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新版教材课时背记要点与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鸦片战争【新版教材课时背记要点与分层作业】-【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单元概述:
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法等西方列强,为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扩张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通过发动两次鸦片战争,英、法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俄国也大肆进行领土扩张,趁机吞并大片中国领土,中国历史进入近代时期,逐步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与封建统治阶级相互勾结,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社会危机。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持续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单元时空:
1840年 1842年 1851年
鸦片战争爆发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第1课 鸦片战争
【2022年课标】
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史事,知道三元里抗英和关天培等爱国将领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的反略精神。了解《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初步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思维导学】
【背记要点】
知识点1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背景
①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开辟市场和掠夺原料,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②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出口大于进口)地位。为了牟取暴利,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的危害:鸦片泛滥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削弱,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3、林则徐禁烟: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
4、意义: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着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材料研读】
马克思引用英国人蒙哥马利·马丁的话说:
“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
—[德]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阅读材料,谈谈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危害。
知识点2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②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2.时间: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
3.经过:英军封锁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趋天津→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攻虎门、广州→占厦门、定海、宁波→1842年进犯吴淞→占镇江→8月初,英军到达南京下关。
4.民族英雄:关天培等战死虎门,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
5.结果: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读地图】
1.观察英军的两次入侵路线。
2.找出中国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和被迫割让的香港岛。
【想一想】为什么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结束
知识点3 《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签订: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 1842年8月
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②赔款2100万元;(赔款)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通商)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税)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割地: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2)赔款: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3)通商: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方便于列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原材料;
(4)协税: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
2.《虎门条约》: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X k B 1 . c o m
3.美法扩大侵略权益: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
(1)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此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3)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名词解释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指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1)时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
(2)表现:
①在政治上仍然是封建统治,但是国家主权遭到列强的侵犯,如列强在中国开设通商口岸,租借或占领中国领土、在中国攫取特权等;
②在经济上依然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但是受到西方工业生产方式的影响,采用机器生产。如洋务运动。
【名词解释2】商品输出: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将工业加工品出售到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上,从而获取高额利润。这种侵略通常是以暴力战争,打开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进而把自己生产的工业加工品大量销售到该地,是殖民者侵略的一种方式。
【易错点拔】
中国近代史开始于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
【课后活动】
1. 结合《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谈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南京条约》及后续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
1. 割地与领土主权破坏:《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领土主权的丧失,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后续《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进一步扩大了列强在华特权(如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2. 通商与经济结构冲击:《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派驻领事。协定关税条款(“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使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便利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瓦解了传统自然经济。
3. 赔款与财政负担加重: 《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加剧了财政危机,清政府通过加重赋税转嫁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
4. 主权进一步丧失: 《虎门条约》允许英国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为租界制度埋下伏笔;《望厦条约》允许美国兵船“巡查贸易”,破坏了中国领海主权。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1. 社会性质:从独立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经济结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 阶级矛盾:统治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4. 思想文化:“天朝上国”观念受冲击,近代化思想萌芽。
5. 国际地位:沦为列强侵略的目标,开启百年屈辱史。
2. 观看电影《鸦片战争》,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一)电影的历史还原与情感冲击:电影以1839年虎门销烟为切入点,展现了林则徐禁烟、英国议会通过对华战争议案、鸦片战争爆发及《南京条约》签订的全过程。影片通过逼真的战争场景(如定海战役、虎门炮台失守)和人物刻画(如林则徐的刚正、琦善的妥协),直观呈现了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二)核心感受与启示
落后就要挨打、民族气节的彰显、历史镜鉴、和平来之不易。
电影《鸦片战争》则以艺术形式再现了这段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汲取教训,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推动国家进步,确保“落后挨打”的悲剧不再重演。
【知识拓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曾“探访夷情”,收集了许多西方书刊,编译成《四洲志》等资料,被誉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受林则徐委托,利用《四洲志》及其他相关资料,编成《海国图志》。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科学技术,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思想。
【基础巩固】
1.1793年,英国派遣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来华。英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对乾隆行觐见英王的礼仪,单足跪地,但免除拉皇帝的手亲吻的动作。而中方大臣和珅在奏折中说,“臣等即令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中英双方记载的差异说明( )
A.历史真相无法考究辨别 B.史料信息须甄别其真伪
C.和珅的奏折更接近真相 D.英方记载较为真实可信
2.1841年5月30日,广州三元里义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直到英国援军到达,英军才撤回四方炮台。这一事件体现的是( )
A.中国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中华民族的反抗斗志
C.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朽 D.农民阶级的盲目排外
3.英国对华输出商品的税率,总体上“值百抽五”,其中棉花、棉纱、头等和二等白洋布等平均税分别定为5.56%、5.56%、6.95%、5.56%,只相当于之前中国自定税率的1/4。由于英方不同意,清政府始终未能自主调整自己的海关税率。这一现象的出现始于(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4.虽然遭到英国人的强烈抗议,但是鸦片战争后十几年间,民间和官方文书中使用“夷人”等词语代称英国人者仍比比皆是。这反映出( )
A.“夷夏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 B.民众抗英意识日益强化
C.清廷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 D.英国试图推行文化殖民
5.“洋纱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说明当时中国( )
A.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B.民间土布市场广阔
C.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D.民族资本急剧衰落
【能力提升】
6.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张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一本书,部分目录如下,据此判断本书主要是研究( )
