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东方既白、海天霞、暮山紫、朱颜酡、天水碧……如果你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那么你已经进入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中国传统色。所谓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国式审美的共情。① 。早在战国时期,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被视作吉庆之色,它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代表着热情洋溢。故宫红墙黄瓦,富丽堂皇;而江南民间粉墙黛瓦,素朴幽静,各有韵味。中国色始终能在大俗大雅中顺畅切换,达成了从庙堂到民间共同的审美观。②传统色更是中国人感情、心理、性格特征的视觉表达。生活中常见的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绿色、蓝色、紫色为冷色。服饰以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会给人以温柔、随和之感。若在一系列暖色中,又有冷色与之相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则会呈现出沉稳内敛、中庸平和之气。中国传统色中,青、黄、赤、白、黑五色被尊为“正色”。中华传统中重大喜庆场合必着吉服,古代百官朝服上百鸟离兽无不锦绣成堆,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就是为适应肃穆又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又严谨的态度。③ 。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颜色的产生、流行、变化背后也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化。蜚声中外的元青花,因其色彩深沉浓郁,图案饱满丰富,历来备受收藏家推崇。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一直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元青花中的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等独特的审美感受,既符合我国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的精神需求。宋以后,因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元青花釉料配方中加入来自西域的“苏麻离青”,颜色由素淡转为浓烈,绘画效果呈现出了青翠欲滴的流动艺术感染力。一抹青色,从宋汝窑清新的“雨过天晴色”,再到浓烈的元青花,经历了釉料技术的不断改良,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审美的更替变化。历史映衬在中国色中,了无痕迹又千姿百态。传统色,无论是矜持的单色,还是缤纷五色,都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文化的色谱,是一个民族对荣光、对恭谨、对幸福的理解。读懂传统色,也就多了一份对中国的了解与自信。(摘编自王海宁《传统色刷屏背后是中式审美的共鸣》)材料二:服饰审美是我们的精神反映和心理表达,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近年来,关于服饰与着装者心理的关系问题,许多领域的专家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服饰的色彩、款式、面料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民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个性、爱好和价值观等。衣着打扮可以起到美化自己、表现内心世界和达到某种特定的交际目的的作用,可以体现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周围世界的不同态度”。由此可见,服饰审美与心理密切相关,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一个服饰审美大师。他出生于祖辈连任“织造”的家庭,且自幼饱读诗书,知识广博,这使他在服饰文化方面获得了精深的造诣。依托对服饰文化的研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共涉及51回关于服饰描写的内容,这些内容大都通过服饰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气质,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红楼梦》从服装到饰品,从质地到工艺,从款式到色彩,从着装到情景,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服饰文明成果。单就款式来说,就有“窄裉袄““比肩褂”“花绫裤”“绫绵裙”等50余种。其中“比肩褂“是清代女子常备的款式之一,俗称“背褡”。美学家樊美钧在《俗的滥觞》中指出,“为追求服饰的美丽,清人对于配饰也是从不掉以轻心的,十分注重服饰的搭配。一些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的女性还常能巧妙利用配饰弥补身形之不足。譬如‘背褡’,其作用在于使体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另外,服饰色彩也是曹雪芹描摹的重点。《红楼梦》描述各种服装色彩的分类中,红色是被提到数量最多的颜色,大约有30处,包括大红、桃红、水红、银红、海棠红、杨妃色等;明确提到绿色的地方有10余处,有水绿、葱绿、柳绿、闪珠绿、松花绿等。此外,还有多种黄色,如葱黄、鹅黄、蜜合色等。