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有解析)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36分。
1.细胞代谢过程离不开酶的催化,如细胞内DNA复制离不开DNA聚合酶、解旋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原核细胞抵御外源DNA的入侵离不开限制酶的作用。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聚合酶、解旋酶和DNA连接酶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B. 导入基因前要用DNA连接酶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构建基因表达载体
C. DNA聚合酶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时,是将脱氧核苷酸连接到DNA子链的3端
D. 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都是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因此它们不具有专一性
2.蝴蝶兰花冠形如美丽的蝴蝶,深受人们的喜爱。研究人员以蝴蝶兰花梗为材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了蝴蝶兰植株再生系统,为工厂化育苗提供了有效途径。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技术中所用的培养基能为外植体提供营养
B. 待愈伤组织长出根后将其转接到生芽培养基中培养
C. 该技术获得的再生植株保留了母本的优良性状
D. 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3.在某个裸露的沙丘上,首先出现喜沙植物,随时间推移,依次出现桧柏松林、黑栎林、黑栎—山核桃林,最后发展为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群落。山毛榉—槭树林群落的土壤富含腐殖质,出现了蜗牛和蚯蚓等动物。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沙丘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 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中各种生物一般占据稳定的生态位
C. 群落演替过程中有的物种会消失,有的物种会跨越多个演替阶段
D. 稳定的山毛榉—槭树林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等特征
4.虎是世界上引人注目的旗舰物种,但也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危机。现代虎9个亚种中,巴厘虎、里海虎和爪哇虎已经彻底灭绝;华南虎在野外已无踪迹;东北虎、印支虎、马来虎、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均处于濒危状态。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人类捕猎是华南虎在野外消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对于极度濒危的虎亚种可以通过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增加其种群数量
C. 虎作为顶级消费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
D. 可以从国外进口虎骨、虎爪,补充传统药材中虎制品的不足
5.甲、乙两种藻都需利用硅酸盐合成细胞壁,甲、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某人将甲、乙两种藻混合培养,两者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甲、乙两种藻之一的(K值-种群数量)/K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种群均呈“S”形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 图2中曲线表示乙种藻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呈负相关
C. (K值-种群数量)/K值越大,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
D. 乙种藻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点是增长型,在S4点是衰退型
6.甜叶菊代谢会产生一种非生命活动必需的产物——甜菊糖,它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左右,而热量却很低,所以它逐渐成为用糖行业的新“糖”源。甜叶菊种子小且发芽率低,为了提高其繁殖效率,科学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其进行规模化繁殖。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甜叶菊可保持其遗传性状相对稳定
B.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已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 甜菊糖属于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整个生命过程中均可产生
D. 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浓度、比例等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
7.市场上流行一种精酿啤酒,制作工艺与工厂化啤酒不同,如不添加食品添加剂、不过滤和消毒等。如图为精酿啤酒制作工艺简易流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大麦种子发芽时才能产生α-淀粉酶,如果用赤霉素处理,则种子不需要萌发就能产生α-淀粉酶
B. ②过程通过焙烤对发芽的大麦种子进行灭菌,同时使α-淀粉酶失去活性
C. ⑤过程可以加入啤酒花,啤酒花可以使啤酒具有自己独特的风味
D. ⑥过程要控制好发酵温度在20℃左右,若超过30℃,则啤酒可能变酸成醋
8.胚胎工程是一种重要的现代生物技术,能为优良牲畜的大量繁殖、稀有动物的种族延续提供有效解决办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试管动物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环节
B. 同期发情处理的对象是优良的供体母畜和优良的供体公畜
C. 超数排卵处理的目的是让受体母畜排出更多成熟的卵子
D. 为获得更多成活的克隆个体,需尽可能多次分割早期胚胎
9.科学家研究蛙科和蟾蜍科的105个物种,依据其生活的环境,分为流水类群和静水类群。通过分析不同物种的鸣声信号,发现流水类群的鸣声频率更高,以利于它们在噪音环境中高效传播信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流水类群和静水类群是两个不同的群落
