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三中联盟学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三中联盟学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1.古诗文默写。
(1) ______,______”的朦胧夜景;跟随李白,闻笛洛城,倾听“谁家玉笛暗飞声,
(2) ______”的思乡心曲;跟随木兰,替父从军,翻山越岭,体会“
(3) ______,关山度若飞”的报国决心;跟随陆游,做客农家,跋山涉水,领悟“
(4) ______,(5) ______”的人生哲理;跟随杜甫,遥望泰山,畅想登顶,高歌“
(6) ______,______”的雄心壮志;跟随王安石,登宝林山,朝气蓬勃,抒发“
(7) ______,(8) ______”的豪迈气概。
2.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莲说》《陋室铭》中,“说”“铭”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说”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铭”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B.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孤常读书”的“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卿言多务”中的“卿”是君对臣的爱称,“陈康肃公善射”中的“康肃”是谥号,“公”是男子的谦称。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北宋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缤纷的夏日里让我们遨游于经典课文之中,体验人生,感悟情怀。异彩纷呈的中国历史舞台上,手不释卷、家喻户晓的吕蒙士别三日,令人刮目相待;博学睿智、鞠躬尽 cuì(  )的邓稼先,鲜(  )为人知,至死不懈;目不窥园、屏息凝神的闻一多,锲(  )而不舍,可歌可泣;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沥尽心血为民族呐喊。① 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追求与憧憬。
不拘小节、憨态可掬的阿长;穷苦孤独、质朴善良的老王;任劳任怨,沉默憨厚的父亲;沉稳睿智、技高一筹的卖油翁……他们虽 A (微不足道不足挂齿),且有弱点,② 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的优秀品格的光辉,疏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
百年沧桑的人民艺术剧院里,谦逊淳朴的祥子三起三落依然难逃 B (厄运恶运),人与车被吞噬的故事跌宕起伏。倾听名著故事的言外之意,悲天 mǐn(  )人的情怀逐渐醒悟。闻名遐迩的环球影城中,情节扑shuò(  )迷离的《海底两万里》正在热映。③ 高深勇敢、神秘无畏的尼摩船长,在踌躇中酝酿着复仇计划,拯救谁?又惩罚谁?与科幻的不期而遇,探索自然和科学的兴趣油然而生。
壮阔险要的燕山峰峦,花木兰俯瞰(  )殷红的疆土,马革裹尸又何妨?春风满洛城的玉笛声中,李白客居他乡,吟唱故园情;幽篁深林处,王维明月相照,烦恼涣然冰释;④ 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他们的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1)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上正确拼音。
①鞠躬尽cuì ______
②悲天mǐn ______ 人
③扑shuò ______ 迷离
④鲜 ______ 为人知
⑤锲 ______ 而不舍
⑥俯瞰 ______
(2) 给短文A、B处分别选择恰当的词语。
A. ______
B. ______
(3) 画线句都有语病,请在下面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④ ______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甲】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
自荷钱(小荷叶)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①至菡萏成花,娇娇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②秋,此时在花为份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者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注释】①迨:等到。②徂(cú):往。
(1) 划分停顿(限划3处)。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2) 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方法 关联 解释
课内迁移 蒙乃始就学 乃复蒂下生蓬 ______
成语关联 死而后已 而能事不已 ______
词类活用 用讫再火令药镕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 ______
查字典法 及:①赶得上。②达到。③等到。 及其劲叶既生 ______ (填序号)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 自冯瀛王印五经/自荷钱出水之日 B. 亭亭净植/亭亭独立
C. 避暑而暑为之退/乃摘而藏之 D. 乃摘而藏之/乃密布字印
E.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4)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 周敦颐和李渔都是爱莲之人,但他们描写荷的侧重点、对荷的喜爱又各有不同。比较【甲】【乙】两文,分析他们“写荷”“爱荷”的不同。
5.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 这首记游诗的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欢悦喜庆的气氛,一个“足”字,传递出农家待客的盛情;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由 ______到惊喜轻松的心情转变,蕴含了 ______的哲理。
(2) 同学在写诗歌时总是把“箫鼓”写成“萧鼓”,为此一直苦恼。请你给他简单讲解一下这个词的含义,帮他准确记忆“箫”的写法。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A第二天,母亲到学校去恳求瓦西里神甫开恩,让她儿子回班学习。从那时起,保尔恨透了神甫。他又恨又怕。他不容许任何人对他稍加侮辱,当然也不会忘掉神甫那顿无端的毒打。他把仇恨埋在心底,不露声色。
保尔以后又受到瓦西里神甫多次小的侮辱: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赶出教室,一连几个星期,天天罚他站墙角,而且从来不问他功课。因此,他不得不在复活节前,和几个不及格的同学一起,到神甫家里去补考。就在神甫家的厨房里,他把一把烟末撒到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了。
B保尔明白,没有别的法子解释他拒绝步行的理由,只好低声说:“我的两条腿全肿了,连走带跑一个星期,我实在做不到。此外,同志,我还不知道您是什么人。”
“我是你们团的参谋长,这是一。第二,我再一次命令您下马。如果您是个残废,我可没叫您在部队里工作,这不能怪我。”
保尔好像挨了一鞭子,他猛地一抖缰绳。但是,古谢夫那只坚强有力的手阻止了他。保尔受到这样的侮辱,忍不住要发作,同时他又竭力克制自己,内心斗争了好几分钟。现在的保尔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任性地从一个部队跳到另一个部队的普通战士了。他现在是营政治委员,全营战士就站在他身后。他自己的行动会给全营树立什么样的服从军纪的榜样呢!况且他担任部队的训练工作,又不是为这个花花公子干的。想到这里,他离镫下马,忍着剧烈的关节疼痛,朝队伍的右翼走去。
(1) AB两篇选文中保尔分别受到怎样的“侮辱”?
