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课堂】浙教版八上科学 1.4光反射和折射(第4课时)课件(20页ppt)+教学设计+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新课堂】浙教版八上科学 1.4光反射和折射(第4课时)课件(20页ppt)+教学设计+作业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新课标●新课堂】第4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4课时)同步作业
(教师版)
1.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光向三角形的顶部偏折
B.白屏上看到白光
C.在白屏上呈现各种色光
D.白屏上只呈现红、黄、蓝三种色光
【答案】C
【解析】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光向三角形的底部偏折,会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呈现在白屏上。
2.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关于这种现象和三种色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色散 红、绿、黄   B.色散 红、绿、蓝C.折射 红、黄、蓝   D.折射 红、绿、蓝
【答案】B 
【解析】喷出水后,空中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照在这些小水滴上,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属于光的色散现象;三种色光即红光、绿光、蓝光,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
3.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切物体都能辐射紫外线
B.利用红外线可以加热物体
C.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测温仪发出的红外线来测体温
D.紫外线对人体有好处,所以应尽可能多地接受紫外线的照射
【答案】B 
【解析】一切物体都能辐射红外线,并不是所有物体都能辐射紫外线,故A错误;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可以用红外线加热物体,故B正确;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测温仪接收的红外线来测体温,故C错误;虽然紫外线对人体有好处,但过多地接受紫外线的照射对人体有伤害,故D错误。
方法点拨 红外线具有较强的热效应,穿透云雾的能力强;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能杀死微生物。
4.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晚,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如图所示是人们通过直播画面看到的场景。为了在漆黑的夜晚拍摄到返回舱着陆情况,现场摄像机利用的是 (  )
A.红光    B.红外线    C.可见光    D.紫外线
【答案】B
【解析】 现场使用的是红外摄像机,它是通过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进行工作的。
5.光的世界精彩纷呈,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学知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C.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水”是光的色散
D.莲花湖湿地公园岸边的美景在湖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答案】C
【解析】A. 根据光的知识可知: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故A错误;
B. 根据光的知识可知: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故B错误;
C. 根据文段描述可知:“虹霓”指的就是光的色散,故C正确;
D. 根据光的知识可知:莲花湖湿地公园岸边的美景在湖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成的像是虚像,故D错误。
故选C。
6.如图所示,一束绿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a点处形成一个绿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及方向不变,仅将绿光改为红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红色光斑仍在a点处
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红色光斑在a点上方
C.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红色光斑在a点下方
D.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红色光斑可能在a点上方或在a点下方
【答案】B
【解析】不同色光经三棱镜折射时的偏折能力不同,绿光的偏折能力比红光要强,因此,在本实验中,保持入射光位置及方向不变,仅将绿光改为红光,则红光偏折能力弱,其光斑会在a的上方。
故选B。
7.春暖花开,小强全家去绍兴旅游,乘坐乌篷船,享受新春里的水乡风景。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岸上的树在地面形成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船桨在水面处好似折断了,是光折射形成船桨的实像
C.船篷能阻挡阳光中的红外线对船舱中人的伤害
D.小桥在水中的倒影由光的反射所成的实像
【答案】A
【解析】A.影子是太阳光照射到不透明物体时光线被遮挡形成的,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A正确;
B.船桨在水面处好似折断了,是光线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时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其像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故形成船桨的像是虚像,故B错误;