B. 蛙科和蟾蜍科动物的鸣声频率属于行为信息
C. 流水类群的鸣声频率较高是对噪音环境的适应
D. 静水类群的个体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但存在生殖隔离
10.PCR技术的每轮循环可以分为变性、复性、延伸三步。引物与其模板链形成的杂合分子的解链温度称为引物的Tm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物与模板链的结合属于延伸过程 B. 变性过程的温度一般要低于复性过程
C. 复性过程的温度应设置为略低于Tm值 D. 引物的Tm值越接近,引物之间越容易结合
11.我国生态学家对三峡工程蓄水后期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的数据如图所示(Ⅰ~Ⅳ代表营养级,图中能量数据的单位为t km-2 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呈现上宽下窄的金字塔形
B. 该生态系统第Ⅰ营养级固定的太阳能为615.22t km-2 a-1
C. 该生态系统第Ⅱ和第Ⅲ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1.1%
D. 第Ⅳ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有0.55t km-2 a-1
12.某醋厂和啤酒厂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酒曲含有霉菌、酵母菌、乳酸菌;醋醅含有醋酸菌;糖化即淀粉水解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有(  )
A. 糯米“蒸熟”与大米“蒸煮”的目的是利于糖化和灭菌
B. 发酵原理是利用真菌的无氧呼吸与细菌的有氧呼吸
C. 啤酒酿造流程中适当增加溶解氧可缩短发酵时间
D. 醋酸发酵过程中经常翻动发酵物,可控制发酵温度和改善通气状况
13.研究者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探索利用条斑紫菜和拟线紫菜培育杂种紫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食用紫菜的动物消化道内提取蛋白酶,用于去除细胞壁
B. 原生质体需在低渗溶液中长期保存,以防止过度失水而死亡
C. 检测原生质体活力时可用苯酚品红或甲紫溶液处理,活的原生质体被染色
D. 聚乙二醇促进原生质体融合后,以叶绿体颜色等差异为标志可识别杂种细胞
14.如图表示利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基因定位的过程,在人-鼠杂种细胞中人的染色体会以随机方式丢失,通过分析基因产物进行基因定位。现检测细胞Ⅰ、Ⅱ、Ⅲ中人的4种酶活性,只有Ⅱ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只有Ⅲ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加入灭活仙台病毒的作用是促进细胞融合
B. 细胞Ⅰ、Ⅱ、Ⅲ分别为人-人、人-鼠、鼠-鼠融合细胞
C. 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上
D. 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15.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分离和鉴定PCR产物的常用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待分离DNA片段越大,配制的琼脂糖溶液浓度越低
B. 向凝固的凝胶中加入没过凝胶的电泳缓冲液后,小心拔出梳子
C. 将PCR产物与电泳缓冲液混合,用微量移液器缓慢注入加样孔内
D. 接通电源后,待核酸染料前沿迁移接近凝胶边缘时,停止电泳
16.PCR引物的3′端有结合模板DNA的关键碱基,5′端无严格限制,可用于添加限制酶切点等序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两条子链合成一定都是从5′端向3′端延伸
B. 图示表示复性阶段,该过程的温度与引物的长短有关
C. 用图示引物扩增5次后,可以产生22个目标产物
D. PCR每次循环都消耗引物和原料,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及时补充
17.橄榄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研究者利用“橄榄油平板透明圈法”筛选获得两株产脂肪酶的菌株X和Y,检测结果如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酶活性(U mL-1) 透明圈
空白 -
菌株X 6.9
菌株Y 7.7
A. 培养基中的橄榄油可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源
B. 以上两株菌株均可将脂肪酶分泌至细胞外
C. 两菌株中,Y所产脂肪酶活性高,应首选为理想菌株
D. 改变温度或pH,菌株X的透明圈可能会小于菌株Y的透明圈
18.大蜡蟆幼虫肠道内存在降解塑料(由聚苯乙烯制成)的细菌,可有效加快塑料的降解。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聚苯乙烯(PS)包装盒作为唯一食物来源喂食大蜡蟆幼虫12天,经解剖、培养、分离,最终获得4株菌株。关于微生物培养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聚苯乙烯为唯一食物来源喂食大蜡蜈幼虫12天的目的是富集大蜡蜈幼虫肠道内的PS降解菌
B. 如图中平板划线的操作排序正确的是②③①④①⑤⑥②
C. 涂布时需要设置一个未接种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以检验是否发生污染
D. I号培养基中含有琼脂,接种后应立即将平板倒置,统计平板上菌落的数目可以准确计算活菌的数量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19.镉(Cd)造成的水体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科研人员为筛选适合华北某地区Cd污染修复的水生植物,用不同浓度Cd溶液处理本地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并检测不同浓度Cd溶液下两类植物的生长量和单位干重Cd的含量,结果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治理污染优先选择本地物种,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______ 原理。由图1可知,水体Cd浓度较大时,应选 ______ 植物用于修复水体,依据是 ______ 。
(2)为了进一步筛选,研究人员从Cd污染水体中取底泥,分别栽培苦藻、灯笼藻和眼子菜,并测定不同部位的富集系数(代表富集能力)和迁移系数(指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的迁移能力),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研究结果,若要采用及时收割地上部分并无害化处理,达到修复水体污染的目的,则应选择 ______ 作为最佳植物,主要原因是 ______ 。