(2) 保尔面对“侮辱”的态度变化体现了他在成长,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3) 两篇选文在塑造保尔形象的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举例分析。
(4) 朱赫来是一个坚强的红军战士,保尔就是深受他的教育和培养而成长起来的。请结合作品说说朱赫来对保尔有着怎样的影响?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普通人
李娟
①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实在太复杂了,因此我们就忘记了。他的脸却长得极寻常,因此我们再也想不起他的模样。总之我们实在不知道他是谁,可是他欠了我们家的钱。
②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后来我们一有空就翻开账本的那一页反复研究,不知这笔钱该找谁要去。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不停地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了解……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幸好牧民都老实巴交的,又有信仰,一般不会赖账。我们给人赊账,看起来风险很大,但从长远,考虑还是划得来的。
③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很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又急需生活用品,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而到了秋天,羊群南下,膘肥体壮。大部队路过喀吾图一带时,便是我们收债的好日子。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地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④可是,那个老账本上的所有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在那页纸上停留了好几年。
⑤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家伙的下落。
⑥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狐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人——用我妈的原话,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
⑦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后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不是我吗?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
⑧我妈更加吃惊,加之几秒钟之前刚骂了人家“不要脸”并且“加蛮”,便非常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起来:“你?呵呵,是你?嘿嘿,原来就是你?……”
⑨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
⑩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是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没赖账。
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
(1) 在喀吾图一带,“我们”给人赊账的风险大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原文概括。
(2) 揣摩下列语句,体会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在喀吾图,一个浅浅地写在薄纸上的名字就能紧紧缚住一个人。
(3) 联系具体语境,请说出下面两处人物吃惊的原因各是什么。
①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下大吃一惊。
②我妈更加吃惊。
(4) 文章第⑧段以前,“这个人”并没有直接出场,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个人”的?
(5) “一个普通的人”普通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本学期,我们徜徉于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与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同行,听到他们奋力追逐理想的声音;与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丽富饶的家乡同行,听到家乡蓬勃发展的声音;与平凡普通的“小人物”同行,听到他们善良淳朴的声音;与挚爱我们的父母、真诚以待的好友同行,听到他们或温暖、或催人奋进的声音……
请以“ ,催我奋进”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自选。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不要出现班级姓名、地名等真实信息。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小题2】散入春风满洛城
【小题3】万里赴戎机 (重点字:戎)
【小题4】山重水复疑无路
【小题5】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题6】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小题7】不畏浮云遮望眼 (重点字:遮)
【小题8】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答案:
(1)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2)散入春风满洛城
(3)万里赴戎机 (重点字:戎)
(4)山重水复疑无路
(5)柳暗花明又一村
(6)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7)不畏浮云遮望眼 (重点字:遮)
(8)自缘身在最高层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A
【解析】A.正确。
B.有误,“公”是对男子的尊称。
C.有误,《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乐府民歌。
D.有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课本学习中做好积累,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另一方面答题时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辨析。
文学文化常识是基础部分常考题型之一,答题时要灵活运用日常学习所积累的知识,仔细辨析。
3.【答案】【小题1】瘁,悯,朔,xiǎn,qiè,kàn
【小题2】微不足道,厄运
【小题3】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的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神秘无畏的尼摩船长,在踌躇中酝酿着复仇计划,拯救谁?又惩罚谁?,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诗人的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解析】答案:
(1)①瘁
②悯
③朔
④xiǎn
⑤qiè
⑥kàn
(2)A.微不足道
B.厄运
(3)画线句都有语病,请在下面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①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②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的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我们向善、务实、求美。
③神秘无畏的尼摩船长,在踌躇中酝酿着复仇计划,拯救谁?又惩罚谁?