藕色、秋香色、玫瑰紫、月桂白、松花色等其他色彩,也在服饰或印染工艺品中常用。如此丰富而绚丽的颜色在书中的大量出现,无疑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当时染色及印花工艺的飞速发展。(摘编自杨雪梅《论人物服饰与性格之间的关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红色代表热情洋溢,因象征火热的夏季,而被人们视为吉庆之色。B.阴阳五行学说是五色与五行相联系发展而成的,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C.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能直接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D.为适应肃穆隆重的场合,表达谦恭严谨的态度,古代百官朝服均以青、黑、深红背景设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使用的论据十分丰富,涉及多个领域,作者主要从建筑、服饰、瓷器三个领域选择材料。B.传统色承载着我们对民族的理解,因此,只有读懂传统色,才能增加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C.曹雪芹在服饰文化方面具有精深的造诣,这为他在《红楼梦》中通过服饰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气质提供了帮助。D.服饰的款式及合理的搭配能起到美化着装者的作用,这一说法可以从樊美钧的阐述中得到印证。3.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服饰的色彩审美”的一项是(3分)A.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C.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4.请仿照②句,分别在①③两处写出第二段和第四段的论点,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5.《红楼梦》中薛宝钗出场时的服饰装扮令人印象深刻:“蜜合色绵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绵裙……”薛宝钗的服饰装扮反映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画痕宗璞大雪纷纷扬扬,大片的雪花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把整个天空都塞满了。逯冬从公共汽车上下来,走进雪的世界。他被雪裹住了,无暇欣赏雪景,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这时再看飞扬的雪花,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飘飘然。他坐到顶,想感受一下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便又乘电梯向下。迷茫的雪把这座城市盖住了,逯冬凑近玻璃窗,仔细看那白雪勾勒出的建筑的轮廓,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只看见那纷纷扬扬的雪。电梯再上,他转过身。他是一个很普通的计算机工程师,因母丧回南方小城去了几个月,回来后原来的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现在来这家公司面试。电梯停下了,他随着几个人走出电梯。这是一个大厅,很温暖。有几个人好奇地打量逯冬,他很快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正要退出,一个似乎熟识的声音招呼他:“逯冬,你也来了。”这是老同学大何。大何胖胖的,穿一身咖啡色西服,打浅色领带,笑眯眯有几分得意地望着逯冬。“你来看字画吗?是要买吗?”逯冬记起听说大何进了拍卖这一行,日子过得不错,是同学里的发达人家。“我走错了,提早出了电梯。”逯冬老实地说。“来这里都是有请柬的,不能随便来。”大何也老实地说,“不过,你既然来了何不看看?我记得你好像和字画有些关系。”大何所说的关系是指逯冬的母亲是位画家,同学们都知道的。大何又加一句:“你对字画也很爱好,有研究。”他很欣赏自己的记性。逯冬不想告诉他,母亲已于两个月前去世,只苦笑道:“我现在领会,艺术都是吃饱了以后干的活儿。”他们走进一道木雕隔扇,里面便是展厅了。大何想给逯冬一本拍卖公司印刷的展品介绍,又想:他反正不会买的,不必给他。逯冬也不在意,只顾看那些展品。有件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的临摹本,似是一幅雪景。他往窗外去看雪,雪还在下,舒缓多了,好像一段音乐变了慢板。又回头看画,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逯冬想着,自嘲大胆,也许画的不是雪景呢。遂想问一问,这是不是雪景。“葑”到底是什么植物?以前似乎听母亲说过这个字,也许说的就是这幅画。大何已经走开,他无人商讨,只好继续看。还是董其昌的字,一幅行书,十分飘逸。董其昌旁边挂着米友仁的字,米家,他的脑海里浮起米芾等一连串名字,脚步已经走到近人的展区,一幅立轴山水使他大吃一惊。这画面他很熟悉,他曾多次在那云山中遨游,多次出入那松林小径。云山松径都笼罩着雪意,那似乎是活动的,他现在也立刻感觉到雪的飞扬和飘落。当他看到作者米莲予时,倒不觉得惊奇了。米莲予就是他不久前去世的母亲。米莲予的画旁是她的父亲米颙的一幅行书,逯冬脑子里塞满了记忆的片段,眼前倒觉模糊了。他记得儿时的玩具是许多废纸,那是母亲的画稿,她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逯冬儿时的游戏也常是在纸上涂抹,他的涂抹并没有使他成为艺术家,艺术细胞到他这里终止了。他随大流学了计算机专业,编软件还算有些想象力。外祖一家好几代都和字画有不解之缘,母亲因这看不见的关系,当年吃尽苦头,后来又因这看不见的关系被人刮目相看,连她自己的画都被抬高了。米莲予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她的画大都赠给她所任教的美术学校,这幅画曾在学校的礼堂展览过。