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南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没有人的故事是不存在的。故事大约就是由一些人物所构成的行为故事的总和。因此,在阅读小说时,我们需要关注人物,顺着人物活动的轨迹进入故事。一部小说最终能深入人心,除了曲折动人的故事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说刻画的那些刻骨铭心的人物。比如,无论你读没读过《红楼梦》,你一定知道林黛玉、贾宝玉;你也一定知道孙悟空,纵然你不太清楚他打败了哪个妖怪;你一定还知道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以及鲁迅笔下的阿Q。……②典型人物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作者塑造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这类人物在故事中个性鲜明、辨识度高,但其又不是独立的一个,因为你总能感觉到他们代表着一类人。鲁迅先生《药》中的瑜儿,一般认为是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他主张建立“大家”的天下,“不要命”,“不怕”打,反而觉得打他的阿义“可怜”。还有“狂人”,实际上是鲁迅塑造的一个象征性的形象,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③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里人物众多,你或许会觉得每个人物好像都一样,但每个人物又都是独特的。例如祥林嫂和阿Q,均为不朽的文学典型,两人都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底层悲剧人物,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又有个性。你好像能从祥林嫂的身上看到阿Q的影子,但祥林嫂又绝不是阿Q。④从中外文学发展史来看,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始终是叙事作品创作的中心环节。优秀的叙事文艺作品,因为成功塑造典型形象而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摘编自《如何阅读<呐喊><彷徨>》,有删改)材料二:①扁型人物与圆型人物并不一定是作者在写作一开始就设定的。一般情况下,作者只是塑造人物,他不一定会考虑自己笔下的人物是扁型人物还是圆型人物。因此,扁型人物与圆型人物一般是读者或者评论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对其中人物形象的判断。②那么,什么是扁型人物与圆型人物呢?③福斯特在其《小说面面观》里说:“扁型人物有时被称作‘类型性人物’,有时又被称作‘漫画式人物’。这个类型里的那些性质最最纯粹的人物,是作者围绕着一个单独的概念或者素质创造出来的。”“真正的扁型人物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例如‘我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这就是米考伯太太。”再比如说,莫里哀笔下出现的许多角色,无论是贵族学者,还是商人工匠,基本上都是这种“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漫画式人物。他们出现在戏剧里,只是为了表现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甚至只是为了某一个特定的想法而生活在戏剧矛盾之中。④福斯特认为扁型人物有两大长处: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他们并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他们历经坎坷,却依然故我。这一特征使读者回想起来深感宽慰。就像大家比较熟悉的京剧,人物一出场,观众就会通过他的言行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时候不单单是看人物的言行,其扮相也渗透着人物的形象趋向,比如,忠臣肯定是红脸,奸臣一定是白脸。于是,这些扁型人物被读者一眼就认出来的同时,也会深深地刻在读者脑海中,使读者很难将其忘记。⑤圆型人物则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从作者的角度看,圆型人物不易塑造,即使作品创作已经结束,作者也无法完全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创造出的人物全貌。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很难用一句话把他的为人宗旨概括殆尽。我们已经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为某个人物贴上一个标签,我们需要为他贴无数个标签,而这些标签也可能是相左的。⑥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圆型人物就无法把握。因为即便是圆型人物,也大都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性格轴心,但基于这个性格轴心,他会呈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表现出复杂的性格。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构成了一个丰满的形象,他是动态变化的,他是成长的。