(3)以沉水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如表是初级消费者摄入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
项目 摄入量J/(hm2 a) 粪便量J/(hm2 a) 呼吸量J/(hm2 a)
初级消费者 1.06×109 3×108 7.1×108
次级消费者 3.9×107 1.9×106 2.18×107
据表可知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不经次级消费者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为 ______ J/(hm2 a)。
三、识图作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8分。
20.狼爪瓦松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其产生的黄酮类化合物可入药。狼爪瓦松野生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市场化需求。因此,目前一般通过植物细胞工程进行培养,具体过程如图所示,其中的数字序号代表处理或生理过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进行①过程前要对狼爪瓦松植株甲幼嫩的叶进行 ______处理,所用的试剂为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5%左右的次氯酸钠溶液。图中②过程称为 ______,通过②③培养获得植株乙所利用技术的细胞学原理是 ______。
(2)培养中的愈伤组织细胞一直处于 ______的状态,可用于④诱导产生突变体。
(3)⑤过程需要用 ______酶进行处理,形成植株丁的过程中,PEG的作用是 ______。
(4)黄酮类化合物是狼爪瓦松的次生代谢物,⑥为对该产物进行工厂化生产,某同学认为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主要目的是提高单个细胞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你同意该同学的观点吗 ______,请说明相应的理由:______。
21.小鼠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动物模型,具有容易饲养、世代周期短、繁殖率高、组织器官结构和细胞功能与人类接近等特点。下面是关于小鼠的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回答问题:
(1)在器官再生方面,小鼠胚胎干细胞具有显著的能力。体外培养胚胎干细胞一般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
(2)为保留小鼠A的优良性状,可进行体细胞核移植。以小鼠A的体细胞和小鼠B卵母细胞为材料进行操作,以获得重构胚,主要操作步骤是 ______ 。进行小鼠胚胎工程操作时,要在光控周期下饲养成年雌鼠,并注射 ______ ,促进排卵。从雄鼠采集的精子需进行 ______ 处理。体外受精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受精卵,用于胚胎移植。进行胚胎移植的优势是 ______ 。
(3)若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则外源基因可能随机插入到小鼠受精卵DNA中,这种受精卵有的可发育成转基因小鼠,有的却死亡。请分析外源基因插入导致受精卵死亡的最可能原因是 ______ 。
(4)在药物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因小鼠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很多在小鼠体内有效的候选药物,用在人身上不一定有效,或有很大副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在药物研究的实验动物方面研究的方向是 ______ 。
22.乳糖不耐受是机体乳糖酶分泌少,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科学家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肠乳糖酶基因导入奶牛基因组中,获得的转基因牛分泌的乳汁中乳糖含量大大降低,用到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的部分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限制酶 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
HindⅢ A↓AGCTT
SmaⅠ CCC↓GGG
KpnⅠ GGTAC↓C
SalⅠ G↓TCGAC
NheⅠ G↓CTAGC
(1)用SmaⅠ切割图1质粒后,能不能用E.coliDNA连接酶再将其连接起来?______。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与用一种限制酶切割相比,用酶切后可以形成不同末端的两种限制酶同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的优点是______。
(2)为了将图2中的目的基因准确插入到图1质粒中,需要在肠乳糖酶基因的两端分别添加______(填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为保证肠乳糖酶基因的正确复制和与质粒的正确连接,在设计PCR引物时,应在与β链结合的引物的______(填“3′”或“5′”)端添加______(填限制酶)的识别序列。
(3)在基因表达载体中,肠乳糖酶基因应该位于启动子和______之间。将含有肠乳糖酶基因的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然后利用胚胎工程培育成个体,采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肠乳糖酶基因在转基因个体中是否转录出RNA的大致思路为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DNA聚合酶、解旋酶和DNA连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核糖核苷酸是RNA酶的基本单位,A错误;
B、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是用于PCR扩增,构建基因表达载体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B错误;
C、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添加到DNA链的3′端,形成磷酸二酯键,这与DNA复制方向5′—3′一致,C正确;
D、酶的专一性是指对底物的特异性,DNA聚合酶催化单个脱氧核苷酸,DNA连接酶催化DNA片段连接,二者作用的底物不同,因此具有专一性,D错误。
故选:C。