有的画随手就送人了,家里存放不多。“看见吗?”大何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你看看这价钱!”逯冬看去,仔细数着数字后面的零。一万两千,十二万,最后弄清是一百二十万。大何用埋怨的口气说:“这些画,你怎么没有收好。”逯冬不知怎样回答。母亲似乎从没有想到精神的财富会变成物质的财富。事物变化总是很奇妙的。他又看米颙的行书。这是一个条幅,笔法刚劲有力,好几个字都不认得。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念了几遍,记住两句:只得绿一点,春风不在多。拍卖要开场了,大何引逯冬又走过一道隔扇,里面有一排排座椅,人声嗡嗡的,逐渐低落。一个人简单讲话后,开始拍卖。轮到米莲予的那幅《松山雪意图》时,逯冬有几分紧张。母亲的画是母亲的命,一点点从笔尖上流出来的命,现在在这里拍卖,他觉得简直不可思议。“一百二十五。”一个人报价,那“万”字略去了。“一百三十。”又一个人报价。逯冬很想收回母亲的作品,把这亲爱的画挂在陋室中,像它诞生时那样。可是他没有力量,现在还在找工作,无力担当责任。这是他的责任吗?艺术市场是正常的存在,艺术品是属于大家的。“二百二十。”有人在报价。“二百二十万!”主持人清楚地再说一遍,没有回应。主持人第三遍复述,没有回应。锤声咚地响了。《松山雪意图》最后以二百二十万的价钱被人买走。逯冬觉得惘然而又凄然,这真是多余的感觉。他无心再看下面的拍卖,悄然走出会场。大何跟了过来。“这儿还有一幅呢。”大何指着厅里的一个展柜,引逯冬走过去,一面说,“我们用不着多愁善感。”展柜里平放着几幅小画,尺寸不大。逯冬立刻被其中一幅吸引,那是一片鲜艳的黄色,亮得夺目。这又是一张他十分熟悉的画,母亲画时,他和父亲逯萌都在旁边看,黄色似要跳出纸来。“是云南的油菜花,还是新西兰的金雀花?”父亲笑问,他知道她哪儿也没有去过。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逯冬看见了作者的名字——米莲予,还有图章,是逯萌刻的,“米莲予”三个字带着甲骨文的天真。这图章还在逯冬的书柜里。画边又有一行小字,那是米家的一位熟朋友,这幅画是送给她的,因为她喜欢。她拿着画,千恩万谢,说这是她家的传家宝。“这画已经卖了,五十万元。”大何说。逯冬点点头,向大何致谢,走进电梯。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逯冬走出大厦,在清新的空气中站了一会儿。“明天再来应试”他想,大步踏着雪花,向公共汽车站走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逯冬对大何苦笑道“艺术都是吃饱了以后干的活儿”,道出了他迫于生计,选择计算机工程师这一职业的无奈与辛酸。B.主人公逯冬是个有自省意识的人,对《葑泾访古图》临摹本的鉴赏和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C.为母奔丧却失去工作,艺术世家的后代却成了工程师,声称留做“传家宝”的画却被高价卖出,这些对比隐含了作者的忧思。D.文中详细叙述了《松山雪意图》的拍卖过程,特别是对数字的反复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特定的现场氛围。7.对小说中“大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何穿西服打领带,“笑眯眯”地望着逯冬,体现了身为成功人士的自得。B.大何埋怨逯冬没有保管好母亲的画,是为其错失画的物质价值而表惋惜之意。C.大何引导逯冬看另一幅画,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D.大何对逯冬的“埋怨”主要源于他的价值观念,而非对老同学现状的担忧。8.文中划横线处是关于雪景的描写,请简析其作用。(4分)9.试分析文中“母亲的画是母亲的命,一点点从笔尖上流出来的命,现在在这里拍卖,他觉得简直不可思议”这句话所包含的情感。(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守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自此保安黎献,谨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鉴,当共殛之。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节选自《宋·叶隆礼·契丹国志<澶渊誓书>》)材料二:真宗皇帝亲御六师,胜虏于澶渊。知其有厌兵之心,稍以金帛啖之。虏欣然听命,岁遣使介,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古者戎狄迭盛迭衰,常有一族为中国之敌。汉文帝待之以和亲,而匈奴日骄。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谓之夭之骄子,非一日也。今朝廷之所以厚之者,不过于汉文帝,而虏弭耳驯服。契丹据有全燕,擅桑麻枣栗之饶,兼玉帛子女之富,重敛其人,利尽北海,而又益之以朝廷给予之厚。贾生所谓三表五饵,兼用之矣。被氈饮乳之俗,而身服锦绣之华,口甘曲蘖之美,至于茗药橘柚,无一不享,犬羊之心,醺然而足,俯首奉约,习为礼义。吾无割地之耻,而独享其利,此则天意,非人事也。昔唐天宝之乱,朔方、河陇之兵起而东征,吐蕃乘虚袭据郡县。唐内苦藩镇皆叛,置而不问,百年之间,兽心猖狂,无复顾忌。理极而变部族内溃而唐土遗黎解辫内嚮中原未尝血刃,而壤土自复。今吾不忍涂炭生民,而以皮币犬马结异类之欢,推之天理,倘亦有唐季吐蕃之变乎?(节选自苏辙《历代论·燕蓟》)材料三:自古创业之君,皆有敌国相持之忧,命将出师,兵交于外,而中不失其所以为国者。故其兵可败,而其国不可动,其力可屈,而其气不可夺。今天下一家,二虏且未动也,而吾君吾相终日皇皇焉应接之不暇,亦窃为执事者不取也。昔者大臣之议,不为长久之计,而用最下之策,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此其既往之咎,不可追之悔也。而议者方将深罪当时之失,而不求后日之计,亦无益矣。臣虽不肖,窃论当今之弊。