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 分值 :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6分)在八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跨越了时空界限,学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情感。畅游其中,我们结识了涌跃为我出谋划策解决看戏问题的小伙伴,社戏不仅是一场戏剧的演出,更是乡亲们文化交流的盛宴。我们缅怀了为真理与正义而奋斗到最后一刻的闻一多先生;根据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岩层的年龄,追溯了恐龙灭绝的年代;体会了丁肇中提到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是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了解了王选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和顾拜旦一起感受了奥林匹克精神在世界分崩离析的时候为追求和平的人民带来的力量;体会了马丽华在糟糕事情接踵而至,跪拜各拉丹冬的虔诚;我们听到了震撼人心、挣脱羁绊的安塞腰鼓,它展现了激荡的生命力和磅礴的力量。观看了丽江狮子山上苍劲的古松,古城蜿蜒老街;攀登了岩壁陡峭、白云瞭绕的勃朗峰,我们探索世界的脚步不会戛然而止,追求世界和平的信念屹立不倒。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可以给我们的情感补给营养,书可以给我们的精神补钙。1.文段中标注的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缅怀(miǎn) 涌跃 B. 追溯(shuò) 抉择C. 苍劲(jìng) 震撼 D. 屹立(yì) 瞭绕2.文段中划双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格物致知 B. 分崩离析 C. 接踵而至 D. 戛然而止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中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4.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激发爱国情感,让心底最深沉的爱国基因焕发生机。 。 , 。 ,成为推动发展的强劲力量。①也会保持对这面旗帜的敬畏之心,这就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这就是爱国情感的传递②看到那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不论在何时何地,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民族自豪感③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去激发我们每一个人心底最深沉的爱国基因,把14亿人民的爱国情感,激荡成共鸣,汇聚成洪流④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不仅仅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情感的沉淀A.④②①③ B.③②①④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5.某中学八年级将围绕“以和为贵”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5分)(1)【标语拟制】标语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等有着特殊的作用。请同学们围绕本次活动主题,拟定一条标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家事调解】周末,小雅的父亲想带着全家一起去看望奶奶,但是母亲却想回去看望姥姥。小雅的父亲发脾气说母亲总是这样唱反调,母亲也生气说父亲一点也不体贴自己,不关心自己。好好的周末,父母就这样吵起来了。如果你是小雅,请从“以和为贵”的角度来劝说父母。(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请用古诗文将空格部分补充完整。(6分)人生难得知己,知己责在相知。我们和诸子百家为友想象庄于笔下的大鹏“水击三千里,(1) ”(《北冥有鱼》)的翱翔姿态和磅礴气势。与苏轼共谈孤鸿不随波逐流“(2) ,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高洁志趣;与杜甫许下“安得广厦千万间,(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美好愿望。与陆游交谈仕途上屡遭排斥,怀才不遇,但依旧保持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4) ,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我们和黎民百姓为友,怜惜卖炭翁“(5) , ”(《卖炭翁》)的矛盾心理。我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它会让我们览得真知己,教我们珍惜真朋友。7.名著阅读。(7分)(1)下列对名著《经典常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涉及范围广,需要运用理性的、目的性强的选择性阅读法进行阅读。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全文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是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向革命道路的。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生命里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恋情人冬妮娅,在铁路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达雅,以及他的妻子丽达。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格言警句、书信和日记等,丰富人物形象。