福斯特说:“圆型人物变化莫测,如同生活一样叫人难以预料。”比如《红楼梦》中的宝黛钗、《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科波菲尔、《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等;又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既有“忍”的一面,也有“烈”“狠”的一面。⑦福斯特说:“对于一个圆型人物的检验,要看他是否令人信服地给人以惊奇之感……圆型人物变化莫测,如同生活本身一样叫人难以预料——我在这里说的生活,是指充塞在小说篇幅里的生活。小说家运用圆型人物——有时单独运用他们,在更多的场合里,是把他们和扁型人物结合在一起——使人物和小说里别的那些‘面’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⑧当然,我们并不能说圆型人物一定比扁型人物出色,或者说塑造圆型人物一定会优于塑造扁型人物。文学作品中既有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经典的扁型人物,也有像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经典的圆型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⑨综上,我们可总结如下:扁型人物是 的人物;圆型人物是 的人物。⑩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概念去解读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摘编自《如何阅读<呐喊><彷徨>》,有删改)〔注〕“扁型人物”与“圆型人物”亦写作“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人物才有故事,读者关注了人物,就有可能顺着人物活动的轨迹进入故事。B. 一部小说最终能深入人心,依靠的就是小说刻画的那些刻骨铭心的典型人物。C. 典型人物具有代表性,但其最终是扁型还是圆型,即便是作者也未必会考虑。D. 掌握扁型人物和圆型人物的不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解读鲁迅小说中的人物。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在阐明成功塑造典型人物对文艺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B. 材料二主要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述结构,阐释了什么是“扁型人物”和“圆型人物”。C. 材料二中“因此”“比如”“那么”“当然”“综上”等使用,使文章的论述更有条理性。D. 两则材料都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但材料二中还有大量举例论证,材料一则没有。3. 鲁迅小说中人物众多,以《呐喊》《彷徨》为例,按照人物的典型性对其进行分类,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恃强凌弱者 《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B 被侮辱与被损害者 闰土、祥林嫂、孔乙己、阿QC 看客 《祝福》中的“我”和柳妈、《阿Q正传》中围观阿Q被枪毙的人D 觉醒者 《药》中的瑜儿、《狂人日记》中的“狂人”A. A B. B C. C D. D4. 请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扁型人物与圆型人物的特征,填写在第⑨段横线上,使文本内容完整。5. 材料一中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说“你好像能从祥林嫂的身上看到阿Q的影子,但祥林嫂又绝不是阿Q”。请结合相关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祥林嫂与阿Q两个形象的不同处。(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麻袋响雷也不知是谁家的小板车,周荣宽白捡了来用,轮轴有些缺油,每转一圈都要吱嘎一下,每吱嘎一下,他的心就咯噔一下。①黑夜里,城中死寂,远处偶有一两声犬吠。真不该做这种事的,他有些后悔,更多的是害怕,他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慌张过,作贼一样。出和平门向北三四里,路越来越不像路,他停下来擦擦汗,喘了口气,胆子又大起来。江滩就在前面不远,他把小板车上的麻袋扶了扶,继续推。他要在江滩边找一处荒地,把麻袋埋了。②麻袋里是他的仇人白酉生。白酉生跟周荣宽年纪相仿,五十出头。他们住在同一条巷子,檐头挨着檐头,山墙贴着山墙。他们自打一出生就不是好邻居,而是仇人,不知从哪一代起结下的世仇。小时候,他们没少打过架,周荣宽额上的疤便是在十岁那年被白酉生的爪子抓下来的。二十岁那年,他们争过田地,两败俱伤,最终谁也没得到,两家积怨却更深。后来各自成家过日子,周荣宽在崇善堂①当伙夫,白酉生做了剃头匠,三日不碰面,碰面没好事。若干年后,他们两家的世仇又自然延续给了下一代。他们两家山墙之间长了一棵小叶黄杨,碗口粗,据说上百年了,算是名贵古树,值些钱。周荣宽说树是我家的,白酉生说树不是你家的,他们为了这棵树没少吵架。也许溯起源来,他们的世仇就是从这棵小叶黄杨结下的。后来他们不争了,有什么好争的,树就立在那里,谁也别想卖,谁也拔不走,于是搁置争议。但他们又为别的东西争,为别的事情吵,就算没事也会找事。有时一大早,两人跨出家门赶巧四目对上,都鼻子里哼一声,各往东西,背后各骂一句,今儿出门遇鬼了。白酉生长得比周荣宽粗壮,脾气暴躁,但嘴笨,一旦吵架,来来去去就那么几句粗话,不及周荣宽条分缕析,有理有据,所以他常常吵不过,便用拳头说话。