(节选自《东坡应召集》卷第一策略二)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理极A而变B部族C内溃D而唐土遗黎E解辫F内嚮G中原H未尝血刃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疆界,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中的“封”字用法不同。B.置,搁置,与《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中的“置”词义相同。C.克,能够,与《谏太宗十思疏》“能克终者盖寡”中的“克”字词义相同。D.窃,谦辞,私下里,与《答司马谏议书》“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中的“窃”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签订澶渊之盟这件事上,北宋态度积极,北宋皇帝认为两国签订的盟约应该世代守护,永远传承下去。B.真宗亲自率领大军,在澶渊之战中击败了契丹军队,最终与敌人达成了和解,百数十年没有重演割让土地耻辱历史。C.苏轼认为过分追究过去战略上的错误是没有必要的,正如自己在很多方面也比不上父辈,因而仅就时弊谈自己的观点。D.历史上对待周边民族的态度,无论是汉文帝、武帝对待匈奴的策略,还是唐朝纵容吐蕃,都给国家带来了祸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武帝御之以征伐,而中原日病。(2)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此其既往之咎,不可追之悔也。14.苏洵写《六国论》历史背景也是北宋向契丹等国缴纳“岁币”,请结合课文及材料简要概括父子三人在“岁币”问题上的观点有何不同?(3分)(二)古代诗文阅读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昭阳湖①行书所见赵执信②屋角参差漏晚晖,黄头③闲缉绿蓑衣。倦来枕石无人唤,鹅鸭如云解自归。[注]①昭阳湖:微山湖。②赵执信:清代诗人,山东益都颜神镇(今属淄博)人。28岁时因在皇后丧期观看戏剧而被劾革职,此后50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③黄头:老人的头发由白转黄,借指老年人。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诗写诗人路过昭阳湖所见之景,描绘了一幅乡村图景,画面清新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富有情趣。B.第一首诗第二、三句写人物的活动,用笔灵巧,将老人编织蓑衣、枕石歇息的场景,勾勒得如在眼前。C.第二首诗第二句“处处蛙”采用以动衬静的写法,烘托出江南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淡寂静的氛围。D.第一首诗尾句借鹅鸭归来表达思乡之情,与《桂枝香·金陵怀古》“归帆去棹残阳里”一句情感相似。16.“黄头闲缉绿蓑衣”与“闲敲棋子落灯花”中,两处“闲”情有何不同?请结合两首诗进行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4小题,8分)17、(1)作文课上,老师举例说明在议论时使用比喻可使表达更形象生动。如:苏洵《六国论》中,六国的后人将先人筚路蓝缕获得的国土割让给秦国时“____________”;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秦国费尽心思搜刮的钱财为何却“______________”。(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盘庚坚决不改变迁都计划的原因,以此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3)有人说,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是栖于“舟”上的。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一句借舟抒情,舟中装载的是他沉甸甸的人生;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一句中的孤舟则是诗人人格的写照。(4)《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从月球采样并安全返回,似乎已经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情了,(A)。为什么呢?因为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既幸运也不幸地被地球潮汐锁定了,导致它的自转速度和公转速度逐步地趋同,最终的结果就是月球只能“直面”地球。而月球背面我们则无法在地球上看到——月背落在了我们的视野盲区。同样的道理,除了是视野盲区,(B)。因此,任何飞到月背、落到月背的探测器,都无法直接跟地球建立联系。那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试想当你照镜子的时候想看到自己的背面会怎么做?请个人帮你在身后再拿一面镜子,让它起到中转光线的作用。同样,想要跟位于月球背面的装置通信,也需要一面恰好位于月背的“镜子”,它就是鹊桥系列中继卫星。2018年的鹊桥一号,成功保障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的月背软着陆;而今年3月,鹊桥二号则率先嫦娥六号一步,提前到达月背上空,来保障嫦娥六号在月背的采样行动。6月2日至3日,嫦娥六号顺利完成智能快速采样;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成功进入预定环月轨道;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样品安全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①这是首次人类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②选择南极-艾肯盆地中的阿波罗盆地采样,③为的就是尽可能采到与过去不同的样品,④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的样本,⑤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认知。