书中的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富有表现力。(2)班级开展“读名著,话英雄”主题阅读活动,请你按要求作答。(5分)“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的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已经百分之百地丧失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中去。(选自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译林出版社)①“我的病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尔为了重新回到“新生活建设者”的队伍,他选择的“这条道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②英雄受人敬仰,但其成为英雄的历程往往曲折而又艰辛。请你结合作品相关内容,简述保尔·柯察金“英雄”成长史。(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与鉴赏(44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8-9题。(5分)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②,有节是秋筠③。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④颦⑤。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①改火:年度的更替。②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③筠(yún):竹子。④翠眉:古代妇女的眉饰。此指送别宴上的歌伎。⑤颦(pín):皱眉头。8.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B.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运用了比喻、对偶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C. “送行淡月微云”营造了送行时温暖热闹的氛围,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时轻松愉悦的心情。D. 全词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词人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9.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体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你结合下阕,选择“豪放达观”或“失意惆怅”情感中的一种,简要分析这两句的情感内涵。(3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11-15题。(12分)月夜游宝石山记[明]都穆壬戌秋,八月既望①,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宝石山甚胜,将于斯夜临台观月。故人周学谕与予自山之阴而登,酌于元学士黄晋卿读书之轩,俯瞰全湖,一碧万顷,而吴山前据,类屏障然。其余若凤凰、南屏之山,万松、慈云之岭,又皆蜿蜒回拱,欲趋②而先。其东则钱塘之江,弥漫浩渺,极目无际,而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③间,诚天下之绝境也。夕阳既没明月在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予情愈豁,飞觞痛饮,巡阑④忘寐,盖不知夜之几何,恍然若置身广寒清虚之府,乐可言耶!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尝玩之于扬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为平生奇观。今复玩于此,盖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岂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⑤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有改动)【注】①既望:十六日,②趋:疾步快走。③翠霭:绿色的云气。④巡阑:酒过三巡,夜已经深了,⑤第:只是。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诚天下之绝境也”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意思都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B. “每夸于人”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于”意义和用法相同,译为“向”。C. “山之阴”与《愚公移山》中“直通豫南,达于汉阴”,“阴”都是指山的南面。D. “出没烟霏翠霭间”即“出没于烟霏翠霭间”,与“场主积薪其中”均是省略句。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文章开篇交代时间地点,即壬戌秋八月既望的杭州宝石山,为后文的赏月埋下了伏笔。B. 作者在黄晋卿读书轩中饮酒并俯瞰西湖,看到了如屏障般的西岭山和云雾缭绕的吴山。C. “广寒清虚之府”指月宫,将月夜景色和仙境相融,表现了作者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D. 本文和《小石潭记》同为游记,面对山水景色,柳宗元孤独而忧伤,都穆从容而闲适。12. 文中画双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3分)夕 阳 既 没 明 月 在 轩 山 姿 水 色 倏 焉 而 变13. 借助下面资料,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盖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岂易得哉!《说文解字》:靳(jìn),从革,斤声。”形声字。本义是马当胸的皮革。 “新”的常见引申义有: ①活动的环,设于马背上。 ②取,如《小尔雅·广言》:“靳,取也。 ③吝啬、吝惜,“新,固惜之也。”14. 