④诗人和读者心有灵犀,诗人的境界耐人寻味,让我们在烦躁和喧嚣中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鞠躬尽cuì”写作“鞠躬尽瘁”。
②“悲天mǐn人”写作“悲天悯人”。
③“扑shuò迷离”写作“扑朔迷离”。
④“鲜为人知”的“鲜”读作“xiǎn”。
⑤“锲而不舍”的“锲”读作“qiè”。
⑥“俯瞰”的“瞰”读作“kàn”。
(2)本题考查词义辨析。
A.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不足挂齿:形容事情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结合“不拘小节、憨态可掬的阿长;穷苦孤独、质朴善良的老王;任劳任怨,沉默憨厚的父亲;沉稳睿智、技高一筹的卖油翁”可知,此处应填入“微不足道”。
B.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遭遇。恶运:坏的带有凶险的运气。结合语境“谦逊淳朴的祥子三起三落依然难逃”可知,此处指祥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遭遇,应填入“厄运”。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①语序不当,将“追求”与“憧憬”调换位置。
②搭配不当,把“疏导”改为“引导”。
③语义重复,把“高深勇敢”和“神秘无畏”去掉一个。
④指代不明,把“他们”改为“诗人”。
分辨一组近义词,并把它们分别填进不同的句子里面。这样的题目先做有把握的,然后再区分剩下的词语和句子,把词语填进句子里面多读几遍,看看到底怎么填才合适。
4.【答案】【小题1】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小题2】于是,就
停止


【小题3】E
【小题4】①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
②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小题5】示例:①周敦颐重点写莲花的外形和香气(“可目”“可鼻”),赞颂高洁自守、遗世独立、坚守节操的君子之风。②李渔则是从外形到香味,从口感到用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对莲花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赞颂一种无私奉献所有美好的莲花之魂,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是我在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故停顿为: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蒙乃始就学”中“乃”为“于是,就”,故“乃复蒂下生蓬”中“乃”解释为于是,就。
成语“死而后已”中“已”为“停止”,故“而能事不已”中“已”解释为停止。
“用讫再火令药镕”中“火”为名词作动词“用火烤”,“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中“鼻”为名词作动词,解释为:闻。
“及其劲叶既生”中“及”结合语境“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查字典应选③等到。
(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和实词的意义辨析。
A.相同,“自冯瀛王印五经”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自”均为“从”。
B.相同,“亭亭净植”与“亭亭独立”中“亭亭”均为“耸立的样子”。
C.相同,“避暑而暑为之退”“乃摘而藏之”中“之”都是代词。
D.相同,“乃摘而藏之”与“乃密布字印”中“乃”均为“于是,就”。
E.不同,“又备经年裹物之用”中“备”为“准备”;“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中“备”为“防备”。
故选:E。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既,就;作,作出;态,神态;呈,呈现;姿,风姿;是,这;于,在;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逸致,逸趣。翻译: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
②重点词:独,唯独;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生长出来;淤泥,淤泥;染,沾染;濯,洗涤;清涟,清水;妖,妖媚。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比较分析。
写荷侧重点不同: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侧重描写莲的外形特点,如生长环境、茎的形态、香气等,通过对莲外形的描写来赋予其君子的品质;李渔在《芙蕖》中由“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成花,娇娇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可知,侧重描写荷的生长过程,从荷钱出水到劲叶生长,从开花到花谢结蓬,详细描写了荷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爱荷的不同:周敦颐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爱莲是因为莲具有君子的品质,如“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中通外直”的正直等,他借莲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洁品格的人生态度;李渔由“此皆言其可目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可知,爱荷是因为荷具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如可观赏、可闻香、可食用、可裹物等,他对荷的喜爱更侧重于其实际用途给人带来的享受。