第一章 清朝的军事力量第二章 骤然而至的战争第三章 “剿”“抚”“剿”的回旋第四章 广州的“战局”第五章 东南壁垒的倾塌第六章 “抚”议再起第七章 平等与不平等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7.1840年,英国政府借口“保护通商”,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B.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C.加强军队建设,实现富国强兵 D.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8.据图可知,中国当时( )
A.外贸中心的变化 B.就业结构的变化
C.通商口岸的增多 D.民族工业的出现
9.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B.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D.列强开始资本输出为主
10."鸦片战争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这说明( )
A.清政府主动求和使中国丧失全部主权 B.腐朽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C.外国侵略不能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内外交困是中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拓展创新】
11.中国是怎样进入近代的,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近代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费正清认为,西方是中国近代转型的推动者。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的思维主题……。
——摘编自费正清等著《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材料三 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将一个古老帝国改造成一个近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如何理解“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从这场战争中你得到怎样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或材料三,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价值观正确。)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A C A A A B B
1.B
【解析】略
2.B
【详解】据题干“广州三元里义勇‘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儿童妇女‘喊声亦助兵威’”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元里人民在面对英国侵略军时,自发组织抵抗,男女老少共同参与,“刀斧犁锄,在手即成军器”“喊声亦助兵威” 都展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B项正确;中国独立主权遭到破坏主要体现在《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后,如割地、赔款、协定关税、五口通商等条款损害主权,三元里抗英事件本身未直接体现主权破坏,排除A项;三元里抗英重点是民众自发抗英斗争,未涉及对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朽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盲目排外” 一般指义和团运动后期一些不加区分抵制一切外来事物的行为,三元里抗英是基于英国侵略行为引发的正当反抗,并非农民阶级盲目排外,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据材料“英国对华输出商品的税率……清政府始终未能自主调整自己的海关税率”可知,英国对华输出商品的税率,特别是棉花、棉纱、白洋布等商品的税率被设定为“值百抽五”(即5%),且这些税率远低于之前中国自定的税率,由于英方不同意,清政府始终未能自主调整海关税率,这体现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这实际上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A项正确;《北京条约》主要涉及增开商埠、割让领土和赔款等,并未直接涉及关税自主权的问题,排除B项;《马关条约》主要涉及割让领土、赔款和开放商埠等,同样未直接涉及关税自主权,排除C项;《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但主要涉及赔款和外国驻军等问题,并未直接涉及关税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据题干“虽然遭到英国人的强烈抗议,但是鸦片战争后十几年间,民间和官方文书中使用‘夷人’等词语代称英国人者仍比比皆是”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尽管英国通过条约要求清廷禁用“夷”字,但民间和部分官员仍沿用“夷人”等称谓。这源于中国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即以中原文化为中心,将周边民族或外来者视为“夷”,带有文化优越感。因此,题干现象反映出“夷夏之辨”的观念根深蒂固,A项正确;题目现象与“抵抗”无直接关联,且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民众抵抗多由士绅组织,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因清廷战和不定,民众抵抗已弱化,排除B项;清政府因战败被迫接受条款,本质是主权丧失的体现,而非主动维护,排除C项;英国要求禁用“夷”字是出于对侮辱性称谓的反感,并非推行文化殖民,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洋纱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大量商品,如洋纱大量输入,导致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因此材料内容说明我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C项正确;材料中说的是“织”与“耕”分离,没有体现男耕女织的精耕细作,排除A项;材料“洋纱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说明土布市场小或者萎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客观上利于民族资本的产生,并且材料内容没有直接强调当时中国民族资本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清朝的军事力量”“广州”“平等与不平等”可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英军占领广州,1842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并不涉及广州的“战局”,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列强攻入北京,并未在广州开战,排除C项;抗日战争与清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A
【详解】根据题干“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府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禁烟。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因此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这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的新课题,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捍卫民族独立,与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无关,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的新课题首先是捍卫民族独立,军队建设和保护传统经济并不是首要任务,排除CD项。故选A项。
8.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850-1859年,香港人数不断增长,广州人数减少,上海人数增加明显,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英国占领香港,上海成为新的通商口岸,广州的对外贸易地位下降,香港和上海对外贸易地位上升,A项正确;材料只提到三个城市人数的变化,无法反映就业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中香港不属于通商口岸,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民族工业出现,1859年洋务运动还未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的传统纺织业受到西方机器工业的冲击,发展日趋艰难,B项正确;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的表现是《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后,排除C项;列强开始资本输出为主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说明腐朽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清政府主动求和使中国丧失全部主权说法错误,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排除A项;外国侵略不能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说法错误,外国侵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内外交困是洋务运动的背景,题干重点强调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1.(1)使命:实现中国近代化;转折:鸦片战争后,中国由独立主权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认识:落后就要挨打,需要与时俱进强大自己。
(2)根据费正清观点:中国走向近代是西方推动的(符合题意即可)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是西方推动的。(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徐中约观点: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符合题意即可)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危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建立了近代化的军事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等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次运动是清政府内一些先进人士主动开展的,对我国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使命:根据材料“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可以归纳为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国近代化;转折: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由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认识:鸦片战争因为是中国闭关锁国,远远落后于世界资本主义潮流,导致最后的失败,因此,我们的认识为落后就要挨打,需要与时俱进强大自己。
(2)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观点必须符合费正清或徐中约的原意,选取的史实能支持选中的观点,如,根据费正清的观点“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冲击”几乎一夜之间改变了中国社会的走向与中国的思维主题”,可见,费正清的观点是西方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可从鸦片战争带来的积极影响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根据费正清观点:中国走向近代是西方推动的;论述: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的开端,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是西方推动的。
根据徐中约的观点“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非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可以归纳为中国主动奋斗来迎接挑战,可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不同阶级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途径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根据徐中约观点: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危局,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建立了近代化的军事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等等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次运动是清政府内一些先进人士主动开展的,对我国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