周荣宽嘴上快活了,身子骨没少挨苦头。但有一事算周荣宽能耐,周荣宽剃头从来都到白酉生的摊子上,剃完头站起来,神气活现,比踢馆的武夫打了一场胜仗还得意。别人问,你怎么敢的。周荣宽昂着头说,我就是这身胆气。在这事上白酉生窝囊啊,心里窝着火,手上还要把他的头剃得漂漂亮亮,剃不好砸自己招牌。周荣宽有时还出言挑衅,有种把我脖子抹了去哉。③白酉生真有一刀划下去的冲动,可是人命关天,得忍。你不是挺横吗,有本事你爬起来呀。周荣宽停了车,朝麻袋说。麻袋一动不动。四野一片空旷,燕子矶②矗在远处,似江边饮水的巨兽。北风呼呼地吹,江边的浪声和枯草的摩挲声混在一起,不响,却空洞而遥远,像从地狱里飘出来的。周荣宽一激灵,往掌心里吐一口唾沫,搓搓,从麻袋底下抽出一柄铁锹,撸去一片枯草,开始挖土。以后定神了,你狗日的闭了嘴,再也没人争啊吵的。周荣宽跟麻袋说。他力气小,白天又累着了,挖一阵就停下来歇会儿。好一阵子,才挖出一米深的坑,估量着大小差不多了,他把麻袋从小板车上卸下来,滚到坑里去。我可交代你,到了那边,你们一家子团聚了,可别仗着人多合伙欺负我家女人孩子。周荣宽用铁锹指着麻袋说。你可记好了。周荣宽铲一锹土,覆在麻袋上。那天要不是我在崇善堂里做活计躲过一劫,也跟你一起下去了。周荣宽又铲一锹土。没有棺材,你多担待着,能有个麻袋算不错了,白天我埋了多少尸首连个麻袋都没有,依着你那副嘴脸,被野狗吃了我都懒得理。周荣宽说。很快,麻袋掩进土里大半。我说你充什么好汉,那么多当兵的都打不过,你一个剃头匠能干得过枪炮?浑身马蜂窝似的,还死攥着剃刀不放,掰都掰不开,剃刀你收好了,到下面继续干老本行。埋得差不多了,周荣宽胳膊支在锹柄上歇会儿。咱们房子都给烧了,小叶黄杨只剩一根黑杆子,你也别记挂着,入土为安,咱们两家的恩怨算是了了。周荣宽说。我记着你们是民国二十六年③冬月没的,我孤家寡人一个,以后谁会记得我哟。周荣宽抹一把泪,用铁锹把耸出的坟头拍拍实。周荣宽从怀里掏出一把纸钱,吹着火折子,点上,火沿着纸钱扩散开。周荣宽烤着手说,别一个人花了,记得给我女人孩子捎些,我到处找啊怎么也找不着他们,要不是为了找他们,我也不会在巷子里撞见你。烟有些熏眼睛,④周荣宽用手背抹了抹,越抹越止不住地流。纸钱燃尽,火星子随西北风飞舞一阵,游魂一样消散了。(选自《中国微型小说读库》,有删改)(注)①崇善堂:位于南京,是一家私立慈善团体。南京沦陷后,该会曾组织“崇字掩埋队”掩埋大屠杀遇难者遗体。②燕子矶: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江边的直渎山上的石矶。③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虽然没有明确描述故事发生的具体时代背景,但通过燕子矶、崇善堂等细节加以暗示。B. 本文语言质朴洗练,通俗晓畅,借细腻的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C. 本文采用双线结构展开叙述,以周荣宽掩埋尸体为明线,以战争爆发后南京的沦陷为暗线。D. 文中许多地方都运用了前后呼应的艺术手法,如对小叶黄杨的记叙等,这让文本浑然一体。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以狗吠衬托环境的死寂恐怖,烘托周荣宽内心的紧张害怕。B. 句子②完成从现实到回忆的过渡。暗示读者作者将采用补叙的方式介绍两人的过往经历。C. 句子③是白酉生心理活动,这种冲动显示两人的积怨之深,但他仍然坚守处事的底线。D. 句子④以动作和细节描写展示周荣宽越来越激动的情绪,泪水中饱含丰富而复杂的情感。8.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都是周荣宽说的话,作者为什么不用引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 小说以“麻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余每览扁鹊诊虢太子之疾,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婴险恶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诉诸巫鬼庸医,终束手受败,哀乎!余宗族人丁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等古医书,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阴阳会通变化幽微难尽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诸公,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精益求精,唯求按部就班,各承家技。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脉不及尺脉;握手脉不及足脉,此类怪象不一而足。夫欲以此悬壶济世,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节选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材料二:夫伤寒杂病论,盖祖述圣人之意,诸家莫其伦拟。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间如葛洪、陶景、胡洽、徐之才、孙思邈辈,非不才也,但各自名家,而不能修明之。历代虽藏之书府,亦缺于校正,是以举天下之医者鲜有知此书者。国家诏鸿臣校正医书。以为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今先校定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十卷,总二十二篇,除复重,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请颁行。