18.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画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B. 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C. “班长他牺——”战士小马话没说完就大哭起来。D. 你现在没有资格和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 打比方是阐明事理常用的方法,请分析画波浪线句子中这一手法的使用及效果。(4分)四、名著阅读(本题共1小题,3分)22. 下列对《红楼梦》有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红楼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中的“三春景不长”是双关语,表面指暮春时节好景易逝;实际指元春、迎春、探春姐妹遭际悲苦,美好的时光短暂。B.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讨得贾母欢心,最终满载而归;二进荣国府时给王熙凤女儿取名为“巧姐”;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然败落,王熙凤将女儿托付于她。C. 《葬花吟》借花倾吐情怀,由春天的消逝联想到青春易逝,由落花联想到生命的夭亡;“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鲜明表达了自我伤悼之情。D. “宝钗扑蝶”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展现出宝钗天真烂漫的一面,是她内心世界与自由天性的真切流露,丰富了素日“藏愚守拙,安分随时”的形象。五、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如果你多次在网上浏览某类材料,大数据就会不断精准推送同类内容,贴心、便捷。人们通常喜欢跟与自己认知相似的人交往,相似带来熟悉,带来安全感,所谓“志同道合”“趣味相投”,舒服、自在。但也有人认为,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认知的闭合圈。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A.“因象征火热的夏季,而被人们视为吉庆之色”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一第二段“红色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一直被视作吉庆之色,它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代表着热情洋溢”,可见“象征着火热的夏季”与“被视作吉庆之色”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阴阳五行学说是五色与五行相联系发展而成的”扩大范围,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可知,只是“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C.“能直接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可知,应是从“侧面反映”。故选D。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只有读懂传统色,才能增加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曲解文意,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读懂传统色,也就多了一份对中国的了解与自信”可知,读懂传统色,不是增加我们对中国的了解和自信的必要条件。故选B。3.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A.意思是“箱子和镜匣有许多只,都用碧绿的青丝绳捆着”,没有体现服饰色彩。故选A。4.①传统色是中国古人对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或“传统色是中国人世界观的直观阐释”)(2分)③传统色也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或“传统色也是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的见证”)(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依据第②句“传统色更是中国人感情、心理、性格特征的视觉表达”中“更是”一词可知,第①句和第③句陈述对象也应是“传统色”,并且都具有相应的动词“是”和“也是”(“还是”),表示一种并列关系。(1)依据第①句后“早在战国时期,五色就与五行相联系,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可知,这一段主要强调的是“传统色与五行相联系,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所以可填:传统色是中国古人对宇宙本体的哲学思考。(2)依据第③句后“无论绘画、染织或者烧瓷,颜色的产生、流行、变化背后也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化”可知,这一段主要强调的是“传统色产生、流行、变化背后也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化”,所以可填:传统色也是历史、科学、技术发展的见证。5.①服饰以蜜合色、葱黄等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反映薛宝钗的温柔、随和。(2分)②暖色中,又以冷色的玫瑰紫进行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反映薛宝钗的沉稳内敛、中庸平和。