1、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或拟核)中,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在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酶的化学本质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本题考查了DNA的复制条件和酶的本质相关知识,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能力。
2.【答案】B
【解析】解:A、植物组织培养时,培养基中含有无机盐、维生素、糖、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能为外植体提供营养,A正确;
B、愈伤组织长出芽后,再将其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进一步诱导形成试管苗,B错误;
C、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属于无性繁殖,获得的再生植株保留了母本的优良性状,C正确;
D、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已经分化的离体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培养成一个植物个体的过程,该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正确。
故选:B。
植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3.【答案】A
【解析】解:A、由题知,该演替发生在沙丘上,故为初生演替,A错误;
B、由题知,山毛榉—槭树林群落为稳定的群落,故该群落的物种占据稳定的生态位,B正确;
C、群落演替的实质就是优势取代,就会有物种的消失,也会有物种跨越多个演替阶段,C正确;
D、群落演替到达稳定群落后,生态系统也进入平衡阶段,处于平衡状态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平衡、功能平衡、收支平衡等特征,D正确。
故选:A。
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被破坏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且可能留有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的过程。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重在考查演替的类型和生态系统的特征,让学生理解演替的过程并能区分两种演替类型。
4.【答案】D
【解析】解:A、人类捕猎活动可直接导致物种灭亡,是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A正确;
B、对于极度濒危的虎亚种可以进行异地保护,通过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增加其种群数量,B正确;
C、虎是生态系统中顶级消费者,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中具有重要作用,C正确;
D、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华南虎,要禁止虎骨、虎爪的买卖,D错误。
故选:D。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甲、乙两种藻之一的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如图2所示,可知甲、乙种群中有一种群呈“S”形增长,再结合图1可推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甲、乙数量的比值先增大后减小,最后时刻降为0,由于甲、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藻种群最终呈“S”形增长,甲种藻种群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降为0,甲种藻最终被淘汰,不呈“S”形增长,A错误;
B、图2表示乙种藻的值随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在“S”形增长曲线中,之前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增大,之后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增加而减小,故乙种藻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不呈负相关,B错误;
C、值越大,说明种群数量越小,影响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越小,C正确;
D、乙种藻种群的年龄结构在S2、S4点都是还没有达到K值,均为增长型,D错误。
故选:C。
根据题干和曲线的信息可知,存在K值的该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为S形增长曲线;K值是与横轴的相交点,接近200。当种群数量在时,增长速率最大,当种群数量到K值时,增长速率几乎为零。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6.【答案】C
【解析】解: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甜叶菊属于无性生殖,可保持其遗传性状相对稳定,A正确;
B、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B正确;
C、甜菊糖属于一种次生代谢产物,不是生命过程所必需的物质,C错误;
D、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和比例等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如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比值偏大,能诱导根的分化,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浓度比值偏小,能诱导芽的分化,D正确。
故选:C。
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培养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再分化形成的试管苗,移栽到地里,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体。
本题考查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要求考生识记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和实验步骤,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能力。
7.【答案】B