C..红处线可以辐射热量,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船篷能阻挡阳光中的紫外线对船舱中人的伤害,故C错误;
D.小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属于平面镜成像,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故所成的像为虚像。故D错误。
8.“白炽灯照亮20世纪,而LED灯将照亮21世纪”,LED光源以极小的电能消耗,超长的使用寿命正全面取代传统的白炽灯和日光灯等光源,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已发明了红色和绿色LED光源,但有一种颜色的LED光源却困扰了人类数十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颜色的LED光源的发明才使人类获得了能照亮世界的白色光源。“这种颜色的LED光源”指的是(  )
A.紫色LED光源 B.蓝色LED光源 C.橙色LED光源 D.黄色LED光源
【答案】B
【解析】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这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白光,所以“这种颜色的LED光源”指的是蓝色LED光源,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9.如图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标 色,区域2应标 色。
【答案】 白 蓝
【解析】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把这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到各种色光,如果把这三种色光相同强度照射在一起显示的是白光。
10.人们发现,将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 光和蓝光,如图所示,小明将 一块红色透明玻璃片甲和一块绿色透明玻璃片乙部分重叠,然后在正下方Ⅲ、Ⅱ放置一张白色纸板,将太阳光竖直照射到玻璃片上,则白色纸板上Ⅱ区域呈现 颜色。
【答案】 绿 黑
【解析】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可以产生各种颜色的光,因此这三种色光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 。区域Ⅱ上方是透明红玻璃片和透明绿玻璃片重叠的部分,不能让任何色光通过,所以白色纸板上Ⅱ区域呈现黑颜色。
11.雨后彩虹是太阳光通过空气中大量的小水滴后形成的七色彩带,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看电影时,我们从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屏幕上的画面,是由于光在屏幕上发生了________反射。
【答案】①. 色散;②. 漫。
【解析】[1]刚刚下完雨时,空气中浮悬着许多小水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就产生折射和内反射,而太阳的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的波长都不一样,当它们照射到空中这些小水珠上时,各色光被小水球折射的情况也不同,因此就分解成七色光而形成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
[2]电影屏幕是凹凸不平的,平行光线入射到粗糙的屏幕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进入不同方向的人的眼睛,不同方向的人们都能看到,因此光在银幕上发生漫反射。
12.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 现象,在另一侧的光屏上ab范围内将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带,a端将呈现 光。
13.春暖花开、艳阳高照,在公园平静的湖中,游客可以看到“金鱼”在树木倒影中穿梭,其中树木倒影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游客看到的“金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七色彩虹,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 用三棱镜成功分解了太阳光,揭开了彩虹的颜色之谜。
【答案】 反射 折射 牛顿
【解析】[1]平静的湖水相当于平面镜,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树木在水中成的虚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反射的结果。
[2]看到水中的“金鱼”,由于光的折射,从上面看时,会感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是鱼的虚像。
[3]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七色彩虹,这是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三棱镜成功分解了太阳光,揭开了彩虹的颜色之谜。
14.甲图显示的现象叫做光的 现象,就像雨后的彩虹。其中红光的偏折程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紫光的偏折程度;乙图中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示数会升高,说明红外线的 比较显著;丙图中,当一束红光与一束紫光相距d平行入射到一块玻璃砖上,经玻璃折射后两束折射光线 (选填“仍然平行”或“不再平行”),它们之间的距离d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色散 小于 热效应 仍然平行 变大
【解析】[1]如甲图,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在白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原理是光的折射,同雨后彩虹的原理一样。
[2]从图中来看,红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紫光的偏折程度。
