,多为监军,恃恩纵横。此属但应掌宫披之事,不宜委以兵权国政。”上不悦。又尝与卢杞同奏事,杞顺上旨,复正色曰:“卢杞言不正!”德宗愕然,退,谓左右曰:“萧复轻朕!”戊子,命复充淮南、福建、岭南等道宣慰、安抚使,实疏之也。既而刘从一及朝士往往奏留复,上谓陆贽曰:“朕思迁幸以来,江、淮远方,或传闻过实,欲遣重臣宣慰,谋于宰相及朝士,金谓宜然。今乃反覆如是,朕为之怅恨累日。卿知萧复何如人 其不欲行,意趣安在 ”贽上奏,以为:“复痛自修励,慕为清贞,用虽不周,行则可保。至于轻诈如此,复必不为。借使复欲逗留,从一安肯附会!今所言矛盾愿陛下明加辩诘若萧复有所请求则丛一何容为隐!陛下何惮而不辩明,乃直为此怅恨也!夫明则罔惑,辩则罔冤。惑莫甚于逆诈而不与明,冤莫痛于见疑而不与辩。是使情伪相糅,忠邪靡分。兹实居上御下之要枢,惟陛下留意。”上亦竟不复辩也。
材料二:
德宗性猜忌,不委任臣下,官无大小,必自选而用之,宰相进拟,少所称可;及群臣一有谴责,往往终身不复收用;好以辩给取人,不得敦实之士;艰于进用,群材滞淹。贽上奏谏,其略曰:“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进而有过则示惩,惩而改修则复进。既不废法,亦无弃人,虽纤介必惩而用材不匮。故能使黜退者克励以求复,登进者警饬而恪居,上无滞疑,下无蓄怨。”又曰:“中人以上,迭有所长,苟区别得宜,付授当器,各适其性,各宣其能,及乎合以成功,亦与全才无异。但在明鉴大度,御之有道而已。”又曰:“以一言称惬为能而不核虚实,以一事违忤为咎而不考忠邪,其称惬则付任逾涯,不思其所不及,其违忤则罪贵过当,不恕其所不能,是以职司之内无成功,君臣之际无定分。”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所言A矛盾B愿陛下C明加辩诘D若萧复E有所请求F则从一G何容H为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竟然,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乃”意思不相同。
B.见,被,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见”意思相同。
C.庸,功勋,与《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庸”意思不相同。
D.淹,停留,与《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的“淹”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德宗任命萧复充当淮南、福建、岭南等道的宜慰、安抚使,实际上是疏远萧复。
B.陆贽认为萧复非常注重修德励行,向往做一个清明正直的人,即使处理事情不够周全,他的品
行也没有什么可怀疑的。
C.唐德宗为萧复滞留、朝士意见反复一事而恼恨,陆贽上言劝谏德宗应该辨明真伪,分清忠邪,
这样也就没有什么疑惑、冤屈了。
D.唐德宗生性多疑,都是自己挑选任用官员,很少称许认可宰相的进荐。大臣们遭到斥责后,不
久就被德宗收录起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借使复欲逗留,从一安肯附会!(2)以一言称惬为能而不核虚实,以一事违忤为咎而不考忠邪。
14.陆贽认为国君应采取怎样的用人策略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5—16题
病中用杜工部江村韵
敖陶孙
早岁纵横论九流①,中年往往爱清幽。
细观梦境皆争鹿,静遣机心欲狎鸥。
池上贪闲临晋帖,灯前抱病看吴钩。
山林钟鼎从天赋,言志俱惭点与求②。
【注】①九流:指先秦时期九大学术流派,泛指各种学问。②“点”指曾皙,“求”指冉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对比的手法,由早年的胸怀壮志转为中年的宁静淡泊,交代诗人心境的变化。
B.颔联虚实结合,“争鹿”“狎鸥”体现了“儒”“道”思想的碰撞,强化了内心矛盾。
C.标题中的“病中”二字交代诗人的现实处境,这是诗人追求闲适隐逸生活的根本原因。
D.诗歌格律工整多用典,结构圆融,以“惭”收束全篇,表达了对天命与志向的自我审视。
16.本诗颈联两句和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二者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成语“方柄圆凿”的意思是“方榫头”和“圆卯眼”两者合不起来,比喻格格不入。屈原《离骚》中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子是“ , ”。
(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 , ”两句,通过居室狭小却精神自足的生活细节,展现其安贫乐道的情怀,与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形成精神共鸣。
(3)古人常在诗词中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用来抒发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唐宋诗词中“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水”类成语别具一格,不仅具有物质文化的特殊意义,还蕴含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深邃涵义,能从独特视角揭示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模式。
水作为生态系统的基础,以其顺应性、流动性、平衡性、滋养性等特性,象征着和谐与平衡,(甲)。和合共生贯穿于人们对自然和社会关系的认知与处理中,例如,成语“细水长流”,比喻节约使用财物或精力,使之能够持久,体现了人们对持续和谐状态的追求;“山清水秀”,形容山水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谐之美的赞赏和向往。