选文第二段中的哪句话阐明了情与景的关系?(用原句回答)其折射出来的悲喜观是什么?(3分)(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材料一】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人宣布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旨在通过建立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最终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公众健康的高度重视,也标志着我国肥胖及相关慢性病防控工作进入系统化、精准化新阶段。②《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超过50%,学龄儿童达19%;根据《2024年世界肥胖报告》,中国超重肥胖率增速居全球前列,成人全球排名第19位,儿童排名第12位。我国肥胖呈现“增速快、年轻化、城乡差距缩小”的独特流行病学特征。肥胖显著增加了医疗成本,加重了医疗卫生体系的负担。③肥胖将增加很多疾病的患病风险,还可能导致一系列社会和心理问题,威胁人口质量提升。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超重或肥胖归咎于个人,认为只要“管住嘴、迈开腿”就能解决问题。然而,体重管理不仅是个人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摘编自《中国新闻周刊》2025年3月24日)【材料二】①国家将体重管理纳入行动议程,既是对民生关切的积极回应,也是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的关键落子。②体重管理,需要科学施策和社会协同。在推进体重管理的行动中,“注重防治结合、提供个性化服务”直指问题要害:肥胖成因复杂,涉及遗传、代谢、心理、环境等多重因素,单一化的减重方案往往收效甚微。引导医疗机构设立体重门诊,正是以专业化服务破解“减肥靠意志”的认知误区。通过营养评估、运动指导、心理干预等个性化方案,让科学减重取代盲目节食,让医学支持对冲健康焦虑,既是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也体现了公共卫生服务的温度。③相比减重,更深层挑战在于如何改善“致胖环境”。现代社会中,高糖高脂食品充斥市场、久坐少动成为日间常态、快餐速食消解原来健康的饮食传统,诸多结构性因素让个体健康选择面临多重困难。因此,体重管理既要“管住人”,更要“改造环境”:食品工业需优化产品配方、城市规划应增加运动空间、职场文化要形成有利健康的作息规律……只有健康生活的土壤足够丰沃,个体减重的努力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④当然,对“减重倡议”也要系统认识,避免陷入碎片化迷雾。体重管理不能成为对某种体形的刻板追求,健康之美应有“千姿百态”的注脚。体重管理更不能背离科学指引,将减肥等同于偏激尝试,损伤健康根基。健康的体重不是“秤上的绝对值”,而是身心协调的动态平衡。唯有以科学为尺、以健康为度,才能让减重行动实现质和效的双丰收。⑤健康是人生之基,更是国之大计。“体重管理年”背后,既有对国民健康的深刻洞察,也蕴含着对健康中国建设的系统谋划。在轻盈的脚步中遇见更有活力的自己,这或许便是“体重管理”最深远的启示。(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5年3月18日)【材料三】①“肥胖困局”如何破解?多位医疗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提出了各自见解:②“改善肥胖应强调饮食的均衡适量,减少油脂和糖分摄入。人们早晨起床需要多摄入一些碳水,以应对上午学习工作的脑力和体力消耗,晚上运动后可以多摄入一些蛋白质,有助于长肌肉。”③“青少年肥胖问题的根本症结在于公众尤其是家长对肥胖危害的认知不足。肥胖防控需‘关口前移’,要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体系化健康管理机制。”④另外,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领域也正在行动。如佛山出台了不少“加法”举措,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在课程方面,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每天1节体育课。在课间安排方面,从2025年春季学期起,学校课间时间从10分钟调整至15分钟。各学校要合理策划和编排“体育小课间”内容,通过适度活动、游戏、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放松休息。同时中小学校每天必须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锻炼。(摘编自《中国青年报》《佛山教育》等)15.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三则材料均以“青少年肥胖”为表达主体,强调“体重管理需社会共担责”。B. 材料一引用报告数据,客观呈现了我国肥胖问题的严峻性和年轻化趋势。C. 体重管理需社会多领域协同,如优化食品配方等,以改善“致胖环境”。D. “调整饮食均衡”“减少油糖摄入”等说明体重管理中科学饮食的重要。1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我国肥胖呈现“增速慢、老龄化、城乡差距大”特征,儿童超重肥胖率全球排名高于成人。B. 体重管理中“改造环境”指禁止高糖高脂食品销售、强制职场调整作息规律等措施。C. 设立体重门诊能提供营养评估、运动指导等个性化方案,帮助科学减重。D. 体重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秤上的绝对值”,实现身体重量的绝对标准。17. 材料一指出体重管理“更是全社会的责任”,请分析该观点提出的依据。(3分)18. 小语同学制定了个人体重管理计划,请结合选文提出优化建议。(3分)个人体重管理计划书 个人分析:我是一名初二学生,长期饮食结构不均衡,目前身体超重,不爱运动。 行动计划:每顿只吃1个苹果和1根黄瓜进行代餐;进行高强度体育锻炼,每天跑步5公里,跳绳3000个;目标达成后,奖励自己吃蛋糕,喝奶茶。(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窗前的杏树陈海强①第一眼看到小杏树开花,我悄悄说了句:“从此算是住进杏花村啦。”十多年前的冬天,我抱着最后一箱子图书搬进这处房子。一天清晨,我隐约看见有花枝在窗外浮动,疑心看花了眼,于是出门抵近观察,结果遇见了伫立在晨曦中的小杏树。