[3]因为红外线的热效应,所以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示数会升高。
[4]光线通过平行玻璃砖时要发生两次折射,由于玻璃砖上下两个表面平行,上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下表面的入射角,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下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上表面的入射角,由几何知识而控制,折射光线必定和入射光线平行。
[5]入射方向相同的红光、紫光在玻璃中的偏折的角度不同,因紫光比红光偏折成度大,紫光向左侧移的更多,所以经玻璃折射后,两条光线的折射光线之间的距离将变大。
15.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每逢夏季,很多人总会为防止晒黑采取各种手段,穿防晒服是其中的一种,不同衣服的防晒效果是不一样的,小丽想知道衣服的防晒效果跟什么有关;为此,同学们收集了若干衣服进行讨论交流猜想:
猜想一:衣服的防晒效果可能与衣服的材质有关;
猜想二:衣服的防晒效果可能与衣服的厚度有关;
同学们根据猜想进行了如下探究:
首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阳光中紫外线的强度;接着,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紫外线强度;然后,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厚度(布料层数) 紫外线透过率
1 纯棉 1 296
2 桑蚕丝 1 13%
3 桑蚕丝 2 8%
4 聚酯纤维 1 29%
5 聚酯纤维 2 14%
(1)该实验是通过 比较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的;紫外线的 (填“频率”或“波速”)比可见光高;
(2)通过比较实验 (填序号)可以验证猜想一;
(3)根据本实验的信息,同种材质的衣服,衣服越 ,防晒效果越好;小丽查阅资料发现使用黑色的遮阳伞也可以阻挡紫外线,其本质是增加了对紫外线的 (填“吸收”或“反射”);
(4)根据测量结果,请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的着装建议: 。
【答案】 紫外线透过率 频率 1、2、4 厚 吸收 穿较厚的衣服
【解析】(1)[1]根据题干中的检测方法以及表格所测物理量可知,该实验是通过比较紫外线透过率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
[2]由题意可知,紫外线比可见光容易穿透物质,这是因为紫外线频率高。
(2)[3]探究防晒效果与材质关系,必须控制厚度相同,分析实验1、2、4数据可知,衣服的材质不同,紫外线透过率不同,说明防晒效果与材质有关。
(3)[4]比较实验2、3或4、5可知,衣服的材质和颜色不变,改变的是厚度,长波紫外线透过率随衣服布料层数的增加而降低,即防晒效果好;故可得结论:同种材质的衣服,层数越多防晒效果越好。
[5]黑色遮阳伞之所以是黑色是因为能吸收所有色光,因此黑色的遮阳伞也可以阻挡紫外线,其本质是增加了对紫外线的吸收。
(4)[6]从表格中看出,全棉的防晒效果最好,而且黑色的效果比白色好,因而夏季户外活动时着装的建议:穿全棉长袖衣服;穿颜色较深的衣服;穿较厚的衣服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新课标●新课堂】第4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4课时)同步作业
(学生版)
1.如图所示,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光向三角形的顶部偏折
B.白屏上看到白光
C.在白屏上呈现各种色光
D.白屏上只呈现红、黄、蓝三种色光
2.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了著名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将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任何一种其他颜色的光。关于这种现象和三种色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色散 红、绿、黄   B.色散 红、绿、蓝C.折射 红、黄、蓝   D.折射 红、绿、蓝
3.关于红外线和紫外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一切物体都能辐射紫外线
B.利用红外线可以加热物体
C.红外线测温仪是通过测温仪发出的红外线来测体温
D.紫外线对人体有好处,所以应尽可能多地接受紫外线的照射
4.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晚,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如图所示是人们通过直播画面看到的场景。为了在漆黑的夜晚拍摄到返回舱着陆情况,现场摄像机利用的是 (  )
A.红光    B.红外线    C.可见光    D.紫外线
5.光的世界精彩纷呈,绚丽多彩,下列有关光学知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B.光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C.张志和在《玄贞子》中记载“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水”是光的色散
D.莲花湖湿地公园岸边的美景在湖水中的倒影是实像
6.如图所示,一束绿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a点处形成一个绿色光斑。现保持入射光位置及方向不变,仅将绿光改为红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红色光斑仍在a点处
B.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红色光斑在a点上方
C.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红色光斑在a点下方
D.保持光屏位置不变,红色光斑可能在a点上方或在a点下方
7.春暖花开,小强全家去绍兴旅游,乘坐乌篷船,享受新春里的水乡风景。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岸上的树在地面形成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船桨在水面处好似折断了,是光折射形成船桨的实像