答案:
(1)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2)于是,就
停止


(3)E
(4)①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
②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5)示例:①周敦颐重点写莲花的外形和香气(“可目”“可鼻”),赞颂高洁自守、遗世独立、坚守节操的君子之风。②李渔则是从外形到香味,从口感到用处(“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对莲花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赞颂一种无私奉献所有美好的莲花之魂,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
译文:
【甲】
水上和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中,可以喜爱的有很多。晋代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它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乙】
从小荷叶出水那一天起,(小荷叶)就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在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是在花的生长期间,对于人来说是应当得到的享受的。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莲花)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可以用鼻子闻的方面,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像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5.【答案】【小题1】困境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小题2】“箫鼓”是指吹箫和击鼓,是古时候祭祀和庆典时常用的乐器组合。在这个词中,“箫”是竹字头,表示它是由竹子制成的,而“萧”则是指冷落、凄凉的意思,与“鼓”不搭配。因此,正确的写法是“箫鼓”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一条条的水,好像前方没有道路。但却过一座的山头,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村庄,这句诗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据此可作答。因为此诗句能在困难或绝境中给人以希望,甚至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机,它能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所以这句诗可以用在描绘山川美景时,也可用在面对困境时。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箫鼓”中的“箫”是一种乐器,它是通过吹奏发声的。在古代的祭祀、庆祝等活动中,常常会有吹箫和打鼓的场景。“箫鼓追随春社近”这句诗描绘的就是春社日将近时,人们吹着箫、打着鼓,热热闹闹地去迎神的情景。而“萧”字一般表示冷落、衰败等含义,比如“萧瑟”,与乐器无关。所以在“箫鼓”这个词中要用“箫”,是因为它指的是作为乐器的箫,和鼓一起构成了热闹的场面。
答案:
(1)困境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2)“箫鼓”是指吹箫和击鼓,是古时候祭祀和庆典时常用的乐器组合。在这个词中,“箫”是竹字头,表示它是由竹子制成的,而“萧”则是指冷落、凄凉的意思,与“鼓”不搭配。因此,正确的写法是“箫鼓”。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盛。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记游诗。游玩的地点是山西村。诗人前两句写了山村人家的热情好客,三四句写出了村庄的美丽景色。五六句写了山村的淳朴乡俗,最后两句表达自己还希望再次游览的愿望,也表明作者对山村生活的喜爱。
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答案】【小题1】A选文:保尔被神甫毒打,被赶出课室,一连几个星期被罚站墙角。B选文:保尔因受伤只好骑马,被上级勒令下马,只好忍痛步行