【解析】解:A、①过程大麦种子发芽时才能产生α-淀粉酶,这种酶能使种子内储存的淀粉水解为麦芽糖,而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和诱导α-淀粉酶合成的作用,所以如果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种子不需要萌发就能产生α-淀粉酶,A正确;
B、②过程通过焙烤的目的是杀死种子的胚,以阻止种子进一步生长,但保证α-淀粉酶仍具有活性,这样才能利用该酶对淀粉进行水解等作用,α-淀粉酶没有失去活性,B错误;
C、⑤过程中可以加入啤酒花,不同种类的啤酒花会赋予啤酒不同的风味,使得啤酒具有独特的口感和香气,C正确;
D、酵母菌发酵的适宜温度比较低,一般在20℃左右,而醋酸发酵的适宜温度比较高。在⑥过程中,如果控制号温度在20℃左右,有利于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若温度超过30℃,醋酸菌可能会大量繁殖,将酒精氧化成醋酸,导致啤酒变酸成醋,D正确。
故选:B。
1、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利用葡萄糖产生酒精的过程,而大麦主要含有淀粉,故利用α-淀粉酶水解淀粉产生葡萄糖。
2、酶的活性受到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发酵过程所需的温度是不同。
本题考查酒精发酵的相关知识,重在理解发酵的原理和影响发酵的条件。
8.【答案】A
【解析】解:A、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移植后产生后代的技术,需要用到体外受精、胚胎培养胚胎移植等环节,A正确;
B、同期发情处理的对象是优良的供体母畜和优良的供体母畜,B错误;
C、超数排卵处理的目的是让供体母畜排出更多的卵子,但是还不成熟,C错误;
D、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份、4等份或8等份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胎或多胎的技术,该过程中应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切割次数越多,对胚胎的影响越大,所以不能切割多次,D错误。
故选:A。
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移植、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胚胎工程的许多技术,实际是在体外条件下,对动物自然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条件进行的模拟操作。
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9.【答案】C
【解析】解:A、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流水类群和静水类群是蛙科和蟾蜍科105个物种依据生活环境的分类,它们都属于同一群落,并非两个不同的群落,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蛙科和蟾蜍科动物的鸣声频率是通过声音这种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B错误;
C、流水类群生活在噪音环境中,其鸣声频率更高,这样的特征有利于它们在噪音环境中高效传播信号,以便更好地进行种内交流等活动,这是对其所处噪音环境的一种适应,C正确;
D、静水类群的个体生活在相同的静水区域,不存在地理隔离。同时,它们属于蛙科和蟾蜍科的物种,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但同一类群(静水类群)内的个体如果是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C。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10.【答案】C
【解析】解:A、PCR一般要经历三十多次循环,每次循环可以分为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引物与模板链的结合属于复性过程,A错误;
B、变性过程的温度一般要高于复性过程,变性的目的是使DNA解旋成为单链,B错误;
C、题意显示,引物与其模板链形成的杂合分子的解链温度称为引物的Tm值,复性过程的温度应设置为略低于Tm值,否则会导致解螺旋发生,C正确;
D、引物的Tm值越接近,引物之间越不容易结合,因为该温度下氢键不容易形成,D错误。
故选:C。
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其原理为DNA复制。PCR的前提条件: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以便合成一对引物。其过程为:①高温变性:DNA解旋过程(PCR扩增中双链DNA解开不需要解旋酶,高温条件下氢键可自动解开);②低温复性:引物结合到互补链DNA上;③中温延伸:合成子链。
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11.【答案】D
【解析】解: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呈现上窄下宽的金字塔形,因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A错误;
B、该生态系统中流入第Ⅱ营养级的能量为615.22t km-2 a-1,B错误;
C、该生态系统第Ⅱ和第Ⅲ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38÷615.22=2.01%,C错误;
D、第Ⅳ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1.37-0.82=0.55t km-2 a-1,D正确。
故选:D。
除最高营养级外,各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有四个去向:一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和一部分储存(未利用)。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12.【答案】B
【解析】解:A、糯米“蒸熟”与大米“蒸煮”的目的均有利于灭菌和糖化过程,A正确;
B、图中制酒用到了酒曲,酒曲含有霉菌、酵母菌、乳酸菌,霉菌属于真菌,其为需氧型,该过程霉菌产生的淀粉酶有利于将糯米中的淀粉分解,其中的乳酸菌进行的是无氧呼吸,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过程完成酿酒的过程,醋酸发酵过程中主要利用了醋酸杆菌的有氧呼吸进行醋酸发酵,B错误;
C、啤酒酿造流程中利用的原理是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过程,若适当增加溶解氧有利于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能量满足酵母菌自身增殖的需要,因而可缩短发酵时间,C正确;
D、醋酸发酵过程中利用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在发酵过程中经常翻动发酵物,有利于散热,可控制发酵温度和改善通气状况,D正确。