C.船篷能阻挡阳光中的红外线对船舱中人的伤害
D.小桥在水中的倒影由光的反射所成的实像
8.“白炽灯照亮20世纪,而LED灯将照亮21世纪”,LED光源以极小的电能消耗,超长的使用寿命正全面取代传统的白炽灯和日光灯等光源,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已发明了红色和绿色LED光源,但有一种颜色的LED光源却困扰了人类数十年,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种颜色的LED光源的发明才使人类获得了能照亮世界的白色光源。“这种颜色的LED光源”指的是(  )
A.紫色LED光源 B.蓝色LED光源 C.橙色LED光源 D.黄色LED光源
9.如图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标 色,区域2应标 色。
10.人们发现,将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产生各种颜色的光,这三种色光分别是红光、 光和蓝光,如图所示,小明将 一块红色透明玻璃片甲和一块绿色透明玻璃片乙部分重叠,然后在正下方Ⅲ、Ⅱ放置一张白色纸板,将太阳光竖直照射到玻璃片上,则白色纸板上Ⅱ区域呈现 颜色。
11.雨后彩虹是太阳光通过空气中大量的小水滴后形成的七色彩带,这是光的________现象;看电影时,我们从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屏幕上的画面,是由于光在屏幕上发生了________反射。
12.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 现象,在另一侧的光屏上ab范围内将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带,a端将呈现 光。
13.春暖花开、艳阳高照,在公园平静的湖中,游客可以看到“金鱼”在树木倒影中穿梭,其中树木倒影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游客看到的“金鱼”是由光的 形成的像。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七色彩虹,17世纪英国物理学家 用三棱镜成功分解了太阳光,揭开了彩虹的颜色之谜。
14.甲图显示的现象叫做光的 现象,就像雨后的彩虹。其中红光的偏折程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紫光的偏折程度;乙图中温度计放在红光外侧,示数会升高,说明红外线的 比较显著;丙图中,当一束红光与一束紫光相距d平行入射到一块玻璃砖上,经玻璃折射后两束折射光线 (选填“仍然平行”或“不再平行”),它们之间的距离d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将皮肤晒黑的罪魁祸首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每逢夏季,很多人总会为防止晒黑采取各种手段,穿防晒服是其中的一种,不同衣服的防晒效果是不一样的,小丽想知道衣服的防晒效果跟什么有关;为此,同学们收集了若干衣服进行讨论交流猜想:
猜想一:衣服的防晒效果可能与衣服的材质有关;
猜想二:衣服的防晒效果可能与衣服的厚度有关;
同学们根据猜想进行了如下探究:
首先,用光纤探头和计算机测算阳光中紫外线的强度;接着,把衣服挡在光纤探头上测算透射到光纤探头上的紫外线强度;然后,利用前后两次测得的紫外线的强度计算出紫外线的透过率,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衣服材质 衣服厚度(布料层数) 紫外线透过率
1 纯棉 1 296
2 桑蚕丝 1 13%
3 桑蚕丝 2 8%
4 聚酯纤维 1 29%
5 聚酯纤维 2 14%
(1)该实验是通过 比较来分析衣服的防晒效果的;紫外线的 (填“频率”或“波速”)比可见光高;
(2)通过比较实验 (填序号)可以验证猜想一;
(3)根据本实验的信息,同种材质的衣服,衣服越 ,防晒效果越好;小丽查阅资料发现使用黑色的遮阳伞也可以阻挡紫外线,其本质是增加了对紫外线的 (填“吸收”或“反射”);
(4)根据测量结果,请提出一条夏季户外活动时的着装建议: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
第4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4课时)教学设计
——光的色散和不可见光
【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内容要求】
内容:光的传播。
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的混合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的色散现象。能描述白光由七种色光组成。
2.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
3.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的来源、特点和应用;
4.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等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了解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思路】以彩虹形成的视频引入,介绍科学史: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才揭开了太阳光的颜色之谜。然后进行实验: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产生的色散现象,了解白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寻找生活中的色散现象加以分析。观看视频三原色的混合实验,了解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够产生各种色彩。
通过观看视频红外成像仪和验钞机在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看不见的光——红外线和紫外线,了解它们的来源、特点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建立联系,引入任务
【引入】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彩虹是怎样形成的?观看视频:彩虹的形成。
二、围绕任务,素养内化
观看视频:牛顿---光的色散实验