【小题2】A选文中,保尔还是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学生,所以在面对“侮辱”时以撒烟灰这样有点“稚气”的行动来报复神甫。B选文中,保尔面对上级的强制措施,他克制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克服病痛,遵命下马步行。体现了他从一个任性的普通战士成长为营政治委员的成熟
【小题3】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塑造保尔的形象。如A选文中,保尔“恨透了神甫”“又恨又怕”“把仇恨埋在心底”的复杂心理,塑造了保尔自尊心和报复心强、敢于反抗的形象。B选文中,保尔面对“侮辱”时的内心斗争表现了此时的他已变得理性自制,深明大义
【小题4】①朱赫来给保尔讲了许多革命的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这些对保尔的思想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正如保尔自己所说的,朱赫来是他“最亲爱的人”,是“启蒙老师”,“是以自己的英勇无畏和坚强性格博得他深深敬重的人”。
②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每当保尔在成长中遇到问题,朱赫来便会及时地出现,为保尔排忧解难,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朱赫来的指引下,保尔百炼成钢,最终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英雄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A“保尔以后又受到瓦西里神甫多次小的侮辱: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赶出教室,一连几个星期,天天罚他站墙角,而且从来不问他功课”可知,侮辱是:保尔被神甫毒打,被赶出课室,一连几个星期被罚站墙角。结合B中“保尔明白,没有别的法子解释他拒绝步行的理由,只好低声说:‘我的两条腿全肿了,连走带跑一个星期,我实在做不到。此外,同志,我还不知道您是什么人’”“我是你们团的参谋长,这是一。第二,我再一次命令您下马。如果您是个残废,我可没叫您在部队里工作,这不能怪我”“保尔受到这样的侮辱,忍不住要发作,同时他又竭力克制自己,内心斗争了好几分钟。现在的保尔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任性地从一个部队跳到另一个部队的普通战士了。他现在是营政治委员,全营战士就站在他身后。他自己的行动会给全营树立什么样的服从军纪的榜样呢”可知,保尔无法步行,但是他的上级不管不顾,还是要去他步行,保尔为了给自己的士兵做好榜样,不得不步行。故侮辱是:保尔因受伤只好骑马,被上级勒令下马,只好忍痛步行。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A第2段“就在神甫家的厨房里,他把一把烟末撒到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了”可知,面对神甫的侮辱,保尔选择撒烟灰到面里的报复办法,这是孩子的报复,是幼稚的行为,这里展现的保尔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但是同时也是幼稚的。结合B中“保尔受到这样的侮辱,忍不住要发作,同时他又竭力克制自己,内心斗争了好几分钟。现在的保尔已经不是从前那个任性地从一个部队跳到另一个部队的普通战士了。他现在是营政治委员,全营战士就站在他身后。他自己的行动会给全营树立什么样的服从军纪的榜样呢!况且他担任部队的训练工作,又不是为这个花花公子干的”可知,面对侮辱,保尔没有任性地抗拒,而是考虑非常全面、深入,想到自己身份、责任,想到自己的行动的榜样性,想到自己革命工作的意义等等,最终选择为了大局,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克服病痛,遵命下马步行。展现出保尔克制理性、有责任感、深明大义的形象。面对侮辱,年少的保尔是幼稚地报复,成年后参加革命的保尔则是理性思考、深明大义,表现出保尔的成长,体现了他从一个任性的普通战士成长为营政治委员的成熟。
(3)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结合A“他又恨又怕,他不容许任何人对他稍加侮辱,当然也不会忘掉神甫那顿无端的毒打。他把仇恨埋在心底,不露声色”可知,“又恨又怕”写出了保尔对神甫的态度,“他不容许任何人对他稍加侮辱”写出了保尔自尊心强的性格,“他把仇恨埋在心底,不露声色”写出了保尔面对侮辱不屈服,要报复的想法,展现了他报复心强、敢于反抗的形象。这些都是保尔内心想法的描写,运用的是心理描写。结合B“内心斗争了好几分钟”可知,这一处运用的也是心理描写,结合“他自己的行动会给全营树立什么样的服从军纪的榜样呢!况且他担任部队的训练工作,又不是为这个花花公子干的”等句子可知,保尔虽然身体无法步行,但是强烈的荣誉感、责任感让他坚持了去步行,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从原来的“任性”到现在的“树立榜样”“理解革命工作”,展现了保尔理性自制,深明大义的形象。AB两处文字都是对于保尔内心的描写,运用的是心理描写。
(4)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关系。解答此题,要联系与保尔和朱赫来有关的故事情节。朱赫来对保尔后来的成就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正是朱赫来的启迪和帮助才成就了保尔。
答案:
(1)A选文:保尔被神甫毒打,被赶出课室,一连几个星期被罚站墙角。B选文:保尔因受伤只好骑马,被上级勒令下马,只好忍痛步行。