故选:B。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30℃,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2、醋酸菌是一种好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醋酸菌对氧气的含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
本题考查果酒果醋制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答案】D
【解析】解:A、去除植物细胞壁需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A错误;
B、原生质体需置于等渗溶液中,置于低渗溶液中,原生质体会吸水涨破,B错误;
C、检测原生质体活力时可用苯酚品红或甲紫溶液处理,死的原生质体被染色,C错误;
D、聚乙二醇促进原生质体融合后,两个细胞的叶绿体颜色有差异,可以以叶绿体颜色等差异为标志可识别两种细胞融合后的杂种细胞,D正确。
故选:D。
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需要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去除植物细胞壁,然后利用聚乙二醇等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形成杂种细胞,再经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杂种植株。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4.【答案】B
【解析】解:A、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可以利用灭活的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作诱导剂促进细胞融合,A正确;
B、细胞Ⅲ中保留了人的X、11、17号染色体,故不会是鼠-鼠融合细胞,B错误;
CD、Ⅰ保留X、11号染色体,Ⅱ保留2、11号染色体,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Ⅲ,保留X、11、17号染色体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所以支配芳烃羟化酶合成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支配胸苷激酶合成的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支配磷酸甘油酸激合成的基因位于X号染色体上;支配乳酸脱氢酶合成的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CD正确。
故选:B。
1、动物细胞融合,也称动物细胞杂交,是指两个或多个动物细胞结合形成一个细胞的过程,融合后形成的具有原来两个或多个细胞遗传信息的单核细胞,成为杂交细胞。
2、分析题图:Ⅰ、Ⅱ、Ⅲ均有乳酸脱氢酶活性,且Ⅰ、Ⅱ、Ⅲ都有11号染色体,所以乳酸脱氢酶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只有Ⅱ具有芳烃羟化酶活性,Ⅱ区别于Ⅰ、Ⅲ的是Ⅱ有2号染色体,芳烃羟化酶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只有Ⅲ具有胸苷激酶活性,Ⅲ区别于Ⅰ、Ⅱ的是Ⅲ有17号染色体,所以胸苷激酶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Ⅰ、Ⅲ都有磷酸甘油酸激酶活性,Ⅰ、Ⅲ除均含有11号染色体外,还均含有X染色体,所以磷酸甘油酸激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本题考查细胞融合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A
【解析】解:A、配制琼脂糖溶液浓度时,低浓度的胶用于分析大片段核酸,高浓度的胶可以进行小片段的核酸,A正确;
B、待凝胶溶液完全凝固后,小心拔出梳子,取出凝胶放入电泳槽内,再将电泳缓冲液加入电泳槽中。先拔梳子再加电泳缓冲液,B错误;
C、将扩增的PCR产物与凝胶载样缓冲液(指示剂)混合后,再用微量移液器将混合液缓慢注入凝胶的加样孔内,C错误;
D、接通电源后,待指示剂前沿迁移接近凝胶边缘时,停止电泳,D错误。
故选:A。
PCR的产物一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凝胶中的DNA分子通过染色,可以在波长为300nm的紫外灯下被检测出来。
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作答。
16.【答案】D
【解析】解:A、TaqDNA聚合酶只能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DNA子链,所以两条子链合成一定都是从5′端向3′端延伸,A正确;
B、图示表示复性阶段,该过程的温度与引物的长短、碱基组成等有关,引物长度越长或者GC含量越高,则复性的温度设置越高,B正确;
C、经过5次循环后会产生25=32个,其中只有2个DNA分子含有最初的模板链,另仅含有第一次复制产生的单链参与形成的DNA分子有8个,因此经过5次复制产生等长的目的基因片段32-10=22个,C正确;
D、PCR所需要的引物和原料是一次性添加的,在实验过程中不需要补充,D错误。
故选:D。
PCR技术:
1、概念: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
2、原理:DNA复制。
3、条件: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耐高温DNA聚合酶(TaqDNA聚合酶)。
4、过程:高温变性、低温复性、中温延伸。
本题考查PCR技术的相关知识,学生要正确理解PCR技术的原理和过程等,结合题目信息,综合分析解答。
17.【答案】C
【解析】解:A、橄榄油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要筛选产脂肪酶的菌株X和Y,则培养基中的橄榄油提供微生物生长的碳源,A正确;
B、两株菌株均可将脂肪酶分泌至细胞外,对培养基中的橄榄油进行分解,B正确;
C、图中透明圈大小不仅与酶活性的大小成正比,也和产酶量相关,两菌株中,Y所产脂肪酶活性高,但X的透明圈更大,说明其酶产量更多,故Y不应首选为理想菌株,还应进行多次筛选,C错误;
D、温度或pH会改变酶的活性,若改变温度或pH,菌株X的透明圈可能会小于菌株Y的透明圈,D正确。
故选:C。
选择培养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微生物的选择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18.【答案】D
【解析】解:A、从肠道中分离目的微生物时,聚苯乙烯作为唯一食物来源,富集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目的微生物的数量,以确保从样品中分离得到所需要的目的微生物,A正确;