17 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太阳发出的白光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 1666 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揭开了太阳光的颜色之谜。
一、光的色散(教材P33探索活动:太阳光通过三棱镜)
1.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操作及现象:让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在白纸屏上形成的彩色光带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
实验结论:
①太阳光是白光。
②太阳光射入、射出三棱镜发生折射,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光的色散实质是光的折射。
③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太阳光的可见光谱: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太阳光的可见光谱,如图所示。
3.光的三原色
人们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够产生各种颜色,如图甲所示,因此把红、绿、蓝叫作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就是用红色、绿色、蓝色来产生各种颜色。
(1) 红光+绿光 →黄光;
(2) 红光+蓝光 →品红光;
(3) 绿光+蓝光 →青光;
(4) 红光+绿光+蓝光 →白光。
观看视频:光的三原色
【科学阅读】植物叶的颜色
运用色光知识和光的反射原理解释植物的叶的颜色在四季的变化。
二、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1)定义:在可见光谱的红端以外存在着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叫作红外线。
(2)来源: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到地球上的。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
(3)特点及应用
①热效应强:加热物体,如取暖、烘烤;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等。
②某些动物(如响尾蛇)是靠红外线来捕食的。人们模仿响尾蛇制成了一种红外制导导弹。
观看视频:红外线夜视仪
2.紫外线
(1)定义:在可见光谱的紫端以外存在着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叫作紫外线。
(2)来源:自然界中的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太阳。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的照射。
(3)特点及应用
①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光,从而使我们看到它,如用紫外线验钞。
②生理作用:医用紫外线灯灭菌、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 D。
观看视频:验钞机工作原理。
三、归纳总结,应用迁移
(一)课堂小结
一、光的色散
1.色散现象: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二、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1)特性:不可见光,具有热效应。
(2)来源:太阳辐射、所有物体均辐射红外线。
(3)应用:遥控器、红外线探测器、夜视仪、红外制导导弹等。
2.紫外线
(1)特性:不可见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臭氧层可吸收大部分紫外线。
(3)应用:消毒灭菌、促进人体健康,但过量会灼伤皮肤、诱发皮肤癌。
(二)随堂例题
例1.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 现象,在另一侧的光屏上ab范围内将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带,a端将呈现 光。
【答案】 色散 红
【解析】当白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发生色散现象,分解成七种单色光,从上到下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所以a为红光。
例2.以下是某科技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寻找“有色影子”的活动方案。用一种色光照射站在背景板前的人,会在背景板上形成影子,在影子上叠加另一种色光,能形成“有色影子”,符合要求的方案是(  )
方案 照射光源的颜色 背景板的颜色 叠加光源的颜色
① 白 红 蓝
② 红 蓝 黄
③ 蓝 白 红
④ 绿 黄 蓝
A.方案① B.方案② C.方案③ D.方案④
【答案】C
【解析】无论照射光源是何种颜色,背景板上都会留下一个黑色的人影,这是由于光被人挡住,在后面留下的阴影;如果背景板是白色,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此时无论叠加光源是何种颜色,都会在影子上叠加该叠加光源的颜色,能形成“有色影子”,由表可知,方案③正确;若背景板不是白色,当叠加光源的颜色与背景板的颜色相同时,也能形成“有色影子”,由表可知,方案①②④错误。
例3.如图甲所示,AB之间是太阳光经三棱镜色散后在屏上得到的彩色光带。将电子温度传感器分别放在A、B两点外侧,测得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曲线①对应光线的特点是 ,曲线②对应的是 线。
【答案】 使荧光物质发光/消毒杀菌 红外
【解析】白光散开后,紫光因为折光能力最强,在单色光的最下面,故①是紫色光,它能使使荧光物质发光,还能消毒杀菌;红外线的折光能力最弱,故它在单色光的最上面,所以②是红外线。
【课后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相应内容;
2.课后完成P34图1.4-21 太阳光的色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2张PPT)
第1章 对环境的察觉
第4节 光的反射和折射(第4课时)
(浙教版)八年级

——光的色散和看不见的光
【引入】
观看视频:彩虹
雨过天晴,有时天空会
出现美丽的彩虹。彩虹是
怎样形成的?