“水”类成语还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标准。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客观、平等的价值观念,鼓励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正义,保持公正无私的处事态度。成语“上善若水”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价值取向的一种体现。“上善”中的“上”表示“最”的意义,“善”表示“美好、善良、具有高尚品德”的意义,与“恶”形成鲜明对比。由此,(乙),即最善。“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①这句话强调了水的无私、柔和、包容、适应等特质,②不仅这些特质是道家哲学中“道”的体现,③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美德。④老子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向水学习,⑤从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⑥进而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水”类成语宛如一面镜子,应照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灿光辉,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源。我们要守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根脉,使之在新时代崩发出新的力量。
18.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细水长流”结构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山穷水尽B.付诸东流C.一衣带水D.碧波荡漾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第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
22.成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你所在班级将举行“成语中的爱国文化”情景剧展演,请你仿照剧目一,设计两个剧目名称。要求:剧目名称中包含成语,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体现家国情怀,语言生动得体,每条不超过12字。(4分)
剧目一:投笔从戎誓守边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的书画艺术讲求“留白”,以创造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营造出超然的意境;文学创作上也用这种手法以调动读者的想象,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在现实生活中,“留白”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为人处世有怎样的启发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C
2.(3分)D
3.(3分)B
4.(4分)
①对情绪作用的认识不同: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情绪调节仅限于被动防御,它否定情绪的积极作用,视消极情绪为洪水猛兽;情绪调节理论则强调主动进行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认为积极和消极情绪均可通过主动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②情绪调节的注意力不同:精神分析理论将情绪调节的注意力集中于个体的人格变量,情绪调节理论则转向个体面临的情境变量。
[每点两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6分)
示例一:运用情绪调节理论。①理由:小敏被大家选为组长,说明完成小组活动属于可控情境,可以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调节。②建议:可以重新定义问题,问题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完成小组任务”,可以充分发挥组员的长处,形成互补,以解决实际问题。
示例二:运用情绪调节理论。①理由:小敏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对这项任务感到焦虑,说明她认为情境不可控,可以以情绪为中心进行调节。②建议:可以采用行为或认知调节策略,如转移注意力,换个角度看问题等以此来缓解焦虑情绪,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示例三:运用合理情绪疗法(ABC理论)。①理由:应明确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个人的认知,即“认为自己能力不足”,而非选为组长这一诱发事件。②建议:应改变个人认知,或许自身存在不足,但应看到被大家选为组长是对自身能力的认可,要以积极的心态完成任务。
[给出理由3分,给出建议3分,未说出选择的理论名称扣1分]
6.(3分)B
7.(3分)B
8.(4分)①大量运用比喻手法,如将艾蒿比喻为灵巧的腿写风、将黑云比喻为乌鸦,将天气变化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②语言充满童趣,如用开水叫、婴儿被打了屁股在哭写雨声,用快马写雷声和闪电,使得对天气的描写妙趣横生;③多处使用拟声词,如用轰隆隆、咣当咣当、哗哗描绘自然界的声音,营造真实的环境氛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每点两分,答到两点即可得满分,如有其他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小说中的父亲工作发生巨大变动,使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难过,但孩子们懂事地为父母做饭,孩子对父母的爱是苦难中柔软的光影;②小说中的姐姐作为长女承担了更多的家务活儿,她虽然有些怨言,但仍在细微处关爱手足、承担家庭责任,手足之爱是苦难中柔软的光影;③小说写的是贫寒家庭的孩子们承担家务的故事,所描写的灶膛中的炭火、桌上的饭菜色彩明亮温暖,使苦难中浮动着柔软的光影。