B、平板划线的操作的基本步骤是:右手持接种环,经高温灭菌,待凉后待用;在火焰旁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并将试管口过火焰,将以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沾取菌液,并将试管口过火焰塞上棉塞;左手斜持平板,并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附近将接种环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注意不要划破培养基),盖上皿盖;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后(是否冷却,可先在培养基边缘处试触,若琼脂溶化,表示未凉,稍等再试),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为分离纯化优良酵母菌品种。所以正确的顺序是②③①④①⑤⑥②,B正确;
C、对涂布的平板进行培养时,需要将接种的培养基和一个同批次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恒温箱中培养,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作为对照,以检测培养基是否灭菌彻底(或是否被污染),C正确;
D、Ⅰ号培养基中为液体培养基,不含琼脂,接种后应灼烧皿盖周围进行灭菌,再将平板倒置,统计平板上菌落的数目可以估算活菌的数量,D错误。
故选:D。
1、培养基按其物理状态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按用途可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按所含营养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和天然培养基。
2、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3、培养基的制作过程主要有计算、称量、溶解、灭菌、到平板,需要在溶解后灭菌前调pH。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培养的相关知识,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熟记能力。
19.【答案】协调 沉水 在Cd浓度较大时,沉水植物吸收总量大于浮游植物 苦藻 苦藻地上部分富集能力和迁移能力较强 1.1×107
【解析】解:(1)治理污染优先选择本地物种,这主要是考虑了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协调原理;分析表格可知,在Cd浓度较大时,沉水植物生长量显著大于浮水植物,而沉水植物与浮水植物的单位干重 Cd含量差异不显著,故水体Cd浓度较大时,应选沉水植物用于修复水体。
(2)分析题图可知,与其它植物相比,苦藻地上部分富集能力和迁移能力较强,故黑藻是最适合修复Cd污染水体的物种。
(3)初级消费者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1.06×109-3×108=7.6×108,次级消费者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3.9×107-1.9×106=3.71×107,流向分解者的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呼吸量+次级消费者同化量)=7.6×108-(7.1×108+3.71×107)=0.129×108,经过次级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能量1.9×106,则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不经过次级消费者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有0.129×108-1.9×106=1.1×107 J/(hm2×a)。
故答案为:
(1)协调 沉水 在Cd 浓度较大时,沉水植物吸收总量大于浮游植物
(2)苦藻 苦藻地上部分富集能力和迁移能力较强
(3)1.1×107
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为:摄入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同化量+粪便量(粪便量属于上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同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两个去向: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0.【答案】酒精 脱分化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增殖
纤维素酶、果胶酶 促进原生质体融合
不同意 植物细胞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很低,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增加细胞数量从而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解析】(1)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5%左右的次氯酸钠溶液对外植体消毒。②表示脱分化,③表示再分化,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愈伤组织在不诱导再分化的情况下,一般处于不断增殖的状态。
(3)⑤表示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该过程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培育形成植株丁的过程中,PEG的作用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属于化学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
(4)不同意该同学的观点,黄酮类化合物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物,植物细胞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很低,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增加细胞数量从而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故答案为:
(1)酒精 脱分化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增殖
(3)纤维素酶、果胶酶 促进原生质体融合