②农历二月,小杏树准时复苏,枝头冒出繁星般的蓓蕾。窗含杏花春意闹啊!我知道一场花事已经临近了。小杏树还是那么认真地遵守着与春天的约定,早早便在春风中呼唤着我。春分之后,昼渐渐长了,夜渐渐短了,小杏树枝头的蓓蕾已愈发饱满,似乎一阵暖风,就可以拉开枝头舞台的帷幕。一连几日,我一起床便跑到小杏树下寻觅第一朵绽放的杏花。春分后的第三天,天蒙蒙亮,我站在树下张望,见一朵粉扑扑的花儿盘踞在向阳的高枝上,花瓣沐浴着晨光。③接下来的日子,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开得热热闹闹。我自然知道,眼前的繁花似锦很快就要零落成泥了。于是,拍摄杏花成了工作之余最要紧的事情。有几天事情稍多,白日里误了时辰,我就在夜里打开闪光灯拍。黑暗的背景下,花朵瞬间被照亮,恍如夜空里的星星。夜里有雨随风而至,我在晨起后捡起几朵杏花,放在手心端详,花茎上毛茸茸的细节纤毫毕现。这才看清,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④或许,小杏树并不小,甚至可能与我同庚呢。我唤其为小杏树,是因为它前后左右都是高大的树木——七八米开外的大柳树很粗,根深势大,郁郁葱葱。而在大柳树和小杏树之间尚有从地面就分叉的大香椿树,挤挤挨挨将小杏树头顶的天空全都掠去了。然而,挡在杏树上的浓荫,主要还是来自一株大柿子树。此树年年枝繁叶茂,结出的柿子足有小儿拳头大小。⑤去年夏天,一场风雨来临,我真真切切地听到“咔嚓”一声巨响。这声音是从大柳树上传来的,一根粗壮的枝丫开裂了,露出近一米长的缝隙。维护树木的工作人员闻讯赶来,观察后决定将这段枝杈锯掉,以免哪天掉落伤人。工作人员发动电锯后登高爬低忙活了整整半天,巨大的枝干在嘶吼的电锯声中落下。那在空中立体舒展的枝叶如今平平地铺在地面上,竟然覆盖了整个草坪。小杏树头顶的天空豁然开朗,似乎一大片乌云忽然散去了。然而,只过了几个星期,这片空中区域就被小杏树一左一右的大香椿树和柿子树联手占领了。仰望着重新聚拢的浓荫,我的心头升起无可奈何的怅然。⑥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之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有段时间,我短暂地居家办公,便有了更多时间注意小杏树。我惊奇地发现,每天都有麻雀呼朋引伴地飞到枝头啄食花蕊,一时间花瓣如雪片般坠落。有时候,我从小杏树下走过,看到小路上已经撒满落花,不禁担忧树上还能结几枚杏子。到了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一场大风袭来,院子里叮叮当当响成一片,被风摧折的枯枝噼噼啪啪坠落着。小杏树上的繁花会不会被风刮掉呢?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呢?我有些惴惴不安,趴在窗口向外张望,却发现大风中的小杏树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小杏树黑黝黝的枝条,正在风中摇晃出健康的光泽。与那些在风雨中折枝断杈的大树相比,这小小的杏树,似乎拥有自己的生存智慧。⑦于是,当我再次看到小杏树在窗外探身起舞的样子时,心里涌上莫名的感动。身处逼仄之地,依然一年年努力地开花结果,我渐渐觉出小杏树很了不起,常常拎起一桶清水去浇灌。有时,我也会顺带浇灌小杏树周围的树木和花草。因为,我渐渐明白了,小杏树的美,离不开周围一草一木的衬托。它们之间似乎相互竞争,但好像也在相互成就。又或许,它们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复杂的问题,因为一草一木全都在认认真真地赴岁月之约,心无旁骛地走在万物生长的春天。⑧二月萌芽发生,三月蓓蕾初绽,四月花自凋零。这个过程,我是见证者,也是记录者。有一天,我站在窗前时,隔着玻璃,看到窗外的小杏树焕然一新,似锦的繁花已经落尽,新叶正在风中闪亮。一位老人从小杏树下经过,正抬头张望新绽的叶芽。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杏树枝头风吹过的声响。我想,那正是万物生长的律动。 (有改动)19. 请梳理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表格。(3 分)时间 小杏树的变化 “我”的情感二月 萌芽发生 期待三月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四月 花自凋零 担忧→(3)______________→感动2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第③段中的“杏花就赶着趟儿绽放了”与朱自清《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都是在写花的静态美。B. 第⑥段中的“三月的第十八个黄昏”不仅表明作者对这场大风记忆深刻,更主要的是表现出作者对这棵小杏树时时刻刻的关切。C. “我”一路见证小杏树的成长,感受它的外形美,领悟它的精神美。D. 小杏树与周围的草木和谐共存,心无旁骛地生长,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21. 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3 分)一朵杏花在成为一枚青杏之前,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22. 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6 分)(1)杏花像微缩的枝形吊灯,豆绿色的花蒂如瓶状,匀称地张开五指般的赭色花托,像个小提篮盛着五枚素净的花瓣儿。(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3分)(2)小杏树会不会失去孕育在枝头的青杏呢?我有些惴惴不安。(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3分)23. 作者称“窗前的杏树”为“小杏树”,你如何理解这个称呼?(3 分)三、写作(5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苏轼“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邓稼先“两弹元勋,中国脊梁,永放光芒”……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我们也要看到自己的光芒。因为这光芒,我们便无惧征途的黑夜;因为这光芒,我们更热爱人间的烟火;因为这光芒,我们更坚定心中的远方……请以“我也有自己的光芒”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写经历,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题八年级语文试题答案C (A 踊跃 B sù D缭绕)D把“听”改为“看”,搭配不当。