观看视频:
牛顿---光的色散实验
17 世纪以前,人们认为太阳发出的白光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 1666 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揭开了太阳光的颜色之谜。
光的色散
【探索活动】
让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在白纸屏上形成的彩色光带的颜色是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的。
【实验结论】
①太阳光是白光。
②太阳光射入、射出三棱镜发生折射,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
光,这种现象叫作光的色散。光的色散实质是光的折射。
③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太阳光的可见光谱:
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太阳光的可见光谱,如图所示。
光的三原色
人们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比例混合能够产生各种颜色,如图甲所示,因此把红、绿、蓝叫作色光的三原色。彩色电视机就是用红色、绿色、蓝色来产生各种颜色。
三原色的混合:
(1) 红光+绿光 →黄光;
(2) 红光+蓝光 →品红光;
(3) 绿光+蓝光 →青光;
(4) 红光+绿光+蓝光 →白光。
【科学阅读】植物叶的颜色
运用色光知识和光的反射原理解释植物的叶的颜色在四季的变化。
看不见的光
视频 红外摄像机
(1)定义:在可见光谱的红端以外存在着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叫
作红外线。
(2)来源: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红外线的形式辐射到地球上的。自
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
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强。
1.红外线
(3)特点及应用
①热效应强:加热物体,如取暖、烘烤;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红外线夜视仪等。
②某些动物(如响尾蛇)是靠红外线来捕食的。人们模仿响尾蛇制成了一种红外制导导弹。
(1)定义:在可见光谱的紫端以外存在着一种人眼看不见的光,叫
作紫外线。
(2)来源:
自然界中的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太阳。臭氧层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的照射。
2.紫外线
(3)特点及应用
①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发光,从而使我们看到它,如用紫外线验钞。
②生理作用:医用紫外线灯灭菌、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 D。
【课堂总结】
一、光的色散
1.色散现象: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2.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二、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1)特性:不可见光,具有热效应。
(2)来源:太阳辐射、所有物体均辐射红外线。
(3)应用:遥控器、红外线探测器、夜视仪、红外制导导弹等。
2.紫外线
(1)特性:不可见光,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2)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臭氧层可吸收大部分紫外线。
(3)应用:消毒灭菌、促进人体健康,但过量会灼伤皮肤、诱发皮肤癌。
例1.一束白光斜射入三棱镜的一个棱面,会发生 现象,在另一侧的光屏上ab范围内将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色带,a端将呈现 光。
【随堂巩固】
【答案】 色散 红
例2.以下是某科技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的寻找“有色影子”的活动方案。用一种色光照射站在背景板前的人,会在背景板上形成影子,在影子上叠加另一种色光,能形成“有色影子”,符合要求的方案是(  )
A.方案① B.方案② C.方案③ D.方案④
方案 照射光源的颜色 背景板的颜色 叠加光源的颜色
① 白 红 蓝
② 红 蓝 黄
③ 蓝 白 红
④ 绿 黄 蓝
【答案】 C
例3.如图甲所示,AB之间是太阳光经三棱镜色散后在屏上得到的彩色光带。将电子温度传感器分别放在A、B两点外侧,测得温度T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则曲线①对应光线的特点是 ,曲线②对应的是 线。
【答案】 使荧光物质发光/消毒杀菌 红外
【课后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相应内容;
2.课后完成P34图1.4-21 太阳光的色散。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