(2分)③注重服饰搭配,巧妙利用“比肩褂”弥补身形之不足,反映薛宝钗的心思缜密、善于观察。(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第三段“服饰以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会给人以温柔、随和之感”,薛宝钗身穿“蜜合色绵袄”和材料二第一段“心理学认为,服饰行为本质上是心理的一种反映“”“服饰的色彩、款式、面料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别、民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职业、个性、爱好和价值观等”可知,“葱黄绫绵裙”,服饰以蜜合色、葱黄等暖色为主,令人感到温暖、亲切,反映薛宝钗的温柔、随和,体现了她的个性。(2)依据材料一第三段“若在一系列暖色中,又有冷色与之相调和,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则会呈现出沉稳内敛、中庸平和之气”可知,薛宝钗“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在暖色中,又以冷色的玫瑰紫进行调和, 使冷、暖色达到平衡状态,反映薛宝钗的沉稳内敛、中庸平和的气质。(3)依据材料二第三段“美学家樊美钧在《俗的滥觞》中指出,‘为追求服饰的美丽,清人对于配饰也是从不掉以轻心的,十分注重服饰的搭配。一些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的女性还常能巧妙利的用配饰弥补身形之不足。譬如“背褡”,其作用在于使体宽者窄,而窄者愈显其窄矣’”可知,薛宝钗就穿着一件“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可见她注重服饰搭配,巧妙利用“比肩褂”弥补身形之不足,反映薛宝钗的心思缜密、善于观察的处世之道。6.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道出了他迫于生计,选择计算机工程师……”错误。“艺术都是吃饱了以后干的活儿”更多地反映了逯冬对于艺术与生活的现实关系的一种调侃。文中提到他“随大流学了计算机专业”,说明他的职业选择并非出于生计的压力。B.“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错误。逯冬对《葑泾访古图》临摹本的鉴赏体现了他对艺术的审美,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但并没有上升到对自身一代人精神特征的反思。C.“这些对比”错误。这里不是对比,对比要有双方,这里无论是“我”“画”均是单方,表转折,表现的是命运的转折。故选D。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C.“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错误。大何作为商人,更多关注的是利益,是画作的金钱价值,没有对老同学的“希望”。故选C。8.①营造氛围,生动描绘出《云山雪意图》中雪景的动态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画中的意境。(2分)②烘托人物,烘托出主人公逯冬内心的波澜起伏,既勾起他对过往的回忆,也引发他对去世母亲的深切怀念。(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①从营造氛围来看,此句精准捕捉画里雪景精髓,用“笼罩”“活动”“飞扬和飘落”这些灵动词汇,将静态的画转化为动态场景,仿若打破二维界限,使读者仿若置身那片雪意氤氲的云山松径,真切触摸到画的灵魂,沉浸于其独特意境之中。②就烘托人物而言,这雪景瞬间勾起逯冬儿时伴随母亲作画、在画稿间嬉戏的记忆,如文中写道“他记得儿时的玩具是许多废纸,那是母亲的画稿,她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他儿时的游戏也常是在纸上涂抹”“这又是一张他十分熟悉的画,母亲作画时,他和父亲逯萌在旁边看,黄色似要跳出纸来”,母亲已逝,画却被拍卖,内心五味杂陈,雪的动态恰似他澎湃的心潮,凸显出他对母亲的思念及当下处境的复杂心境。9.①母亲生前只是出于对绘画的热爱,未曾想过画作会成为物质财富,拍卖此画让逯冬深感违背了母亲的初衷。(2分)②这幅画是母亲倾尽心力之作,没有被收藏者好好保存,令逯冬吃惊。(2分)③逯冬看到母亲的画作被拍卖,脑海中浮现出儿时与母亲相关的记忆片段,体现对母亲的怀念。(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能力。①从母亲创作本心来说,她一生痴迷绘画,纯粹是为了抒发内心对艺术、对美的执着追求,画笔流淌的是她的灵魂与热爱,从未沾染铜臭,拍卖行为无疑打破了她艺术创作的纯粹性,这让逯冬深感违背母亲意愿。②母亲作画向来全情投入,每一笔都凝聚心血,这些画在逯冬心中无比珍贵,可如今却出现在商业拍卖场,意味着它们没有得到珍视,被随意流转,“逯冬觉得惘然和凄然。这真是多余的感觉”,与他心中画作应有的归宿相悖,故而吃惊。③看到画被拍卖,儿时画面如母亲在画稿间忙碌“她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十五岁的逯冬正拿着一支自来水笔,不小心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没有丝毫责怪,又添了几笔”、与自己交流绘画心得等记忆瞬间涌现,那些温馨时刻与当下画被拍卖的场景碰撞,强烈的反差勾起逯冬对母亲深深眷恋,怀念曾经相伴的艺术时光。【答案】材料一《澶渊誓书》展现官方盟约的庄重承诺;材料二苏辙《历代论》以历史比较肯定“岁币”政策的实效性,认为经济安抚优于武力对抗;材料三苏轼《策略二》则暗含对长期纳贡政策的隐忧。三则材料形成“官方文书—历史评论—政论策对”的递进结构,共同折射出北宋士大夫对边疆政策的复杂思考。10.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物极必反,部族内部秩序崩乱,而唐朝的遗民(唐朝灭亡后残留的百姓)解开发辫,向中央政府归顺,中原地区没有发生流血冲突。