(2)A选文中,保尔还是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学生,所以在面对“侮辱”时以撒烟灰这样有点“稚气”的行动来报复神甫。B选文中,保尔面对上级的强制措施,他克制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克服病痛,遵命下马步行。体现了他从一个任性的普通战士成长为营政治委员的成熟。
(3)运用了心理描写来塑造保尔的形象。如A选文中,保尔“恨透了神甫”“又恨又怕”“把仇恨埋在心底”的复杂心理,塑造了保尔自尊心和报复心强、敢于反抗的形象。B选文中,保尔面对“侮辱”时的内心斗争表现了此时的他已变得理性自制,深明大义。
(4)①朱赫来给保尔讲了许多革命的道理,传授了许多革命知识,这些对保尔的思想成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保尔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正如保尔自己所说的,朱赫来是他“最亲爱的人”,是“启蒙老师”,“是以自己的英勇无畏和坚强性格博得他深深敬重的人”。
②朱赫来是保尔的精神导师,每当保尔在成长中遇到问题,朱赫来便会及时地出现,为保尔排忧解难,指明前进的方向。在朱赫来的指引下,保尔百炼成钢,最终成长为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革命英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答案】【小题1】牧民居无定所;对牧民语言不精通;对牧民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总是搬家;牧民们真的很穷
【小题2】“浅浅”写出借钱签名的随意、不严格;“紧紧”则写出借钱人意识的强烈。两相对照,说明“借钱还钱”是这里每个人的基本诚信准则,彰显了文本的主题
【小题3】①牧羊人看到自己的名字,且字迹的确是自己的,而自己竟然忘记了赊账这件事,感到十分意外和尴尬。②妈妈想不到想法子打听的赊账人竟然就是眼前这个牧民
【小题4】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刻画“这个人”。先写“我们”因不知其下落而着急打听,突出对他的关注;再借账本上名字迟迟未划去,暗示他久未还钱;还通过“我们”对他“不要脸”“加蛮”的评价,从反面烘托出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为其出场作铺垫
【小题5】“一个普通的人”却并不“普通”。看法:①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个人”却一下子承认了 账本上的名字是自己的名字,丝毫没有要掩饰的意思。他的坦诚、直率让人觉得不“普通”。②“这个人”想不起什么时候赊的账,又买了什么东西,却没有一点点想要赖账的意思。“这个人”是真诚的、负责任的、难能可贵的,所以他是不“普通”的。③“这个人”非常穷,但却坚持一点一点地还清自己都记不起的债。这种高度自觉、信守承诺的精神比金子还贵,所 以他是极不“普通”的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②段“在游牧地区放债比较困难,大家都赶着羊群不停地跑,今天在这里扎下毡房子住几天,明天又在那里停一宿。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可知,在喀吾图一带的牧民们生活方式是赶着羊群不断迁徙,居无定所。这种生活状态使得放债后很难找到他们,增加了收债的难度,所以给人赊账风险大。由此可知,牧民居无定所是“我们”给人赊账风险大的一个方面。结合第②段“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了解……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可知,“我们”处于游牧地区放债,这里的牧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存在语言沟通的障碍,“我们”对牧民的语言不精通。这会导致在放债和收债过程中交流困难,可能无法准确传达信息,也难以了解牧民的真实情况,从而增加了赊账的风险。由此可知,对牧民语言不精通是“我们”给人赊账风险大的一个方面。结合第②段“从南至北,绵绵千里逐水草而居,再加之语言不精通,环境不了解……我们居然还敢给人赊账!”可知,“我们”所处的游牧地区地域广阔,“我们”对牧民们生活的环境并不了解。不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就难以准确判断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偿还能力,在放债和收债时也会面临诸多困难,增加了赊账的风险。由此可知,对牧民的环境不了解是“我们”给人赊账风险大的一个方面。结合第③段“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可知,“我们”在收债的关键时期(秋天羊群南下时)也总是搬家,这使得前来还债的牧民很难找到“我们”,导致收债变得困难,增加了“我们”给人赊账收不回来的风险。由此可知,“我们”总是搬家是“我们”给人赊账风险大的一个方面。结合第 段“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以及第③段“春天上山之前,大家刚刚离开荒凉的冬牧场,羊很瘦弱,牧民手头都没有现钱,又急需生活用品,不欠债实在无法过日子”可知,牧民们在春天时羊很瘦弱,手头没有现钱,生活困难,急需赊账购买生活用品。从最后还钱的那个人的情况也能看出,牧民们经济状况不佳,偿还能力有限,这就使得“我们”给人赊账面临着收不回钱的风险。由此可知,牧民们真的很穷是“我们”给人赊账风险大的一个方面。