(4)不同意 植物细胞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很低,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增加细胞数量从而增加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题图分析:①表示外植体接种,②表示脱分化,③表示再分化,④表示再分化过程产生突变体,⑤表示去除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⑥表示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1.【答案】及时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将小鼠B卵母细胞培育到MⅡ中期,通过显微操作去核,将小鼠A体细胞注入去核的小鼠B卵母细胞,通过电刺激方法使两细胞融合,小鼠A体细胞核进入小鼠B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 促性腺激素 获能 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外源基因的插入使受精卵内生命活动必需的某些基因不能表达 培育大批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动物(如克隆猴)
【解析】解:(1)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为及时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需要定期更换培养液。
(2)为保留小鼠A的优良性状,以小鼠A的体细胞和小鼠B卵母细胞为材料进行操作,具体的步骤:将小鼠B卵母细胞培育到MⅡ期,通过显微操作去核,将小鼠A体细胞注入去核的小鼠B卵母细胞,通过电刺激方法使两细胞融合,小鼠A体细胞核进入小鼠B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为获得较多的卵母细胞,可用促性腺激素对成年雌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采集雄鼠的精子也需进行获能处理。胚胎移植的优势是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3)外源基因插入导致受精卵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外源基因的插入使受精卵内生命活动必需的某些基因不能表达。
(4)药物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因小鼠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远,很多在小鼠体内有效的候选药物,用在人身上不一定有效,或有很大副作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培育大批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动物(如克隆猴)。
故答案为:
(1)及时清除代谢产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2)将小鼠B卵母细胞培育到MⅡ期,通过显微操作去核,将小鼠A体细胞注入去核的小鼠B卵母细胞,通过电刺激方法使两细胞融合,小鼠A体细胞核进入小鼠B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促性腺激素;获能;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3)外源基因的插入使受精卵内生命活动必需的某些基因不能表达
(4)可培育大批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与人类亲缘关系较近动物(如克隆猴)
1、胚胎移植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①对供、受体的选择和处理(选择遗传特性和生产性能优秀的供体,有健康的体质和正常繁殖能力的受体。用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用促性腺激素对供体母牛做超数排卵处理);②配种或人工授精;③对胚胎的收集、检查、培养或保存(对胚胎进行质量检查,此时的胚胎应发育到桑葚胚或囊胚阶段);④对胚胎进行移植;⑤移植后的检查。
2、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
(1)供体与受体相同的生理变化,为供体的胚胎植入受体提供了相同的生理环境;
(2)胚胎在早期母体中处于游离状态,这就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3)子宫不对外来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为胚胎在受体内的存活提供了可能。
(4)胚胎遗传性状不受受体任何影响。
本题考查胚胎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识记胚胎移植的概念及基本途径,掌握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答案】不能;避免酶切后发生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或错误连接
KpnⅠ、SmaⅠ;5′;KpnⅠ
终止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肠乳糖酶片段作探针,与从转基因个体的乳腺细胞中提取的mRNA杂交,观察是否出现杂交带
【解析】(1)由表可知,SmaⅠ切割后产生的是平末端,而E.coliDNA连接酶只能连接黏性末端。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与用一种限制酶切割相比,用两种不同的限制酶切割能产生两种不同的黏性末端,以避免酶切后的目的基因和质粒发生自身环化或错误连接。
(2)分析图知,若选用HindⅢ酶切会破坏质粒上的标记基因,若选用SalⅠ和NheⅠ酶切会破坏目的基因,因此只能选用KpnⅠ和SmaⅠ酶切质粒,则需要在目的基因的两端分别添加KpnⅠ和SmaⅠ的识别序列。为保证目的基因的正确复制和与载体的正确连接,应在肠乳糖酶基因的左侧添加KpnⅠ的识别序列,右侧添加SmaⅠ的识别序列,据此推测,应在与β链结合的引物的5′端添加KpnI的识别序列。
(3)在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中,启动子和终止子分别是转录起始和终止的调控序列,目的基因需要插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在受体细胞中转录,可用分子杂交技术,即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目的基因(肠乳糖酶基因)片段作探针,与从乳腺细胞中提取的mRNA进行杂交,若出现杂交带,则说明目的基因在转基因个体细胞中转录出了mRNA。
故答案为:
(1)不能;避免酶切后发生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或错误连接
(2)KpnⅠ、SmaⅠ;5′;KpnⅠ
(3)终止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肠乳糖酶片段作探针,与从转基因个体的乳腺细胞中提取的mRNA杂交,观察是否出现杂交带
1、基因工程用到的工具: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
2、基因工程基本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操作的相关知识,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