[每点两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BDF
11.(3分)D
12.(3分)D
13.(8分)
(1)假如萧复打算停留不走,刘从一怎么肯附和他呢
[“借使”(假如)、“安”(怎么)、“附会”(附和)各1分,句意1分]
(2)由于一句话讲得正合自己的心意,便认为讲话人有才能,而不核查他才干的虚实;由于一件事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便认为办事人有罪过,而不考察他是忠诚还是奸邪。
I“以”(因为、由于)、“咎”(过失、罪过)、“考”(考察)各1分,句意1分]
14.(5分)
①从“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可以得出要交替使用赏罚两种手段;
②从“中人以上,迭有所长,苟区别得宜,付授当器,各适其性,各宣其能”可以得出要善于发现并运用人的长处。
③从“以一言称惬为能而不核虚实,以一事违忤为咎而不考忠邪”“是以职司之内无成功”可以得出不因一言一事而赏罚过当。
[答对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答对3点得5分。结合材料时可以引用原文,也可以翻译原文。
以下表述也可酌情给分(不与答案中相似角度重合)。如:
①给过改之机:犯错者惩戒后改正可再起用,不废法亦不弃人(“惩而改修则复进”)。
②因材施用:根据才能区别任用,使各尽其能(“区别得宜,付授当器”)。
③明鉴大度:君主需明察宽容,驾驭有方(“明鉴大度,御之有道”)。
④综合考察:不因一言一事定忠奸,需核虚实、考能力(“不核虚实”“不考忠邪”)
【参考译文】
材料一:萧复曾经对德宗说:“宦官自从国家发生祸乱以来,往往担任监军,依恃着陛下的恩宠恣意妄为。这种人只应该掌管宫中的事情,不应把兵权和国家大政委托给他们。”德宗不高兴。萧复又曾经与卢杞一起奏议朝事,卢杞顺承皇上的旨意,萧复神色严肃地说:“卢杞讲话不正直!”德宗感到吃惊,退朝后,对身边的人说:“萧复太轻视朕了!”戊子,德宗任命萧复充当淮南、福建、岭南等道的宣慰、安抚使,实际上是疏远萧复。不久刘从一以及朝中大臣纷纷奏请将萧复留在朝中,德宗对陆贽说:“朕考虑到迁居奉天以来,长江、淮河地区远在一方,有的传闻言过其实,所以打算派遣朝中居于重要职位的大臣前去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朕与宰相和朝中大臣商量此事,都说应当这么做。现在竟然像这样翻来覆去,朕为此恼恨了好几天。你知道萧复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他不愿意出行,用意在哪里 ”陆贽上奏,认为:“萧复痛下决心,修德励行,向往做清明正直之士,虽然办事有不够周全的地方,但他的品行还是可以保证的。至于像您说的那样任意行诈,萧复一定不肯做。假如萧复打算停留不走,刘从一怎么肯附和他呢 现在陛下所说的话相互矛盾,希望陛下能够明智地加以辨别查问。如果萧复(对刘从一)有什么请求,那么刘从一怎么会容许自己为他隐瞒 陛下您在忌惮什么而不去将此事分辨清楚,却只是为此恼恨呢!把事情分析明白了就不会有疑惑,允许人辩解就不会有冤屈。没有比受人欺诈却不让辩明更令人疑惑的,没有比遭受猜疑却不让人辩解更大的冤屈。这会使真情假意掺杂,忠邪不分。这实在是身居高位、驾驭群臣的关键,希望陛下多加注意。”德宗最后还是没有辩明此事。
材料二:德宗生性喜欢猜疑别人,不把事情交给臣下办,官员无论职位大小,一定要亲自选拔任用,对于宰相进呈的人选,很少称许认可;而大臣们一旦遭到斥责,往往一辈子都不再被收录起用;喜欢以能言善辩为条件选取人才,不能得到敦厚务实的人士;官吏在提拔任用上困难重重,各种人才滞留原地不得进升。陆贽上奏进谏,大略是说:“任用提拔官员是为了勉励人们建立功劳,降职免官是为了惩戒过失,两者交互使用,道理就像日夜循环一样。官员得到提拔后又有了过失就要施以惩罚,经受惩罚以后改正过失、修养德行,就应该再度任用。既不会荒废法度,也不会舍弃人才,即使官员犯下细微的过失也一定要惩罚,但可使用的人才不会缺乏。所以,这样可以使被降职免官的人刻苦自励以求得恢复官职,使被任用提拔的人警诚自己恭谨地任官办事,这样君王就没有难解的疑虑,臣下也没有积蓄的怨气。”他又说:“中等才能以上的人,是各有长处的,如果能够恰当地区分辨别他们的长处,交给他们的职任与他们的才能相当,各自适应人们的性情,分别发挥他们的能力,等到他们合力成就了事业的时候,也就和全才没有什么差别了。(要做到这一点)只是要明智地择选,胸怀大度,驾驭有方罢了。”他又说:“由于一句话讲得正合自己的心意,便认为讲话人有才能,而不核查他才干的虚实,由于一件事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便认为办事人有罪过,而不考察他是忠诚还是奸邪,对讲话正合自己心意的人,将超过他能力极限的重任交给他,而不去考虑这是他所难以胜任的,对于办事违背自己意志的人,将有失允当的罪责加给他,不肯宽恕他的无能为力,因此在官员职责范围之内做不出成绩,君臣之间也没有明确的职分界限。”
15.(3分)C
16.(6分)相同:均以雅事写闲适,但这种恬淡背后实则暗藏矛盾复杂的心情(敖病中看剑显壮志未泯,陆闲作草书隐报国无门)。不同:①意境营造:陆诗营造了一种静谧、闲适的氛围,有一种淡雅之美。而敖诗“抱病看吴钩”,意境则更显凄凉、落寞。②情感表达:陆诗两句情感都较含蓄,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委婉传达内心的不甘与无奈。敖诗“灯前抱病看吴钩”情感表达则相对直接,强烈表达报国无门的悲愤。[每点两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7.(6分)
(1)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3)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第(3)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4分)甲:展现了和合共生的哲学智慧(2分)
乙:“上善”指最高境界的善(2分)
19.(3分)D
20.(4分)②,这些特质不仅是道家哲学中“道”的体现;⑤⑥,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和谐。(每处2分,只指出错误得1分)
21.(3分)①“应”改为“映”;②“灿”改为“璨”;③“崩”改为“迸”。(每处找出别字0.5分,改正0.5分)
22.(4分)精忠报国临危不惧;鞠躬尽瘁治理山河(闻鸡起舞报效祖国)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