(节选自林亿《伤寒杂病论注释序》)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阴阳A会通B变化幽微C难尽D自非E才高F识妙G岂能H探其理致哉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惟名利是务”与《归去来兮辞》“将有事于西畴”的句式相同。B. “斯”与《兰亭集序》“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斯”意思相同。C. “举”与《过秦论》“西举巴蜀”的“举”意思不相同。D. “而”与《项脊轩志》“而母立于兹”的“而”意思不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仲景认为精心研究医方医术对上、对下、对自身都有莫大的益处。B. 张仲景博采众家之长,潜心编撰,终写成《伤寒杂病论》,让各种疾病皆可追根溯源。C. 林亿认为,《伤寒杂病论》是遵循圣人的思想编撰而成,众多医家的著述都难和它相比。D. 林亿自述是受朝廷的委派校正《伤寒杂病论》,指出此书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卒婴险恶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14. 王应麟在《辞学指南》中指出:“序”的基本作用是“序典籍之所以作”。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伤寒杂病论》的写作缘由。(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书斋即事杜荀鹤时清祗合力为儒,不可家贫与善疏。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书。沿溪摘果霜晴后,出竹吟诗月上初。乡里老农多见笑,不知稽古胜耕锄。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事意为以当前事物为题材写诗。标题点明全诗的主要内容,全诗围绕书斋生活展开。B.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在清平之世,读书人应致力于儒学,不能因家境贫寒而远离正道。C. 尾联写农夫有感于书斋优美的自然环境也露出会心的微笑,对书斋之美进行侧面烘托。D. 全诗结构层次清晰。语言质朴自然,明白晓畅,这与诗人在书斋中的愉悦心情相吻合。16. 本诗与刘禹锡的《陋室铭》都借书斋传达情志,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它们内容的相似处和情志的不同处。(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互文见义,描述不论白天还是夜晚,西湖上都飘荡着美妙乐音。(2)在《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两句,让我们直观感受到陶渊明在归途中“无官一身轻”的松弛与愉悦。(3)多角度描写能使画面更立体、生动。古代文人描写山的雄伟高峻时,除了使用正面描写,还喜欢用侧面描写,如“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所谓预制,【 甲 】,就是预先制作、提前备好。从预制菜里,可见一斑。①按照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标准,②预制菜指的是农产品为主要原料,③运用标准化流水作业,④经分切、搅拌、腌制、滚揉、成型、调味等预加工,⑤甚至炒、炸、烤、煮、蒸等预烹调制成,⑥并进行预包装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有人觉得这是一场“厨房效率革命”,上班上课已经够累了,预制已经是对一日三餐最大的尊重。更何况,配料清晰、份量可见,不知道比小作坊的外卖干净多少倍。但也有人觉得这很敷衍,如果美食都可以这么轻易辜负,那么和做咸鱼有什么区别? (1) ,就是打工人最后的倔强,要对得起自己的胃,更不能夺走对生活所剩不多的热爱。吃不吃预制菜,尚且还算“萝卜青菜”的口味范畴。过不过预制生活,显然增添了一丝哲学意味。 (2) ,“6个小时拍1000多张照片”“暴走一天炮制未来七天的内容”等等,看似随手记录每日生活的朋友圈,其实一点都不随意,反而透露出种种刻意。批量预制的一大好处,就在于给予未来生活以高度确定性。从奇谲瑰丽的景色,到自由随性的切片,“我的朋友圈我做主”。然而看似精彩的人生剪影,其实不过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排练”,美则美矣,却“没有灵魂”。预制里有预期,更有 (3) 。不管生活失不失控,朋友圈一定要尽力可控。某种程度上,追求更加灵活的时间安排,也是许多人对碎片化生存状况的精准回应。精心修饰的朋友圈,构成了自我想象的投射,也完成了自我形象的管理。只不过,精心编排好的生活剧本,究竟是不是通往未来的正确轨道?这或许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毕竟,生活最有趣的地方,反而在于那些不可预制的部分。与高度确定性相对应的,是极致的标准化。有人在预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制人”的概念,总结其特征为思维僵化、行为固化。这其实很好理解。相比【 乙 】的生活和独一无二的体验,预制的标准答案往往千篇一律,预制的人更容易陷入情绪黑洞。徜若人生被切割成预制菜般的标准模块,每一个都标注着精确的保质期,这样的“完美配方”能否烹饪出生活的淳香?当鲜活的人生,被压缩为升学率、薪资表、房产证的数据拼图,纵然一丝不荀、一骑绝尘,又谈何真实,更惶论精彩。正因如此,有人重新审视当下的现实生活。追求流程化、目标导向的工具理性,是不是早已忘记了思考的意义、探索的乐趣;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时间”,多久没有仰望头顶的星空、叩问内心的宇宙了。