“理”是主语,“极”是谓语,“而”表顺承,“变”是谓语,主谓结构完整;“部族”是下一句的主语,其前停顿,故B处断开;“部族”是主语,“内溃”是谓语,主谓结构,表意完整,故D处断开;“唐土遗黎”是主语,“解辫内嚮”是谓语,句子完整;“中原”是下一句的主语,其前停顿,故G处断开。故选BDG。1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和用法的理解能力。A.正确。名词,疆界/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句意:谨慎地守卫疆界。/在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B.错误。词义不同,搁置/放弃、丢下。句意:搁置起来不过问。/沛公就丢下车辆和随从人马。C.正确。句意:将不能够享受国运昌盛。/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D.正确。句意:我私下里谈论当今社会存在的弊端。/我私下认为跟您往来相处友好的日子已经很久了。故选B。1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正如自己在很多方面也比不上父辈”错误。原文“而议者方将深罪当时之失,而不求后日之计,亦无益矣。臣虽不肖,窃论当今之弊”是批评那些只一味追究过去战略失误,却不谋求未来应对之策的做法,“不肖”是谦辞,他只是基于此来谈论当下的弊端,并没有真正与父辈作比较。故选C。13.(1)汉武帝依靠征伐的手段来抵御少数民族,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天天衰弱。(2)因此每年花费数十百万的钱财,来资助强敌,这是已经发生了(过去所犯)的错误,无法挽回的悔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征伐”,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征伐御之”;“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病”,衰弱、衰落。 每点1分,句意1分(2)“金缯数十百万”,定语后置,正确顺序为“数十百万金缯”;“资”,赠给,给予,供给;“咎”:错误,过错,过失。每点1分,句意1分14.①苏洵的观点在于岁币这类贿赂行为,最后会导致亡国;(1分)②苏辙的观点在于岁币可以满足敌人,使国家安定;(1分)③苏轼观点在于贡献岁币是鼠目寸光,没有从长远考虑。(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评价探究思想观点的能力。①苏洵:结合其《六国论》的背景以及文章核心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来看,苏洵认为通过向他国缴纳岁币这类贿赂的行为,就如同六国赂秦一样,长此以往最终会导致国家走向灭亡,强调了这种做法对国家存亡的严重危害。②苏辙:从材料二“吾无割地之耻,而独享其利,此则天意,非人事也”“今吾不忍涂炭生民,而以皮币犬马结异类之欢”等内容可知,苏辙觉得缴纳岁币能够满足敌方的需求,换取国家的安定,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岁币带来的和平稳定的局面,看到了岁币积极的一面。③苏轼:根据材料三“是以岁出金缯数十百万,以资强虏,此其既往之咎,不可追之悔也。而议者方将深罪当时之失,而不求后日之计,亦无益矣”可知,苏轼认为贡献岁币这种做法是短视的行为,只是着眼于当下,没有从长远角度去考虑国家的发展和应对之策,批判了这种缺乏长远谋划的策略。参考译文:材料一:北宋皇帝向辽国皇帝恭送誓书:共同遵守诚信,虔诚地奉行和维持友好的同盟关系,并依据本地的风土人情和实际情况,来资助军队费用。每年提供二十万匹绢,一十万两银,不再特别派遣使者专门前往北朝,而是由三司(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人员负责将岁币(银、绢等财物)送到雄州交割。……从此保障民众中的贤者安全,谨慎地守卫疆界,对天地神祇和宗庙社稷发誓,子孙后代共同遵守,永远传承下去,如果违背此盟约,将不能够享受国运昌盛。明亮的天空可作见证,如有违背天诛地灭。来自远方的誓书已经陈述了其中详尽的内容,专门等待您的回复,不再多言。材料二:真宗皇帝亲自率领军队,在澶渊之战中打败了敌人。知道敌人有厌战心理,于是略微用金银财宝安抚他们。敌人欣然接受,每年派遣使者,修复与邻国的友好关系。到现在已一百多年,北边的百姓不知道战争为何物。这种情况在汉唐盛世中也没有出现过。在古代,戎狄(西、北的少数民族)交替着兴盛与衰败,常常有一个族群成为中原(中央)政权的主要敌人。汉文帝采取和亲政策来对待他们,匈奴逐渐变得骄傲自大起来。汉武帝依靠征伐的手段来抵御少数民族,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一天天衰弱。人们称他为“天之骄子”,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很久了。如今朝廷用来厚待少数民族的付出,不超过汉文帝,而敌人就已经俯首帖耳了。契丹占据了整个燕地,掌握丰富的桑麻枣栗,同时也有丰富的玉帛和人口(也可指年轻的壮丁奴婢),向它的百姓征收重税,占有北海所有的利益,又加上宋朝丰厚的赠予。贾谊所提出的“三表五饵”策略,被同时使用。保持披毡饮乳的习俗,却身穿锦绣华丽的衣服,口中品尝佳酿(美酒)的美味,至于名贵的茶叶药材桔柚之类的果品,没有一样享受不到的,像犬羊一样的心思,已经感到满足,低着头遵守约束,惯常成为了礼义。我朝没有割让土地的耻辱,却单单享受到了这样的好处,这是上天的意旨,而不是人的努力能做到的事情。从前唐代的天宝之乱,朔方、河陇的军队出发东征,吐蕃也乘虚突袭占领了一些郡县。唐室对内苦于藩镇纷纷割据反叛,却搁置起来不过问,致使上百年间,吐蕃兽心猖狂,没有丝毫的顾忌。物极必反,部族内部秩序崩乱,而唐朝的遗民(唐朝灭亡后残留的百姓)解开发辫,向中央政府归顺,中原地区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土地自然得以恢复。现在,我朝不忍心让百姓陷入苦难,用皮、丝织品、犬、马等财物来满足异族的欢心,以此来取悦他们,这种做法推之于天理,也能有唐朝末年吐蕃入侵那样的变故吗?材料三:自古以来,作为创业的君主,都有其他国家抗衡的担忧。于是任命将领出征,对外作战,但是内部不会失去用来安定国家的根本。