A(1)(1)示例: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和为责,善为本,诚为先。(意对即可)示例:爸爸妈妈,冷静一下听我说说好吗 今天去看望奶奶还是看望姥姥其实都没问题的,你俩就是说话的方式不对。家庭要以和为责,都和和气气的才开心,不要计较那么多啦!让我来决定好不好呀 (称呼1分,“以和为贵”内容1分,最后的语气1分,满分3分)(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拣尽寒枝不肯栖(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4)零落成泥碾作尘(5)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1)C(保尔的妻子是达雅)(2)①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进行文学创作②(2)示例:A保尔 柯察金①保尔从小在苦难中长大,先后经历了被学校开除,在火车站当伙夫等而受尽凌辱。后来到电厂当学徒结识了朱赫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③参加革命后,在对敌作战中保尔英勇善战,但是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铁片击中,生命垂危。④革命战争胜利后,保尔又积极参与经济恢复与建设,在筑路时得了伤寒并引发肺炎,最终致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保尔凭借顽强的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战胜了病魔,开始用文学创作的方式继续战斗,最终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成长为一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战士。(写出三个主要事件即可得满分,第四条必须写,每少写一个扣1分)C (“淡月微云”营造清冷孤寂的氛围,与“温暖热闹”矛盾,且“惆怅”直接体现离别愁绪。)答案示例(豪放达观):这两句通过“逆旅”“行人”的比喻,(1分)将人生比作旅途,强调人人都是过客。词人劝感友人不必为离别皱眉,以超然的态度看待聚散,体现了看淡得失、豁达洒脱的胸襟。(2分)D (A第一个“绝境”为“绝妙境界的意思”B第二个于意思是“在”C阴为“山北水南”)11.B.文中“吴山前据,类屏障然”指吴山如屏障,“西陵诸山,出没烟霏翠霭间”指西陵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选项“如屏障般的西岭山和云雾缭绕的吴山”混淆对象,错误。故选B。12.夕阳既没/明月轩/山姿水色/倏焉而变(每处一分,超过三处不得分)13.大概造物主对我不吝啬,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14. 选文第二段中阐明情与景关系的句子是: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异,故悲喜随焉。(必须用原文2分)。悲喜观:人的心情有所不同,景物的悲、喜也就随之变化。(1分)译文:壬戌年秋天,八月十六日,我来到杭州,望见西湖边上的宝石山风景很美,打算在这天夜里登上山顶的高台赏月。老朋友周学谕和我从山的北面攀登而上,在元朝学士黄晋卿读书的屋子里饮酒,俯瞰整个西湖,湖水碧绿,广阔无边,吴山在前方,像屏障一样。其余像凤凰、南屏这些山,万松、慈云这些山岭,又都蜿蜒曲折,环绕拱卫,像是抢着快步向前。东边是钱塘江,水势浩大,无边无际,西陵的群山,在烟雾云气中若隐若现,这实在是天下绝美的胜境。夕阳已经落下,明月照在窗前,山容水色,瞬间变化。我的心情更加舒畅,举杯痛饮,不知不觉夜深了也忘了睡觉,不知道夜已到何时,恍惚间仿佛置身于月宫中,这种快乐哪里能用言语表达呢!我生性喜爱月亮,丙辰年中秋,曾在扬子江的金山赏月,常常向人夸耀,认为那是一生中见到的奇异景象。如今又在这里赏月,大概是大自然不吝惜对我的恩赐,可这又哪里是容易得到的呢!湖光山色和月色,千古以来常常如此清新,只是因为人的情感不同,所以或悲或喜便随之而来。15. A 16. C17. ①我国肥胖现状严峻,成人和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率高且增速快、年轻化;②肥胖危害大,增加医疗成本、加重医疗体系负担,还引发多种疾病和社会心理问题;③肥胖成因复杂,涉及多重因素,个人难以有效应对,需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 (每条1分)18. 饮食要科学合理,保证营养均衡,不能只吃苹果和黄瓜代餐;运动要结合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高强度运动对身体造成损伤;奖励机制要健康合理,不能以吃蛋糕、喝奶茶等高糖高脂食物作为奖励。(每条1分,3条即可得满分)19.(1)蓓蕾绽放 (2)欢喜 (3)惴惴不安20.A. 这两句都写了花次第开放的动态美,不是静态美。故选A。21.这句话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它承接了上文写小杏树的生长空间被大树挤占的内容,引起下文对杏花被麻雀啄食、被大风吹刮的描写。(2分)22.(1)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杏花比作“枝形吊灯”,将“花蒂”比作“小提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杏花绽放时的美丽形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杏花的喜爱之情。(1分)(2)该句运用了心理描写(1分),写出了“我”对小杏树枝头孕育的青杏会不会被刮落的担忧,(1分)与下文小杏树在风中临危不乱、气定神闲形成对比,突出了小杏树的顽强以及所拥有的生存智慧。(1分)23.(1)杏树与周围的大柳树等比起来,是小的。(1分)(2)虽然杏树生长空间受到了限制,但它却能健康地生长,与大树和谐共生、相互成就,说明杏树虽小,但却有自己大的生存智慧。(1分)(3)“小杏树”这一称呼表达了作者对杏树的喜爱、怜惜和敬佩之情。(1分)24.作文(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docx 八年级语文试题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