2024年的年度热词“脑腐”就认为“数字时代,我们的内心世界似乎正经历着一场未曾预料的‘水土流失’”。某种程度上,这与预制生活【 丙 】——同样的信息茧房、一样的精神荒芜、全面的自我沦陷。一个扎心的事实是,在“逝者如斯夫”的人生舞台上,只有正剧,没有彩排,每一秒都在“燃烧”。生活不是一种可以预制的算法模型,纵然输入所有已知的可控变量,也无法穷尽一切可能性。一旦人生被定义,结局已注定,那么现在的纠结与反复、困顿和挣扎也就丧失了意义。生活是有层次的,人生是有褶皱的。再精巧的预制,也无法媲美精彩的一瞬。这是生命诚可贵的关键所在。(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8. 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 请在文中标有(1)(2)(3)处的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2. 下列各句与文中加点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B.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C.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D.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三、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中写道,生活不是一种可以预制的算法模型,纵然输入所有已知的可控变量,也无法穷尽一切可能性。一旦人生被定义,结局已注定,那么现在的纠结与反复、困顿和挣扎也就丧失了意义。生活是有层次的,人生是有褶皱的。再精巧的预制,也无法媲美精彩的一瞬。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四川省南充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B 2. D3. C 4. ①扁型人物:性格单一稳定,有漫画式的夸张。②圆型人物:性格复杂,动态变化。5. ①二人性格不同。祥林嫂质朴善良,安分耐劳;阿Q自尊自大,自欺欺人,欺软怕硬。②所受的主要压迫性质不同。祥林嫂主要受封建礼教的压迫;阿Q主要受阶级压迫和群体暴力。③面对压迫的反应不同。祥林嫂有过一定程度的反抗,如逃婚、捐门槛等;阿Q则是以“精神胜利法”逃避现实,甚至欺辱更为弱小者,如小尼姑。(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B8. ①画波浪线的部分是周荣宽的自言自语。看似周荣宽对麻袋(白酉生)说话,实则无人回应,这本质上是他心理活动的外化和内心情绪的宣泄。②不用引号,完整自然地展示了周荣宽思想情绪转变的过程,强化了人物的深明大义、善良勇敢的形象特点。③不用引号,使周荣宽的自言自语与叙述融为一体,与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衔接自然,避免阅读停顿,使读者持续沉溺于压抑氛围中。9. ①以“麻袋”为中心,以周荣宽掩埋尸体为线索,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②开篇围绕“麻袋”设置悬念,巧妙插入了对周荣宽、白酉生两家世仇的叙述,使故事张弛有度,激发阅读兴趣。③以“麻袋”为中心,能更好地塑造周荣宽在国仇面前放下家恨,深明大义的人物形象和白酉生在日寇面前拼死反抗,视死如归的家国情怀。④“麻袋”具有象征意义。“埋了多少尸首连个麻袋都没有”,“麻袋”象征战争对平民的摧残、战争的罪恶;同时周荣宽冒死埋葬“仇人”,“麻袋”又象征着两人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BDG11. A 12. B13. (1)突然被危险凶恶的疾病缠绕,病患灾祸临头,方才震惊发抖。(2)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14. ①作者有感于当今读书人追逐名利却不重视身体健康的可悲现状。②作者有感于近十年来,家族中的逝者有三分之二死于伤寒的这一惨痛现实。③作者有感于当今医者不精进医术,敷衍患者怪现象。④作者素来爱好医方医术。(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C 16. 内容相似处:都写到了作者在书斋内外的活动,书斋优美的自然环境。情志不同处:《书斋即事》这首诗既描绘了诗人对读书生活的热爱,更传达了他对知识的执着追求。《陋室铭》是借陋室歌颂道德品质,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羌管弄晴 ②. 菱歌泛夜 ③. 舟遥遥以轻飏 ④. 风飘飘而吹衣 ⑤.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⑥. 猿猱欲度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甲:顾名思义;乙: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多姿多彩);丙:如出一辙(一般无二/一模一样/大同小异/毫无二致/别无二致)19. 序号②修改为:预制菜指的是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序号⑤修改为:以及炒、炸、烤、煮、蒸等预烹调制成。20. (1)不吃预制菜/拒绝吃预制菜/想要吃现做的热饭热菜/想吃新鲜现做的饭菜;(2)比如拿预制朋友圈来说/就如预制朋友圈;(3)一种“尽力的控制”。21. “徜”改为“倘”;“淳”改为“醇”;“苟”改为“苟”;“惶”改为“遑”。22. B三、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