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结合第②段“当时,他赶着羊群路过我家商店,进来看了看,赊走了八十块钱的商品,在我家的账本上签了一个名字(几个不认识的阿拉伯字母)”可知,在赊账时,只是简单地在账本上签下名字,甚至是不认识的字母,“浅浅地写在薄纸上”体现出签名的随意性,没有严格的手续,凸显其不严格。再结合第③段“但那段时间我们也总是搬家,害得跑来还债的人找不着地方,得千打听万打听,好不容易才找上门来。等结清了债,亲眼看着我们翻开记账的本子,用笔划去自己的名字,他们这才放心离去,一身轻松”可知,即便寻找还钱之处困难重重,人们仍坚持还钱,“紧紧缚住一个人”表明他们还钱意识强烈。由此可知,“浅浅”与“紧紧”两相对照,生动地体现出在喀吾图“借钱还钱”是基本诚信准则,有力地彰显了文本强调诚信的主题。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结合第⑦段“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后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以及第⑨段“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可知,牧羊人看到账本上的名字,确定字迹就是自己的,但他绞尽脑汁想半天,却怎么也记不起自己有赊账这件事,也不记得买了什么、为何要买。这种自己做过却毫无印象的情况,让他感到十分意外和尴尬,所以他大吃一惊。由此可知,牧羊人看到自己的名字,且字迹的确是自己的,而自己竟然忘记了赊账这件事,感到十分意外和尴尬。
②结合第⑥段“冬日里的一天,店里来了一个顾客,一看他沉重扎实的缎面狐皮帽子就知道是牧人。我们正好想起那件事,就拿出账本请他辨认一下是否认识那人——用我妈的原话,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以及第⑦段“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后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可知,妈妈一直想着要找到那个赊账不还的人,还在心里骂他“不要脸”“加蛮”,并且一直努力想法子打听那人的下落。然而,万万没想到眼前这个来店里的牧民,竟然就是自己苦苦寻找的赊账人。这种意外的情况让妈妈感到十分惊讶,所以她更加吃惊。由此可知,妈妈想不到想法子打听的赊账人竟然就是眼前这个牧民。
(4)本题表现手法。结合第⑤段“我们急了,开始想法子打听这家伙的下落”可知,“我们”因为这个人赊账未还,在账本上的名字一直未划去,所以十分着急地想要找到他。“急了”以及“开始想法子打听”这些描述,表现出“我们”对这个人的高度关注。由此可知,作者通过写“我们”因不知其下落而着急打听,突出对他的关注。结合第④段“可是,那个老账本上的所有名字都划去了,唯独这个人的名字还稳稳当当在那页纸上停留了好几年”可知,账本上其他人的名字都已划去,意味着他们都已还清债务,而这个人的名字却稳稳当当地停留了好几年,这一细节暗示了他久未还钱。由此可知,作者借账本上名字迟迟未划去,暗示他久未还钱。结合第⑥段“用我妈的原话,就是那个‘不要脸’的、‘加蛮’(不好)的人”可知,“我们”在不知道这个人真实情况时,对他进行了“不要脸”“加蛮”这样负面的评价。这种评价从反面烘托出他在“我们”心中是一个不讲信用、让人不满的形象。由此可知,作者通过“我们”对他“不要脸”“加蛮”的评价,从反面烘托出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为其出场作铺垫。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意见看法。结合第⑦段“谁知他不看倒罢了,一看之后大吃一惊:‘这个,这个,这是我的名字呀!是我写的字啊!’”可知,当“我们”拿出账本请他辨认时,他没有任何犹豫和掩饰,一下子就承认账本上的名字是自己的。在“我们”此前对他有诸多负面猜测且并不知晓他真实身份的情况下,他能如此坦诚、直率地承认,这种行为在一般人身上并不常见。由此可知,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个人”却一下子承认了账本上的名字是自己的名字,丝毫没有要掩饰的意思。他的坦诚、直率让人觉得不“普通”。结合第⑨段“这个人揪着胡子想半天,也记不起自己到底什么时候买了这八十块钱的东西,到底买了什么东西,以及为什么要买”以及第⑩段“他抱歉地说:‘实在想不起来啦!’却并没有一点点要赖账的意思。因为那字迹的确是他的。但字迹这个东西嘛,终究还是他自己说了算,我们又不知道他平时是怎么写字的。反正他就是没赖账”可知,“这个人”对自己赊账的事情毫无印象,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赖账的想法,坚定地认为既然是自己的字迹,就应该承担责任。这种在遗忘债务情况下依然真诚、负责的态度,与一些可能会趁机赖账的人形成鲜明对比,显得难能可贵。由此可知,“这个人”想不起什么时候赊的账,又买了什么东西,却没有一点点想要赖账的意思。“这个人”是真诚的、负责任的、难能可贵的,所以他是不“普通”的。结合第 段“他回家以后,当天晚上立刻送来了二十元钱。后来,他在接下来的八个月时间里,分四次还完了剩下的六十元钱。看来他真的很穷”可知,“这个人”经济状况很差,非常穷,但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分多次还清了自己都记不太清的债务。他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还钱,这种高度自觉、信守承诺的精神,在面对利益和困难考验时展现得淋漓尽致,是极为难得的品质。由此可知,“这个人”非常穷,但却坚持一点一点地还清自己都记不起的债。这种高度自觉、信守承诺的精神比金子还贵,所以他是极不“普通”的。综上,“一个普通的人”却并不“普通”。
答案:
(1)牧民居无定所;对牧民语言不精通;对牧民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总是搬家;牧民们真的很穷。
(2)“浅浅”写出借钱签名的随意、不严格;“紧紧”则写出借钱人意识的强烈。两相对照,说明“借钱还钱”是这里每个人的基本诚信准则,彰显了文本的主题。
(3)①牧羊人看到自己的名字,且字迹的确是自己的,而自己竟然忘记了赊账这件事,感到十分意外和尴尬。②妈妈想不到想法子打听的赊账人竟然就是眼前这个牧民。
(4)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刻画“这个人”。先写“我们”因不知其下落而着急打听,突出对他的关注;再借账本上名字迟迟未划去,暗示他久未还钱;还通过“我们”对他“不要脸”“加蛮”的评价,从反面烘托出他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为其出场作铺垫。
(5)“一个普通的人”却并不“普通”。看法:①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这个人”却一下子承认了 账本上的名字是自己的名字,丝毫没有要掩饰的意思。他的坦诚、直率让人觉得不“普通”。②“这个人”想不起什么时候赊的账,又买了什么东西,却没有一点点想要赖账的意思。“这个人”是真诚的、负责任的、难能可贵的,所以他是不“普通”的。③“这个人”非常穷,但却坚持一点一点地还清自己都记不起的债。这种高度自觉、信守承诺的精神比金子还贵,所 以他是极不“普通”的。
这篇文章通过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了游牧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细腻地描绘了赊账与还债的过程,突出了牧民淳朴、守信的性格特点。文章情节看似简单,却蕴含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如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语言不通的困境等。通过“浅浅”与“紧紧”的对比,巧妙揭示了名字在喀吾图地区的特殊意义。结尾处人物的坦诚与守信,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展现了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精神品质。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答案】你,催我奋进 当我悲痛的时候,你给我阳光;当我失败的时候;你给我掌声;当我成功的时候,你给我坦然,朋友,你像是我春天里温暖和煦的风。
在忧伤、悲痛的时候,我总是打电话给你。告诉你,人生的暗淡,天空的绝望,沙漠的无奈,更多的是我的生活在哭泣,我心中只有单调的秋天。你总是乐呵呵的,告诉我,天空的湛蓝,是为了让鸟儿喜悦;大漠的遥远,是为让游子坚强;生活的哭泣,只是为春天的露水。彩色的人生,才会有别样的美。
你就像春天里的微风,送我跨过忘忧崖,让我走进万千繁华,让我明白人的生活不可能永远潮平两岸阔。
我总是在“重重摔了一跤”后,就发短信告诉你,人生十字路口的迷茫,成功彼岸的可望不可及。落花中凋零,更多的是我的定格失败。你总是用掌声般的语言,鼓励我走进百花绽放的春天,带上微笑与失败握手。告诉我,笑到最后的人,才是自己。绿叶的美丽,胜过惨淡的枯枝,要成功,还要拼搏千万里,此时的悲叹,那只是生活的尘埃。我仿佛走进树林里,一直有人在为我鼓掌。
你就像我春天里的微风,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鼓足勇气,因为有你,我生命的春天绿叶更靓丽。
我迫不及待地与你分享胜利的果实,成功的喜悦,在信中到处洋溢着我激动的心情。而你,却是平静地告诉我,现在的成功,不能等同明年六月的成功,霎时,热情奔放的盛夏,在绿叶成长的春天里黯然失色。你告诉我,树林美丽,幽暗而深邃,但要真正成功,尚待努力,还要继续拼搏。
你的坦然,让我从得意中清醒,你就似我春天的风,赐予我更成熟,更理智地面对得与失。
朋友,你像我春天里的一缕微风,用阳光化淡我的悲痛,用掌声激励我向前进,用坦然警告我的浮躁,让我有一个充满绿叶的春天。
【解析】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1)审题立意。关键词“奋进”,奋勇前进。有情绪高涨不停顿,勇往直前的意思。“催”叫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我”指现实中的自己,不是虚拟的自己,也不是未来的自己,更不是他人。补题,范围宽泛,可以填人,如妈妈、老师、同学、清洁工人等,可以填物,如梦想、书籍、钢琴、军号、红歌等;可以填事,如跑步比赛、元旦汇演、做志愿者等;也可以填景,如青山绿水、故乡的面貌等。立意上,应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易写成记叙文。
(2)选材构思。应先根据对题意的理解,完成补题,如挫折,催我奋进;使命,催我奋进;老师鼓励的话语,催我奋进;等等。然后根据补题叙写有关的故事,如责任,催我奋进,应先写清楚自己的责任是什么,如孝顺父母、保家卫国等,这个“责任”是如何催你奋进的。要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要写出自己奋进的状态(或样子),用心理描写出自己的感受,用议论抒情语句点明自己的自豪感,以及对激励事物的感激之情。
文章首段运用一组排比句引出主题“你像我的春风”,总领全文,并彰显了小作者的文字功底。主体部分分别从朋友“化淡我的悲痛,激励我向前进,坦然警告我的浮躁”三方面来进行叙述,作者充满真挚的语言中饱含了对朋友的感谢之情。文末进行总结,再次点题,使文章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