因此他们的军队可以被击败,但他们的国家却不可动摇,他们的力气可以耗尽,但他们的志气不可以被改变。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两个敌国还没有大的举动,而我们的国君和宰相整日惶惶然应对不暇,我认为执政者不应该如此啊。从前大臣们的建议,不做长远谋划,却采取最为下等的策略,因此每年花费数十百万的钱财,来资助强敌,这是已经发生了的错误,无法挽回的悔恨。但评论者却仍然要深入追究当时决策者的过失,却不考虑长久之计,也是没有意义的。我虽然不才,私下里谈论当今社会存在的弊端。15.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第一首诗尾句借鹅鸭归来表达思乡之情”“情感相似”错。第一首诗尾句“鹅鸭如云解自归”描绘的是乡村生活中鹅鸭自然归巢的闲适场景,主要体现的是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惬意,并没有表达思乡之情;而《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归帆去棹残阳里”主要是通过描写船只在残阳中往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历史兴衰、沧桑变幻的氛围,二者情感并不相似。故选D。16.①第一首诗中“黄头闲缉绿蓑衣”句以悠闲的动作消解劳作的艰辛(1分),“闲”表现了老人编织蓑衣的恬淡闲适和悠然自得(1分);以实寓虚,借蓑衣编织的具象场景暗示隐逸生活理想(1分)。②第二首诗末句中“闲敲棋子”是细节描写,写因已过夜半约客未至而百无聊赖的诗人,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1分);这一细节貌似悠闲,实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躁与烦闷、寂寞与期盼、怅惘与失意。(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①第一首诗中“黄头闲缉绿蓑衣”,“闲”字直接修饰老人编织蓑衣的动作。在夕阳余晖下,老人不慌不忙地编织蓑衣,这种悠闲的状态消解了劳作本身可能带来的辛苦,生动地展现出老人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同时,结合诗人赵执信终身不仕、徜徉林壑的经历,这里以实寓虚,借老人编织蓑衣这一具体场景,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②第二首诗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运用细节描写,诗人在约客不来且已过夜半的情况下,百无聊赖地拿起棋子敲打棋盘,以至于震落灯花。从表面上看,“闲敲棋子”这一动作显得悠闲自在,但深入体会,实则反映出诗人因友人爽约而产生的内心的焦躁与烦闷,在漫长等待中滋生的寂寞与期盼,以及最终未等到友人的怅惘与失意 。(1)如弃草芥 用之如泥沙 (2)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3)老病有孤舟 着我扁舟一叶 (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18.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画横线句子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的作用。A.话题转换。B.补充说明。C.声音的中断。D.解释说明。故选D。19. A处,真正难的是去月球背面采样返回(2分)B处,月背也是通信(通讯)盲区(2分;关联词“也是”写对得1分)【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前文说从月球采样并安全返回似乎不难,后面提到月背落在视野盲区,所以此处应转折,指出月背是难题,故补写“真正难的是去月球背面采样返回”。B处,前文提到是视野盲区,后文说探测器无法直接跟地球建立联系,所以此处应指出月背还是通信盲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故补写“月背也是通信(通讯)盲区”。20. ①,修改为:这是人类首次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2分)④,修改为:填补人类获取月球背面样本的空白 (2分)【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别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首次人类执行”语序不当,“首次”应置于“人类”之后。④句“填补”与“样本”搭配不当,改为“填补空白”。21. 用生活中借助另一面镜子中转光线来看清自己的背面作比(1分),说明鹊桥中继星的数据传输中继作用(1分);用常见的现象阐释深奥的科学原理(1分),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1分)。【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的能力。文中将解决与月球背面装置通信的难题比作照镜子时想看自己背面的情况,通过“请个人帮你在身后再拿一面镜子,让它起到中转光线的作用”来形象地说明需要一面位于月背的“镜子”即鹊桥系列中继卫星来中转信号。这样的打比方,把复杂抽象的通信难题变得具体、形象、易懂,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解决月背通信问题的原理和方法。首先指出把解决月背通信难题比作照镜子看背面的情况,然后具体说明如何通过这种类比来形象地解释通信原理,最后总结其效果是使抽象问题变得通俗易懂。22.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B.“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就讨得贾母欢心”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未见到贾母,二进荣国府方才讨得贾母欢心。故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